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可訓
小記:最近寫一篇小說,寫到小三峽的環(huán)境,忽然想到,差不多四十年前,1983年,我隨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參觀訪問團去大小三峽的經(jīng)歷。我旅行向來不愛留日記,想不到這次三峽之行,竟記得這么具體,也這么完整。就趁這幾天有閑,把它整理出來。一來是想紀念大小三峽已經(jīng)消失了的那些景觀,二來也想說明,那時候的作家和評論家,是多么重視對生活和自然的真切體驗。雖看似旅游,但沿途所見,國運民生,點滴入心。我所記主要是評論家這一隊,同行作家,另有一隊。整理時只訂正了一些字詞和材料,其余未作改動。倘讀者覺得尚可一讀,我的心血就算沒有白費。
7月6日,星期三,早起小雨,過襄樊前后停,近宜昌又小雨。
早7點30分在武昌站乘322次赴宜昌,晚8時后到。宜昌市文聯(lián)有車來接,沿途綠色蔥蘢,暴洪浸漫,隨處可見。下榻夷陵飯店。大家都去看電視球賽(中國女排對美國女排),我卻獨自上街覓食,因車上沒有吃飽。但宜昌小吃店極少,且罕見私人攤點,走了三處,才得飽餐。
7月7日,星期四,陰轉(zhuǎn)晴。
上午參觀葛洲壩工程。先看模型,聽郭副總工程師介紹情況,再看兩個紀錄片,其中之一是大江截流,十分壯觀。然后去看實景。二江泄水閘景色最為奇麗。江水在閘門受強力擠壓,沖泄而下,而后又自下而上旋轉(zhuǎn)暴突,翻成蓬蓬濁浪,忽而大花,忽而小朵,忽而沖天而起,如珊瑚奇樹,忽而頹然落地,如雪峰崩塌。霧氣蒸騰,橫絕二江,縱約三五十米。其下則旋花朵朵,如大睡蓮,有圈圈白沫點綴其間。如人經(jīng)大喘而后復(fù)歸平穩(wěn)之狀。再其下則奔瀉如初。人言晴天可見五色彩虹,穹照其上,當更為奇麗,惜我未能一飽眼福。工程局留餐。
午后,參觀宜昌市彩陶廠及盆景公司。人言昔日宜昌有三怪:沒有辣椒不是菜,人拉車子驢在外,生個娃兒背起來。現(xiàn)在的宜昌則有三寶:柑桔、盆景和彩陶。宜昌彩陶今日已馳名中外,三分之一為出口產(chǎn)品,主要生產(chǎn)工藝品,以太白酒具和香妃茶具最為有名。奔馬依徐悲鴻《八駿圖》構(gòu)思,亦十分生動。惜乎前行尚遠,無法攜帶。其余工藝品皆古樸有玉色。就中也有一些抽象派造型之作,頗耐尋味。索題字留念,余題曰:“金相其外,玉質(zhì)其中?!眳⒂^制陶工藝前,廠方用香妃茶具泡茶相待,氣氛古雅。于客廳見彩陶壁畫“楚樂”,頗似出土楚文物中之彩畫,經(jīng)著色、再造,更具魅力。詢之,答曰:畫家唐小禾夫婦在此工作兩年,創(chuàng)作彩陶壁畫“楚樂”,熔樂、舞、畫于一爐,中外矚目。按:楚文化本受巫風影響,多神秘色彩,與北方文化古樸質(zhì)實相異,而呈詭異奇幻之態(tài)。唐小禾夫婦的創(chuàng)作,于表現(xiàn)楚文化的神秘詭異,更屬出神入化。由此可見,發(fā)掘傳統(tǒng)并非泥古不化,而是要把古文化中尚處于原始狀態(tài)下的東西,用現(xiàn)代藝術(shù)意識和工藝手段加以重新創(chuàng)造,使之成為古今一體的特殊的美的形態(tài)。王繼發(fā)動“購牛”,于是出現(xiàn)“牛熱”,各牽一頭。余亦購得一頭,另購一陶制筆架,以其體小,易攜帶故也。
盆景平平。南津關(guān)下,西陵峽口盆景尚可觀。
晚,宜昌市市長、文教書記和宣傳部長來飯店作禮節(jié)性拜訪。
7月8日,星期五,陰轉(zhuǎn)晴。
上午,大隊往葛洲壩聽勞模報告,我則受命赴彩陶廠選購禮品,供沿途交際之用。下午準備行裝,逛大街。集得宜昌三峽酒樓對聯(lián)兩副,一曰:
山川雋永溢杏酒
日月盤桓垂■
一曰:
楚天夷陵九千客,客中邀客,又添千???,千杯玉釀醉千客
長江三峽第一樓,樓外有樓,更上一層樓,一窗風月活一樓
晚七時半上船,候夜半開船。上船后,老師們相邀,復(fù)上岸散步,看影片《夕照街》,因未帶眼鏡,影多模糊。出影院后,與王先霈老師飲啤酒。時逢中日女排對賽,同行或隔窗,或入戶湊觀電視,雖有失斯文,亦別有情趣。十一時半方歸。購得青田石兩方。
7月9日,星期六,陰轉(zhuǎn)晴。
九日凌晨二時半,船過葛洲壩船閘,先緩緩駛?cè)腴l內(nèi),而后關(guān)閉后門,從前門底部翻水,約五分鐘,水位升與上游平,然后開前門,船緩緩駛出。前后費時不足半小時。過船閘后,即從南津關(guān)入三峽(西陵峽),天地渾茫,夜黑如墨,偶見一二亮星,知今日必是晴天。
在“東方紅”123號輪赴奉節(jié)途中。
昨夜睡眠雖少,但今日黎明即起,除年長同志仍在夢中“蓄養(yǎng)精銳”之外,余皆在甲板上看沿岸風景。此時天氣尚有薄陰,江上霧氣蒸騰,兩岸峰巒亦在霧嵐之中?!拔母铩逼陂g,我父被發(fā)往宜賓珙縣,我常去看他,在這條水道上往返多次。雖然兩岸景色依舊,但心境卻迥然有別?,F(xiàn)時正是柑、桔、柚、橙結(jié)實時節(jié),兩岸青山,時有叢叢果樹,點綴其間,多在坡半或坡下低處。中上部則多種玉米,間亦有條條梯田,如綠帶盤繞,是為茶樹。沙洲上則多種紅薯。許是漲水季節(jié),或因下游堵江之故(按:堵江后影響上游120—180公里處水位),江面比我往日所見開闊得多,且水流湍急,波翻浪卷,大旋如場,小旋如洞,間有波濤撞擊之聲,頗為壯觀。兩岸原有灘、磯,則幾不可見。江面雖闊,但船仍須擇道而行。有時直對巨崖沖去,頗有舊說“對我來”之勢,虎虎有聲威。從宜昌至奉節(jié)一線,舊日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岸巖石底部的那些條條溝道,光滑狹長,雖長短不齊,但錯落有致,沿線幾隨處可見,是為波浪沖痕。今日顯已被江水所淹,峽江失此一景,是為憾事。
午后,由本船政委、船長陪同參觀駕駛臺。川江航道自開通伊始,即以手勢示意,即領(lǐng)航人(今為大副)以手勢指示掌舵人(今為駕駛員)。至今仍留此遺風,雖覺原始,但頗有古趣。此后,即特準上本船頂部甲板,瀏覽沿岸風光,視野頓覺廓大深遠。在甲板留影若干。
二時前后,氣候轉(zhuǎn)晴,出現(xiàn)了峽江少有的麗日高照的晴天。雖略感熱燥,但船已進巫峽,神女峰在望,精神又為之一振。三時許船到神女峰前,眾皆雀然。神女峰在長江之北,巫山十二峰,江北六峰,皆有名,江南六峰,人皆少傳。此時因天氣晴朗,霧氣消散,神女峰上雖仍有薄霧,但天光映照,豐姿綽約,清晰可辨。尖峰之側(cè),一女引頸,自古至今,翹首東望,難怪人們會產(chǎn)生出許多神奇浪漫的遐想。即今同行,亦有許多趣語。不知哪位最先發(fā)現(xiàn)神女身上還背有一個背簍,指畫解說,眾皆認為極像。原來所謂神女者,實乃巴東女之化身,故背簍從不離身,以備不時之用。這恐怕是關(guān)于神女的想象中,最有現(xiàn)代色彩,又最富現(xiàn)實精神的一種。往次從神女峰下過,或夜,或霧,總看不真切,今日才得睹神女真面目,如愿以償。
前后約七八分鐘,船過神女峰,不復(fù)見神女。遠處拍照,無法留下神女清晰影像,禁不住又在其峰下拍照數(shù)張,以存印象?;嘏撔№?。
不久即入瞿塘峽。入夔門時,復(fù)出艙看景,江南山崖上,有馮玉祥1939年5月書“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幾個大字,是馮氏出山之作。另有“夔門天下雄艦機輕輕過”的大字,出自抗日名將孫元良的題詩。同行周勃老師告,他們在石壁上還見有懸棺和孟良梯等。過夔門后,即見半山突入江中,山上綠樹掩映,廟舍儼然,是為白帝城。
下午四點半后到奉節(jié)。下榻縣一招待所。
奉節(jié)為古白帝城所在,劉備托孤即在今奉節(jié)師范學校舊址。街市頗零亂,市肆建筑新造雖不乏高樓,但仍以舊式屋舍居多。川中城鎮(zhèn)皆如此。晚飯后偕楊可鳴上街散步,遍逛街巷,見個體戶培養(yǎng)銀耳,賣價頗高,與川外無別。此處瓜果極賤,賣價奇低。桃、李、蘋果尤多,西瓜亦多。在巫山暫泊時,人皆買桃,我購李一筐,與此處相比,則大遜色矣。晚看電視《羊泉鎮(zhèn)》,又電影《琵琶魂》。
7月10日,星期天,陰轉(zhuǎn)晴間雨。
七點乘游艇赴白帝城。由奉節(jié)縣委宣傳部、文化局兼民間文學研究會同志導游。在白帝城下暫泊,又上來一位小川妹子,乃白帝城專業(yè)導游。而后至夔門上岸。
夔門北岸有古棧道,削壁千仞,中開一線。在船上仰望,似一凹槽。待登上棧道,才知寬能容轎,且級級石階高低起伏,盤旋而去。人行其上,雖有大江咆哮于下,懸崖虎視于上,仍覺如履平地。有凌云之意,而無恐懼之感,真乃奇險絕境。崖上有刻字“天梯■”“開辟奇功”,當記此鬼斧神力。
此岸最奇之景,當為巴人懸棺,今存一二處,懸于數(shù)丈峭壁之上。據(jù)言懸棺乃一整木,空中而置尸于其內(nèi),上有二環(huán),底以木擱,架于崖上。此岸懸棺今能見者,一處僅存一角,一處已風化如片柴,插于崖間。最多一處懸棺群,1971年為一瞎子、一癩子、一駝子所破,凡七具。時為奉節(jié)一案,今傳為“三子鬧夔門”趣聞。據(jù)言此三子今仍在,實為真事,并非虛傳。足見懸棺多少年來已成為夔門民眾的口頭傳奇。人稱此處名“風箱峽”,即因懸棺外形似風箱而得名。或曰懸棺為皇葬,或曰內(nèi)藏兵書寶劍,至1971年“三子”案后才真相大白,此中因由,令人禁不住唏噓感嘆。
此岸另有七道門,實乃一石洞,進口不大,中經(jīng)瓶口,內(nèi)則洞天大開,往下深不見底,漆黑不辨路徑。同行皆未帶電筒,故未竟而返。此處巖洞甚多,有的外有圍墻。另一處則內(nèi)建圈欄,為養(yǎng)牲畜之所。多數(shù)洞壁皆被煙火熏黑。蓋因此處每到秋季,滿山紅葉,柑、桔、柚果成熟之時,農(nóng)人一天勞作,中午則在洞中歇乏燒餐。又常有畫家來此寫生,野餐亦如法炮制,故洞壁墨黑。磚墻大多傾壞,但清泉滴滴,沁人心脾。有蓄水池一方,清澈見底,煞是可人。此處柑桔樹矮,探手即可及頂,卻結(jié)果累累。秋八月可以想見此處之熱鬧景象。農(nóng)人畫家,絡(luò)繹不絕,笑語聲喧,炊煙裊裊,儼然世外人家。
由北岸返,復(fù)至南岸。北岸坡斜,南岸崖陡,自上而下,形如筆立。近水處才有一高灘,故人由此可抵達崖下。南岸多刻石,遍布崖上。日前船上所見,皆在此處。就中馮玉祥留字,除前記“出夔巫”大字外,另有中字,詩八句,乃1946年5月29日所作。詩曰:
打出夔門去,驅(qū)逐小倭寇。
我曾題此詩,刻在崖上頭。
勝利還都日,此愿果已酬。
仍須共爭取,和平與自由。
足見馮玉祥當年的情志。但據(jù)導游講,此詩包括前記八字,皆馮的秘書所書,并非馮的真跡。另有刻字多處,如前記孫元良刻字(亦說為其秘書所書),和“夔門”、“瞿塘”等等,皆蒼勁有力,熔碑隸于一體。尤以湖北嘉魚人,清代任過夔府知州的劉心源刻字(“夔門”)最為人稱道。劉氏在夔府任上留墨甚多,且頗有政聲,為今人傳頌。余處尚有幾篇刻字,無暇辨認。
返船時,有大雨點,由疏而密,稍頃江上沙沙一片。人坐甲板上,皆撐傘縮頭,待雨點稍斂,復(fù)探頭看景。至一處懸崖下,導游言,崖上有一景曰:“倒掛和尚”,指示有頃,皆難確認。一時間,眾說紛紜,各人都按自己的想法,描畫了一個“倒掛”的“和尚”。須臾,船已從崖下過去,卻未及見“和尚”蹤影。按:江山之景,非為人設(shè),乃自然耳。人取其形似,附會穿鑿,曲盡其意。故人皆可據(jù)景圖形,因形寄意。如適才一景,有幾人則有幾個“倒掛和尚”,無確論并不為怪。對自然的審美與對藝術(shù)的審美,其理一也。
南崖令人嘆絕之處,另有孟良梯。從崖腳到崖半,均勻相間有一線小孔,成“之”形,彎曲而上??壮史叫危孕?,人言上崖時,需一手抓一木棍,插于孔內(nèi),腳踩手攀,進則取后棍插入前孔,如此交替上升,直達崖上。按:棍應(yīng)為三根,才能輪換交替,此處或為古人采藥遺蹤,當不是行軍之跡。周勃老師說,此乃人的意志的表現(xiàn),此言極是。
船泊白帝城下,雨點稍住,即上岸登山。白帝廟在山頂,有石級盤曲而上。廟內(nèi)有“明良殿”供劉、關(guān)、張,并孔明泥像。另有碑石、字畫、出土文物及諸多別的景致。頗覺平平。中國人歷代創(chuàng)造的圣跡,大抵一致,為綱常理道所宥,殊無生氣。大不如自然山水,生動活潑,有活人氣息。倒是在廟外觀夔門,北斜而南陡,江流一線,正如門關(guān),始信“門”字之妙。眾皆留影,天公亦美,光照頗佳。于廟內(nèi)碑林中見一碑,載同治十九年(公元1870年),奉節(jié)大水,水位最高處,至今縣一招門下,幾與縣城最高點平。由此而想及懸棺。1870年之水位可達今見懸棺下二三丈處,二千多年前,或許有更高水位,巴人借此水位將懸棺送至崖上,當不是難事。但我所知宜賓珙縣之懸棺,則在大山深處,又作何解,實為千古一謎。
在白帝廟進午餐。餐后眾皆坐等三點班船返奉節(jié),余獨與王先霈老師步行。順盤山道,在江崖之上,迂徐行進,中經(jīng)一小江渡口,找農(nóng)家討水喝,又討要紅薯兩枚,費一個半小時抵奉節(jié)。大隊乘船,晚大半個小時方至。
晚偕周勃、陳美蘭、黃榕、陳柏健等坐江邊茶棚觀江景,飲山茶,看雞上樹,擺龍門陣,九時許方歸。
奉節(jié)不獨為川鄂門戶,三峽古城,亦廣布革命圣跡。據(jù)言,《紅巖》中提及的“雙槍老太婆”或彭松濤,即懸頭“依斗門”(或言別的城門)。市內(nèi)今有彭詠梧烈士墓。晚飯后往瞻,卻杜門不開,嗟夫!依斗門為奉節(jié)碼頭入城門洞,上岸之時,抬頭仰望,似見當年景象,為之肅然。
7月11日,早起中雨,上船后雨停,此后皆陰,間有微雨。
由依斗門碼頭上船赴巫山縣。約一個半小時抵達巫山。沿途江景依舊,但早起遇雨,在依斗門碼頭望江北赤甲、江南白圤二山,另是一番景致。二山皆隱入濃霧之中,霧氣蒸騰,時見山峰顯露,如見神龍首尾,煞是壯觀。白圤山半峰一股白霧,濃,寬約三十米,長約二百米,狀如奔河,咆哮向北,在夔門上空,前軍消散,成鴨尾狀,不復(fù)前行??梢娞焐显旗F,欲橫渡夔門,亦非易事。
復(fù)從白帝城下過,見“偷水孔”。昨在白帝城上觀音閣,滿愿樓下見拱門上書“流波順軌”四字,乃前人過滟滪堆之經(jīng)驗結(jié)晶,如“對我來”然。滟滪堆今不可見,在白帝城下江水回彎處。今平若港灣。據(jù)言,杜甫當年即在滟滪堆左近白帝城上之臨江樓屋中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青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睆?fù)過夔門。
十一時后到巫山。碼頭坡高且陡且窄。同行長者至中途皆喘息不止。下榻縣招待所。巫山縣亦有人來接。較之奉節(jié),巫山為小,但街面頗整齊,且房屋新舊差別不大,不算熱鬧。今日午后在會議室與同行作者介紹見面。稍后則休整。余偕易竹賢、陳美蘭、劉森輝、黃榕、程克夷、王先霈、陳柏健等七人去城西尋訪高塘觀舊址。按:高塘觀即楚宋玉所作《高塘賦》中之高塘,又名“楚陽臺”,或名“朝云暮雨”,皆出自宋賦。山極高,有農(nóng)夫上下山之羊腸小道直達山巔。高塘觀舊址在山極頂處。縱目四顧,山城江水,峽谷連峰,盡收眼底。舊址今不可見。有老式大瓦屋院,從土夾磚的建筑方式看,為清代所建。后屋門首亦有聯(lián)可證:
金闕向南陵九天閶闔開宮殿
瓊樓依北斗萬國衣冠拜冕旒
上款光緒十一年,下款文生任顯甲敬書。顯系修屋時所作。屋內(nèi)今存一聯(lián):
何須問普陀花雨飄來盡法界
即此是南海紫云深處現(xiàn)慈航
上款光緒十一年乙酉春良旦,下款文生任顯甲書。頗多佛意。
此處今為黨校,但學習已停,房舍待修。余攀得一工作人員,承蒙熱心指示 ,于前屋后墻下,又由亂瓦泥堆中,找出一對青石,青石已作墻基之用,但其上對聯(lián),仍字跡可辨,聯(lián)曰:
仙鬟枕峽水三千休談宋賦
古剎迎巫峰十二可訪唐碑
此聯(lián)又頗有道風??梢姶颂庪m名曰“觀”,但僧、道皆在此主持過教事?;蛟S在舊址上建過觀又建過廟,故留此雜合遺物。據(jù)這位張同志言,城內(nèi)人民廣場處至今尚有一六十余歲老和尚名李寅春者在,此人熟諳此處掌故。且記得全部碑文,殊為難得,擬往訪之。又言此處原有一天井,中有方石覆蓋其上,周遭云煙,獨方石上有雨水下落,因曰“朝云暮雨”。此石今仍在,反面已用水泥敷平,下支四柱,上刻棋盤,供人乘涼對弈之用。石下已風化,但可見上有刻文,形如流云,似楚帛上之圖形。此石可是高塘觀最古之物,殊為珍貴。按:上言“朝云暮雨”,恐后人附會,傳言當出自宋賦,非實有其景也。
上山時,黃榕、柏健與一農(nóng)婦攀談,相約下山時去她家吃苞谷。下山至農(nóng)婦家,圍坐其草屋門,一邊待煮玉米,一邊與農(nóng)婦閑聊。知這家共有八口人,夫婦倆加五女一兒。大女年十八,已嫁至江對岸,余皆在家。在家兒女,大者十五,小者七歲。有責任田三畝,日子過得頗清苦。環(huán)顧四周,草頂泥墻,鑿倒U形洞以為門。內(nèi)外皆如此。室內(nèi)空空,陋舊無比。女主人甚好客,雖不過三十余歲,但已覺年近半百,蓋辛勞所至也。因系再嫁婦,頗不為丈夫見愛,丈夫不顧家,靠她一人操持家事。子女皆勤勞,小女尤為可愛。良久,玉米熟,眾皆爭食,嘖嘖不已。走時復(fù)帶若干棒,給款三元,以為酬謝?;爻萄约埃赃駠u不已。
晚,獨出街散步。巫山城小,未幾走盡,不獲而歸。僅購得鮮李一斤。城東有神女廟,頗遠,且需乘船,不欲去。
7月12日,星期二,陰轉(zhuǎn)雨,雨過復(fù)陰。
早八點從巫山縣城出發(fā)坐游艇(共兩艘,為2號、3號),從巫峽鎮(zhèn)西入大寧河,約行十分鐘,進小三峽第一峽,龍門峽。龍門峽為小三峽最短者,僅四華里。江面寬處約四十米,窄處僅二三十米。兩岸奇峰兀立,水面霧氣蒸騰,厚約尺許,頓覺涼氣襲人。龍門峽兩岸巖壁上遍布古棧道遺跡。與在夔門所見之孟良梯不同,此處皆為雙行方形小孔,行距約三尺許,孔距約二尺許。據(jù)船工言,孔深約一尺許。這種古棧道遺跡在整個小三峽沿岸皆可見。古人或者即以此為通道與外界相勾連。但在懸崖峭壁之上,無現(xiàn)代工具鑿此規(guī)則小孔,綿延百余里,堪稱鬼斧神工。
龍門峽水勢極險,據(jù)曾來過小三峽的同志講,枯水季節(jié),河床淺露,河水碧可透底,船行于卵石之上,發(fā)出沙沙聲響,須纖拉或挖石開道。但今逢漲水,河床寬闊,水流湍急,遇有落差處,則波翻浪涌,氣勢囂大。我們雖溯流而上,但由于是機器動力,并不感艱難。但遇險水處,亦十分驚險。在白水河小溪里嘴,船傍右岸巖石逆水而上,在急流處,忽然橫向左岸,幾與巖石相撞。三位船工奮力舉篙,以篙頭槍尖抵巖石,方將船頭撥回主航道。奮力者再,才脫離急流。船沖出急流后,又在近處擱淺,退后復(fù)上,方歸正道。此等險水,后來又遇多次。如龍門峽與巴霧峽之間的燕子洞處,如巴霧峽與滴翠峽之間的雙龍鎮(zhèn)下等皆是。其余尚有多處,其險不可言,其壯美亦不可言。險水奇灘,實乃小三峽一大絕景。
船行約一小時到琵琶洲。琵琶洲實為一半島,形如覆置之琵琶,故名。從左岸伸向江心,成平放的U形。洲上屋舍儼然,翠竹篷篷,包谷連片,向陽面頗感溫暖。約一刻鐘,繞過琵琶頭,入背陰面,復(fù)感陰冷。
前方進入巴霧峽。巴霧峽長四十里,險水不多,但景致頗繁。尤其是石鐘乳,幾遍布兩岸巖壁,成各形態(tài)。如“馬歸山”,即形如一馬,頭身歸入山內(nèi),僅留臀部、后腿及馬尾在外,蹄向后踢,仍勇力奮進,欲入山中。另有“龍進”“虎出”,或依巖石紋理設(shè)想,或以溶洞形象命名,各呈其態(tài)。在巴霧峽見懸棺數(shù)具,于峭壁之上,比夔門所見遠為清晰完整。霧重為巴霧峽一大特點,江面濃霧,幾不能見人。峽中寒氣襲人,雖為盛夏,砭人肌骨。
在雙龍鎮(zhèn)小憩。十一點十分進滴翠峽。滴翠峽為小三峽最長者,六十華里。因景物最為奇麗,故名滴翠。不但兩岸翠竹篷生,灌木叢叢,且水氣霧氣,重抹輕染,綠翠如滴。兩面懸崖,石鐘乳之上,因蒙水氣,亦潤潤汪汪,如冰柱之欲化。進峽未久,即遇小雨,一時江面渾茫一片,眾皆蝸縮艙內(nèi)。須臾雨住,打開艙蓋,則另有一番朦朧韻味。等到霧氣漸漸消散,最后則如絲如綾,或繞山峰,或纏山半,或浮游江水之上,或穿行竹樹之間,如游絲薄紗,輕綃透明,覺清涼之氣頓生。未幾,至“天泉飛雨”處。此處為右岸一景,一瀑自天而降,飛掠騰躍于山石叢林之間,白花乍開,水沫四濺,大氣揚揚。船停左岸,眾下灘撿鵝卵石。小三峽卵石奇多,本色者有,雜色者亦多,呈各種紋理,經(jīng)水浸泡,尤見可愛。在天泉下拍照數(shù)張。一峽景致,目不暇給。又見一懸棺,擱于左岸峭壁上,尤為奇怪。傳言一船夫停船,觀神仙下棋,不覺水退,故擱淺于上。船工言,五十年代末,尚可見篷、槳,今僅存主體,形似船,不辨?zhèn)餮哉鎮(zhèn)巍?/p>
十二點半出小三峽。中午在大昌進餐。大昌為古鎮(zhèn)。舊時設(shè)泰昌縣,據(jù)川陜鄂要津,為古兵家必爭之地。現(xiàn)代則有賀龍及紅軍時代遺蹤。鎮(zhèn)不大。四門儼然。為花崗石壘,門洞低矮,探手可及,但城極堅固。
午后三點半,順流而歸,僅兩小時,即回巫峽鎮(zhèn)。歸途真可謂輕舟飛越山萬重,如箭奔星馳,煞是驚人。
7月13日,星期三,陰轉(zhuǎn)雨復(fù)陰。
中午乘“東方紅”123號赴宜昌,因大雨阻道,不得入神農(nóng)架,故不去巴東,亦不走秭歸。先期已放棄巫溪,煞是可惜。晚至宜昌,亦因天氣,不得從興山入神農(nóng)架,改道十堰、丹江,相機入武當山。但行期難料,費時太長。余下學期尚需講課,無暇多游。議與幾同志改道歸漢。
7月14日由宜昌歸漢。
責任編輯? 楚? ? 風
長江文藝202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