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蘭,張金山
(1.梧州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0;2.梧州學院 管理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0)
美的本質,或者說美是什么,是一個至今仍爭論不休的命題。對美的本質研究是對美的產(chǎn)生與規(guī)律的一種深層次思考,目的是為了認識外界事物。在美學發(fā)展史中,由于一直沒有給出“美的本質”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定義,以至于后來以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分析美學學派對美的本質命題的表述合理性提出質疑,認為“美是什么”命題本身存在邏輯缺失,美的本質研究已經(jīng)沒有任何意義,應該終結。雖然這種反本質主義的美學思潮有一定的影響力,一些觀點不無道理,但是,并不被美學界所接受。因為對研究對象本質進行定義是學科理論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礎。
語言論哲學主張對日常語言的表達方式進行分析,通過語言概念表達的研究和不斷改進來實現(xiàn)對于概念所表達對象的理解,即對事物本質的探究,所以,語言應當成為哲學最基礎的認知方法論。哲學發(fā)展史中的本體論、認識論和語言論的演進脈絡既體現(xiàn)人類對外部世界認知的困惑,也體現(xiàn)出人類對世界探究的本真狀況,又深深影響著學術研究的方法論。
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美學,對美的本質的探究也必然會受到哲學方法論的影響。
受哲學本體論的影響,早期美學研究對象自然傾向于探究“美的本質”這個美學終極命題,并且認為美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即“物的形象是不依賴于鑒賞者的人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賴于鑒賞的人而存在的?!雹俨虄x.唯心主義美學批判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56.關于美的本質是什么,本體論哲學傾向于把美的事物的現(xiàn)象特征歸為美的本質,比如古希臘時期,畢達哥拉斯認為美就是和諧;希庇阿斯認為美就是一個漂亮的小姐、一個湯罐、黃金、豎琴等;亞里士多德認為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勻稱與明確②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30-32.。但這種采用列舉法把美的特征作為美的思維方式,由于美的特征和美的事物一樣是無窮無盡,所以,很難歸納出美的共性。而且,這種以先驗的美學命題為邏輯起點建立起來的美學體系,由于缺少了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類審美活動和感性經(jīng)驗因素,而使自身存在一個內在邏輯缺陷,即無法回答為什么事物所呈現(xiàn)出同樣美的特征時,不同的受眾卻對此評價不一。
受哲學認識論轉向的影響,美學研究開始把對美的關注轉向美的感覺主體——人對美的感覺,即美感的關注上,形成了以人為基點討論美的主觀美論。比如,雖然柏拉圖認為美是客觀的,但又認為美是理念;休謨認為“感受到厭惡或喜愛的感情,它也會斷定某個對象是丑陋的、可厭的,另一個對象是美麗的、可愛的”③[英]休謨.人性的高貴與卑劣——休謨散文集[M].楊適,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8:6.。康德認為審美就是“把一個對象的形象擺在心眼前觀照,亦即由想象力掌握一個對象的形象”④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353.。黑格爾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柳宗元也認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這種受認識論轉向的影響而從人的主觀認知角度對美的本質進行研究所形成的學派,被稱為認知美學派。
認知美學派認為,由于各種感官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唯一渠道,人們常常會根據(jù)自己的感覺來為事物定性?!八忻赖氖挛锏墓餐栽谟谒鼈兌急蝗丝闯擅赖?,人都能對這些事物產(chǎn)生美感,表現(xiàn)出的是人在感覺方面的共同性,而不是事物構成屬性方面的共同性?!雹堇钪竞?,王博.“美是什么”的命題究竟是真還是偽?——認知美學對新實踐美學的回應[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1):123.“美是審美意象,而審美意象存在于審美活動中。審美活動是美和美感的統(tǒng)一。美是從審美對象方面來表述審美活動,美感是從審美主體方面表述審美活動?!雹奕~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84.
維特根斯坦認為語言是世界的圖像,命題是否有意義取決于其表達的對象是否為實體的存在。名稱是命題中使用的簡單記號,有其意指的對象。如果名稱意指的對象是獨立存在的實體,命題就有意義,反之則無意義。就“美”而言,由于是一形容詞,是用來表達言說者的一種情感和態(tài)度詞語,并沒有對應的具體實物屬性,而且意義多樣,不存在著某種共同的美的特性,只不過是“家族相似性”,所以,美的本質是不存在的。受維特根斯坦“反本質主義”論的影響,西方美學界形成一個“美學取消主義”流派,代表人物有美國韋茲、肯尼克、麥克唐娜等。該流派在繼承和發(fā)展維特根斯坦“美無本質”理論基礎上,借助于語言分析對傳統(tǒng)美學中一些與“美的本質”相關的基本概念進行重審,力圖通過對概念表述的內在邏輯矛盾來否定“美的本質”的概念表述,進而否定美有本質。他們認為 “美是什么”命題本身就是一個邏輯錯誤的表述,對此研究已沒有意義。
分析主義美學對美的本質的徹底否定,執(zhí)著于方法論的建構,最終偏離了美學研究的根本問題。朱立元教授對此批評道: “否定美有統(tǒng)一的本質,這無異是抽掉了整個美學學科的基石,從而否定了任何美學研究的可能性?!雹咧炝⒃?現(xiàn)代西方美學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47.
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山”和“美”都是概念,都是對人所感知到的事物的一種語言標識。“山”是人類用來對自然界中有突兀隆起的地形地貌進行標識的概念,而“美”是人類用來對自然界中能夠引起人心理狀態(tài)變化的感覺體驗進行標識的概念。兩種概念都有對應的事物,只不過“山”的對應物是看得見的事物,而“美”的對應物是看不見的事物而已。但是,人類看不見的事物不一定就不存在,宇宙中95%的物質是人類用肉眼無法看見的,且量子力學已經(jīng)證明,精神其實是看不見的物質?!吧健焙汀懊馈彼鶚俗R的都是感官加工的產(chǎn)物,認為“美”沒有任何實質的內涵,完全是虛空的命題不成立。既然“美是什么”的概念表達也沒有所謂的邏輯錯誤,那么,“美的本質”就不是不可探究。
現(xiàn)代生物學和基因學研究表明,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的軀體都不過是“基因”的載體而已,基因借助于生命體的代際傳遞而永續(xù)存在。為了自身的生存和賡續(xù),基因對所寄宿的生命體進行了精確的設計。為了生存和遺傳,基因“攜帶著構建、維護及修復生命體的必備信息,不僅彼此之間能夠相互協(xié)作,它們還會受到環(huán)境輸入、觸發(fā)器及隨機因素的影響,從而確立生物體的最終形態(tài)與功能”①[美]悉達多·穆克吉.基因傳[M].馬向濤,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521.。
既然人類(包括自然界所有的生命體)的最根本的共性特征是生存和繁衍,則人類的一切內部自然生理構造及其功能和外在文明形態(tài)都是服務于生存和繁衍這個根本性能。
由于宇宙萬物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一種“相生相克”的自然生態(tài)規(guī)律,人類作為宇宙的一種生命體,與宇宙萬物的關系呈現(xiàn)三種狀態(tài),即“生”(有利)、“克”(有害)和“不生不克”(無利無害)。人類需通過識辨系統(tǒng)對此進行感知和評判,以“趨吉避兇”和節(jié)約能量。為此,就需要一個評判結果的傳遞信號。這個信號就是“美”。凡是對自身生存和繁衍有利的事物,人對其呈現(xiàn)出一種愉悅感,即有美感,提示自身軀體接近和獲取該種事物;凡是對自身生存和繁衍無利無害的事物,人對其無感覺,即無美感;凡是對自身生存和繁衍有害的事物,人對其感覺則呈現(xiàn)出一種恐懼痛苦感,即負美感(丑感),提示自身軀體遠離這種事物。
可以看出,美是審美主體感應事物利害關系的一種信號指示器,并根據(jù)利害關系程度而形成不同的感受,即美感度。
在8月9日召開的中國農藥發(fā)展與應用協(xié)會三屆二次常務理事會期間,由中國農藥發(fā)展與應用協(xié)會信息傳播工作委員與中華合作時報社·中國農資傳媒聯(lián)合發(fā)起的2018“為農藥行業(yè)正名”大型系列報道啟動儀式正式舉行。中國農藥發(fā)展與應用協(xié)會會長劉永泉、中國農資傳媒副總編輯吳江、中國農資傳媒植保周刊主編汪洋等出席儀式。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某種事物或者現(xiàn)象之所以被認為“美”,就是因為這種事物或者現(xiàn)象有利于生命體的生存和繁衍。 “黃金分割”被古希臘數(shù)學家盧卡·帕西奧利譽為“神圣比例”后,成為美的代名詞。生命體之所以呈現(xiàn)“黃金分割”特征形態(tài),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比如植物側芽的生長位置之所以符合“黃金分割”比例,是因為側芽的生長需要以完美的角度避開老芽,從而節(jié)省空間、合理分配資源,使單位面積內更多的葉片接收到陽光,有利于進行光合作用②呂丹.黃金分割在藝術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1(5):40.。對于動物來說,身體結構遵循黃金分割比例有利于運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趨利避害。人體結構的“黃金分割”比例是人類的祖先通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一種狀態(tài),因為這種比例結構狀態(tài)有利于提升人的生存概率,所以被認為是“美”,并形成一種心理思維定勢。
可見,美的本質是維持依存。正像“價格”是市場運行的信號指示器一樣,“美”是人體運行的信號指示器,通過變動來引導和調節(jié)人體根據(jù)依存關系對外物進行取舍,最后達到人體供需的平衡。
面對眾多的影響人類生存和繁衍的事物,人需要通過審美活動對這些事物進行識別。審美活動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生存活動。人類在對世界萬物認知和判斷過程中,如果這種事物的內質對人的生存和繁衍有利,則人的大腦神經(jīng)中樞就會對這一事物的外形、顏色、氣味產(chǎn)生愉悅感,反之,則產(chǎn)生不愉悅的感覺。經(jīng)過長期的體驗,人的大腦神經(jīng)中樞就對所有體驗過的事物根據(jù)利害關系將其外在特征與感覺的愉悅感相對接,借以對外物形成判斷和調節(jié)人的思維和行為,并形成美感知覺模式(刻板印象)。以后,再遇到這種物質時,便可依據(jù)已形成的知覺模式進行直接判斷,以節(jié)約人的識別成本。
既然美是人類根據(jù)是否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對外物的感知和判斷的結果,則美就不是永恒的,而是一定條件下的產(chǎn)物,并根據(jù)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會導致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之間、及同一人的不同時間的主觀感知和判斷的不同。外部環(huán)境是指外在于人類軀體的各種影響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因素,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是審美的客體,對應的是“美”;內部條件是指內在于人類軀體內的影響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因素,包括個人生理條件因素和心理條件因素,是審美的主體,對應的是“美感”。內外任何因素發(fā)生變化,都會導致審美主體的美感發(fā)生變化。美和美感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因素。美的變化通常用美感度的高低來表述。
由于人的審美活動是通過一定的能量耗費來實現(xiàn)一定的收益目標的過程,具有功利性目的,所以,人的審美過程具有總美感度和邊際美感度不斷變化的特征,借以調節(jié)人體對外物的適度取舍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偯栏卸仁侵溉嗽趯徝阑顒又蝎@得的美感度之和,是由單位美感度積累而成。單位美感度是指審美過程中的階段性獲取的美感。邊際美感度是指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美感度而形成的美感增量。
單位美感度的變化影響著總美感度和邊際美感度的變化。對于總美感度來說,隨著單位美感度的增加,總美感度不斷增加,并達到最大化。但對于邊際美感度來說,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美感度,這個單位美感增量卻隨之降低,即邊際美感度遞減。當總美感度最小時,邊際美感度最高。隨著單位美感度的增加,總美感度達到最大化時,邊際美感度消失;如果單位美感度繼續(xù)增加,總美感度不再變化,邊際美感度則為負。
上述美的運行機理完全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當人對有利自身的外物產(chǎn)生美感后,會對其產(chǎn)生一種需求欲望目標。需求欲望目標剛產(chǎn)生時,人處于完全無滿足狀態(tài),總美感度最低,但邊際美感度卻最高。通過總美感度不足的拉動和邊際美感度最高的推動,美引導人在思維和行為上趨向這個目標。隨著需求欲望目標的漸進滿足,邊際美感度雖然逐漸降低,但未完全消失,引導著人繼續(xù)完成這個目標。當需求欲望目標完成時,總美感度趨于飽和,而邊際美感度則消失。所以,當一個人的欲望目標實現(xiàn)之日,也是其美感完全消失之時。因為一個目標的完成,證明美已完成其功能使命。如果人再繼續(xù)獲取外物則是一種浪費,美感通過負效應(難受)來阻止人的這種行為。此外,由于人為了維持生存和繁衍需求呈現(xiàn)多樣化特征,美的變化還是為了契合人對多樣性需求的次序選擇問題。當一種需求呈現(xiàn)最迫切狀態(tài)時,這時人對這種需求物項的美感度最高,其他物項在美感方面則暫時讓位。所以,美的變化過程就是人通過能量調配完成一定功利目標的過程,無論是美感的產(chǎn)生、消失抑或是美感為負,都是為了服務于人的生存和繁衍。
綜上所述,“美”作為一種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感應互動關系感覺信號指示器,通過美感度的變化調節(jié)著人體對外物進行適度地取舍。美感產(chǎn)生于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感應錯位,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的美感度與審美主體欲望滿足度成反比。這就是美的生發(fā)與運行機理。了解美的生發(fā)與運行機理,就可為如何設置“美”提供一種思維方法論,為藝術的產(chǎn)生奠定了一個堅實的邏輯前提。
在人工作品生產(chǎn)過程中,為了提高生產(chǎn)效率而產(chǎn)生了社會分工。隨著人工制品生產(chǎn)的專業(yè)化程度不斷提高,對于制作者來說,必須進行交換才能獲取生存資料。有了交換就有了競爭。工匠們?yōu)榱双@取競爭優(yōu)勢,開始思考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夠吸引消費者的關注。而要讓消費者關注自己的作品,作品就不能單單是個器具,還要賦予一定的意象,而且所賦予的意象要具有獨特性和奇異性,這樣才能沖擊受眾的心理,使受眾對作品產(chǎn)生美感。藝術起源于人類的生產(chǎn)和生活。人類基于理性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語言、天文學、幾何學、建筑、音樂、繪畫、雕刻、制作等活動及產(chǎn)品,都需要通過一定的技巧或技藝,給受眾呈現(xiàn)一個意象世界,從而引發(fā)受眾的美感。
意象是情和景的內在統(tǒng)一,是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這里的“情景統(tǒng)一”是指意象既要有現(xiàn)實的基礎,又要有想象的構建;要立足于社會現(xiàn)實,而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現(xiàn)實。這里的“有意蘊的感性”是指立足現(xiàn)實基礎上,發(fā)揮充分的想象力而構建出的對人類最佳生存境況的一種訴求和向往,這種訴求和向往既不能很容易實現(xiàn),也不能根本實現(xiàn)不了。因為“凡是切實的都是不美的,凡是不實的亦是不美的”①子非魚(王東岳).物演通論[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211.。所以,意象就是勾列出一個適度感應分裂的狀態(tài),以促成美的生成。
意象美的最高表現(xiàn)形態(tài)是空靈。“空”是道家、佛家這些出世學派對宇宙本真的認識和感悟,比如道家的“無名,天地之始”,佛家的“世間本無物”等。道家、佛家雖然推崇“無”,但并不是沒有追求,只不過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彼岸,即精神層面的滿足。當人的追求目標一旦飄到 “無”的本真狀態(tài),審美對象呈現(xiàn)“空”的特征,其“應”的狀態(tài)就呈現(xiàn)無以為應或者應于渺茫,從而在精神層面沉淀出強烈的美感。王維的詩歌意蘊之所以契合禪宗的“空靈”境界,是因為其詩歌立意都是“空山不見人”。在先哲們看來,融入自然,遠離世俗,才能擺脫世間的紛擾和喧囂;消除欲望,克制自我,才能延緩人類文明對自然影響。然而,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今天,那種平靜、恬淡和詩意般地棲居的田園生活只是一種向往,只能借助于意象來聊以自慰。
藝術創(chuàng)作之所以不斷生成意象,就在于意境能夠呈現(xiàn)出蓄勢待發(fā),有感無應的狀態(tài)來引起美感。意境是審美的一種形態(tài),是產(chǎn)生美的一種方法。藝術的內涵是美, 藝術作品的價值取決于其生成意境境界的高度和展現(xiàn)美的程度。
藝術的目的是“喚醒各種本來睡著的情緒、愿望和情欲,使它們再活躍起來,把心填滿”②[德]黑格爾.美學:第1 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79:55.。最終讓人在身心愉悅的感受中獲得某種認知、教化、啟發(fā)和思考。作為一種由人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比如語言、文學、繪畫、雕塑、戲曲及音樂等,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要通過“美”來刺激受眾的心理感應,讓其對作品產(chǎn)生曠日持久的回味,欲罷不能的追憶和無法擺脫的留戀。所以,作為一個人工作品,衡量其藝術性高低的標準就是能不能在作品中恰當?shù)卦O置美。
要提升作品的藝術性,要求作者在把握美的本質和美的運行規(guī)律基礎上,在進行藝術品創(chuàng)作中,圍繞人類生存和繁衍這個最根本的問題,有意識地設置感應錯位,以生成美。其中,作品內容反映人類生存與繁衍是美的本原問題,設置感應錯位是美的方法論問題。
為了種群的生存和繁衍,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后便把尊重和敬畏生命作為被普遍認可的價值觀,于是產(chǎn)生了不得隨意剝奪他人生命、占有他人財產(chǎn)和干涉他人自由的社會文化,并由此形成了以道德規(guī)范、法律準則和社會制度為內容的保護生命的社會運行機制。人類的藝術作品只有圍繞著人類的生活展開,才能為美的產(chǎn)生提供涓涓不斷的源泉。在此基礎上,通過在作品中有意識地設置感應錯位,才能形成作品的藝術美。在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通過以下方式設置感應錯位來提升作品的美感度。
1.突出個性。個性是指作品在創(chuàng)意、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所呈現(xiàn)的奇異性和獨特性。從心理學上看,獨特性和奇異性東西最能夠吸引人的感知。藝術最忌模仿、雷同。從美的運行規(guī)律上看,個性強的作品因不易模仿而呈現(xiàn)出稀缺性,稀缺性導致受眾沒有先期體驗,且只能得到有限的滿足,所以形成了感和應錯位狀態(tài),從而提升作品的美感度。要使作品有獨特的個性,就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藝術美得以產(chǎn)生的前提。
2.表達含蓄。表達含蓄是指委婉地,間接地表達作品的意象、情感和價值觀傾向,讓人通過回味來逐漸理解和產(chǎn)生共鳴,即所謂的 “意此而言彼”。作品的藝術性要求在表達上要含蓄,并把表達是否含蓄作為評判作品是否美的標準。只有含蓄表達,才能讓受眾在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時一個回味過程,讓受眾的感應對位呈漸進狀態(tài),進而產(chǎn)生美感。明代思想家王廷相認為“夫詩貴意象透瑩,不喜事實粘著……言征實則寡余味,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明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詩之大致也”①葛榮晉.王廷相的“意象論”[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88(5):79.。
3.創(chuàng)意深遠。意象就是向受眾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世界,從而使受眾產(chǎn)生美感。自人類產(chǎn)生起,由于受自身條件的限制,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往往不是完美無缺的,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但人類又普遍有渴望完美,消除缺憾的心理期盼。藝術作品必須立足于如何迎合和滿足受眾的這種普遍心理狀態(tài),在對人類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認識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高于生活的完美意象,讓受眾產(chǎn)生感應錯位,才能產(chǎn)生美感。
4.矛盾沖突。沖突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人們之間利益、觀念、思想等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對立狀態(tài)。由于世界事物的多樣性和現(xiàn)實的有限性,沖突無處不在,存在著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社會的沖突和人自我心理的沖突。但是,由于人的主觀心理都傾向于和諧,針對受眾的這種心理,在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可以通過發(fā)掘人類生活中的強勢干預、社會不公、制度落后、思想僵化、道德滑坡、彼此誤解及偶然巧合等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展現(xiàn)情感沖突、利益沖突、觀念沖突、內心沖突、理想與現(xiàn)實的沖突、愿望與條件的沖突等典型性生活現(xiàn)象。通過制造矛盾沖突,形成感應錯位,并通過緩慢的矛盾解決過程,使受眾產(chǎn)生持久的美感。
5.懸念延宕。懸念是指受眾對藝術作品中情節(jié)發(fā)展和人物命運所持的急切期待認知一種心理傾向。藝術作品利用受眾的這種心理,通過對情節(jié)做懸而未決和結局難料的安排,形成感應錯位,引導著受眾對事件后續(xù)發(fā)展的持續(xù)關注。懸念設置方法是延宕,就把事物的真相披露、問題的解決等過程中故意減緩速度或設置障礙,使真相的顯現(xiàn)和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通過設置一個比一個緊張的連環(huán)式懸念,使受眾感應錯位度越來越大,從而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美感。
6.結構對比。結構指作品的內容因素的組織和布局方式,是使作品成形的一種重要的手段。為了做到感應錯位,在作品結構過程中內容因素之間要有明顯對比,對比度越強烈,作品的美感度就越高。比如戲劇作品,特別是小品、相聲,通過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動作語言、觀眾與演員信息感知等因素呈現(xiàn)出強烈反差,從而產(chǎn)生吸引力效果;美術作品,通過色彩多樣、線條粗細、光線陰暗等因素呈現(xiàn)出強烈反差,從而彰顯藝術魅力;音樂作品,通過聲調高低、音量大小、音色變換、節(jié)奏快慢等因素呈現(xiàn)出強烈反差,從而提升美感享受。作品結構設計要圍繞如何制造沖突和對立而展開。開頭是問題呈現(xiàn),即產(chǎn)生沖突和對立;發(fā)展是問題延伸,即深化沖突和對立;高潮是問題頂點,即加劇沖突和對立,結局是問題解決,即化解沖突和對立。在作品結構過程中,開頭是制造感應錯位,發(fā)展是拉大感情錯位,高潮是使感應錯位最大化,結局是感應逐漸對位??傊?,在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通過不同方面和角度的感應錯位設置,才能使作品產(chǎn)生藝術之美。
物質決定意識,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美”作為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體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心理感知功能,不是超功利的一種單純的精神感覺。受“奧卡姆剃刀”規(guī)則的制約,人類自身的一切功能,生活中的一切現(xiàn)象都是圍繞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展開的。“美”作為一種引導人類“趨吉避兇”的信號指示器,會根據(jù)外物對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影響程度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美感度取決于個體需求的滿足程度,即感應錯位程度。藝術離不開美,美是藝術的內核。藝術作品為了達到最佳教化效果,根據(jù)美的生發(fā)和運行機理,使作品內容要貼近和反映人類的生活及心理訴求,從而產(chǎn)生美;在作品中有意設置諸多感應錯位現(xiàn)象,從而讓受眾產(chǎn)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