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平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不斷落實,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開展方式被提出并深入研究,以此最大化地發(fā)揮課程本身的教育作用與價值。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學習,將會幫助小學生全面認知生活,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提升思想認識,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因小學生年齡較小,對具有一定理論特征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學習存在困難,應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理解性學習,提升他們的道德素養(yǎng)。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重視研究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依托生活化,確定教學目標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任務若想順利達成,需要聯(lián)系實際生活,確定教學目標。義務教學階段,很多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時,并未意識到應確定教學目標,依據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性,而大多是依據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從這一教學思想上可以分析得知,教師未確定教學目標,學生也就無法依此確定學習目標,在課堂學習時,學生更多為毫無目的地學習,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新課改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路徑之一,應重視從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角度研究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落實教學目標生活化。
例如,在《周末巧安排》一課教學時,教師應重視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以此確定學習目標,促進教師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分析二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可知,其自制力較弱,不會合理地安排周末的作息時間,大多數小學生認為周末就是玩耍時間,將作業(yè)放在一邊,先玩。這樣的思想意識不利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教師應重視向學生傳遞學玩結合,勞逸結合的思想,合理安排周末時間。倡導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各種適合的場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周末生活,通過各種場景分析,使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可取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從而進一步指導學生學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周末時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依據本堂教學內容,確定生活化教學目標,首先確定知識目標:學生需要學會記錄自己的成長進步,從每天的記錄中懂得做事情應該持之以恒。其次確定能力目標:學生需在成人的指導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最后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懂得放暑假的真正意義。此外,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前,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才能在課堂學習中,依據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確定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達到更優(yōu)的學習效果。在《周末巧安排》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同步設計一些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如,教師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周末的時候,芳芳先做完了作業(yè),如果想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那么她應該做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一:看電視。答案二:看書。答案三:打羽毛球。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選擇出正確答案:打羽毛球。此時,教師繼續(xù)進行教學引導:“同學們,在周末時,你們會做哪些活動呢?”此刻,學生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而積極回答教師問題,在思考并回答問題過程中,學生將會更明確“周末”“假期”的具體含義,促使學生制定更明確的學習目標。
二、創(chuàng)新生活化,制定教學方法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任務若想順利達成,需要創(chuàng)新生活化,制定教學方法。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活動在開展時,道德與法治教師多采取理論化教學方法,直接以講授式模式向學生講解教材知識。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和感性思維形成和發(fā)展階段,對教師講授的偏理論重說教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不能很好地領悟到教師所講內容的真諦,道德與法治教學價值與作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認知水平,教師應重視制定創(chuàng)新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利用生活化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強化學習內驅力,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與針對性。
例如,以《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法時,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目標一是政治認同,學生需要理解中秋團圓的文化內涵,熱愛祖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目標二是道德修養(yǎng),引導學生思考并了解身邊人是如何度過中秋節(jié)的,了解中秋節(jié)的來歷、傳說與習俗。目標三是健全人格,通過了解中秋節(jié)知識,豐富學生生活經驗,養(yǎng)成正確看待節(jié)日的良好行為習慣。目標四是責任意識培養(yǎng),樹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意識。從以上教學目標中研究生活化教學方法,將會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從教學目標中引導學生延伸思考,可利用創(chuàng)建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教師首先進行教學導入: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華民族的情感寄托,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來慶祝這個團圓歡樂的節(jié)日,以此寄予美好的愿望。那么,在你們的家鄉(xiāng)或者是家庭中是如何慶祝的呢?接著,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分析。學生在討論中將更清晰地了解中秋節(jié)的習俗,互相分享探討各自的過節(jié)方式。與此同時,學生討論完成后,教師可鼓勵學生上臺分享各個小組的討論結果,將總結后的討論結果分享給全班學生。教師可以身作則,首先進行個人分享,向學生講述自己聽過的關于中秋節(jié)、關于月亮的傳說故事。如,古人有“燃燈”助月色的風俗。湖廣一帶有“燃燈”的習俗,江南一帶則有制作燈船的節(jié)俗。教師分享后,學生進行分享,無論是故事還是傳說,都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不僅更愿意分享,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更會在傾聽他人分享時,開闊視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作用與價值將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將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三、聯(lián)系生活化,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任務若想順利達成,需要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對小學生而言,小學道德與法治中的一些知識內容理解上存在一定難度,這個難度并不是指的知識內容難以理解,而是體現(xiàn)在如何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判斷什么時候應用。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重視聯(lián)系生活,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知識內容的同時,也向學生有效滲透道德思想,增強其知識感知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思維,獲得良好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在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應注意選擇的生活化內容要與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相符,且盡可能是真實的案例,這樣便于有效說服學生,引導其換位思考,使其更深入學習和理解知識道理。
例如,《安全記心上》一課教學時,本篇教學內容所在單元圍繞“安全護我成長”的主題,緊接著第一課生命的重要意義內容,引導學生認識到日常生活中的危險,并培養(yǎng)學生規(guī)避風險的能力。本節(jié)課的教學與學習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常見的安全與交通標志,推動學生意識到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地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觀念,養(yǎng)成健康安全的生活習慣,學會自我救助與求救的方法,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以此為目標,結合小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由于小學生更易于理解直觀形象的事物,因此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來實現(xiàn)教學目標。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重視在學校附近街道進行實踐調研,拍攝或者錄制一些圖片與視頻,作為教學素材。教師首先播放一段視頻,視頻內容中是一輛摩托車上坐著好幾個人,駕駛員前面有一個學齡兒童,后面還坐著一個學齡兒童,應該是家長送孩子上學??赐暌曨l后,教師向學生提問:“視頻中的做法對嗎?為什么?”學生進行思考,有的學生說這樣不安全,有的學生說一個家長要送兩個孩子上學,情有可原,還有的學生說這樣很常見,大人騎得慢沒事。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得知學生的交通安全規(guī)則意識并不強,甚至會受到其他人思想影響,默認這種行為是對的。此刻教師進行教學提示:“這樣的載人行為已經違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機動車載人不得超過核定人數,客運機動車不得違反規(guī)定載貨?!笔箤W生意識到,這樣的行為不僅不安全,且已經違法,進而在教師的后續(xù)教學中認真學習,對交通規(guī)則有更全面的理解。
四、落實生活化,增加實踐機會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任務若想順利達成,需要落實生活化,增加實踐機會?!皩嵺`是檢驗一切真理的最直接且有效手段?!睂W生在課堂上學習,無論教師采取怎樣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的是任何的教學情境,這樣的教學都是偏理論性的,只能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但無法更深入地觸動學生的內心,使其身體力行地將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也就意味著,學習得再多,不應用,不實踐,永遠是空談,教育價值與作用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效果。書本知識學習與實踐應用之間雖然看似不遠,但在實際應用時,看似差之毫厘,實際上卻是謬以千里。為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意識到本學科知識學習后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踐的重要性,進而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依據教學內容,增加更多有效的實踐應用機會。
以《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為例。本堂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觀察并收集目前校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學生依據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議,以此激發(fā)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共同創(chuàng)建美好校園;學生在發(fā)現(xiàn)校園問題、分析問題、通過行動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中,也將培養(yǎng)學生關心集體、熱愛校園的情感,引導學生為創(chuàng)造美好校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實踐教學時應作出適當引導:“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學校學習生活,學校就是我們第二個家,作為學校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大家一定想讓學校變得越來越好。三年二班同學,在學校開展的“我為綠色校園出點力”活動中,針對校園垃圾問題,做了調查報告?,F(xiàn)在,我們也向教材中三年二班的同學學習,做一份專屬于我們自己的‘校園問題調查報告吧!”教師完成實踐活動引導后,鼓勵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多個合作實踐小組,共同完成實踐活動,并制作調查報告,在下一堂課分享自己的調查報告。
五、立于生活化,豐富教學內容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任務若想順利達成,需要立于生活化,豐富教學內容。理論性教學內容只是將知識、道理擺在學生面前,但若學生認知水平不足,思想意識不強,便無法更好地理解性學習。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重視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豐富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以另外一種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便于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增強學習體驗,豐富知識積累。若想以生活化內容豐富教學內容,則需要教師依據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找到可融合生活化的內容,將教學內容進行再一次的創(chuàng)新豐富,使其變得更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逐步引導學生建立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意識。
以《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教學時為例。第一堂課,教師布置了實踐調查活動,第二堂課,教師驗收第一堂課學生的學習成果,驗收后,聯(lián)系學生的家庭生活,引導學生將思維擴展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學生產生“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觀念。如一名學生代表小組上臺分享調查結果,學生說:“我們小組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每到秋天,風很大,校園中的落葉很多;教學樓中堆積了一些垃圾,未能及時清理;戶外活動后,很多學生會將操場上的沙子、樹葉或者草梗等帶到教學樓里。”接著,學生繼續(xù)分享小組討論的問題解決建議與意見,“秋天風大,落葉也多,可以安排學生每日早晨清掃路面,美化校園。每個班級負責一個區(qū)域,這樣不僅縮小清掃范圍,而且以班級為單位,可依靠競爭意識,將校園落葉清掃干凈;在教學樓垃圾堆放處可張貼垃圾分類小貼士,指導學生依據垃圾分類扔垃圾,便于及時針對性清理;在進入教學樓時的空地上豎立指示牌,提醒學生清理好身上沙子等異物后再進入教學樓?!苯又?,教師引導學生依據“美化校園”的思想,進行“美化日常生活”思考,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拓展應用知識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在備課時在互聯(lián)網搜集便于學生理解學習的時事熱點新聞,民生新聞等,以此作為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將學習目光轉移到關注現(xiàn)實生活各類新聞中,開闊學生學習視野,增長學習見識,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陶冶情操,增強學習意識。
六、結語
綜上分析可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研究,應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情境、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實踐等幾個方面展開,著眼于生活化落實教學,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逐步向學生滲透高尚道德與思想,為學生的成長之路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