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畔 舊觀與新貌共生
史載,元朝定鼎北京之初,就將發(fā)展漕運、南糧北調(diào)定為治國之本。經(jīng)過對隋唐大運河進(jìn)行了20年的裁彎取直和疏浚改造后,京杭大運河最終得以全線貫通。一時間,通州境內(nèi)長達(dá)42公里的北運河河面上“官船客舫,漕運舟航,駢集于此。弦唱相聞,最稱繁盛”,造就了京杭大運河上最為壯麗的景觀。
今天,從通州運河一號碼頭乘船向北行駛,不多時,久負(fù)盛名的燃燈佛舍利塔便會闖入眼簾。古塔與臨清舍利寶塔、揚州文峰塔、杭州六合塔合稱“運河四大名塔”,已有1300多年歷史。燃燈佛舍利塔與古運河相距幾百米,而塔景垂映運河之中。昔日乘船沿著大運河從南方千里迢迢入京的人們,遠(yuǎn)遠(yuǎn)看見塔影,就會歡呼雀躍,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熬過漫長的水路顛簸,即將平安到達(dá)通州。這便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耙恢λ罢J(rèn)通州”。亦因此,燃燈佛舍利塔自古以來就是運河北端和通州最著名的地標(biāo)性建筑。
位于葫蘆湖畔的觀塔臺,是觀賞燃燈佛舍利塔的最佳位置。登臨塔臺,只見寶塔層層疊疊伸向蒼穹,斗拱飛檐相映成趣,神佛磚像惟妙惟肖。微風(fēng)徐來,塔身飛檐懸掛的風(fēng)鈴叮鈴悅耳。
百米之間 古老與現(xiàn)代攜手
永通橋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另一標(biāo)志性建筑。遠(yuǎn)觀此橋,只見它橫跨通惠河上,與兩邊的公路連接,與普通橋梁并無不同之處。實際上,永通橋不僅擁有極為悠久的歷史,且意義深遠(yuǎn)。
因位于“州城西行八里許”,永通橋又被稱為“八里橋”。史載,八里橋最初為木橋。有明一代,通惠河時通時斷,因此,從大運河北端張家灣往北京朝陽門運送漕糧和各種貨物不得不靠車運駝馱。夜以繼日的運輸與不絕如縷的車隊使這座木橋不堪重負(fù)。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明英宗下令將木橋改建為石拱橋,并賜名“永通橋”,取永遠(yuǎn)通暢無阻之義。這座八里橋是一座三孔石橋,其中孔高達(dá)8.5米,寬6.7米,相當(dāng)高聳。其設(shè)計專為滿足漕運需要。當(dāng)年,漕船抵此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里橋不落桅”之說。
2019年底,八里橋新橋建成通車,擁有570多年歷史的古橋成為一處文物古跡。新八里橋位于老八里橋西側(cè)152米處,橋梁通體象牙白,如一彎新月橫跨在通惠河上。百米之內(nèi),遙相呼應(yīng)的新老八里橋,為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新增了雙橋輝映的新景。“雙橋輝映”景觀已成為運河沿岸的著名景點和網(wǎng)紅打卡地,出現(xiàn)在眾多攝影人和觀光客的鏡下。
出門有景 濃蔭與綠意交織
古老運河,曾見證了通州的繁盛,如今,又一件可以載入里程碑的大事正在運河畔發(fā)生,這就是城市副中心的橫空出世和飛速發(fā)展。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中心地帶,是總面積達(dá)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在公園西部,有一處長約2.5公里的運河故道。自運河故道向北,就是坐落在綠心森林公園中的“三大建筑”。其中,首都博物館好似“運河之舟”,鑲嵌在萬畝林海之中;形似“赤印”的首都圖書館,屋頂用“銀杏葉片”搭建;國家大劇院外幕墻如同通州古糧倉與運送物資的船舶,大運河文化基因彰顯無遺。
自然的禮遇和悠久的歷史,讓大運河終在通州描繪出一幅極美的畫卷?!按┬兴嵙趾?、共享千年綠城”,行走在古老與年輕相融的城市副中心,感受到的是濃厚的藝韻風(fēng)情,看到的是通州古老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的風(fēng)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