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其父范墉,博學而善文,歷任多地節(jié)度掌書記。989年,范仲淹出生于父親任職的武寧軍(今江蘇省徐州市)官舍。然而,天有不測風云,范仲淹兩歲時,父親便因病去世,留下孤兒寡母艱難度日。
母親謝氏,本是范墉繼室。丈夫去世猶如大廈之傾,生活頓無著落。謝氏當時還年輕,貧無所依,帶著她唯一的兒子改嫁祖籍淄州長山縣(今山東省鄒平縣)、時任澧州安鄉(xiāng)縣(今湖南省安鄉(xiāng)縣)縣令的朱文翰。朱文翰對范仲淹視同己出,悉心養(yǎng)育教導,且寄予厚望。
安鄉(xiāng)位于洞庭湖畔。在洞庭湖的濤聲光影里,范仲淹度過了他的童年時代,接受了啟蒙教育,開啟了他的苦讀生涯。受父母安排,7歲的范仲淹曾就讀于當?shù)嘏d國觀。他不僅早慧,而且耐苦,自勵自覺,這為他后來更加發(fā)奮奠定了基礎(chǔ)。
隨繼父任職的變化,范仲淹先后流寓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淄州(今山東省淄博市)等地。在池州,范仲淹讀書于州治之東青陽縣的長山。后人也因此將長山改名為“讀山”。
范仲淹開始自覺磨煉意志,隨著學識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逐漸確立了卓爾不群的人格。
朱文翰調(diào)任淄州長史后,年屆弱冠的范仲淹回到繼父的故鄉(xiāng)淄州長山縣,潛心在縣南長白山的醴泉寺苦讀。
范仲淹在醴泉寺僧舍讀書時,每天煮兩升粟米粥,冷卻后用刀分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將腌菜、醬菜之類切成碎末,加半杯醋、少許鹽,燒熟拌粥,如此這般苦讀了三年。這便是范仲淹“劃粥斷齏”典故的由來。
那時,范仲淹剛滿20歲,正是長身體的年紀,旦暮間卻只有斷齏稀粥為繼,其清苦可見一斑。這就是范仲淹與眾不同的地方——逆境中愈志堅,困苦中愈自奮。
23歲那年,范仲淹在應天書院求學,生活一度沒了著落,有一頓沒一頓的,異常艱難。然而,他孜孜求學,極度刻苦,仿佛帶著使命在讀書,用盡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倦怠時以涼水澆臉,饑餓時以稀粥為食,數(shù)年未解衣就枕。其讀書求學之苦,達到了常人無法承受的程度。
先天的稟賦加上后天的努力,使范仲淹學業(yè)大進。1015年,他終于金榜題名,高中進士,朝廷即授他廣德軍(今安徽省廣德縣)司理參軍。步入仕途的他,開始了忠心報國、赤誠為民的仕宦生涯。
范仲淹先后主政蘇州、開封等地,頗有政績。后以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任延州知州,鎮(zhèn)守西北,又被宋仁宗任為參知政事(副宰相,相當于副總理),主持“慶歷新政”改革,成就卓著。
為政如此,為文亦不俗。范仲淹詩、詞、文俱佳,一篇《岳陽樓記》蕩氣回腸,震撼人心,愛國情懷如浪濤奔涌,遂成千古名篇,至今感人肺腑。
范仲淹還是一個不隨俗、不折中、不茍且的人,立朝、任事、建言,每每一往無前,寧折不彎。而且,這種人無論置于何處,無論位居顯要,抑或投閑置散,都會執(zhí)念一處,竭盡所能,忠君謀國,利澤生民。故范仲淹終能出將入相,成為一代名臣。
(摘自《四川政協(xié)報》)
本期讀2版參考答案
1. D(A.原文中并未涉及到大使的外貌描寫。對大使的性格特征分析也不正確。B.文章通過對話來表現(xiàn)環(huán)境特征,有設置懸念,但并非處處是懸念。C.先遣隊長與大使的對話并非循循善誘,而是典型的矛盾沖突。)
2. ①文章通過語言描寫塑造了大使和先遣隊長的人物形象,重點突出了大使深思熟慮、善于思考的形象。②文章主要通過二人對話的語言來構(gòu)建情節(jié),使故事情節(jié)一波三折,富有表現(xiàn)力。③文章以先遣隊長的語言為大使以及讀者描述了當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故事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