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于課程思政的新聞傳播史論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

2023-05-03 12:01:26祁晨
新聞研究導刊 2023年4期
關鍵詞:媒介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立德樹人

摘要:課程思政教育理念以立德樹人為宗旨,挖掘課程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學習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這體現了立足教育實踐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中國視野和中國話語。新聞傳播史論課程是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核心課程,蘊含歷史觀、新聞觀及傳播觀等價值范疇的教育內容,是指導學生從事新聞傳播實踐的關鍵因素。因此,新聞傳播史論課程必須強調思政育人。通過探究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課程中蘊含的思政資源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價值傳遞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文章通過闡述中國新聞傳播史論課程教學的內涵與價值,分析在新的媒介形勢下,新聞傳播史論課程滯后于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需求的時代困境與現實挑戰(zhàn),并從思政育人的視角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探索和實踐,探討中國新聞傳播史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并提出中國新聞傳播史論課程重在彰顯思政,需要在理論指導、教學重點、教學設計、教學模式四個維度協同并進,旨在實現中國新聞傳播史思政課程顯性教育與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明對人類信息傳播的貢獻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愛國情懷,使學生時刻牢記“歷史來路”,承擔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

關鍵詞:新聞傳播史;媒介生態(tài);課程思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4-0075-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安徽省高校優(yōu)秀青年教師訪問研修項目“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視閾下‘圈層輿論的空間治理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xgnfx2022066;2020年度安徽省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中國新聞傳播史”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0szsfkc0853;2021年度安徽省教學研究項目“化‘疫情危機為‘思政契機——抗疫精神嵌入深度報道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1jyxm1571

新聞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新聞傳播作為上層建筑中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產生影響。高校新聞傳播類專業(yè)是培養(yǎng)新聞輿論工作人才的主陣地之一,其教學特色決定了新聞傳播人才的專業(yè)底色[1]。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以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為現實要求,不斷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卓越“新聞人”,推動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新聞史論課程作為專業(yè)的基礎型、先導型課程,是基于鮮明的中國道路和中國國情構建起來的課程體系[2],在大學低年級設置,并影響學生對專業(yè)的初步感知和理解,擔負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新聞觀的任務,也是培養(yǎng)新聞人才的重要突破口和創(chuàng)新點。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深刻變革,新聞傳播教育面臨新的挑戰(zhàn)和更高層次的要求。

一、溯源與固本:新聞傳播史論課程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1918年秋,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團體“北大新聞學研究會”[3]成立,公開并系統(tǒng)講授新聞學知識,開啟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篇章。1920年上海圣約翰大學報學系開設新聞學歷史與原理課程[4],其他高校也相繼設立中國報學史或中國新聞發(fā)達史等課程,迄今為止新聞史教學在新聞學教育中已走過百年歷程。百年間無論媒介環(huán)境如何變化,新聞傳播史都是新聞傳播學科的基礎和重要分支,長期以來都與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實務并稱新聞傳播學研究和教育的“三大支柱”。新聞傳播史教學所蘊含和傳遞的人文精神、探討和傳達的思辨意識都是新聞傳播從業(yè)人員最核心的能力價值所在,也是防止新聞業(yè)務和新聞倫理失范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高校新聞傳播學教學中,新聞傳播史是學科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核心課程。從目前主流的史學課程教學來看,教學絕大多數是按中外劃界,以歷時性為參考,講求歷史性和當代性的對比、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結合。

“史學便是史料學”“史料學便是比較方法之應用”[5]。首先,學習、研究新聞傳播史離不開整理和積累史料。方漢奇先生說,新聞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學習和研究新聞史,要有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即從事實第一性的唯物史觀出發(fā),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由表及里地進行事實分析[6]。因此,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必須以新聞傳播為本體,以史料為本源,挖掘新聞史論的史學理論知識及價值。教師應在課程教學中帶領學生梳理和總結煩冗的新聞史實內容,從整體上把握中國新聞傳播事業(yè)演進的過程和重要節(jié)點,并掌握各時代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特點和內在規(guī)律,讓學生具備新聞傳播學專業(yè)必備的理論素養(yǎng)。

其次,一部新聞傳播史是由傳播與環(huán)境的互動實現的,無法脫離社會這個整體而存在和發(fā)展。社會整體的歷史決定了新聞傳播史演化的空間。必須用“全景式”和“全幅式”的眼光學習、研究新聞傳播史,全面揭示新聞傳播發(fā)展的景觀。在關注新聞本體的同時,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應強化對中國新聞傳播史時空背景的認知,關注新聞傳播業(yè)發(fā)展帶來的政治經濟、文化傳統(tǒng)、社會心理、風俗習慣等的變化,了解新聞傳播的發(fā)展與制度、技術、市場之間的關系,增強學生對中國新聞傳播學實踐及理論體系的認同、對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合理的揚棄,而非就媒體談媒體、就事件談事件、就人物談人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新聞傳播史課程學習可為專業(yè)其他理論、業(yè)務類課程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基礎,也有利于學生堅守專業(yè)理念,形成正確向上的價值觀和職業(yè)觀,以此作為新聞傳播專業(yè)課程教育的范式和標桿。

二、問題與偏失:新聞傳播史論課程的教學困境

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新聞傳播理論教學服務于實踐教學似乎是學界和業(yè)界約定俗成的訴求。長期以來,各類高校新聞傳播學教育都在強調新聞實務教育,重實踐而輕理論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一些人認為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新聞實踐的能力,而懂不懂新聞傳播理論則無關緊要。在不斷修訂培養(yǎng)方案的過程中,很多高校新聞傳播學科都強調學生參與新聞傳播實踐,加大新聞傳播實踐課的比重、學分比重。尤其是作為專業(yè)基礎課的新聞傳播史理論課程,需要背誦記憶繁雜的歷史資料,沒有明顯的現實指導意義和建設意義,對提升就業(yè)競爭力似乎也沒有任何幫助。因此這類課程被貼上“無趣”和“無用”的標簽,漸漸被邊緣化,成為冷門課程。那么,怎樣引導學生摒棄“新聞傳播史無用論”[7]的偏見,如何通過課程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成了新聞傳播史論課程面臨的首要挑戰(zhàn)。

當前,媒介生態(tài)飛速變化,整個新聞傳播業(yè)務領域和新聞傳播課程教育正在經歷一場融合與轉型的變革[8]。新媒體時代,式微的傳統(tǒng)媒體雖承受著傳播媒介技術革新與傳播理念革新帶來的雙重壓力,但傳統(tǒng)的新聞傳播史教學似乎出現了結構性沉默,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手段并未根據新興媒體的發(fā)展特征作出相應調整。在很多高校的具體課程教學中,新聞傳播史按照固有的課程模式“照本宣科”地培養(yǎng)學生,未激發(fā)課程本身的魅力,對學生實踐技能起到的指導作用非常有限。另外,新聞傳播史教材內容設置不合理,不利于作為“新媒體原住民”的大學生對課程產生認同感、獲得感和實用感。很多教材都以革命史為分期,以報刊史為重點,聚焦以紙媒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時期,而鮮有以媒介發(fā)展變革歷程作為書寫邏輯語境的教材,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媒介變革發(fā)展的原因和規(guī)律。這就需要授課教師在整體把握課程的前提下,圍繞新聞傳播史中口頭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等演化與轉型的內容進行有效梳理、歸納并講解。

三、價值與歸路:新聞傳播史論課程重在彰顯思政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9]。2018年10月印發(fā)的《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2.0的意見》指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理論教書育人,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全媒化復合型專家型新聞傳播后備人才”[10]。這是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基于政治、經濟、文化形勢和媒介發(fā)展形勢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所提出的重要規(guī)劃和關鍵要求。

作為人類史學的一部分,新聞傳播史彰顯并記錄了蘊含在人類新聞實踐活動中的歷史智慧。但只有史料的新聞傳播史教學是立不起來的,新聞傳播史教育永遠無法回避歷史觀、新聞觀及傳播觀等價值范疇的內容。因此,課程教學的價值導向應是在史料基礎上建立的價值觀、方法論和思想性,力求實現傳授知識和傳授價值相結合的目標。換言之,它的精神特質和核心向度是“思政”。具體來說,新聞傳播史課程的優(yōu)勢是史實與史論并重,在講授史實時,要補充史觀,強調內容的啟發(fā)性和學生的思考研究能力,這是課程最“硬核”的價值。同時也要探尋新聞傳播史論與思政教學內容的共同點,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內容,豐富思政教學的理論與形式,彰顯課程的育德功能,升華新聞傳播史的教學層次,踐行課程思政和專業(yè)思政“立德樹人”的旨歸。

(一)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課程教學理論指導

對新聞傳播學科來說,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已成為當下中國新聞傳播場域的主流話語[11]。這一概念包含馬克思、恩格斯及列寧和我國無產階級領導者對新聞現象、新聞傳播活動的總的觀點與看法的思想體系,具有深刻的思想理論性、歷史性和發(fā)展性。在中國長期的新聞傳播事業(yè)理論研究與業(yè)務實踐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價值觀念、理想追求和內容生產、實務操作等方面都發(fā)揮著關鍵性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根據新歷史時期的社會發(fā)展變化,有效地回答了新聞傳播學教育該“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如何立德樹人”等問題。新聞傳播史課程要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課程理論指導,圍繞我國新聞傳播史發(fā)展主線,將課程思政融入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實踐體系建設中,鑄魂育人,把好思想關,引導學生增長知識見識,堅定理想信念,加強品德修養(yǎng)。

課程思政從來不是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思政內容,而是要結合課程目標、專業(yè)特色及思政目標二次匹配課程教學資源,注重課程內容的政治意識和導向層面。以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教學為例,從宏觀層面來看,一方面,實現傳授知識和傳授價值相結合的目標,挖掘新聞傳播史學的理論價值與道德功能;另一方面,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思想的認同感,以為現代人活動提供借鑒為目的,引導學生理性思考中國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已走過百年歷史的中國新聞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過程[12]及對自身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揚棄等問題。從微觀層面來看,很多課程章節(jié)內容都能與基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課程思政產生聯動。“中國古代的新聞傳播活動”中,講述了中華文明對人類信息傳播的貢獻,有利于學生深刻了解中華文明,增強文化自信、警惕“西方中心論”[13]。中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闡釋了中國共產黨進步的、革命的紅色報刊史,有利于學生深刻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及其中國化的內在道理,學習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黨報思想、中國新聞宣傳思想。

(二)以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為課程教學重點

高校新聞傳播專業(yè)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具有人文情懷和新聞理想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而優(yōu)秀的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能力,還要具備良好的新聞價值觀、職業(yè)理想和職業(yè)精神。在紛繁復雜的媒介環(huán)境中,新聞傳播工作不僅是一項工作任務,更是一種社會責任。職業(yè)素養(yǎng)是新聞傳播從業(yè)人員應遵循的最基本的準則,并不以媒介的發(fā)展變化而改變。從本質上來說,新聞傳播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是思政教育,也是價值教育,并且是貫穿整個新聞學科相關專業(yè)教育的一根主線。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培養(yǎng)專業(yè)新聞傳播人才職業(yè)素養(yǎng)的方法就是繼承并弘揚先人的優(yōu)秀傳統(tǒng)[14],要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強化職業(yè)責任感、使命感與榮譽感,引導學生在接受高校新聞實踐教育、提升專業(yè)能力的過程中持續(xù)強化職業(yè)擔當和責任精神,力求新聞真實、注重社會效益、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新聞傳播驚心動魄的史實中,記錄了太多有高尚職業(yè)信仰的新聞人物以及他們?yōu)樾叛霾磺粨蠆^斗的故事。例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邵飄萍、“艱苦創(chuàng)業(yè),再接再厲,鍥而不舍”的于右任、 “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鄒韜奮、“頑強不屈、勇于吃苦、愛黨愛民”的鄧拓等。教師通過講授他們獨特的民族氣質和民族氣節(jié),自然析出了堅持初心、追求價值的倫理素養(yǎng)和職業(yè)要求,既可以蕩滌新聞學子的心靈,讓大家接受新聞職業(yè)理想的精準教育,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這些新聞工作者每一步的艱難與突破,都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彰顯了“理想的意義與信仰的力量”,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新聞傳播史學科的生命力,也是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根基所在。

(三)打造“思政+史論+時政”的課程教學設計

歷史始終是為現實服務的。關于新聞史的學習與研究,有學者提出了“新新聞史”的概念,即面向歷史,立足當下,結合敘事學與社會史的方法與范式,綜合考察并書寫新聞傳播的歷史衍變與現實關聯[15]。與舊的新聞史研究觀點相比較,“新新聞史”更注重當代性、思想性和敘事性,要求新聞傳播史學重視歷史智慧的當代性,平衡“歷史”與“當下”,強調“背景”和“前景”,堅守主流并跟進變化,形成正確的新聞傳播觀、歷史觀。這與新聞傳播史課程思政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新聞傳播史教學要不斷構建“思政+時政”的課程教學設計,在提煉、思考歷史智慧的特征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尤其是立足人類傳播史觀,觀照當代新媒體、融媒體、智能傳播等媒介發(fā)展形態(tài),融合時事熱點,有機選取新聞傳播史的史料關鍵點進行講述,培養(yǎng)學生在史實與現實的對比中進行辯證思考和分析,使他們具有關注歷史、社會、人生的人文主義精神,形成系統(tǒng)的價值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史實和當下的時政元素,經由歷史到達現實,又通過現實倒溯歷史,貫通古今,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社會現象和問題的能力。這既能讓學生深入學習課程內容,又能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政治修養(yǎng)。比如在講述梁啟超的新聞思想時,他提出報紙功能是“監(jiān)督政府,向導國民”,這與現在的媒體輿論監(jiān)督和引導是相通的,尤其是可以在課堂上圍繞時下網絡問政、政務新媒體、網絡反腐等時政熱點新聞話題與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當前媒體的性質與功能。在講到1942年延安《解放日報》改版中確立“全黨辦報”“群眾辦報”方針的內涵時,可以與現代傳媒的輿論導向相結合,強調“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的自覺認知和責任擔當,并啟發(fā)學生思考“新聞本位”“宣傳本位”與黨性人民性的關系,以及在新聞工作中如何做到兩者的統(tǒng)一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四)構建“思政+史論+實踐”的課程教學模式

長久以來,各高校的新聞傳播史教學以教材為綱,教師講授的線性、灌輸性模式為主,這種傳統(tǒng)又略顯呆板的知識傳授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記憶新聞傳播史知識點,而且還壓抑了學生學習的樂趣,使得新聞傳播史課堂常常陷入教師自說自話,學生鴉雀無聲的尷尬境地。對高校的教學課堂來說,全面優(yōu)質的教學內容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缺一不可,特別是在教育技術不斷發(fā)展,教學資源愈發(fā)豐富的現代教育環(huán)境中,教學模式不應局限于線下傳統(tǒng)的室內課堂教學。因此,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教學也應打開思路,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課程應根據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專業(yè)的實踐屬性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打造“思政+史論+實踐”的育人模式,構建課堂、課外配合,線上、線下結合,不同資源整合的全方位培育新聞傳播人才的生動課堂,這也符合當下部分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

首先,利用翻轉課堂的形式,圍繞課程思政育人目標,每節(jié)課安排一個學生用五分鐘時間講述一個國內外的時政新聞(新聞發(fā)生時間不作要求),并總結該新聞與新聞傳播史內容的關系。其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相關報刊、新聞人物或者新聞事件,參觀學校當地或學生家鄉(xiāng)的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等,要求學生獨立查找資料、翻看記錄,并做好筆記,形成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直觀深刻地感受報刊排版、語言文字等特點的同時,又能仔細閱讀報刊內容,做到論從史出。最后,創(chuàng)建課程實踐工作坊,根據不同學生的專業(yè)特長,要求他們圍繞新聞傳播史相關內容策劃選題,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渠道,運用文字、圖片、視頻、動漫、動畫等形式,制作一款媒介產品作為課程實踐作品并進行評選,提高學生綜合新聞傳播專業(yè)實踐素養(yǎng)。

四、結語

面對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媒介生態(tài)以及媒體環(huán)境,高校新聞傳播史論教學必須謀求融合與轉型,以立德樹人為目標,以思政育人為基點,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指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強調新聞傳播史的當代性和新聞傳播專業(yè)的實踐性,體現課程的價值和內涵,擔當起培養(yǎng)中國新聞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張昆,陳薇.關于新聞傳播史論課程群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20(9):32-37.

[2] 陽美燕.基于馬新觀的新聞史論課程思政教學創(chuàng)新:以“中國新聞傳播史”課程為例[J].青年記者,2020(11):58-59.

[3] 肖東發(fā).蔡元培與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J].新聞愛好者(理論版),2008(12):72-74.

[4] 聶志騰.基于空間教學的“中國新聞史”課程教學改革[J].科教導刊,2019(35):96-97.

[5] 傅斯年.老北大講義:史學方法導論[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19:3.

[6] 方漢奇.方漢奇文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3-8.

[7] 李松蕾.卓南生教授再談“新聞傳播史研究的‘誘惑與‘陷阱”[J].國際新聞界,2017(11):173-176.

[8] 鄭茗心.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新聞傳播的發(fā)展脈絡[J].新聞研究導刊,2016(2):65.

[9] 馮玉軍,伍聰.高等教育要始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中國高等教育,2022(10):6-8.

[10]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R].教育部,2020-05-28.

[11] 張濤甫.基于意識形態(tài)視角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2(8):5-19.

[12] 劉濤,馮夢瑤.百年中國新聞學的話語體系:理論內涵與演進邏輯[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54-63.

[13] 陳新宇.“西方中心論”在網絡空間的傳播態(tài)勢及應對策略[J].理論建設,2022(5):94-104.

[14] 張吉珍.以史為綱:新聞史教學策略的構建[J].新聞世界,2021(4):78-82.

[15] 李彬.“新新聞史”:關于新聞史研究的一點設想[J].新聞大學,2007(1):39-43.

作者簡介 祁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業(yè)務。

猜你喜歡
媒介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立德樹人
媒介生態(tài)視角下的新記《大公報》研究
科技傳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21:46
“標出性”視野下的公共新聞研究
新聞界(2016年13期)2016-12-23 14:58:07
以民生新聞為視角的城市電視臺媒介生態(tài)研究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廣電工作者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
大經貿(2016年9期)2016-11-16 16:19:25
淺論廣播電視如何守護主流媒體公信力
新聞愛好者(2016年9期)2016-11-15 19:55:43
社會化媒介進化規(guī)律探究
新聞界(2016年12期)2016-11-08 21:49:51
新常態(tài)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横山县| 襄城县| 秭归县| 苗栗市| 安新县| 宁河县| 那曲县| 临高县| 新泰市| 方正县| 海原县| 昆山市| 个旧市| 苏尼特右旗| 彰武县| 天峨县| 贞丰县| 庆阳市| 曲周县| 垣曲县| 车险| 霍州市| 瑞昌市| 微山县| 金山区| 辽阳县| 巴彦县| 镇沅| 宜州市| 神农架林区| 平邑县| 如东县| 邢台市| 抚宁县| 西华县| 广灵县| 揭东县| 敖汉旗| 磐石市| 庆安县| 侯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