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琳
尼莫船長帶著教授和仆人搭乘鸚鵡螺號潛入深海,舷窗外,巨大的珊瑚、神秘的海藻、威猛的鯊魚擦肩而過……《海底兩萬里》對海底世界及海洋生物的描繪細致入微,一股神秘氣息仿佛撲面而來,光怪陸離、變幻莫測的海底世界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忍不住想鉆進去一探究竟。
1996年,有個男孩和我們一樣,埋頭在中國南海水下沉船紀實報告文學中,著了迷。他不曾想到,激揚的青春與未來的人生在那一刻與考古聯(lián)系在了一起。張瑞,是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考古與文物保護部的考古領隊,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水下考古專業(yè)技術人員。自1987年以來,我國培養(yǎng)的水下考古專業(yè)技術人員僅100余位,張瑞是其中之一。下水參與知名考古項目、上岸投身水下考古科普,“夢想是人生的發(fā)動機,帶來無限可能”形容張瑞恰如其分。
一艘沉船埋下的火種
“我國海域的沉船竟被外國人盜撈,窩火”,張瑞至今記得讀完那篇報告文學的心情,“當時覺得水下考古是很有意思且光榮的工作,能讓我國的文物不再被他人偷盜”。高三時,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沉睡大西洋的沉船殘骸再次震撼了張瑞,神秘的海底、先進的深??脊旁O備,讓他對水下考古更多了一分向往。
1999年高考結束后,填報志愿時張瑞得知,西北大學考古學專業(yè)在天津招收2名學生,這便成了他的不二選擇。然而,本科的學習生活卻和張瑞想象中不一樣,他所學的考古學知識體系里沒有水下考古的內容,都是田野考古,這讓他覺得距離夢想有些遠。畢業(yè)后,張瑞進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機會似乎總是眷顧心懷夢想的人,2009年,國家文物局舉辦了“第五期水下考古專業(yè)技術人員培訓班”,張瑞被單位派去參加并順利被錄取,進入了“魔鬼訓練營”。
談起那段難忘的時光,張瑞坦言:“訓練強度和密度大,除吃飯、睡覺就是學習、考試和訓練?!币驗榕嘤柊嗾惺盏亩际菑氖绿镆翱脊诺娜耍蠹也粫撍?,亟須補上這項技能,要學習理論課了解潛水原理,還要完成潛水計劃。大家每天一早便進行體能訓練,然后是潛水課程、出海實習,回來再進行理論考試,一考就是十幾門,晚上繼續(xù)打腳蹼訓練。張瑞表示,當時很不理解教練為什么要把大家整得上氣不接下氣。
刮著5級大風的雨天,訓練照常。教練詢問隊員的意見,是到泳池打腳蹼,還是橫渡大角灣。隊員們異口同聲選擇了更具挑戰(zhàn)性的后者。水下能見度低,影響了大家對環(huán)境的感知力,暗礁使很多隊員負傷掛彩,但大家依然咬牙完成了訓練。最終,張瑞等人順利考下十幾個潛水專項證書,得到了國家文物局頒發(fā)的畢業(yè)證書,正式成為中國水下考古隊的成員。這段魔鬼訓練,讓張瑞真切地體會到水下考古與田野考古的天壤之別,其困難程度遠超常人想象,惡劣的海域總會向“活著”發(fā)起挑戰(zhàn)。
考古不是“持證盜墓”
持證上崗后,張瑞被調遣參與了“南澳一號”“定遠艦”“經遠艦”“致遠艦”等知名水下考古項目。其中,經遠艦對他有著特殊意義。據(jù)他介紹,經遠艦的線索發(fā)現(xiàn)于致遠艦考古發(fā)掘期內,2018年,這艘鐵甲艦的考古發(fā)掘才正式開始。
張瑞等考古隊員目標明確,要找到沉船的特征點來確認它“經遠艦”的身份。大家選定了三個方向,一是根據(jù)經遠艦的歷史照片和圖紙來確認沉船結構是否與其吻合;二是找到艦身上的艦名;三是經遠艦上人員信息明確,可以通過確定沉船上的物品屬于某位將領來證實沉船的身份。調查期間,張瑞擔任攝影師工作,隊員們日夜奮斗、水下摸查的過程與細節(jié),都被他記錄下來。之后,張瑞用1年時間匯總梳理了拍攝資料和日記,出版了《再見經遠》。這艘沉寂水下,充滿滄桑與悲涼感的鐵甲艦,讓人們再次回憶起抵御外族侵略的塵封往事,牢記海軍強、國運昌。
張瑞記得第一次在水下看到經遠艦,覺得它的結構很有意思。伴隨著發(fā)掘進度條的推進,大家在腦海里不斷還原百年前的戰(zhàn)況。軍官、水兵在茫茫大海上無依無靠,誓與經遠艦共存亡。日本軍艦圍著他們,一邊開火一邊勸降。生死關頭,他們沒有投降,被擊沉沒,永眠海底?!按蠛屓松钋懈惺艿阶约旱拿煨。瑢⑹總儽<倚l(wèi)國的精神值得敬仰。”深入了解經遠艦后,張瑞對它的情感愈加深厚。一次次下水勘探,大家不斷匯總發(fā)現(xiàn)的特征點,得到一個驚人結論:船是翻沉的。這對考古隊員們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一個發(fā)掘季只有三個月,時間彌足珍貴。在過去一個月的時間里,大家竟沒有探測出船是翻沉的,這讓許多工作成為徒勞。但是,想到英烈百年前犧牲得如此慘烈,大家又充滿了干勁,希望能趕快找到證據(jù)證明它的身份。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張瑞等人找到了艦身上掛著的銘牌,上面印刻的“經遠”二字證實了這艘沉船的身份。
水下考古揭開了塵封海底的歷史,讓它多了些許神秘色彩,一些探險小說和電影更讓人們對它充滿好奇。水下考古就是“海底撈”“持證盜墓”,張瑞聽到類似觀點,在網絡平臺上給大家講了山東博物館銅餐具的故事。這套餐具是在1991年發(fā)掘的大型墓葬中發(fā)現(xiàn)的,當時墓已經被嚴重盜掘,一個陪葬坑因為位置隱蔽躲過了洗劫,專家從中清理出一套做工優(yōu)良、設計精美的餐具,讓人們看到千年前輝煌的青銅造詣?!斑@套餐具的主人是誰?背后有怎樣的故事?我們本可以將這些歷史信息還原給大家,但是故事只能戛然而止了”,張瑞解釋了原委,“盜墓賊破壞了墓志銘等重要信息,這些損傷不可逆?!敝{言止于智者,張瑞相信通過這個故事大家能推斷出考古和盜墓不同,考古是為拯救文物。
從小眾到普眾,路漫漫
對水下考古的誤解聲音,張瑞想得很明白:當水下考古的消息披露給公眾時只剩某時某地發(fā)現(xiàn)某物出土某藏品,就不能怪大家將考古和“挖寶”畫上等號,這是信息不對稱的必然結果。他相信大眾的興趣點不只在考古結果,只是沒有渠道了解考古迷人的過程,這恰恰是他最想做的事:將一線人員真實的工作狀態(tài)以及如同解謎般的考古工作,生動地呈現(xiàn)給大家。他相信,這樣能推動行業(yè)的發(fā)展。
2020年8月,張瑞籌備自媒體矩陣開始科普工作,從零開始學寫腳本、拍攝并剪輯短視頻,可產出的優(yōu)質內容回應寥寥。自媒體遇冷,張瑞開始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也找到了答案——“故事性”和“網言網語”。不斷探索和嘗試,張瑞逐漸了解了觀眾的喜好,摸清了如何用接地氣的表達代替專業(yè)術語,讓大家理解水下考古在做什么?!拔椰F(xiàn)在能站在受眾角度來思考水下考古的宣傳和推廣工作該如何做?!睆埲鸨硎?。他深知如果能在考古現(xiàn)場產出科普內容,讓受眾更直觀地了解這項事業(yè),甚至有可能收到大家對當前技術難題的意見。但礙于各種原因,水下考古現(xiàn)場暫時無法第一時間呈現(xiàn)給大家?!笆鼙娤M私獾膬热莺陀行┍趬颈旧硎敲艿??!睆埲鹩行o奈。在他看來,考古領域的專業(yè)人員具備為公眾科普原汁原味的、真實的考古的能力,但只有規(guī)則“松綁”,才有人愿意投身這項工作。
盡管水下考古的科普路并非坦途,但張瑞沒想過放棄。他堅持通過自媒體將深奧的考古知識加工成營養(yǎng)美味的“考古簡餐”,還希望借助繪本影響更多青少年,點燃他們對水下考古的興趣。張瑞的頭腦里總有新鮮的想法,哪怕聽到“水下考古太小眾,市場不樂觀”的判斷,也不能阻礙他探索的腳步。水下考古是兒時的夢、是深愛的事業(yè),他深知走向開放是水下考古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只有加大宣傳力度,把信息同步給更多人,讓大家知道當前面臨的困難和短板,才會有更多行業(yè)愿意開展相關技術研發(fā)工作。
“水下考古是綜合性科學,需要不同領域的人相互配合。有更多年輕人愿意投身這個行業(yè)、有更多成熟技術愿意向這個行業(yè)傾斜,水下考古才有蓬勃的生命力?!睆埲鹱屛覀兛吹剑耘d趣為職業(yè)和夢想的人,縱使途遇荊棘,亦能甘之如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