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蔓
四九城內(nèi)書聲朗,秣陵城外白月光。長安盛世今不在,欄桿常駐憶余杭。不由得喟嘆,當年六大古都,除東都洛陽,皆已改了稱謂,失去了縈回的歷史余香。
歷史車輪緩緩前行,時代不斷發(fā)展變化,一批批帶著雋永氣息的歷史地名消失不見,可惜,可嘆?!耙粠Ы切掠旰?,杏花深處秣陵關(guān)”,南京的原名為“秣陵”,有誰曉得秣陵的詩意盎然?余杭是水運文化的標志,“余”便是由大禹的“禹”字演化而來,又有誰還明晰余杭文化的內(nèi)涵?
老地名,訴說光陰的故事。函谷關(guān)前,一人一牛,出關(guān)而去,老子像一只鴻鵠,飛入八百里秦川,留下了千古謎團;河西走廊,駝鈴聲聲,見證了張騫西訪,商隊過往;赤壁崖下,大江東去,檣櫓灰飛,烈焰沖天……地以史名,史借地存。如地名盡改,其相依存的歷史也自會被淡忘。
老地名,承載著精神文化。古人重人名,中含希翼;亦重地名,中藏哲思,彰顯文化。大理“理”諧音“禮”字,含大治大理之愿、復國興邦之望;洛陽、華陰,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故二者,一為洛水之北,一在華山之北。中華文化之“精深”二字,大抵植根其中,豈能任其灰飛煙滅?
老地名,人依地棲,地以人傳。曾記得兒時一句“常山趙子龍……”令人熱血沸騰,可長大后才知道“常山”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天下第一莊”屹立于華北平原。北京的趙登禹路,佟麟閣路,天津的張自忠路,讓人們內(nèi)心充滿了敬仰和懷念之情……老地名是城市文化的“血脈”,是城市的重要名片之一,這些地名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無可比擬的豐厚“家底”。
有人說:“一座城市既然已有了歷史的光輝,就不必再用燈火來制造明亮?!倍斀瘢粋€個新地名橫空出世,國內(nèi)許多城市遍布著“洋地名”:香榭麗舍、揶威森林、金色維也納……除了這些洋地名外,老地名遭胡亂更名的現(xiàn)象也是層出不窮?!罢梃茦颉备拿麨椤罢渲槟緲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游子思鄉(xiāng)情懷難覓;“仁懷市”擬改為“茅臺市”,“仁德播后世,關(guān)懷流四方”的文化氣息的厚重感消失殆盡……地名的洋化與功利化著實讓人堪憂。
學者李輝說:“地名是我們回家的路。”在地名里,有洛陽的親友,有陽關(guān)的故人,更有玉門關(guān)楊柳春風。地名是記憶,是歷史,是文化百花園中不應被忽視的一枝花。留住地名,守住記憶,讓那燕歸來時,仍能尋得它綺麗的花枝,嗅得那熟悉的情懷與記憶。
點評
文章標題緊扣中心,內(nèi)涵豐富,詩意濃厚。全文用詞優(yōu)美,引用典故,駢散結(jié)合,讀來意猶未盡。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層次分明,首尾呼應,從“訴說光陰的故事”到“承載著精神文化”,再到“人依地棲,地以人傳”,層層推進,闡述了老地名的重要內(nèi)涵以及保留老地名的重要意義。本文中,作者看到了地名的洋化與功利化的社會現(xiàn)實,并提出了自己的獨到看法,著實是一篇美文。
(指導教師:鄒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