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波
五代時的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錢镠接受梁太祖冊封為吳越王,衣錦回鄉(xiāng),半道遇見一老媼。此老媼站在錢镠的馬前說:“錢婆留,寧馨長進!”
錢婆留,是錢镠的小名。五十五年前,錢镠出生那日,天上突然出現(xiàn)不祥之兆。錢家爹娘畏懼恐惶,想拋棄這個剛出生的嬰兒,鄰媼憐惜,好說歹說,留了下來。為此,取名“婆留”。路邊老媼,正是那鄰居。
“錢婆留,寧馨長進!”此話若按當時的河洛官話,也就是汴河、洛河一帶的汴梁京片子,即“錢婆留,恁地長進”。若按如今說法:“錢婆留,你這么長進??!”
“寧馨”是越語,后來一直留存在南宋官話中。如今,老杭州話說某人走得好快,“寧馨快啊!”說小孩很有出息,“寧馨出息!”不過,這“寧馨”,也已有了語音的變異,發(fā)音近似“nin/xie”。
錢镠為此置酒款待八十歲以上老人,喝高了,舉杯高唱:“三節(jié)還鄉(xiāng)掛錦衣,碧天朗朗兮愛日暉……斗牛無孛兮民無欺,吳越一王兮駟馬歸?!边@是一首很讓老人感嘆的歌曲,在座的老人居然“多不解”,無動于衷。為啥,走南闖北的錢镠唱的是雅歌,以官話說詞,鄉(xiāng)人不懂。錢镠見此,昂脖“吳音以歌”,一歌唱完,“舉座賡之,叫笑振席”?!百s”,也就是連續(xù)。全場連續(xù)的歡呼、大笑??梢姰敃r的河洛官話,在吳越區(qū)塊,受眾極小。
南宋建都杭城,官宦貴人、文士藝人、紳士商賈大量涌入,錢镠的“腰鼓城”一下子成了“水桶城”。以河洛官話為主,揉和了吳越語(主要是越語)的“杭普話”,由此而生,大勢所趨地成了近一百五十年的“國語”。
不過,最初的本著語言,排外意識極強,讓北來人“頭暈”的口語經(jīng)常參雜其中。杭州人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中就有記載,譬如,把“茄子”說成“落蘇”,“樸實曰艮頭”,“莫言為稀調(diào)”,“諱低物為靸”等等。這些語言,后來參雜官話,倒也有沉淀下來的。
其中,“莫言為稀調(diào)”稍有變化,如今變?yōu)榱恕跋≌{(diào)缽頭”。此語不僅指寡言少語,往往還指那人會琢磨出一些旁人所想象不到的“景”來。好比別人端的是碗,他突然端出的是一只大缽頭。當然,詞意也在擴展:認準一個理撞到南墻不回頭;以及不做則已,一做就沒完沒了,杭州話都稱“稀調(diào)缽頭”。
“諱低物為靸”的“靸”,有兩個讀音,其中一個“xi”音,也就是田汝成所說的“諱低物為靸,以其足下物也”的“靸”。要是說白話,即低劣之物,只配踩在腳下。這個“靸”,杭州人現(xiàn)在還是在說。比如賣者說:“東西不靸的,價格好還的。”這一種便宜的“靸”貨,杭州話也稱“氣泡貨”。
脾氣不好的人,老杭州話也說“靸”。當然,靸并不一定是壞,大致有三類:一是借錢不及時歸還;二是毒頭兮兮,也就是“稀調(diào)缽頭”;三是見了年輕女人挪不開步,話語極多。對窮困潦倒者,杭州話不會以“靸”相稱,這也是杭州人內(nèi)在的人文精神。
在《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五中,還有將“邂逅”說成“豆湊”的,如今杭州話中有一個俚語“豆進豆湊”,應該是它的變音。不過,“豆進豆湊”已完全演變成為“邂逅”的反義詞了。譬如,您去見某人,晚到了一步,沒遇上,就稱“豆進豆湊”。當然,這只是音譯,本字是否如此,還是值得推敲。
稱爽約為“蹉西”,出自該卷中的一首詩:“約郎約到月上時,看看等到月蹉西;不知奴處山低月出早,還是郎處山高月出遲?”聽這詩境,很有一點豐子愷先生的畫作“月上柳梢頭”的意思?!霸律狭翌^”的對句是“人約黃昏后”,出于歐陽修詩句。不過,“等到月蹉西”,那就是對方爽約了,很讓人突兀傷感。
“蹉西”,在如今老杭州話中是一句口語。遇到爽約時這么說,遇到著急事這么說,遇到棘手事也這么說。哪怕猝不及防的開心,還是這么說:“哎呀,我女朋友來了,蹉西的!”當然,杭州人總以為“蹉西”是一個不雅的俚語,并不會理解有如此的內(nèi)涵。
有關(guān)該卷中的“暗換易物曰搠包兒”,極合華君武先生的一幅畫:倆生意人,在茶館談買賣,雙方的手在對方寬大的袖管里互相捏著,這就是“暗換易物”的“搠包兒”?!耙住?,是買賣,口上不便說的價位,或者不想讓旁人知曉,盡在十個指頭的拿捏之中。
要是倆人的手久捏不放,十有八九是談不順。不順也得“手談”下去啊,手指張合伸縮,價位漲漲減減,更放不開了。放不開手稱什么?稱“屏包兒”。
“搠包兒”現(xiàn)在聽不到了,“屏包兒”卻在老杭州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語意雖然已經(jīng)超出談生意的范圍,但體現(xiàn)的仍是“搠包兒”時互不買賬的“膠著”。如此推演開去,兩人互不讓步、認軟,也是“屏包兒”的一種。譬如夫妻之間的冷戰(zhàn),互不開口,等待對方給“臺階”,也叫“屏包兒”。
當然,“搠包兒”不一定是本著人的有意排外,其中也有買賣的需要。但要是“手談”不成,故意說一些“隱語”,那就是存心“以欺外方”,是對外來人的排斥了。
譬如,該卷中說到的“一為憶多嬌,二為耳邊風,三為散秋香……”即是。也就是使用本著人或本圈人的特定“方言”“隱語”,將“一”說成“憶多嬌”,即用“憶”的聲母與“嬌”的韻母以反切法稱“一”。這個“一”音,讀“yao”。以“yao”代替“一”,杭州人至今依然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