《說文解字注》曰:“衣者,人所倚以蔽體者也。”
在所有動物中,只有人類會有意識地改變肉體的本來面目,裁剪縫制自身之外的材料,用來包裹和裝飾自己的軀體。人類學會穿衣,便從外表到內心與動物有了根本性的區(qū)別。
從古代的深衣、襦裙,到近現(xiàn)代的旗袍、西裝,再到時下流行的各式服裝,衣服的功能已不僅僅是基礎的蔽體御寒,它代表著文化、規(guī)則、儀式感,還生動地體現(xiàn)了我們每個人的個性和價值觀。
時尚的潮流一波又一波涌動,衣柜里的衣服日新月異地更新著。我們偶爾想穿得標新立異,偶爾又害怕因為穿衣風格成為被議論的焦點。我們關注達人的OOTD(英文“Outfit of the Day”的縮寫,意思為今天的穿搭),也在“如何穿得好看”的思考里樹立自我的審美觀。
“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這是張愛玲散文《更衣記》中的一句話。在青春肆意的年紀,衣服是我們的每日簽名、社交通行證,是極致的個人品牌。我們住在衣服里,認識、設計、制作、購買、搭配衣服,借由衣服彰顯自我;但我們更是衣服的主人,衣服背后、身體內心的那些堅持、熱愛、勇敢、好奇心,才是我們真正的“住所”。無關價格,不論款式,當我們擁抱每一件穿在身上的衣服,就是擁抱著最熟悉和認可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