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惟琦 靳慧慧
摘 要:實踐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中較為古老的思維范式,諸多哲學家曾闡釋并推進實踐哲學理論,持續(xù)不斷地認識實踐哲學,深化實踐哲學。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一個博學深奧的思想體系,跟隨馬克思持續(xù)不斷的研究不斷豐富。本文從馬克思實踐哲學發(fā)展歷程、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內涵入手探討,進而分析馬克思實踐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繼承與發(fā)展,再剖析馬克思實踐哲學對當代中國的價值。期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后來者帶去更多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馬克思;實踐哲學;當代中國;西方哲學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1 — 0057 — 04
一、馬克思實踐哲學闡述
(一)馬克思實踐哲學發(fā)展歷程
馬克思實踐哲學有別于前人的實踐哲學,在于出發(fā)點不同,馬克思關心現實中的人,現實的人真實需求。馬克思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生活需求與力量。馬克思早期的研究批判宗教的用途,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并贊同其他學者的無神論思想,基于此進一步確立“人具有自我意識”,也就是人的價值與尊嚴,人應該有哪些自由,應有哪些本性。馬克思參與《萊茵報》工作時,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深了對哲學與現實的關系認知,哲學表達基礎是現實,而不是形式。他更加深入社會運轉機制中,配合研讀大量的經濟學理論,關注到現實社會私有財產、私有制對工人的剝削,同情工人的處境和渴望改變的需求。馬克思更加堅定了哲學與現實社會結合的必要性,推動實踐哲學發(fā)展。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了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類本質是具體的、實在的本質,而不是抽象的精神。實踐讓人擁有了類本質,并激活了人的社會特征和人的本質屬性。實踐活動讓人與人之間建立聯系,人與人之間密切交往合作,并共同改造世界。人因生存需求而自主選擇實踐活動,在現實生活中具體化為勞動。人的勞動獲得回報,填補生存需求,從而產生幸福感。人如果屈服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壓榨之下,勞動回報不足以填補生存需求,人們的感受更加失望和失落,甚至絕望,這是勞動異化。
馬克思與恩格斯聯合著作《神圣家族》一書中,以唯物史觀的角度探討了社會歷史、現實的人生活、人的實踐,并將理論延伸到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解讀。人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擁有強大力量,并且持續(xù)發(fā)揮力量推動歷史向前。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把人規(guī)定為實踐的存在物,把實踐理解為人的現實的、感性的活動。馬克思在此時與舊唯物主義分別,創(chuàng)立新唯物主義觀點?!叭可鐣钤诒举|上是實踐的”,人類的生存發(fā)展正是借助實踐活動改造世界,改造自然,進而推動了歷史向前發(fā)展?!叭说谋举|,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歸屬實踐活動,實踐活動體現人的主觀能動性。人借助實踐推動自身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人關聯實踐,實踐關聯社會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進一步確定,“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滿足生活生產本身所需要的資料”,人是自我生活生產活動的主體,進行實踐活動、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都意味著一種自身的解放。共產主義社會是在實踐中建立的,夯實經濟基礎,推動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打造上層建筑。物質更加充裕,人類更加自由,解放程度越來越高,人人可選擇全面發(fā)展。
(二)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內涵
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以全人類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哲學。馬克思實踐哲學思考人類發(fā)展和幸福,探索人類生存發(fā)展方式。馬克思為全人類代言,與全人類站在一起追求自由。馬克思與西方傳統的實踐哲學的區(qū)別在此,亞里士多德的實踐活動是追求個人“至善”“幸?!保R克思的實踐哲學追求人類全面發(fā)展。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理論進行批判,人的解放不等同于政治的解放,人的解放要立足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消滅私有制讓充實的物質條件實現人的解放。
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人的探索始終結合現實、實踐,拒絕將人抽象化理解,拒絕把人想象成絕對理性。從現實的人真實生活、生產狀況,真實需求出發(fā),去理解人的實踐。這是哲學思想的重大提升。
馬克思認為“改造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動,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理性主義觀點有較大差異。理性主義觀點或理論哲學派認為認識自然的過程是人的主觀意識外化,自然是被動的“質料”,實踐是為“質料”賦形。馬克思否定了這種觀點,人與自然不能強行分離,主體與客體不能絕對對立。人與自然是互動的存在,相互呼應,互相賦予意義。
馬克思實踐哲學從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實踐活動出發(fā),認為人存在歷史實踐活動中,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與世界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最終都要回歸到人自身,實現人的解放與人的全面發(fā)展。
二、馬克思實踐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繼承與發(fā)展
馬克思實踐哲學對于中國構建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奠定哲學基礎,馬克思實踐哲學指導中國形成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依據中國實際國情再適應,再改造,再融合。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社會經濟實現飛速發(fā)展,這離不開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指導。因此說,馬克思主義有著強大生命力。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內核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從此不再被欺壓和剝削,經濟社會持續(xù)發(fā)展,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實現穩(wěn)步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近幾年扶貧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貧困問題。這些偉大事件背后是共產黨帶領中國不斷摸索、嘗試,找到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發(fā)展之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指導下,共產黨確立共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推動生產力發(fā)展,堅持推動經濟建設,把實踐標準和發(fā)展生產力聯系起來。馬克思實踐哲學認為實踐豐富并能夠深化理論,實踐不是單純地改造自然的活動,實踐是人存在的價值,實踐體現了人的智慧成果。因此,從實際出發(f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對工作、對人民都要做到實事求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由此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走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回歸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歷程,從探索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到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能夠看到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指導。習近平總書記說,“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工作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才能實現理論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說,“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指引者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馬克思給人民的指引是引導人民參與實踐活動,投入實踐活動,用雙手謀幸福、求發(fā)展。在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有發(fā)展的可能性和多樣性,這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后出現的結果。
習近平治國理政的關鍵詞實干興邦,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內核。中國共產黨熟悉熟知并熟練應用馬克思實踐哲學,面對國家和社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堅持實踐才能出成績,任何領域都需要耕耘,由此迎來經濟、政治、文化多領域的發(fā)展。
(二)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國化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由毛澤東提出,由鄧小平強化。鄧小平原話,“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認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問題的解決,必須要從實際出發(fā)。實際是中國國情,中國有獨特的國情,區(qū)別于其他國家。從具體國情出發(f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作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在黨的歷史轉折點上,面對根本問題,沖破思想禁錮,不被歷史環(huán)境或歷史事件束縛,解放思想。這次講話回應了馬克思主義實踐目的性,回應人的解放,首先是思想的解放。睜眼看世界的發(fā)展,團結向前,從封閉的思路中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之一。
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fā)展帶來新的內部矛盾,江澤民“三個代表”思想,圍繞中國先進生產力、中國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先進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提升生產力,充實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才能推動社會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和勞動者的高素質,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是根本任務。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國化實現進一步理論成果。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強調實踐活動中人的主體地位,回答執(zhí)政為了誰,執(zhí)政依靠誰,發(fā)展為了誰,靠誰實現發(fā)展等諸多問題,回應馬克思實踐哲學中關心現實的人,現實的人的生產、生活和需求。馬克思實踐哲學關心人的生產實踐活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就是在回應馬克思的關心。這是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國化的又一成果。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于當代中國發(fā)展現狀,也就是科學客觀地評判當代中國的具體實際現狀,對一系列重大問題給出深刻思考和哲學回應,強調新發(fā)展階段,關注國內外機遇與挑戰(zhàn),形成新發(fā)展格局等。這些思想關聯馬克思實踐哲學,發(fā)展是全面的、系統的、普遍的,要客觀評價外部環(huán)境,靈活處理實踐活動。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國化向前推進。
三、馬克思實踐哲學對當代中國的價值
(一)理論價值
馬克思實踐哲學指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撇去舊唯物主義的劣勢,破除唯心主義的局限,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馬克思實踐哲學關聯唯物史觀,實踐成為探索哲學的重要工具,是唯物史觀的關鍵根基。唯物史觀圍繞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提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存在矛盾,并給出人類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馬克思進一步探究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何辯證地看待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綜合上述,形成了唯物史觀。了解了唯物史觀,如同掌握了一項工具,能夠研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剝離唯心主義規(guī)則。
馬克思利用實踐哲學繼續(xù)解讀更多概念,比如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tài)、人類解放、人類全面發(fā)展等。這些均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實踐考察之后,深刻剖析提煉背后的邏輯而得到。當他暢想人類未來世界時,暢想了人類得到解放之后,能夠自由地、能動地實踐勞作,擁有實現個人全面發(fā)展的機會。唯物主義和歷史辯證實現真正統一,這兩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精華。人類既要對自然進行實踐和改造,也要尊重自然客觀規(guī)律。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共產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我國憲法要求從中學到大學,以及研究生階段均要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相關內容,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學習理論后,讓這些理論成為個人重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二)實踐價值
中國當前站在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將繼續(xù)牢牢踐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講話,“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chuàng)立的,是在人民中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馬克思實踐哲學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指導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甚至改變歷史命運的工具。人民不斷求解放,解放思想,突破束縛,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壯大個人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個道理對于社會和國家來說同樣適用。習近平多次在場合中強調“實干”“實干成就未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實干就是要腳踏實地地勞動”,總書記就是在表達希冀,期望人民現實社會中努力工作、實踐創(chuàng)新,一起為國家發(fā)展添磚加瓦。
習近平以樸素的話語傳遞馬克思實踐哲學,走入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然牢記馬克思實踐哲學,繼續(xù)接受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指導,讓馬克思理論煥發(fā)新的生命力。馬克思實踐哲學為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走向強起來提供指引,社會從來都是在開拓前進的,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不斷進步。
四、結論
本文對馬克思實踐哲學進行了闡述,分析馬克思實踐哲學發(fā)展歷程,從確立“人具有自我意識”到了解資本主義社會對工人的剝削,堅定哲學與現實社會牢固結合。進而剖析人擁有類本質,人通過實踐改造世界。更進一步探討社會歷史、現實的人生活、人的實踐。馬克思實踐哲學是以全人類的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為目標的哲學,對人的探索結合現實,“改造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動。馬克思實踐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繼承與發(fā)展,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踐內核和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中國化理論成果。馬克思實踐哲學對當代中國的理論價值是讓唯物辯證主義和歷史辯證主義成為基礎教育必學內容,推動實踐哲學理論成為青年人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實踐哲學對當代中國的實踐價值是指引個人努力工作、實踐創(chuàng)新,在開拓中前景,在改革中進步。
〔參 考 文 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侯慶?!?/p>
收稿日期:2023 — 01 — 12
作者簡介:吳惟琦(1998—),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靳慧慧(1996—),女,河南商丘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