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崧舟所提出的“詩意語文”是對教育超越功利性,回歸心靈的呼喚,是對語文本真和本色的自覺回歸,自提出后,就引起了強烈反響。本文主要根據王崧舟課堂實錄以及有關王崧舟“詩意語文”的文章,從中總結出“詩意語文”下的教學理念核心以及教學策略。其理念核心包括以“情”為核心以及回歸人,教學策略分為營造情境、重視朗讀、語用設計、哲理滲入、評價語言五個方面。
關鍵詞:王崧舟;詩意語文;語文教學
一、“詩意語文”下的教學理念核心
(一)以“情”為核心
王崧舟指出詩意語文的核心和靈魂有且只有一個字:“情”。此情非彼情,它有著審美的品格、語文的特質、理性的積淀、生命的關切。此情亦彼情,它一定在情境中被激發(fā),一定關乎個體的內在體驗,一定是整體的生命律動,一定折射出相應的態(tài)度和價值皈依。這與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相契合,語文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它能夠直擊人的靈魂。教育影響人的一生,尤其是語文這樣具有濃郁人文性的學科,當你白發(fā)蒼蒼、人老珠黃時,兒時學過的語文知識早已忘記,但你肯定會記得老師上課時那一句影響你一生的話,會記得那令你感動的、優(yōu)美的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段落、一段段情節(jié),會記得那令你敬佩的一位位作者、主人公。這些內容深深刻在你的腦海里,影響著你的一生。讓你能夠在困境時,得到力量,得以喘息,讓你能夠在得意時,面對各種各種誘惑時,保持清醒,守住底線。這才是語文課程的真正意義所在。同時語文課以各種各樣的文章為載體,這些文章是基于作者想要表達某些情感而作,那么作為學習者,自然要從文章中的情入手,引導學生從中得到自己的感悟,進而構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從自己的情走出,走向自己的詩意人生。
(二)回歸人
王崧舟強調:回歸人,才會有更好的語文教育??匆娙?,回歸人,在有限的背后尋找人的潛能,在缺陷的周圍見證人的生長,在幽暗的深處發(fā)現人的逆光,這才是語文教師的根本使命。這與一直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有異曲同工之處,人人都說以學生為主體,但能夠真正踐行的人又有多少呢?課堂上,語文對人的遮蔽與異化,正是從追逐功利、追逐完美開始的。當形形色色、紛至沓來的語文課程改革,以語文的名義,而置人的有限、人的缺陷、人的幽暗于不顧時,這樣的語文,不是缺德又是什么?
王崧舟在課堂上始終如一地踐行回歸人這一理念。回歸人,這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教育機智以及濃郁的情感,也就是說語文教師要非常的感性,感性的解讀課文,感性的講解課文,感性的讀懂學生。在課堂中以學生的感受、體驗為主,接受學生的不完美。將學生放在心里,與學生進行心靈上的碰撞??傊?,一切以學生為主,回歸人,語言教育才有意義,才能夠發(fā)揮出它應有的功能。
二、“詩意語文”下的教學策略
(一)營造情境
在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與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王崧舟在課堂教學中非常注重情境的營造。
首先,要在語境中營造情境。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用由話語、語境、意義三個要素構成,其中,語境這一要素最終決定話語的意義,是語用的核心。話語只有在語境中才有意義。課堂中情境的營造也要圍繞文章的語境進行。課標中王崧舟將語境分為文辭語境、文體語境和文化語境。文辭語境指課文內部的上下文,語文教學應該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詞是字的語境,句是詞的語境,段是句的語境,篇是段的語境。文體語境是課文的整體規(guī)范和風格,比如說小說、散文、童話、詩歌等。應當根據不同的文體,營造出不同的情境,避免千篇一律。文化語境是課文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huán)境。情境營造不僅與課文、作者的歷史背景相契合,還應結合現實環(huán)境,將文章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銜接。這與課標中強調觀點相契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其次,情境營造主要方法是意象還原。引導學生將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從而實現語言視域和生命視域的融合,乃是詩意語文的基本策略。基于審美解讀的詩意語文,力求透過文本描繪的感性形式,即物象形態(tài),著力揭示它所蘊含的情感內涵和審美本質。意象還原首先基于學生生活體驗,通過引導學生擴展想象進行,將文字還原為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形象。比如,課文中有“瘦骨嶙峋”這個成語,你不應只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你要說他凹陷的眼眶、凸起的顴骨、青白的臉色以及手臂般的大腿等等。
(二)重視朗讀
王崧舟多次在文章中提到“以聲求氣”。在特定的情境中,通過誦讀品評,探求語言文字的聲氣、節(jié)奏和神韻。[1]以聲求氣”是“桐城派”文論和創(chuàng)作的一個核心范疇,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寫道:“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神氣者,文之最精處也;音節(jié)者,文之稍粗處也;字句者,文之最粗處也。然余謂論文而至于字句,則文之能事盡矣。蓋音節(jié)者,神氣之跡也;字句者,音節(jié)之矩也。神氣不可見,于音節(jié)見之;音節(jié)無可準,以字句準之。”[2]所謂“神氣”,是指作品所體現出來的神韻和氣勢,是作家精神氣質和作品的情感內涵高度藝術化的體現;所謂“音節(jié)”,則是指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句式和抑揚頓挫、高下緩急的聲韻等語言因素?!吧駳狻毙枰柚耙艄?jié)”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對詩文“音節(jié)” 的揣摩,能夠領會到作品的“神氣” ,這就是所謂“因聲求氣”。劉大櫆進而提到了“因聲求氣”的具體方法──誦讀。王崧舟在教學實踐同樣重視誦讀,誦讀方法、方式多種多樣,比如反復誦讀、分角色朗讀、自由讀、齊讀、同桌互讀、師生合作讀等等。王崧舟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誦讀主要有以下幾點特點。
首先,誦讀以情和感受為主。學生帶著情感誦讀,在誦讀中再次深刻體會文字內容。這樣反反復復,學生的體會一次比一次深刻,讀著讀著仿佛自己已經走入文中,與作者、主人公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比如上文提到的《普羅米修斯》這個例子,在老師范讀,學生想象情境,詢問學生如何感受后,立刻讓學生帶著自己體會到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而且運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反復誦讀。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的入情、入境。
其次,在情境下誦讀。誦讀前,王崧舟善于運用語言、音樂營造與課文語境相符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去朗讀,幫助學生更好的通過朗讀體會文章。比如在教授《望月》時,師生合作朗讀第二自然段,王老師運用語言、音樂,將學生代入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情境中,在這種情境下無縫銜接去進行誦讀,學生已然忘卻自己身處課堂,而是正在江面上欣賞月光,吐露自己所見、所感。
最后,讀法指導。有些教師在課堂中,雖然注重學生的誦讀,但是常常會忽略讀法的指導。王崧舟在課堂教學中,只要有誦讀,其中一定穿插讀法指導。比如,在教授《望月》時,學生讀題目,首先指導學生輕輕地讀,齊讀一遍后,又指導學生柔柔地讀,教師的提醒使這朗讀似月光般寧靜柔和。課境靜謐,恰好望月,頗有種“未成曲調先有情”之感。王老師的朗讀指導,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課程中、誦讀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誦讀,讀出了自己的感受,讀懂了作者的內心。
(三)語用設計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主攻方向。在王崧舟教學實踐中,可以發(fā)現其語言文字運用的教學要在前文所提及到的語境之下、在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下進行,否則易于將語文課上成單純的語言文字運用課。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這四個方面是一個系統(tǒng),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也就是說,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過程中,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促進其文化積淀。這些能力得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會提升。作者在寫作時,刻意追求變化,追求語言的節(jié)奏,動靜搭配,張弛有度,文似看山不喜平。語氣,當行則行,當止則止,這就是一種節(jié)奏,而節(jié)奏就是美,美就是節(jié)奏,節(jié)奏是美的靈魂。語言表達的美是有層次的,生動、形象,是美的。樸素、簡單,有時候也是美的,美與不美,只有同時把它放在一個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下,你才能夠真正地加以鑒別。
(四)哲理滲入
王崧舟的詩意語文一直倡導培養(yǎng)真正的人,培養(yǎng)具有“人的精神”的人,培養(yǎng)具有和諧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但在時代背景下,教師們教知識,不教文化;教能力,不教人格;教技巧,不教靈魂。有的老師認為教不來,但是可以陶冶、濡染、滋養(yǎng)。教師將哲理的種子種植到孩子的精神世界,那么這樣的文化種子就自然而然地播撒到了孩子的心田,至于這顆種子什么時候能夠生根,什么時候能夠開花,那要看每個孩子的造化,這不是語文老師所能夠包辦、代替的。但是語文老師的責任就是在這個時候為他播種。在課堂教學中,哲理滲入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人,成為具有“人的精神”的人,走向自己的詩意人生。
在王崧舟教學實踐中,哲理來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語言文字本身所蘊含的哲思。比如,王崧舟教授《丑小鴨》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丑小鴨在成長中沒有離開鴨媽媽、沒有越過籬笆、沒有對大鳥飛天的向往,那么,丑小鴨能成為一只真正的天鵝嗎?是的,丑小鴨的成長不在于它本身就是白天鵝,而在于它堅強、自信的品質。丑小鴨的全部意義和價值在于她的成長過程,邏輯地蘊含了“成為一只真正的天鵝”。這是文章、語文文字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哲理。詩和思是相通的、殊途同歸的。拒絕哲思的詩是膚淺的,消解詩意的思是蒼白的。詩意的背后總是承載著對生命、對自然的一種當下的洞悉和了悟。另一方面是引導學生開掘語言文字背后的價值取向、精神母題和文化傳承。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像中國這樣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歷經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思想文化,我們一定要繼承與發(fā)揚。不僅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真正的人”,更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真正的中國人”。比如,《江雪》中的“釣”,這個字真的表示漁翁在冬天釣魚嗎?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人們說這首詩“子厚以自寓也”,漁翁就是柳宗元自己,柳宗元釣的是孤獨,釣的是春天,表達的是柳宗元一種士大夫的精神,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一個“釣”字承載著多少中華文化的元素。詩歌這樣去讀才叫文化,長此堅持下去,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學生們的文化自信將會穩(wěn)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崧舟.自贖與拯救:詩意語文的再發(fā)現[J].語文教學通訊,2008(13):12-19.
[2]王崧舟.詩意語文譜寫詩意人生[J].江西教育,2014(Z2):16-19.
[3]王崧舟.回歸人,才會有更好的語文教育[J].小學語文教學,2022(Z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
[5]劉大櫆《論文偶記》,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四冊,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4106頁.
[6]高樂素. 王崧舟語文閱讀教學藝術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3.
[7]王崧舟.從“詩意語文”邁向“詩意人生”[J].中國教師,2016(02):44-48.
[8]王崧舟.詩意·語文·夢想[J].人民教育,2013(07):8.
[9]周宏教學藝術[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第116頁
作者簡介:
汪洋(1995.07—),女,滿族,籍貫: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市,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21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學科教學(語文),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