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紫瑛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南昌 330099)
崇尚勞動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內容。自2012 年以來,習近平曾多次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勞動的價值以及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總書記明確要求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中,提出要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形成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國務院和教育部也相繼出臺有關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指導綱要,多次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蓬勃發(fā)展、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所帶來的多元價值文化碰撞,導致大學生受到一些消極價值觀念左右,追求享樂、過度消費、崇尚不勞而獲、一夜暴富,不尊重勞動、不熱愛勞動,甚至貶低普通勞動者的行為也屢見不鮮。筆者在高職院校擔任多年的輔導員,接觸到的學生中,鄙視體力勞動,不尊重學校清潔工、花工的大有人在;男生寢室臟亂差,玩游戲、睡懶覺之風盛行,寢室衛(wèi)生卻無人問津,惡臭味撲鼻;女生宿舍桌面上除了成堆的零食就是琳瑯滿目的化妝品,其中不乏高檔奢侈品;分期貸款購買最新款高檔手機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學校食堂里不珍惜糧食、不合口味就隨意倒掉大量飯菜的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
以上現(xiàn)象在高職學生中是否普遍存在?高職學生勞動價值取向的現(xiàn)狀如何?對高職學生勞動價值觀產生影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高職學生更愿意接受何種形式的勞動教育?為全面直觀了解這些問題,以江西省5 所高職院校的1 313 名學生為調查對象,以問卷調查的方式掌握高職學生在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方面的具體想法,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出有針對性的勞動價值觀培育途徑。
筆者結合已有問卷,自制了《關于新時代高職學生勞動價值觀的調查問卷》。問卷總共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從受訪對象的性別、年級、專業(yè)門類、政治面貌、戶籍等維度,對受訪大學生基本情況進行全面了解。第二部分主要是從學生對勞動的了解程度、對勞動價值的認知、自身的勞動習慣等方面展開調查。第三部分主要了解學生對具有代表性的勞動相關社會問題的看法。第四部分調查勞動價值觀培育現(xiàn)狀、大學生對勞動價值觀培育的建議等,為探索勞動價值觀培育路徑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借助“問卷星”發(fā)放電子問卷。問卷回收后,首先從答題是否完整、答題中是否存在明顯錯誤等方面對問卷質量進行審核,經歷2次抽樣測試和修改后于2022 年11 月正式發(fā)放。調查對象為江西外語外貿職業(yè)學院、江西現(xiàn)代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西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撫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西旅游商貿職業(yè)學院的在校生。經過篩查,剔除答題時間過短、單一IP多次答題等可能影響答題效果的問卷,有效問卷1 313 份。
在被調查者中,女生總數為669 人,占總人數的51%;男生總數為644人,在總人數中占比49%,總體來看,男女人數分布均衡。大一學生共計804 人,占據調查人數的61%;大二學生共計309人,占比24%;大三學生共計200人,占比15%。理工農醫(yī)類專業(yè)學生533 人,占比41%;人文社科類學生450 人,占比34%;藝體類學生330 人,占比25%,專業(yè)分布相對合理。
有95%的學生贊成“勞動是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其中“非常贊成”占65%、“比較贊成”占30%)。94%的學生對于“勞動是光榮的”持肯定意見。有85%的調查對象贊成“要想獲得幸福,就必須勞動”這一觀點;不確定的占9%;不太贊成和極不贊成的占6%。以上數據表明,絕大多數江西高職學生對勞動的意義有準確的認知,在情感上對勞動產生了肯定態(tài)度。
根據人的一般心理過程,主體對客體的認同大致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認知認同、情感認同、意志認同(指內化為穩(wěn)定的信念準則和持久的意志力量)、行為認同,每個階段之間的關系是遞進式的。
調查結果表明,有不少高職學生對勞動的價值僅停留在認知認同和情感認同層面,沒有上升到意志認同層面,沒有將勞動之于人類和社會的重要意義內化為自身穩(wěn)定的信念準則,導致過分看重勞動的外在目的和價值,在這種“功利勞動價值觀”影響下導致行為選擇產生偏差。
有超過半數(55%)的大學生表示非常贊同或比較贊同“勞動是為了賺錢”這一觀點,保持中立的學生占17%,只有不到30%的學生對此持不贊成態(tài)度;更有10%的學生表示擁有了足夠多的財富,就不會勞動了,還有12%的學生對“如果擁有了足夠多的財富,還會勞動嗎?”這一問題持不確定態(tài)度。
有22%的學生存有不勞而獲、好逸惡勞的享樂主義思想,贊同“干得好不如嫁(娶)得好”這一觀點,并表示網紅、富二代等現(xiàn)象對他們影響較大,覺得辛勤勞動沒有意義。
在“基于您的經歷和認知,您認為當代大學生在勞動價值方面有哪些突出的問題?”中,55%的學生選擇“好逸惡勞,缺乏積極的勞動態(tài)度”;56%的學生選擇“缺乏艱苦奮斗精神”;46%的學生選擇“做事馬馬虎虎,不精益求精”;41%的學生選擇“渴望不勞而獲、一夜暴富”;40%的學生選擇“太看重物質報酬”;39%的學生選擇“抗挫折能力較差”;37%的學生選擇“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在勞動的價值方面過于強調物質化、經濟性的外在目的,會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勞動行為:一是導致學生歧視一些簡單的、無法帶來更多物質利益的勞動,在職業(yè)選擇時出現(xiàn)功利化傾向,盲目追求工資待遇高、工作環(huán)境好、社會地位高的“體面”工作,然而自身的勞動素養(yǎng)又和職業(yè)傾向不匹配,于是很多學生一畢業(yè)就成了“啃老族”,寧可帶著“咸魚”的標簽依賴父輩辛勤奮斗的成果“躺平”,也不愿憑借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得獨立;二是導致學生把勞動當作獲取金錢、地位、名利的主要手段,一旦依靠自己或依賴他人積累了能滿足生存需要的財富時,就會像逃避瘟疫一樣躲避勞動。
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學生把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當作勞動的終極目標時,他們可能會鋌而走險,或者打法律的擦邊球,不在乎勞動的過程,只看重勞動帶來的物質利益。2023年的央視3·15晚會曝光的短視頻平臺上,多個網絡主播在直播間里上演有劇本的“苦情戲”,騙老年人購買產品,將成本價幾元一盒的產品賣至上百元。據調查,3·15 晚會曝光的另一起“直播間水軍泛濫”這一亂象在大學生中也很常見,甚至有不少學生正在從事此項工作,他們利用技術手段進行“直播間水軍操作”,直播間的粉絲數量,甚至包括直播間里的點贊、評論等在內的互動人氣指標都成了可以操縱的對象。而這些靠不法手段獲取了大量物質利益(包括金錢、名利、地位等)的人往往被學生視為成功人士,受此觀念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愿意付出辛勤的誠實勞動,而是幻想“不勞而獲”或“少勞多得”。
在“您認為對您的勞動價值觀產生影響最大的三個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中,91%的學生選擇家庭教育;73%的學生選擇學校教育;65%的學生選擇社會風氣;50%的學生選擇榜樣力量;32%的學生選擇傳統(tǒng)文化;25%的學生選擇網絡媒體,18%的學生選擇報刊書籍。根據調查結果,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風氣、榜樣力量、傳統(tǒng)文化,家庭對于勞動價值觀的影響力略高于學校。
在“您更愿意接受下列哪種形式的勞動教育”這一問題中,75%的學生選擇“朋輩群體充滿正能量,相互學習”;73%的學生選擇“家長言傳身教、耳濡目染”;36%的學生選擇“學校開設專門的勞動課程”;36%的學生選擇“向自己崇拜的偶像(如明星,勞模,企業(yè)家等)學習”;32%的學生選擇“大國工匠進校園開講座、座談會”;30%的學生選擇“以知識競賽、實踐類比賽等形式”;21%的學生選擇“多懲罰一些投機取巧、不勞而獲的人”;還有17%的學生選擇其他形式。
從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家庭、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顯然,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協(xié)同合作、共同推進。本文從家庭、學校這兩大實施主體進行具體路徑的探討。
不可否認,勞動有其外在的手段價值、工具價值和物質價值,勞動功利主義價值觀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如果廣大青年學生過于追求勞動的外在價值,片面追求勞動的實用性,而看不到勞動對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其他價值,人類的生存意義、人類的主體性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為此,需要以馬克思勞動幸福思想為重要指引,引導學生認同并自覺踐行勞動幸福價值觀。所謂勞動幸福價值觀,就是要認識到勞動不僅有物質、工具、手段價值,勞動過程本身還具有創(chuàng)造人、成就人的獨特本體價值;就是要認識到勞動是幸福之唯一和最高源泉,人們理應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主動投入到勞動實踐中,在勞動中感受幸福、實現(xiàn)自我。
發(fā)展心理學認為,個體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敏感期,一旦錯過敏感期,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而品德發(fā)展的敏感期恰恰處于對家庭依賴度最高的嬰幼兒階段。因此,家庭在勞動教育中具有奠基作用,勞動價值觀教育必須從家庭入手,從娃娃抓起。具體來說,家庭需要在勞動價值觀教育中發(fā)揮三個聯(lián)結作用。
第一,在勞動和人性之間建立聯(lián)結。喜歡動物是大多數幼兒的天性。據觀察,如今不少兒童在家喂養(yǎng)貓、狗、鸚鵡、倉鼠等各種寵物。父母可以利用此事教導他們,人類是不同于一般動物的存在,人會主動給予愛,而絕大多數動物(除少數被馴化的動物)都只能被動地接受人類施予的愛。人類為了有更強大的能力施愛,需要通過親力親為的勞動讓自己變得強大。勞動問題的實質是做人的問題。父母對子女的這種滲透教育,可以幫助他們形成關于勞動的一些基本認知,產生對勞動的積極情感,為接下來學校階段的勞動價值觀教育打下良好的認知基礎和情感基礎。
第二,在勞動和吃穿住行所需的一切物品之間建立聯(lián)結。家長要讓子女明白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并非憑空掉下來的,而是長輩通過勤勞的汗水換來的。借助玩具、衣服、房子、汽車、美食等物品反復刺激兒童的大腦神經,可以在其大腦里逐漸形成一個基本的邏輯鏈:日用的一切來自花錢買—只有參加勞動,才能得到錢—錢來之不易—珍惜每一分錢,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米。
第三,在勞動和自食其力中間建立聯(lián)結。家長要鼓勵引導子女通過誠實的勞動獲取自己心儀的東西,避免讓孩子永遠躲在父母的“保護傘”下,將自理、自立、自強的能力同勞動聯(lián)結起來。通過家長率先垂范的勞動實踐,引導子女參與適度的、必要的勞動,既可以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一定的調節(jié)作用,又可以讓他們切實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成就和美好,于無形中培養(yǎng)其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第一,將勞動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體系中,在校園內形成勞動最偉大、勞動者最美的共生文化,提高勞動價值觀教育的信服力。在學校后勤保障、公寓管理中心、膳食服務中心、圖書館等服務崗位中設立“勞動育人示范崗”,充分利用各種校園媒體大力宣揚校園里的花工、水電工、保潔等后勤服務一線的典型人物事跡,營造尊重一切勞動(包含簡單勞動)與一切勞動者(包含體力勞動者)的文化氛圍。借助大學生熱愛的網絡媒體,搭建促進群體互動的勞動文化交流平臺,將勞模、大國工匠、優(yōu)質校友的勞動事例和勞動精神編寫成貼近學生的歌謠、故事、畫報等,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在交流平臺上,鼓勵大學生在文化交流平臺進行互動,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喚起高職學生的勞動幸福價值觀追求。
第二,為學生踐行勞動提供接地氣的示范榜樣,提高勞動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在“你更愿意接受下列哪種形式的勞動教育”這一問題中,有75%的學生選擇“朋輩群體充滿正能量,相互學習”。因此,可以在學校勤工助學崗位選樹具有“校本特色”的朋輩典型,挖掘他們在勞動中成長成才的鮮活事例,組織他們進班級、進寢室、進課堂講述自己的成長歷程,用具體的勞動實踐案例來增強勞動價值觀教育的親和力,充分發(fā)揮“朋輩效應”在勞動教育中的引航作用,讓作為同輩的高職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可為、能為并有所作為,消解大學生接受勞動教育所面臨的心理抵觸。
第三,鼓勵大學生以多種方式講述“勞動當事人”的故事,提高勞動價值觀教育的吸引力?!皠趧赢斒氯恕笨梢允侵v述者自己崇拜的偶像(如勞動模范、大國工匠、明星等),也可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勤勞勇敢者、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奮力追夢者,還可以是專業(yè)領域的職業(yè)標桿人物。講述的形式可以是勞動小品表演、勞動故事會、勞動作文,也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自媒體舉辦勞動故事分享短視頻大賽。改變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讓學生自己有意識地描繪“勞動他畫像”,促進勞動意義在學生群體中的流動與共享,達成價值引領,激發(fā)大學生接受勞動教育的內生動力。
第四,精心設計有趣且有用的勞動教育活動,提高勞動價值觀教育的影響力。勞動本身不等于教育,高校可統(tǒng)籌利用校園綠化區(qū)域、實習實訓教室、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孵化基地等現(xiàn)有場地建造生產勞動實踐微基地,設計一些目的明確、過程可控、引導有力的實踐活動,把勞動教育同學生專業(yè)技能的提升、強身健體、審美創(chuàng)新聯(lián)系起來,著力于促進學生養(yǎng)成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品格,如團結協(xié)作精神、頑強的意志、奉獻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重點是在勞動實踐結束后,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分享,教師進行啟發(fā)和點撥,才能引導學生逐步樹立勞動幸福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