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永廣 楊勇 李媛 陳莉
[摘? ? 要]面對日益頻發(fā)的出境旅游突發(fā)事件,如何借助華僑華人力量實現(xiàn)有效的應急治理已成為理論研究和現(xiàn)實發(fā)展的迫切需要。文章以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為例,采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分析事故救援參與主體的網(wǎng)絡結構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1)在應急響應、救援處置和善后恢復階段,以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為代表的駐地領事館是救援的核心力量發(fā)揮主導作用,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華僑華人社團作為積極響應者和參與者,發(fā)揮重要協(xié)助作用;(2)通過核心-邊緣模型分析顯示,在應急響應、救援處置和善后恢復階段,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等組織均處于核心位置,作為積極協(xié)助者和參與者,盡最大能力爭取資源參與救援,在維護中國游客在泰國的旅游安全利益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研究建議,繼續(xù)增強駐地領事館在突發(fā)事件的信息預警、應急響應、緊急救援和善后處置能力,倡導建立境外旅游安全救援聯(lián)盟,促進華僑華人自愿維護境外同胞安全利益。
[關鍵詞]旅游安全;應急救援;華僑華人;泰國;中國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23)05-0073-14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2.00.035
引言
中國旅游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出境旅游發(fā)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人數(shù)達1.55億人次,出境旅游消費規(guī)模超過1338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次和消費均保持穩(wěn)定增長1。但同時伴隨著各種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旅游安全風險的異質性變化,出境旅游仍面臨著諸多安全層面的制約和挑戰(zhàn),表現(xiàn)為出境旅游安全事故的發(fā)生頻率逐漸增加,事故的類型趨于復雜化[1]。泰國作為中國游客出境旅游最為可能首選的國家2,同時也是我國出境旅游安全事件高發(fā)的國家,中國游客在泰國遭遇的旅游安全事件見諸報端,不僅嚴重威脅到中國游客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而且也阻礙了中國出境旅游的健康發(fā)展[2]。在旅游安全事件發(fā)生后,泰國政府和駐地領事館發(fā)動企業(yè)和民眾等進行全力救助,為中國游客的緊急救援和善后處置提供了積極幫助。與此同時,在歷次緊急救援過程中,從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和網(wǎng)絡媒體宣傳可以發(fā)現(xiàn),有一支默默積極參與救援的強大力量——華僑華人及社團組織。他們憑借著在事發(fā)國政治、經(jīng)濟、外交、人脈等方面的優(yōu)勢,能夠在跨境旅游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救援中發(fā)揮關鍵作用[3]。因此,科學認知華僑華人在出境旅游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不同階段扮演的角色與發(fā)揮的作用,對于有效治理游客出境旅游安全事件、推動中國出境旅游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華僑華人擁有跨國和跨文化的獨特背景,既熟悉所在國情況,也與祖籍國有親緣聯(lián)系[4],是一個集人力資源、資本資源、文化資源、政治資源、科技資源、信息和網(wǎng)絡資源等多種資源于一體的資源系統(tǒng)[5]。中國有大量的境外華僑華人以及發(fā)展日漸成熟的華僑華人組織,他們掌握著大量的當?shù)刭Y源,是當?shù)赝话l(fā)事件救援、社會公益慈善和國際外界事務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民間力量[6]。泰國華僑華人社團非常注重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社會性活動,參與泰國社會建設,實施社會救助和推動華文教育,是促進中泰友好邦交的橋梁和紐帶[7]。在出境旅游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置中,由于受異地社會環(huán)境、跨國應急機制和善后救援體制等問題影響,往往會導致救援延誤甚至錯過最佳緊急救援時間,從而引發(fā)不必要的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因此,在中國赴泰旅游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積極推動泰國華僑華人及其相關組織參與中國游客赴泰旅游安全事件的應急救援處置工作,協(xié)調中泰兩國之間進行緊急協(xié)作救援與善后處理,對于維護中國同胞的海外旅游安全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上述,本研究試圖通過典型案例,使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分析泰國華僑華人在應急救援網(wǎng)絡中的作用和角色,深入探討華僑華人及相關組織在事故救援、處置與善后方面的溝通協(xié)調作用,旨在為充分發(fā)揮華僑華人組織及社團在出境旅游安全應急救援中的積極作用提供解釋。
1 相關研究進展
縱觀國內外學術界,華僑華人的作用研究是一個長期熱門的研究話題,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及20世紀80年代曾4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華僑華人在中國改革開放、經(jīng)濟社會的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建設者、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促進者和國家安全的維護者,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8]。華僑華人在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促進了中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9],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文化層面看,華僑華人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華僑華人以華文媒體、華人教育和華人社團為媒介和平臺,維護華人的國際形象、傳承和提升中華優(yōu)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和弘揚者,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10],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影響力[4],增強了海外僑胞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11]。全球化時代,華僑華人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實踐者,也是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紐帶[12],越來越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交往合作的友好使者和重要橋梁 [13]。華僑華人通過其個人行為和社團等途徑,在中華文化的傳播、民間外交、中國國情和發(fā)展模式的宣傳介紹以及對中國國家政策和行為的理解、支持和解釋等方面發(fā)揮獨特作用[14]。此外,華僑華人還通過地緣認同強化著華僑華人對僑鄉(xiāng)社會的認同,推動華僑華人與僑鄉(xiāng)的積極聯(lián)系,增強其對僑鄉(xiāng)的情感[15]。
從經(jīng)濟層面看,華僑華人所擁有的社會資本、投資能力、商戰(zhàn)經(jīng)驗、商業(yè)倫理等資源能夠有效提升中國經(jīng)濟軟實力[16]。華僑投資對于推動我國對外開放、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緩解就業(yè)困難、加快城市化進程等起了重要作用[17],他們成為我國外商投資、海外人才引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18],為中國經(jīng)濟建設乃至整個亞太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19-20]。同時,華僑華人在引領中國中小企業(yè)“走出去”方面也發(fā)揮了經(jīng)濟上的中介作用[21]。在中國經(jīng)濟新常態(tài)下,促進海外華商經(jīng)濟和中國經(jīng)濟雙向轉型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22]。黃曉堅認為,華僑華人是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帶的開拓者和建設者,應該多方位開展與海外華商的戰(zhàn)略性產(chǎn)業(yè)合作、多渠道引進和利用海外華人的戰(zhàn)略性資源、打造與海外華人經(jīng)濟合作的戰(zhàn)略性平臺、打通與海外華人經(jīng)濟合作的戰(zhàn)略性通道,帶動海外華僑華人經(jīng)濟和“一帶一路”互動建設,共同發(fā)展[23]。方長平和侯捷指出,東南亞華僑華人既是“一帶一路”的投資者,也是受益者;既是東南亞區(qū)域一體化的共建者,也是信息資源平臺的共享者,廣大華僑華人應發(fā)揮出建設性作用[24]。
從政治層面看,華僑華人是推進中國改革開放的強大動力,是推動祖國發(fā)展不可忽視的依靠力量,也為中國持續(xù)、和平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外部保障[25]。在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前后,華僑華人堅持抵制破壞“一國兩制”的圖謀,大力宣傳“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26]。21世紀以來,全球海外華僑華人利用自身優(yōu)勢,在世界各地普遍成立了以反對“臺獨”分裂勢力、支持祖國和平統(tǒng)一為主旨的反“獨”促統(tǒng)組織,開展反“獨”促統(tǒng)活動,與分裂中國的行徑進行了堅決斗爭[27-28],有力地爭取所在國政府和人民對祖國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的理解和支持[29],發(fā)揮了以僑制“獨”、以僑促統(tǒng)的重要作用[30-31]。
此外,華僑華人社團既是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倡導者與組織者,也是溝通華僑華人社會與所在國政府和人民友好的和平使者[32]。華僑華人社團是交流互動的重要平臺,其成立的目的在于互助、慈善施予、保存中華文化和加強團體認同,提供醫(yī)療幫助、資金捐獻等[33-34]。其中,宗教社團、工商社團等為海外華僑華人的事業(yè)發(fā)展提供幫助,為中國與華僑居住國的關系發(fā)展奠定基礎[35]。華人基督教會及社團是一個功能強大的社會組織,在團結華人、救助華人弱勢群體,特別是在提供精神支持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36],不僅促進了華人內部的信仰傳播和族群認同,而且推進了與海外基督教的跨國互動及社會凝聚,架設了信仰對話和思想交流的跨國橋梁,夯實了海外華人社會各界建立友誼和增進理解的民意基礎[37]。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傳統(tǒng)宗教仍將繼續(xù)發(fā)揮傳承民族文化、加強民族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38]。另外,商會組織在華人社會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反映民意、爭取華人權益、維護華文教育、發(fā)起華人文化運動、傳達官方政策法令、召集華人社團會議、領導華人社會移風易俗等[39]。在新的歷史時期,美國華人商會在人文往來、戰(zhàn)略互信、經(jīng)貿合作、“一帶一路”等領域,架設多維橋梁紐帶,體現(xiàn)其經(jīng)濟外交與民間外交的雙重渠道效應[40]。
就華僑華人與旅游發(fā)展的領域而言,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華僑華人與出境游方面。吳克祥等提出了我國出境旅游企業(yè)與海外華僑華人間的協(xié)同發(fā)展模式,出境旅游企業(yè)可以根據(jù)自身與海外華僑華人企業(yè)之間的互信程度開展不同層次的互利合作,在降低合作成本的同時,逐步實現(xiàn)業(yè)務資源的共享,在條件成熟后,實現(xiàn)企業(yè)資本的融合[41]。楊勁松和趙小麗認為,要充分發(fā)揮建立在華僑華人企業(yè)基礎上的海外華商網(wǎng)絡對我國出境游的促進作用[42]。
綜上所述,學者就華僑華人及其組織在推動中國軟實力建設中的作用的相關研究頗多,但就華僑華人如何促進旅游發(fā)展,尤其是出境旅游安全中發(fā)揮作用的研究鮮有探討。特別是,泰國的華僑華人總數(shù)為718萬左右1,在中泰旅游合作深化和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強旅游安全合作,積極發(fā)揮泰國華僑華人的作用,建立旅游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十分必要。因此,本研究以中國游客赴泰旅游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為例,剖析旅游應急救援網(wǎng)絡中泰國華僑華人及組織在救援各階段發(fā)揮的作用,探討如何借助海外華僑華人的力量,構建出境旅游安全防護網(wǎng)。
2 資料搜集與研究方法
2.1 案例資料搜集
本研究通過搜集典型案例材料,分析中國游客在赴泰旅游遭遇突發(fā)事件后華僑華人在應急救援中發(fā)揮的作用。案例資料的搜集主要基于以下原則:一是案例材料來自政府官網(wǎng)、官方媒體等的報道,引發(fā)政府部門、媒體等的高度關注和重視,以保證材料的真實性和權威性;二是案例材料必須有跟蹤報道,事件發(fā)生后的應急響應、救援和善后處理等整個過程的內容詳實,保證了材料的完整性;三是案例材料中,明確報道中國游客的相關情況,同時含有華僑華人或組織參與旅游突發(fā)事件應急救援的描述,以此可以判斷應急救援所處的階段;四是案例材料參與應急救援的組織或單位具體明確,以保證救援參與主體的確定性。
依照上述案例資料搜集原則,經(jīng)過嚴格的甄選,本研究擇取2018年7月5日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為典型案例進行分析:2018年7月5日下午17點45左右,兩艘載有122名中國游客的船只返回普吉島途中,突遇特大暴風雨,分別在珊瑚島和梅通島發(fā)生傾覆。事故共造成47名中國游客遇難,75人受傷。該事故社會影響巨大、損傷慘重,引起了國內高度關注。從2018年7月5日事故發(fā)生到2018年12月17日處置結束,事件共持續(xù)5個多月,給泰國旅游業(yè)帶來嚴重負面影響。由于事件復雜、持續(xù)時間長、影響范圍大,整個事故救援和處置過程的參與主體眾多。既有政府組織,也包括非政府組織;既包括泰國國內組織,也包括國際組織及當?shù)厝A僑華人和社團等組織積極參與救援。從發(fā)生到善后救援結束期間,政府官網(wǎng)、主流媒體門戶網(wǎng)站均紛紛報道,整個救援和處置過程資料完整。
2.2 資料來源與處理
本研究的案例資料主要來源有以下5個渠道:一是中國國家級組織機構官網(wǎng),如中國政府網(wǎng)、中國外交部官網(wǎng)、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官網(wǎng)、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官網(wǎng);二是泰國國家級組織機構官網(wǎng),如泰國外交部官網(wǎng)、泰國駐華大使館官網(wǎng);三是主流新聞媒體,如中國的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海外網(wǎng)、環(huán)球網(wǎng)和泰國網(wǎng)等;四是官方微博,如泰國駐華大使館官方微博、泰國《星暹日報》官方微博、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文旅之聲微博和中國外交部微博等;五是常用搜索引擎,通過百度、搜狗和谷歌等搜索引擎搜集與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的深度新聞材料。
基于以上5個渠道搜集的案例資料,按照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對案例資料進行了處理。
首先,剔除重復的案例材料,以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和按照事件救援處置和善后的進展,梳理出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案例的事故線,形成了事件的案例文本數(shù)據(jù)。
其次,梳理出中泰兩國參與事故處置的所有組織機構,并對其統(tǒng)一進行規(guī)范命名。其中,對于政府組織,中國主要探討省級以上的行政單位,泰國主要探討府級以上的行政單位。同時,考慮到數(shù)據(jù)的同質性,本研究對一些組織進行了合并命名。如將中國31個省市區(qū)外事僑務辦公室統(tǒng)一用“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進行表示;泰國普吉府政府針對游船傾覆事故下設的專案調查組、善后處置組、新聞發(fā)布組等統(tǒng)一用“泰國普吉府政府”表示;中國各大旅行社、在線旅游企業(yè)統(tǒng)一用“中國旅游企業(yè)”表示;泰國涉事普吉租船旅行社、藍夢公司、懶貓公司統(tǒng)一用“泰國旅游企業(yè)”表示;泰國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總會、泰國華人青年商會等用“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表示;泰國當?shù)氐姆鸾?、基督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和印度教統(tǒng)一用“泰國宗教”表示。此外,應急主體中的“泰國民眾”主要是指除了華僑之外的泰國人民。
再次,劃分事件的時間階段。以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發(fā)生的時間作為研究起點,以傾覆事故調查結果公布的時間作為研究終點,即研究周期為2018年7月5日至2018年12月17日,共計165天。結合新聞報道的傾覆事故發(fā)展的特點與應急主體的核心處置內容,如應急響應和救援的報道:“事發(fā)后,普吉府尹即赴現(xiàn)場指揮救援,海軍、水警和旅游警察等相關部門派出數(shù)艘救援船和直升機持續(xù)進行海上聯(lián)合搜救”1。又如善后恢復的報道:“海寧市相關部門也已經(jīng)組成善后小組在海派公司現(xiàn)場穩(wěn)定家屬情緒并做后續(xù)處置工作,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派組織慰問安撫受傷游客,組織志愿者教師和留學生趕赴醫(yī)院為游客及家屬提供必要協(xié)助”2。將該事故劃分為7月5日至7月11日(T1應急響應和救援處置)、7月12日至12月17日(T2善后恢復)兩個階段。其中,T1階段應急主體的核心任務是應急響應和救援處置,T2階段應急主體的核心任務是善后恢復。
最后,構建社會網(wǎng)絡分析矩陣。在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中的合作救援過程中,將具有合作關系的兩個應急主體在矩陣中記為1,沒有合作關系的記為0,同一個階段重復合作的應急主體不進行疊加,依此構建出應急救援與處置、善后恢復兩個階段應急主體的合作矩陣。視組織機構間的合作關系是相互的,所構建的矩陣為鄰接矩陣。合作關系矩陣的構建,為采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探討應急主體的角色作用提供了基礎。
2.3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分析研究泰國華僑華人及組織在應急救援網(wǎng)絡中作用和角色。社會網(wǎng)絡分析法關鍵在于反映行動者或社會網(wǎng)絡的結構位置,主要采用網(wǎng)絡密度和網(wǎng)絡中心性來測量[43]。
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應急救援過程參與的主體眾多,形成了一個協(xié)作救援網(wǎng)絡。在該網(wǎng)絡中,個體或組織被視為節(jié)點,關系為連接線,點線結合而形成網(wǎng)絡關系結構,參與救援的個體或組織通過社會情感和社會認同等關系連接形成應急救援合作網(wǎng)絡,以聯(lián)合協(xié)作、輔助支持等方式參與整個救援過程,形成應急救援系統(tǒng)。政府組織間多為上下級發(fā)布命令,綜合統(tǒng)籌;跨國組織間通過資源、信息救助,實現(xiàn)相互間的配合;社會組織間通過主動支援、自主調配,為整個救援系統(tǒng)提供輔助支持。各類主體在救援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依靠在各自領域內較強的專業(yè)性,相互配合,協(xié)助事件的緊急處置和盡快恢復。
本研究借助UCNET軟件網(wǎng)絡可視化工具NetDraw生成的網(wǎng)絡結構圖和中心性指標數(shù)據(jù),對應急救援合作網(wǎng)絡的規(guī)模、關系數(shù)、密度、相對點度中心度、相對中間中心度、相對接近中心度、核心-邊緣模型等指標進行測度,分析和揭示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的救援參與主體的網(wǎng)絡結構特征。其中,點度中心度是衡量節(jié)點在空間關系網(wǎng)絡中位于重要中心位置的指標,可以用兩關聯(lián)節(jié)點間直接聯(lián)系的大小表示[44]。點度中心度值越大,節(jié)點中心性越強且明顯,表明網(wǎng)絡中一個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的交際能力越強,擁有的資源和權利越大。測算公式如式(1):
式(1)中,[CD(ci)]指的是節(jié)點組織機構[ci]的點度中心度,[d(ci)]指的是節(jié)點組織機構和其他節(jié)點組織機構之間的有效關系數(shù)量。接近中心度指的是節(jié)點在網(wǎng)絡中所處的位置,主要是用某一個節(jié)點與網(wǎng)絡中其他節(jié)點的最短距離衡量[45]。接近中心度值越大,表明一個合作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間聯(lián)系緊密,同時通達性較好,不受其他節(jié)點的控制,處于整個網(wǎng)絡的中心。測算公式如式(2):
式(2)中,[CC(ci)]指的是節(jié)點組織機構[ci]的接近中心度,[di(ci,cj)]指的是節(jié)點組織機構[Ci]和[Cj]之間的最短距離。中間中心度衡量網(wǎng)絡中節(jié)點對資源的控制能力,即節(jié)點在網(wǎng)絡中多大程度上是別的節(jié)點的中介[46]。若一個節(jié)點中間中心度值越大,表明該節(jié)點很大程度上位于其他節(jié)點的中間,對其他節(jié)點資源的控制能力和依賴程度越強,同時占據(jù)的結構洞也越多,所處的位置也越核心,具有更多的結構優(yōu)勢。測算公式如式(3):
式(3)中,gjk(ci)/gjk指的是組織機構ci能夠控制組織機構cj和組織機構ck之間資源的能力;gjk指的是組織機構cj與組織機構ck間捷徑的數(shù)目。
3 數(shù)據(jù)分析與研究發(fā)現(xiàn)
3.1 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的合作網(wǎng)絡特征
依據(jù)上述資料處理方法和分析方法,借助網(wǎng)絡可視化工具NetDraw生成T1階段的合作網(wǎng)絡圖(圖1),結果發(fā)現(xiàn),參與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的組織共有26個,各組織機構間非重復合作84次,其中,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華僑華人志愿者在網(wǎng)絡中連接的應急主體較多,這些應急主體間的合作最為緊密,是T1階段合作網(wǎng)絡中最大的完備子圖。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和中國駐泰國大使館通過組織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民眾以及泰國華僑華人社團為泰國醫(yī)院提供翻譯,并協(xié)助醫(yī)院對受傷的中國游客進行救治。泰國旅游警察局、泰國海軍、泰國海事局、泰國防災減災中心、泰國港務廳以及泰國國家急救中心在事故現(xiàn)場的救援合作較為緊密,是救援過程的核心主導力量。在應急響應過程中,華僑華人及社團組織利用自身優(yōu)勢在極短的時間內收集了大量有關事發(fā)海域以及登船游客的有用信息,并積極地與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和泰國普吉府政府聯(lián)系,為我國政府快速實施救援搭建暢通的渠道。在救援處置階段中,盡管華僑華人及社團組織并非現(xiàn)場救援的核心力量,但憑借著政治、經(jīng)濟、人脈等廣泛的優(yōu)勢,他們充當起中國和泰國政府危機溝通的紐帶,為兩國政府間的救援合作積極地牽線搭橋,充分彌補了跨境旅游安全救援過程中各機構職責不明、機制不順、針對性不強的問題,在整個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催化劑作用。
為更進一步分析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節(jié)點的網(wǎng)絡中心性,運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軟件測度26個組織機構的相對點度中心度、相對中間中心度和相對接近中心度,并按大小進行排序,測量結果如表1所示,可以有以下發(fā)現(xiàn)。
(1)就相對點度中心度而言,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旅游警察局、泰國慈善機構是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的積極倡導者或參與者,相對點度中心度較高,表明上述6個節(jié)點在T1階段處于網(wǎng)絡中較為核心的位置,與其他關聯(lián)能力較強。但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的相對點度中心度最高也僅為16%,表明網(wǎng)絡核心權力較為分散,沒有過度集中在某一個組織機構。華僑華人志愿者、華僑華人社團與泰國民眾等自發(fā)形成的非政府組織在T1階段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力量龐大,分布范圍廣,具有協(xié)助多個組織機構參與救援的優(yōu)勢。泰國大拓律師事務所在相對點度中心度為0,尚未與其他組織進行合作。
(2)就相對接近中心度來論,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華僑華人志愿者的相對接近中心度最高,表明這4個組織機構在T1階段合作網(wǎng)絡中的影響力最大。整體來看,救援主體的相對接近中心度普遍較低,表明組織機構間的依賴性較強。泰國大拓律師事務所在相對點度中心度與其他組織機構均無聯(lián)系,因此無相對接近中心度。
(3)從相對中間中心度來看,T1階段組織機構的中介能力排名靠前的有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泰國慈善機構、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旅游警察局、泰國民眾,其他節(jié)點的相對中間中心度較低,中介能力較差。在中方組織機構中,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的中介能力最強,是中泰兩國組織機構間信息傳遞的橋梁,在網(wǎng)絡中控制信息與資源流通的能力最強。在泰方組織機構中,泰國醫(yī)院的中介能力最強,系統(tǒng)且專業(yè)的醫(yī)療資源保障了應急救援的有序推進。
綜合3個指標的測度結果可知,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旅游警察局、泰國慈善機構、華僑華人社團與泰國民眾的網(wǎng)絡中心性較強,是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參與救援階段的核心力量,也是信息傳達的重要主體。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的相對點度中心度、相對中間中心度、相對接近中心度均為最高,表明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處于合作網(wǎng)絡中最為核心位置。
3.2 善后恢復階段的合作網(wǎng)絡特征
善后恢復階段的持續(xù)時間較長,應急主體的主要任務是處理事故發(fā)生之后的一系列后續(xù)事宜,包括傷亡人員及其家屬安置、賠償糾紛與法律解釋、事故原因調查與社會信任重構,以及對外關系彌補等。參與善后恢復階段的組織機構共有52個,各組織機構間非重復合作313次,合作網(wǎng)絡的密度值為0.2359。基于52個組織機構的相對中心度,使用網(wǎng)絡可視化工具NetDraw生成T2階段的合作網(wǎng)絡,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善后恢復階段中的核心節(jié)點以泰國的組織機構為主,其中,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普吉府政府、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慈善機構、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泰國民眾這8個節(jié)點在善后階段與其他組織機構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在合作網(wǎng)絡中的地位較為顯著。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在善后階段作為第一活躍主體,主要發(fā)揮3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組織和號召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民眾協(xié)助泰國醫(yī)院對中國游客進行救治,為受害游客的家屬提供幫助;二是聯(lián)系泰國旅游和體育部、泰國旅游警察局、泰國司法部、泰國衛(wèi)生部、泰國行業(yè)公會等組織做好受害游客及其家屬的撫恤工作;三是充當中國駐泰國大使館、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中國香港入境事務處、中國旅游企業(yè)、中國外交部、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等中方組織機構信息溝通的橋梁,協(xié)助這些組織開展善后工作。在泰國組織機構中,泰國普吉府政府作為最活躍的主體,發(fā)揮了3個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協(xié)調泰國外交部、泰國國家急救中心、泰國國家旅游局等部門協(xié)調處置死傷游客的賠償工作;二是指示當?shù)芈糜尉炀趾团浜咸﹪J戮謱κ鹿蔬M行調查并做好國內的安全保障措施;三是與泰國駐華大使館一起協(xié)助中國的組織機構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置工作,重獲中國游客的信任。
善后恢復階段52個組織的相對點度中心度、相對中間中心度和相對接近中心度的測度結果如表2所示,可以有以下發(fā)現(xiàn)。
(1)從相對點度中心度來看,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普吉府政府、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慈善機構、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泰國民眾等8個節(jié)點的相對點度中心度較高,表明上述8個節(jié)點在善后處置階段中居于網(wǎng)絡中的中心地位。與T1階段相比,泰國普吉府政府、泰國華僑華人社團、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泰國民眾成為新的核心節(jié)點,其中,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的變化較大,實現(xiàn)從T1階段的較低參與到T2階段重要節(jié)點的轉變,表明善后恢復階段兩國政府部門之間合作的強度持續(xù)加強。泰國普吉府政府在網(wǎng)絡中的地位也出現(xiàn)了大幅度的提升,其職責主要包括理賠標準的制定、涉外關系的處理、網(wǎng)絡輿情的監(jiān)控以及國內外民心的安撫等。隨著TI到T2階段核心任務的轉變,泰國醫(yī)院在網(wǎng)絡中的位置顯著下降,主要負責傷員的后續(xù)治療以及向泰國國家急救中心匯報受害者的傷亡情況。
(2)就相對中間中心度而言,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的相對中間中心度較高,表明這兩個節(jié)點對資源的控制能力較強。其中,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依舊是中泰兩國信息溝通的橋梁,相較T1階段而言,其T2階段的中介性更為凸顯。中國駐泰國大使館著重國際關系的處置,主要負責向中國外交部傳達泰方在事故中的處置情況,盡全力為中國的遇難者及其家屬提供援助。網(wǎng)絡中超過半數(shù)的節(jié)點相對中間中心度小于1,表明網(wǎng)絡中大部分的節(jié)點處于網(wǎng)絡中的邊緣位置。
(3)從相對接近中心度分析,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普吉府政府、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慈善機構等6個節(jié)點也表現(xiàn)出較高的相對接近中心度,表明上述6個節(jié)點在善后恢復階段的合作網(wǎng)絡中影響力最強。整體上看,T2階段節(jié)點的相對接近中心度均較大,表明各節(jié)點在網(wǎng)絡中對其他節(jié)點的依賴度較弱。隨著合作網(wǎng)絡規(guī)模的增大,與T1階段相比,網(wǎng)絡節(jié)點的影響力也有所增強。
綜上可知,在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的善后處置階段參與的組織機構眾多,形成的網(wǎng)絡規(guī)模較大。從3個相對中心指標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的相對點度中心度、相對中間中心度和相對接近中心度均位于前列,網(wǎng)絡中心性較強,表明這兩個節(jié)點在網(wǎng)絡中的合作主體較多,作為網(wǎng)絡資源和信息流通的中介,與其他應急主體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從事故發(fā)生后第二天開始,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就開始著手處理受害者的補償工作,處置效率較高,調動其他主體參與善后處置的工作。因此,在善后處置階段,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發(fā)揮著其他組織機構難以替代的作用,作為兩國外交關系的橋梁,自始至終處于網(wǎng)絡中的核心位置,是網(wǎng)絡中的領導角色。
3.3 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不同階段的組織機構在網(wǎng)絡中所處的位置,使用核心-邊緣模型,測算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各階段組織機構的核心和邊緣位置,結果如表3所示。T1階段核心區(qū)成員間的關系密度為0.576,邊緣區(qū)成員間的密度僅為0.077,核心區(qū)成員與邊緣區(qū)成員的平均關系密度為0.226。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華僑華人志愿者等在事故發(fā)生當天表現(xiàn)出較強的凝聚力,處于網(wǎng)絡中的核心位置。在此階段,華僑華人志愿者、華僑華人社團、泰國民眾最為活躍,充分發(fā)揮了非政府組織的資源優(yōu)勢,在政府資源緊缺、時間緊迫的情況下,積極參與支援。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與企業(yè)組織在T1階段相互配合,是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救援處置效率較高的重要因素。
T2階段核心區(qū)成員的關系密度為0.769,邊緣區(qū)成員的關系密度為0.095,核心區(qū)與邊緣區(qū)成員的平均關系密度為0.215。T2階段核心區(qū)除了包括T1階段的核心區(qū)成員外,還包括泰國紅十字會辦事處、泰國旅游協(xié)會、泰國大拓律師事務所、泰國宮廷事務辦事處等組織。在善后階段中,華僑華人志愿者與華僑華人社團作為核心區(qū)成員,在維護中國游客在境外的旅游安全利益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華僑華人及其組織一方面負責配合泰國警察進行事故調查,另一方面協(xié)助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和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為中國游客及其家屬提供翻譯、住宿等服務。普吉府政府、泰國外交部、泰國旅游和體育部、泰國司法部、泰國衛(wèi)生部、泰國宮廷事務辦事處等泰國政府組織在善后恢復階段聯(lián)合處置中國游客的補償工作。
4 研究結論與建議
4.1 研究結論
本研究以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為例,采用社會網(wǎng)絡分析方法,借助UCNET軟件網(wǎng)絡可視化工具NetDraw生成的緊急合作救援與善后恢復網(wǎng)絡結構圖和中心性指標數(shù)據(jù),分析泰國普吉島游船傾覆事故的救援參與主體的網(wǎng)絡結構特征,揭示網(wǎng)絡結構中的主體間的相互關系與各主體所扮演的角色,進而分析泰國華僑華人及組織在整個救援協(xié)作網(wǎng)絡系統(tǒng)中的作用。研究有如下發(fā)現(xiàn)。
(1)在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進行跨國和跨組織合作治理過程中,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處于最核心位置,是與中泰兩國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xié)調及傳遞信息的橋梁,在應急響應與緊急救援中起主導作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泰國旅游警察局、泰國慈善機構與泰國民眾是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的重要力量和積極參與者,需要發(fā)揮他們與泰國政府間的信息傳遞功能和緊急救助作用。同時,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華僑華人社團也是該階段的積極響應者和參與者,響應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與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的號召,主動提供聯(lián)系方式,為受傷的中國游客及赴泰家屬提供幫助,同時,積極參與緊急救援,提供應急醫(yī)療、資金、翻譯、聯(lián)絡等協(xié)助,在該階段發(fā)揮重要作用。
(2)在善后恢復階段,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普吉府政府、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慈善機構、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泰國民眾等部門作為善后處置和應急恢復的關鍵部門,處于網(wǎng)絡中心地位。其中,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仍是核心部門,充分發(fā)揮橋梁和紐帶作用。泰國普吉府政府作為事發(fā)地的主管部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既要向中國政府和外交部傳達事故處置情況,又要協(xié)調泰國旅游警察局、泰國交通運輸部、泰國外交部與泰國國家旅游局對事故進行調查并負責死傷游客的賠償工作,還要盡快發(fā)布和傳遞信息,恢復市場形象,重獲境外游客信任。泰國民眾作為一支積極的基礎力量,協(xié)助泰國醫(yī)院對中國游客進行救治,為受害游客的家屬提供幫助。泰國華僑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依然是積極的參與協(xié)助者,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響應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與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的號召,發(fā)動更多的華僑華人及社團,為遇難游客及其家屬的做好撫恤工作,并協(xié)助中國游客家屬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置工作。
(3)使用核心-邊緣模型分析發(fā)現(xiàn),在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醫(yī)院、華僑華人志愿者等13個組織機構處于網(wǎng)絡核心位置。其中,華僑華人志愿者、泰國民眾最為活躍,是應急救援的基礎力量,盡最大能力爭取了盡可能多的資源積極參與救援。在善后恢復階段,除了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的參與主體外,中國省級外事僑務辦公室、泰國旅游協(xié)會、普吉島酒店、泰國旅游企業(yè)、泰國大拓律師事務所、泰國宮廷事務辦事處、泰國紅十字會辦事處等也是重要的核心成員。既協(xié)助泰方進行事故調查,也協(xié)助中國駐宋卡總領事館為中國游客及家屬的善后處置提供幫助。無論是在應急響應與救援處置階段,還是善后恢復階段,泰國華僑華人及社團、華僑華人志愿者作為積極的協(xié)助者和參與者,對維護中國游客在泰國的旅游安全利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4.2 研究建議
基于上述對分階段應急救援協(xié)作網(wǎng)絡結構的特征分析,本研究認為中國游客赴泰旅游以及出境旅游還需要充分發(fā)揮華僑華人及相關組織的積極作用,為中國出境旅游安全防控構筑保障網(wǎng)。
(1)繼續(xù)增強駐地領事館在突發(fā)事件的信息預警、應急響應、緊急救援和善后處置的積極作用,發(fā)揮對當?shù)厝A僑華人的召集力量。在中國游客出境旅游目的國,以駐地領事館為依托和中介,發(fā)揮駐地領事館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既要繼續(xù)增強駐地領事的旅游安全和信息監(jiān)測預警能力,實現(xiàn)旅游預警信息共享,協(xié)助做好應急救援和善后處置工作,也要爭取當?shù)卣畽C構、民眾的最大支持。中國出境游客所在國的政府機構和民眾始終是突發(fā)事件處置的關鍵核心和基礎力量,中國駐地領事館、中國政府加強與旅游目的國之間的旅游安全合作,增強兩國間的友誼,爭取當?shù)孛癖姷姆e極支持。同時,還需號召當?shù)厝A僑華人及社團積極參與協(xié)助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爭取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2)倡導建立境外旅游安全救援聯(lián)盟。建立出境旅游目的國旅游安全救援聯(lián)盟,以所在國華僑華人及社團為主體,以所在國僑領為主導,協(xié)同中資企業(yè)等機構,專門為中國游客提供旅游安全便利的公益性非政府組織。建議該聯(lián)盟設置聯(lián)席機制和日常的信息聯(lián)系平臺,倡導中國出境游客積極加入所在國的旅游安全救援信息聯(lián)系平臺。同時,充分發(fā)揮日常旅游安全信息聯(lián)系平臺的主要功能:一是當?shù)厝A僑華人及華人社團組織,采集并報告所在國各區(qū)域旅游安全風險信息,通過旅游平臺實現(xiàn)境內外預警信息及時的傳送和報告,實現(xiàn)信息的迅速共享;二是華僑華人組織利用當?shù)氐膬?yōu)勢,搜集信息,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統(tǒng)一號召、協(xié)調調度各華僑華人機構資源進行支援;三是通過僑領與駐地領事館溝通,獲取信息來源,了解災情及實時需求,及時向駐地領事館報告,并在駐地領事館的號召下,積極參與救援。
(3)鼓勵華僑華人自愿維護境外同胞安全利益。華僑華人在所在國社會中具有人際關系資源基礎,在應急救援過程中,發(fā)揮華僑華人的經(jīng)濟、人際網(wǎng)絡作用,提供資源便利。同時在特殊情況尤其是安全事故發(fā)生時的緊急情況下,華僑華人可以提供進一步救助和持續(xù)關照。通過與華僑華人社團的有效對接,爭取更多華僑華人參與協(xié)作救援,引導華僑華人組織發(fā)揮應急協(xié)助作用。在全球華商組織、華人社團、華僑華人專業(yè)人士、華文傳媒等群體中,培育駐地國的華僑華人救援“星使”1,“星使”信息公布于駐地領事館、外交部和中國文化和旅游部網(wǎng)站,在緊急情況下提供救援。同時應該加強與各類華僑華人組織的聯(lián)系,建立應急協(xié)作關系,形成合作協(xié)議,中國政府也應該為華僑華人組織提供一些便利條件,構建激勵機制,弘揚道德行為,倡導海外華僑華人自愿維護同胞安全利益。
4.3 研究展望
在應對中國游客出境旅游安全事故的過程中,高度重視并爭取華僑華人及社團組織的積極作用,或許是一個新的出境旅游安全保障路徑。為更好地分析和揭示華僑華人的作用,構筑出境旅游安全保障網(wǎng),本研究認為后續(xù)還值得深入探討之處在于:一是通過網(wǎng)絡文本數(shù)據(jù)挖掘,搜集旅游安全事件萌芽、發(fā)生、發(fā)展、演化和終止的完整資料,分析華僑華人在信息監(jiān)測、預警響應、救援、善后等各階段全過程的作用和角色;二是嘗試具體細分不同類型的華僑華人組織及社團的作用和角色,如華人商會、華人宗教團體等在旅游安全救援中的具體作用;三是探究專門的華僑華人國際旅游企業(yè),如華人國際旅行社在保障中國游客旅游安全利益的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黃銳, 謝朝武. 中國出境旅游安全事故時空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J]. 人文地理, 2019, 34(6): 120-128. [HUANG Rui, XIE Chaowu.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 safety accidents[J]. Human Geography, 2019, 34(6): 120-128.]
[2] 李月調, 謝朝武, 王靜. 時空因素對我國赴泰旅游安全事件的影響[J]. 世界地理研究, 2017, 26(5): 128-135. [LI Yuetiao, XIE Chaowu, WANG J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factors effect on tourism safety accidents of Chinese tourists in Thailand[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17, 26(5): 128-135.]
[3] 戴任平. 海外突發(fā)事件應急救援中僑胞僑社的作用研究[D]. 泉州: 華僑大學, 2016. [DAI Renping. Study on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Emergency Response to Overseas Emergencies[D]. Quanzhou: Huaqiao University, 2016.]
[4] OTOO F E, KIM S S, CHOI Y. Developing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ment scale for diaspora tourists motivation[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1, 60(2): 417-433.
[5] LI T E. Guanxi or weak ties? Exploring Chinese diaspora tourists engagements in social capital building[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9, 23(8): 1021-1036.
[6] HOLBIG H, LANG B. Chinas Overseas NGO law and the future of international civil society[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 2022, 52(4): 574-601.
[7] 徐晞. 泰國華人工商業(yè)社團的發(fā)展軌跡與治理創(chuàng)新[J]. 東南亞研究, 2013, 55(1): 67-72. [XU Xi.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governance innovation of Chinese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Thailand[J].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3, 55(1): 67-72.]
[8] LI T E, MCKERCHER B, CHAN E T H. Toward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iaspora tourism[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9, 23(17): 2109-2126.
[9] 陳遙. 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與華僑華人的作用[J].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28(2): 82-88. [CHEN Yao. Chinas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From a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J]. 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0, 28(2): 82-88.]
[10] MAO Y, QIAN Y. Facebook use and acculturation: The case of Overseas Chinese professionals in Western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5, 9(1): 2467-2486.
[11] WANG C. Ambivalent heritage: The impossibility of museumifying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 China[J]. Modern China, 2020, 46(6): 559-584.
[12] 金程斌. 新時期華僑華人與中華文化傳播管窺[J].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5, 30(2): 31-37. [JIN Chengbin. Overseas Chinese and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ntemporary[J].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15, 30(2): 31-37.]
[13] 李沁,王雨馨. 華人華僑身份認同程度與中華文化傳播行為研究[J]. 當代傳播, 2019, 35(2): 55-60. [LI Qin, WANG Yuxin. A study on the degree of Overseas Chinese identity and Chines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J].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2019, 35(2): 55-60.]
[14] 陳奕平, 范如松. 華僑華人與中國軟實力: 作用、機制與政策思路[J].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0, 26(2): 14-21. [CHEN Yiping, FAN Rusong.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as soft power: Roles, mechanism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J].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10, 26(2): 14-21.]
[15] 李華文.“唐山”與近代南洋華僑的家國情懷[J]. 南京社會科學, 2022, 33(4): 153-160. [LI Huawen. “Tangshan” and the emotion of “Family-Countr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J]. 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 2022, 33(4): 153-160.]
[16] 劉俊濤. 從經(jīng)濟層面看華僑華人與中國軟實力——以印度尼西亞為視角[J]. 科學·經(jīng)濟·社會, 2012, 30(3): 35-37. [LIU Juntao. Chinese Overseas and Chinese soft power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A case with Indonesia[J]. Science·Economy·Society, 2012, 30(3): 35-37.]
[17] LIANG Y, ZHOU Z, LIU Y. Location choic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 Southeast Asia: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s[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 29(8): 1396-1410.
[18] 曹敏. 外資引進中的華僑華人作用、問題、變化與對策[J]. 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論壇, 2009, 29(4): 39-44. [CAO Min. Roles, problems, cha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J]. 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BBS, 2009, 29(4): 39-44.]
[19] HALILI B L, RODERIGUEZ, GONZALEZ C. Reversing the Bamboo Network: Chinese capital, geo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 in Southeast Asia[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21, 11(3): 1-34.
[20 FOSSATI D. Embedded diasporas: Ethnic prejudice, transnational networks and foreign investment[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19, 26(1): 134-157.
[21] 潘一寧. 廣東企業(yè)“走進東南亞”的主要挑戰(zhàn)與華僑華人的作用[J].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5, 30(1): 11-20. [PAN Yining. Challenges of Guangdong enterprises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out to Southeast Asia”and the role of ethnic Chinese[J].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15, 30(1): 11-20.]
[22] 鄧江年. 海外華僑華人經(jīng)濟與“一帶一路”倡議的互動機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61(3): 18-22. [DENG Jiangnian.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Overseas Chinese economy and the Belt and Road[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61(3): 18-22.]
[23] 黃曉堅. 海上絲綢之路與華僑華人——基于潮汕僑鄉(xiāng)及海外潮人的歷史考察[J]. 新視野, 2015, 32(3): 117-123. [HUANG Xiaojian. The maritime Silk Road and Overseas Chinese—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Chaoshan Overseas Chinese and Overseas people[J]. New Horizons, 2015, 32(3): 117-123.]
[24] 方長平, 侯捷. 華僑華人與中國在東南亞的軟實力建設[J]. 東南亞研究, 2017, 59(2): 136-152. [FANG Changping, HOU Jie. Overseas Chinese and Chinas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J].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17, 59(2): 136-152.]
[25] XIE K. Ambivalent fatherland: The Chi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in Malaya and Java, 1937—1941[J].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21, 52(4): 677-700.
[26] 張玉龍, 占善欽. 華僑華人與“一國兩制”理論的提出、實踐和發(fā)展[J].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2, 19(6): 45-53. [ZHANG Yulong, ZHAN Shanqin.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s and Chinese and the rise,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ory[J].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2012, 19(6): 45-53.]
[27] 單純. 臺灣問題與海外華人反“獨”促統(tǒng)[J]. 世界民族, 2001, 23(4): 26-35. [SHAN Chun. Taiwan question and Overseas Chinese “anti-independence promotion”[J]. World Nationality, 2001, 23(4): 26-35.]
[28] 卓高鴻. 海外華僑華人在反“獨”促統(tǒng)活動中的優(yōu)勢和作用[J].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2, 25(2): 100-102. [ZHUO Gaohong. The advantages and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the “anti-independence promotion” activity[J].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12, 25(2): 100-102.]
[29] 程晶. 論巴西華僑華人反“獨”促統(tǒng)活動的特點、作用及相關建議[J]. 世界民族, 2016, 38(1): 71-81. [CHENG Jing. Features of effects of the activities against “Taiwan Independence” and for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China of Overseas Chinese in Brazil and the concerning suggestions[J]. World Ethnic Group, 2016, 38(1): 71-81.]
[30] 潮龍起, 魏華云. 跨國的政治參與:華僑華人的反“獨”促統(tǒng)工作探析——以海外中國和平統(tǒng)一促進會為中心[J]. 理論學刊, 2010, 27(6): 115-119. [CHAO Longqi, WEI Huayun. An exploration of transna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against “independence”: Centering around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peaceful peunification of China[J]. Theory Journal, 2010, 27(6): 115-119.]
[31] 鄧玉柱. 華僑華人與海外反“獨”促統(tǒng): 主體、動因和機制[J]. 臺灣研究集刊, 2017, 35(6): 32-39. [DENG Yuzhu. Overseas Chinese and activities of opposing separatist and “promoting reunification” of China: Participants, causes and mechanisms[J]. Taiwan Research Journal, 2017, 35(6): 32-39.]
[32] SETIJADI C. ‘A beautiful bridge: Chinese Indonesian associations, social capital and strategic identification in a new era of China-Indonesia? relation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6, 25(12): 822-835.
[33] CHEN Y. The Confucian moral community of the clan association in the Chinese diaspora: A case study of the Lung Kong Tin Yee Association[J]. Religions, 2021, 13(1): 30-45.
[34] 莊國土. 21世紀前期海外華僑華人社團發(fā)展的特點評析[J]. 南洋問題研究, 2020, 47(1): 55-64. [ZHUANG Guotu.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J].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20, 47(1): 55-64.]
[35] 曾少聰. 中國海外移民與中華民族認同[J]. 民族研究, 2021, 63(4): 71-84. [ZENG Shaocong.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nts and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J].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21, 63(4): 71-84.]
[36] 龐衛(wèi)東. 美國中西部華人基督教會調查——以科羅拉多州丹佛都會區(qū)為例[J].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16, 31(4): 30-37. [PANG Weidong. A survey on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ase study in Colorado[J].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2016, 31(4): 30-37.]
[37] 張鵬. 東南亞華人基督宗教: 圈層擴展、社團構建及功能定位[J]. 世界宗教文化, 2017, 38(5): 30-37. [ZHANG Peng. Chinese Christian religion in Southeast Asia: Circle expansion, community building and functional positioning[J]. 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2017, 38(5): 30-37.]
[38] LAU S W. Centring home in mobility: Overseas Chinese Christia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ode of religious belonging in China[J]. Asian Studies Review, 2017, 41(4): 611-628.
[39] 徐建衛(wèi), 黃德海. 中國商會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 管理現(xiàn)代化, 2019, 39(6): 38-48. [XU Jianwei, HUANG Dehai. 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of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research[J]. Modernization of Management, 2019, 39(6): 38-48.]
[40] 徐晞. 美國華人商會對促進中美關系的作用與效應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16, 31(9): 53-63. [XU Xi. The function and effect analysis of American Chinese chamber of commerce on promoting Sino-US relations[J]. China Soft Science, 2016, 31(9):53-63.]
[41] 吳克祥, 張東升, 張園園. 信任、利益博弈與協(xié)同發(fā)展: 我國出境旅游企業(yè)與海外華僑華人合作關系研究[J]. 旅游博覽, 2013, 21(4): 140-141. [WU Kexiang, ZHANG Dongsheng, ZHANG Yuanyuan. Trust, benefit game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bound tour enterprises and Overseas Chinese in China[J]. Tourism Expo, 2013, 21(4): 140-141.]
[42] 楊勁松, 趙小麗. 基于華商網(wǎng)絡的出境游促進模式構建研究[J]. 特區(qū)經(jīng)濟, 2011, 29(9): 161-163. [YANG Jingsong, ZHAO Xiaoli.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outbound tourism promotion model based on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J]. Special Zone Economy, 2011, 29(9): 161-163.]
[43] MOU N, ZHENG Y, MAKKONEN T, et al. Tourists digital footprint: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tourist flows in Qingdao, Ch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20, 81: 104151.
[44] CHUNG M G, HERZBERGER A, RANKF K A, et al. International tourism dynamics in a globalized world: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roach[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20, 59(3): 387-403.
[45] RESTREPO N, LOZANO S, CLAVE S A. Measuring institutional thickness in tourism: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21, 37: 100770.
[46] DIMITROVSKI D, LEKOVIC M, DURADEVIC M. The performativity of the tourism specialism knowledge network: Sporting event economic impact assessment[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22, 25(14): 2303-2321.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專項課題“泰國華僑華人在赴泰旅游突發(fā)事件應急救援作用研究” (HQHRYB2015-03)資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Overseas Chinese Study Project of Huaqiao University (to ZOU Yongguang) (No. HQHRYB2015-03).]
[作者簡介]鄒永廣(1984—),男,江西南昌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旅游安全、華僑華人與旅游,E-mail: ygzou2009@126.com;楊勇(1997—),男,河南信陽人,碩士研究生;李媛(1999—),女,甘肅天水人,碩士研究生;陳莉(1988—),女,吉林敦化人,碩士。
Abstract: Using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twork structure of disaster rescue teams to reveal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and the roles they play within the network structure. In particula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 within a collaboration network system to support disaster rescue in Thailand.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Kingdom of Thailand plays a central role during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distribution by mobilizing Overseas Chinese volunteers 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Thailand as active respondents and participants in disaster rescue and assistance.
The Chinese embassy continues to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ailand during the rehabilitation phase after disaster by serving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groups and local Overseas Chinese volunteers in Thailand are still actively involved in rescue and assistance during rehabilitation after disaster; Thus, they are an undeniably important force in Thailand. Thes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mobilize in response to the call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Thailand to support disaster victim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addition to helping the families of Chinese tourists during the aftermath of disaster.
Using the core-edge model,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Kingdom of Thailand,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groups in Thailand, and Overseas Chinese volunteers, are central to emergency response and rescue efforts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addition to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groups in Thailand and Overseas Chinese volunteers are an active facilitators and participants in emergency responses; Thus, they must attempt to obtain as many resources as possible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disaster rescues and safeguard the security of Chinese tourists in Thailand.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practical suggestions. Firs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Chinese consulates active role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ontinue to convene local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supporting emergency responses. These intermediary consulates in foreign countries must call on local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to actively assist in emergency responses and strive to obtain more support from Overseas Chinese tourists. Seco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rescue alliance for tourism safety in destination countries with outbound Chinese tourism using Overseas Chinese associations in the host country as the main body, led by Overseas Chinese leaders in the host country, and cooperate with Chinese-funded enterpris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o provide Chinese tourists with travel security and convenience in destination countries. Thir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ust inspir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to voluntarily safeguard the security interests of their Overseas Chinese tourist compatriots. Mor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should cooperate in disaster rescues and guide local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playing a role in emergency assistance during disaste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also construct an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courage Overseas Chinese organizations to advocate for Overseas Chinese tourists and voluntarily safeguard their security.
Keywords: tourism security; emergency rescue; Overseas Chinese; Thailand; China
[責任編輯:鄭? ? 果;責任校對:吳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