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旭鵬 任圓圓 謝 娜 盧 偉 范開亮△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膿毒癥指宿主對感染反應紊亂而引起臟器功能障礙而危及生命[1],其特點是高費用、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2-3]。膿毒癥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導致死亡及危重疾病發(fā)生的重要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3 000多萬人被診斷為敗血癥,其中有500 萬人死亡,幸存者有長期的后遺癥[4]。出現(xiàn)多臟器功能障礙(MODS)是膿毒癥的主要臨床事件,與膿毒癥患者病死率及致殘率有直接聯(lián)系。盡管膿毒癥在2016 年新定義中明確了這個理念,但是我們對于膿毒癥致臟器功能障礙機制認識還不夠全面[5]。故進一步探討膿毒癥MODS 的發(fā)生機制,減少病死率及致殘率,是現(xiàn)今臨床治療的關鍵。
《傷寒論》為外感熱病經典專著,歷經千余年實踐檢驗,它的理論指導臨床至今歷久彌新,盡管在《傷寒論》中沒有膿毒癥MODS 這一直接記錄,但膿毒癥和傷寒在臨床上具有類似特征[6]。MODS 類似本書所載的合病并病,故本文以《傷寒論》合病并病的理論為切入點,闡明了合病并病和膿毒癥MODS 之間的聯(lián)系,從合病并病探討中醫(yī)對膿毒癥MODS 治療,以期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徑,從而指導臨床治療,減少病死率及致殘率。
《傷寒論》有關合病、并病的論述有12 條,其中合病7 條,并病5 條。結合對原文的理解,“合病”指兩經或者三經同時發(fā)病,所謂“并病”,就是一經之病未除,又出現(xiàn)另一經之證,然而,對它的詮釋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秱摗穬H陽經中的合病并病有條文,而陽經與陰經、陰經與陰經沒有合病并病的條文?!秱ㄒ吩啤昂喜≌?,兩陽經,或三陽經齊病,不傳者也。并病者,一陽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而傳者也”。藤平?。?]認為第91、301、302 條為太陽和少陰的并病,并病不只二陽間有,二陰乃至跨越陰陽,皆可生成。那么仲景合病并病這一概念從廣義角度就可理解了,不可把“六經病”徹底割裂開來,需彼此聯(lián)系緊密,可合而治之,可分而治之,當辨證論治。治療不再拘泥于單一經,“同時”“先后”,突出輕重緩急,內在聯(lián)系?,F(xiàn)代醫(yī)學膿毒癥MODS可與合病并病理念相對應。
2.1 病因 引起MODS 的病因很多,而重癥感染是其最常見的病因。重癥感染的危險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8-9]。1)一般情況:營養(yǎng)差、長時間臥床、年齡。2)病史:糖尿病、血液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性粒細胞缺乏、惡性腫瘤、肝/腎衰竭、器官移植等。3)屏障破壞: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血液凈化、氣管內插管、ECMO、血管介入治療、尿管等。4)免疫抑制劑及抗生素長期大量使用。以上病因可以總結為體質虛弱,免疫屏障下降或者破壞,病菌入侵,引起感染,病情進展,引發(fā)各個臟器功能障礙。
中醫(yī)學認為,疾病的產生需具備正虛和邪盛兩個條件。機體正氣充足,則病邪不容易侵襲機體導致病變,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通常認為疾病的產生,即正氣不足,邪后湊之,繼而發(fā)病。合病并病是機體正氣繼續(xù)不足,邪氣傳變入里。清代醫(yī)家柯韻伯《傷寒來蘇集·合并啟微》指出:外邪可分別引起六經病變,邪氣一旦有變遷或者累及其他經,就形成合病并病。國醫(yī)大師周仲英[10]提出了“復合病機”的概念,由于外感六淫、臟腑功能失調等引起的風、寒、濕、熱、痰、火、氣、瘀、水、飲、毒等病理因素相互交織,從而導致發(fā)病錯綜復雜。
2.2 發(fā)病機制 現(xiàn)在普遍認為,膿毒癥MODS 的發(fā)病機制是炎癥反應失控[11],感染、創(chuàng)傷和缺血/再灌注損傷等不同因素,通過激活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大量炎癥細胞活化,內源性炎癥介質過度釋放,結果炎性反應失控,導致組織器官的致命性損傷。機體促炎介質與抗炎介質,隨著炎癥反應(SIRS)逐漸加重,機體的抗炎反應(CARS)也隨之加強,抗炎會引起免疫麻痹,促進感染的擴散或增加對感染的敏感性。從整個病程看,早中期SIRS 大于CARS 導致MODS,中后期CARS 大于SIRS導致MODS,最后混合性拮抗反應綜合征(MARS),SIRS與CARS平衡導致MODS。
膿毒癥類似于中醫(yī)的“傷寒”溫毒”“外感熱病”等疾?。?2]?!陡邿幔摱景Y)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13]指出:六淫、疫癘是導致人體外感發(fā)熱的主要病因,當外邪戰(zhàn)勝人體時,就會致病。正氣與邪氣相互爭斗,暑、熱、燥等陽邪與引起陽氣亢奮而發(fā)熱;而陰邪濕、寒也是高熱不容忽視的主要矛盾。高麥倉等[14]中認為瘀促膿毒癥進展的要素之一,瘀毒侵入人體內,耗損人的正氣而氣虛,日久化熱,阻滯經絡,瘀毒在膿毒癥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一直存在。岳瑞珍等[15]認為膿毒癥的病機因起病緩急而異,發(fā)病急,多為外邪侵襲所致,正邪激烈相爭,發(fā)而為??;發(fā)病較緩的患者多是因為正氣不足,容易引起外邪侵襲,入里后日久化熱,傷津耗氣,正氣更加虛弱,毒邪內陷瘀阻脈絡,則各臟受邪;也有外傷,水火燙傷、手術等致正氣虛損,毒邪內侵者,身體無力反抗而致病。任清竹等[16]提出傷寒之邪,自表入里,邪氣起于足太陽膀胱經,終于足厥陰肝經,以人體表里而言,邪氣最先犯皮膚,從皮膚而入肌肉,經半表半里最終進入臟腑,并隨經傳變,病情發(fā)展越來越嚴重。梅漫雪等[17]認為膿毒癥為本虛標實的證候,“虛”為膿毒癥的病機之本,“瘀”為膿毒癥進展中有形實邪,“毒”為膿毒癥的致病因素,病變可以累及許多臟腑。
2.3 從傳變規(guī)律認識膿毒癥MODS 因炎癥介質的過多生成、組織缺氧和代謝異常,膿毒癥MODS可發(fā)生在肺、肝、心臟、腎臟、胃腸道、免疫系統(tǒng)、凝血及抗凝、腦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然而,膿毒癥MODS 也存在著一些規(guī)律:肺臟往往首先出現(xiàn)功能衰竭,肝臟出現(xiàn)功能障礙的時間也相對較早,在肺之后,研究顯示腎衰竭及肝衰竭的死亡率較高。
肺臟常常作為首個衰竭的器官,其發(fā)生率高達83%~100%。一般在感染的24~72 h 內出現(xiàn)以呼吸窘迫、發(fā)紺、動脈血氧分壓進行性下降為特點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礙,進一步發(fā)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肺容易受損傷的原因有:肺循環(huán)接受來自全身各組織器官的靜脈血,其中也包括大量細菌、內毒素、炎癥介質和代謝廢物,這些有害物質作用于肺臟,引起肺臟炎癥反應?!秱摗返?3 條云“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風寒外襲侵犯體表,引起太陽病,太陽病病位為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肺經。邪氣過盛時,可同時侵襲太陽與陽明經,涉及肺、膀胱、胃等多個臟器。
肝功能障礙在膿毒癥MODS 中僅次于肺功能障礙發(fā)生,臨床表現(xiàn)為黃疸、白蛋白、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指標異常。肝臟容易受影響的原因有:大量腸道細菌及毒素通過腸道進入肝臟,這些有害物質通過直接或間接激活Kupffer 細胞產生大量炎癥介質,從而損傷肝臟組織及肝內血管內皮細胞。在膿毒癥MODS中出現(xiàn)肝功能障礙,預后不良,病死率高?!秱摗返?38 條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厥陰病的病變部位涉及足厥陰肝經和肝、手厥陰心包經和心包;少陰病病變部位涉及手、足少陰心、腎經及其經脈。此條文中厥陰由少陰傳入,外感病發(fā)展至少陰真陽衰微出現(xiàn)手足厥逆,七八日后又發(fā)展至厥陰肝與心包相火衰竭,從而導致全身皮膚發(fā)涼,此時五臟六腑的陽氣都已衰竭。
急性腎功能損傷(AKI)是膿毒癥MODS 常見的器官功能衰竭,據統(tǒng)計,AKI患者中有50%的發(fā)生與膿毒癥有關,而膿毒癥有60%的患者存在AKI,所以膿毒癥與AKI的發(fā)生是相關的[18]。如果危重癥患者合并AKI死亡率可達40%~60%,而且呈上升趨勢[19]。《傷寒論》第301 條云“少陰病,始得之,反發(fā)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秱摗返?02 條云“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發(fā)微汗。以二三日無證,故微發(fā)汗也”。太陽和少陰同時感受寒邪而發(fā)病,太陽在于表風寒不解,少陰里又陽虛,用附子溫少陽里,細辛散里寒同時散表寒,共奏溫經發(fā)汗之功效,二三日后若陽虛更嚴重,改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小發(fā)汗,若出現(xiàn)了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四肢厥冷,脈微細,須先四逆湯救逆恢復里陽,之后再解表。
2.4 從病情評估認識膿毒癥MODS 膿毒癥多臟器功能障礙是ICU 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0],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合并癥多、院內獲得性感染、嚴重程度高、組織器官功能不全評分高、出現(xiàn)ARDS 等。器官功能衰竭的數(shù)量增加死亡率增加,MODS 的預后與器官功能衰竭的數(shù)量和衰竭的程度有關[21],如果出現(xiàn)2 個器官障礙,死亡率大約50%~60%;如果出現(xiàn)3 個器官障礙,死亡率約80%;如果累及4 個器官,死亡率為100%。2016 年專家共識[22]推薦根據器官功能受損程度和數(shù)量來分期。功能受損期是MODS發(fā)生與降低死亡率的關鍵時期。也有指南推薦使用SOFA 評分、APACHE Ⅱ評分、MODS 評分用于MODS 患者的預后評估[23]。
從合病并病角度評估病情,合病急、重,涉及器官多,并病相對緩、輕,器官少。藤平?。?]認為,在陰證和陽證同時存在的時候,通常陰證較重,預后差,需要優(yōu)先處理。成無己主張“合病者,邪氣盛也”,也是說明合病感受外邪程度重。李顯忠[24]認為,合病多因宿疾、邪氣盛或是體質虛弱,一旦外邪侵入,病勢急,病情變化快,很快出現(xiàn)多個經絡的癥狀,所以合病具有病情重、病勢急的特點;而并病則由于失治、誤治、治療不當或病重藥輕后,同時出現(xiàn)兩經的癥狀,相比合病,病情較輕,病勢較緩。綜上,合病強調病情重、病勢急,具有受邪病位廣、感受邪氣多的特點,并病則病情輕,強調時間上的病情動態(tài)演變過程。
《傷寒論》強調病因病機的認識,這思想也始終貫穿在合病、并病理論中。合病、并病篇中“二條又以下利不下利。辨別合病主風主寒之不同也。風者陽也。陽性上行。故合陽明胃中之水飲而上逆”。合病是在各受累經證候同時出現(xiàn),不同經的病變都不同的證候和特定的性質,合病的證候相合是六經的主證相合,體現(xiàn)了合病在不同經的寒熱虛實,在治療上選取六經病的主方合用,有其病則用其方[25]。并病的治療原則:先表后里、先外后內、先急后緩、合方等。并病治療強調疾病時間上循經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當主癥還在,他癥病情輕,仍以主癥為主方加減。如果出現(xiàn)陰證和陽證并存的情況,就要遵循先治療危急之里證,待里急緩解后,再處理表證。
膿毒癥MODS 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病因治療和器官功能支持,包括:1)積極消除膿毒癥MODS的病因和誘因;2)提高氧代謝,改善組織缺氧;3)免疫修復;4)代謝支持與恢復;5)救治過程強調整體觀。從整體觀念出發(fā),是說明針對膿毒癥MODS 的治療理念不僅僅是給予功能損傷器官充分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夠修復機體被破壞、已經紊亂的內在環(huán)境,恢復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這與中醫(yī)的整體觀不謀而合,構成人體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密切聯(lián)系,協(xié)調互用,病理相互影響。
合病并病理論對膿毒癥MODS 的診斷、治療、禁忌均具有指導意義,合病中《傷寒論》第36 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條文中指出了邪氣犯肺,影響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而喘,肺與大腸相表里,可能影響大腸的氣機不利,導致大便不通,這時不能瀉下,宜解表散邪?!秱摗返?19 條云“三陽合病,腹?jié)M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fā)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本條文中陽明熱盛居多,熱邪壅滯于氣機,氣機不利而致腹?jié)M,邪氣充斥三陽,三陽經氣不暢,致身沉重,熱邪循經擾于上則譫語、口不仁、面垢,膀胱失約引起遺尿,故用白虎湯清陽明熱。禁用汗法和下法,汗出之后耗傷津液,譫語更甚。
并病中《傷寒論》第220 條云“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條文中指出,太陽與陽明并病,太陽病已不存,陽明燥熱迫使津液外越而手足汗出,陽明燥熱上擾心神而譫語,可大承氣湯下之。
《傷寒論》第338 條云“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文中雖無合病并病之名,但符合廣義概念中的合病并病,傷寒后少陰真陽衰微,陽虛而陰盛,導致手足厥逆,發(fā)展至七八日,傳變至厥陰,厥陰肝與心包相火衰竭,出現(xiàn)全身皮膚發(fā)涼,這時五臟六腑的陽氣都已衰竭,《傷寒論》中雖沒有標明治法,后世醫(yī)學家提出使用大劑通脈四逆湯或者參附湯的觀點。
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不斷地更新,我們對膿毒癥MODS認識仍存在不足,臨床療效不盡人意?!秱摗分泻喜〔⒉±碚撆c膿毒癥MODS類似,本文通過分析病因、病機、傳變規(guī)律、病情從而了解膿毒癥MODS與合病并病的關系,從而探討合病并病理論對膿毒癥MODS診斷、治療、禁忌的指導意義。一方面,膿毒癥MODS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可以更多地借鑒中醫(yī)學理論,為臨床進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有利于合病并病中醫(yī)學理論的擴充和進步,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智慧,讓中醫(yī)學理論更好地為臨床服務,指導臨床治療,減少病死率及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