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金
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出生在湖南寧鄉(xiāng)縣花明樓炭子沖一個農民家庭。他的青少年時期正是中國封建王朝沒落、新文化運動興起的革命年代。他刻苦求學,崇尚革命,探求真理,積極參加愛國運動。特別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對劉少奇的革命人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劉少奇后來回憶這段人生歷史時說:那時我很年輕,對列寧創(chuàng)立和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學說極其崇敬。“十月革命的成功,給了全人類、同樣也給了被壓迫的中國人民以極大的希望。正是因為十月革命的感召,我們中國的先進分子才從長期的摸索中獲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武器,并用這個武器來認真地分析與解決中國問題。于是,1921年就產生了中國共產黨,并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我們中國人民的革命,在過去就是學習蘇聯(lián),‘以俄為師,所以能夠獲得今天的勝利。在今后我們要建國,同樣也必須‘以俄為師,學習蘇聯(lián)人民的建國經驗?!?/p>
劉少奇的上述所言,也是他早年積極參加五四運動,決定留學蘇俄,“以俄為師”,走上一個職業(yè)革命家道路的最初啟蒙和他早期革命人生道路的一段真實寫照。
1919年4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代表提出收回在山東的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等正當的要求,卻遭到會議的操縱者拒絕,他們悍然決定將德國在山東享有的一切特權擅自轉讓給日本。隨后,五四運動相繼在北京、天津等地爆發(fā)。此時,在長沙私立育才學校學習的劉少奇被五四運動所吸引,并積極參加到這一愛國運動之中。
劉少奇目睹和參加學生運動,進一步激發(fā)了他的革命激情。他將原來的名字“劉渭璜”改為“劉少奇”,寓意“少有奇志”,并以此成為他后來獻身于中國革命的一世英名。其間,劉少奇一面參加學聯(lián)組織的小分隊“務期普及”宣傳活動,一面積極做到北京看一看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全國性的大斗爭的準備工作。
1919年6月,劉少奇來到北京。這時,北京的五四運動已接近尾聲。但劉少奇仍然積極參加了北京、天津等地的學生運動,并在天安門廣場露宿了幾天。劉少奇在北京的日子里,面臨著個人前途的選擇。這時,到西方國家去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革命的理論,是五四運動前后先進知識分子認定的救國道路。國內的許多地方,掀起了一股留法熱潮。湖南省的留法勤工儉學活動,在當時搞得比較紅火。劉少奇產生了留法的念頭。因此,劉少奇拜訪了當時留法勤工儉學的發(fā)起人李石曾、范靜生,并在他們的推薦下進了保定育德中學附設的留法高等工藝預備班,成為第三期的學生。
青年時期的劉少奇
此時的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經過了兩年的創(chuàng)建已初具規(guī)模,設有實習工廠,下分鍛工、銼工、翻砂、機械四部,每部又分成幾個組。各部、組的實習內容每周更換一次,循序進行。劉少奇在這里學到了一些較好的手工藝。同時,育德中學是一所進步的學校,劉少奇在這里讀到了《新青年》《每周評論》《東方》和育德中學自辦的一些進步刊物,學習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進一步了解到國內外形勢和俄國十月革命及布爾什維克的情況,這使他原定留學法國的想法開始轉變,進而對紅色蘇俄十分向往。他渴望了解在西方與蘇俄所發(fā)生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
1920年6月,劉少奇從保定育德留法預備班畢業(yè),回到北京籌措留法勤工儉學的費用。這時,留法勤工儉學活動正在衰落之中。劉少奇在北京、天津找不到留學的門路,又因直皖戰(zhàn)爭爆發(fā),交通阻隔,欲回湖南不成,身上的錢也快用完了,只好暫住在北京鼓樓附近的一位同學家里。劉少奇在北京逗留期間,抓緊機會閱讀了一些進步刊物,對馬克思主義、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有了進一步的向往之感。正在這時,長沙《大公報》報道了毛澤東、何叔衡等創(chuàng)辦俄羅斯研究會,發(fā)布了組織革命青年到俄國勤工儉學的消息。于是,劉少奇決定去蘇俄留學。
劉少奇萌發(fā)留學蘇俄的念頭,是他憂國救民的必然選擇。他后來回憶說:“我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傳到中國來以后,在1920年看到的馬克思、共產黨小冊子。從前聽到過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后來看到無政府主義的小冊子,又看到馬克思主義的小冊子。此外,還有一個最大的事情,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這個革命把全世界想要革命但又沒有找到出路的人都驚醒了。特別是在中國,我們那時感覺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但又不曉得朝哪里跑,這一下就有辦法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世界上特別是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發(fā)展,工人運動的發(fā)展,再加上中國國內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愛國運動,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的許多先進分子研究馬克思主義,成立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研究小組。開始是帶研究性質的,到后來才聯(lián)合起來成立共產黨?!彼€說:“在當時,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不是隨便接受的,而是經過了研究、考慮、和無政府主義者辯論之后,認為它確實是真理,確實能救中國,才確定接受的?!?/p>
1920年8月直皖戰(zhàn)爭結束后,劉少奇匆匆返回湖南。他通過原玉潭學校的老師梅怡成,在長沙找到何叔衡,再通過何叔衡找到長沙俄羅斯研究會,并認識了船山學社社長賀民范。10月,劉少奇經賀民范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賀民范給劉少奇寫了一封信,推薦他到上海外國語學社主攻俄文,做留學蘇俄的準備。
上海外國語學社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于1920年9月創(chuàng)辦,其負責人楊明齋是共產國際派來的。劉少奇來到上海后,住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漁陽里6號。這是一座二上二下的石庫門弄堂,是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所在地。楊明齋在這里辦了華俄通訊社。楊明齋和青年團負責人俞秀松在樓上辦公。劉少奇和其他人等住在樓上東廂房學員集體宿舍。
外國語學社舊址
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劉少奇學習了俄文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知識。他閱讀了《新青年》、《時事新報》副刊《學燈》、《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等報刊,同時參加社會主義青年團的一些社會活動。其間,劉少奇與從湖南來的青年任弼時、蕭勁光、任岳、周昭秋、胡士廉、羅亦農、卜士奇等人相識。由于劉少奇的年齡要大一些,又顯得成熟和持重,大家都把劉少奇作為老大哥看待。劉少奇也和大家相處得很好。劉少奇他們聽過上海復旦大學教授陳望道、上海《民國日報》總編輯邵力子以及李達、陳獨秀、沈雁冰等所作的報告。
劉少奇在上海外國語學社,最大的難題就是學俄語了。因為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就要掌握必備的俄語能力,絕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因此,劉少奇在學習中努力刻苦,爭分奪秒,給同學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蕭勁光后來回憶說:少奇同志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從不閑聊天,也不隨便上街。我們雖不住在一起,但是看見他的時候,多是在學俄文,閱讀《共產黨宣言》,思考著中國革命的問題。
1921年4月初,劉少奇和同學們在上海外國語學社經過半年的學習后,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決定把他們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派往蘇俄留學。劉少奇與任弼時、蕭勁光、曹靖華等十幾個人被分在一個小組。
出發(fā)之前,劉少奇他們都精心化了裝,打扮成從事各種職業(yè)的旅客。劉少奇、蕭勁光化裝成裁縫師傅,任弼時化裝成理發(fā)師,曹靖華化裝成新聞記者,等等。大家都裝作互不認識,只是暗地里互相關照,以眼神交流,以約好的動作來示意。
為了防范俄國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從1918年起,黑龍江省督軍鮑貴卿就封閉了中俄邊境,切斷了中俄交通。因此,劉少奇他們只能從海路取道當時仍被日本占領的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赴俄。1921年4月初,劉少奇他們經過上海外國語學社負責人楊明齋的聯(lián)系和安排,帶著陳望道、李漢俊和維經斯基寫的介紹信,離開上海取道長崎和海參崴赴俄。
劉少奇他們都是初次遠行到北方,4月從上海出發(fā)時天氣還比較暖和,誰也沒有帶寒冷氣候下的衣服。哪知道海參崴的氣候依然寒冷,到處冰天雪地。他們只好找了當地中國居民開的一家小旅館住下來。
這時,蘇俄紅軍已經控制了伯力(哈巴羅夫斯克),與日本控制的海參崴形成對峙局面。因此,當劉少奇他們一到海參崴,就被北洋政府駐海參崴領事館所注意。他們誤以為劉少奇等人是孫中山派往蘇俄的人,便借故把他們幾個人抓回去審問。劉少奇只得見機行事。
領事館大廳里擺開了陣勢,兩旁站著刀槍手,殺氣騰騰。審問者端坐桌前,先問劉少奇的姓名、籍貫、職業(yè)等。
劉少奇雖然初遇審問場面,但事前做了心理準備。他鎮(zhèn)定自若地應付著眼前的一切,故意用濃重的湘音回答問題,不露半點破綻。他說自己是湖南人,因家鄉(xiāng)嚴重受災,衣食無著,迫不得已背井離鄉(xiāng),出來做手藝謀個生計。
審問的人口氣緩和了些,又問會什么手藝。劉少奇連說帶比畫,說木工、鐵工、縫紉,都拿得起來。審問者將信將疑,把劉少奇仔細地打量了一番,并命人上前察看他的一雙手。此前劉少奇在留法預備班工廠已實習了近一年,手掌的老繭還沒有完全消失。審問者沒有再問什么,把劉少奇喝退一旁。
劉少奇應付自如,給其他幾個人壯了膽。當審問者再詢問別人時,他們都說是做某種手藝的,只要有活干,哪兒都去。審問者找不到所要的證據,就把他們都放了。經過這場風波,同伴們都對劉少奇佩服不已。
劉少奇一行機警脫險后,根據原來的聯(lián)系和安排,迅速與第三國際駐海參崴的秘密聯(lián)絡機關和海參崴大學的教授伊凡諾夫接上了頭。伊凡諾夫聽了他們曾被北洋政府駐海參崴領事館審問的事,覺得不宜久待。伊凡諾夫告訴他們,紅軍駐守在伯力,他們應馬上去伯力,以免節(jié)外生枝。他當即給他們每人發(fā)了一張用俄文打印的秘密通行證。
在伊凡諾夫的安排下,劉少奇他們坐上了去伯力的火車?;疖嚱涍^一整天行程才到達烏蘇里。烏蘇里是蘇俄紅軍和日軍的交界處,伊曼河大橋橫貫南北。橋南是白區(qū),即由日本控制的區(qū)域;橋北是紅區(qū),即由蘇俄控制的區(qū)域。由橋南去橋北,各要口都有日本兵把守著,檢查都很嚴格。
劉少奇招呼大家急忙下車,夾雜在人群里。他們擠過檢查站,向前走了一段路,在清點人數時發(fā)現少了任弼時,但又不敢尋找。正當他們慌不擇路時,見有一列既不打燈又不鳴笛的火車緩慢駛來,劉少奇他們便縱身登上這輛只有3節(jié)車廂的火車。
列車員發(fā)現有年輕人爬上車來,便上前進行盤問。劉少奇他們懷疑對方是白匪軍,回答時吞吞吐吐,行動也不自然,這更引起列車員的戒備,開始對他們進行嚴格檢查。這時,一名同學身上的秘密證件掉落下來被發(fā)現。列車員仔細看了一下,但盯住證件沒有作聲。劉少奇他們心里緊張起來。突然,這名列車員一陣爽朗大笑,隨后拍拍劉少奇的肩膀,亮出了蘇俄紅軍軍官的標識。
劉少奇他們弄清了眼前的列車員就是蘇俄紅軍以后,都不約而同地把身上的秘密證件掏出來,眼里閃動著激動的淚花。這名蘇俄紅軍把劉少奇他們帶到車長室進行了談話。劉少奇等人在列車長的熱情邀請下,飽飽地吃了一頓,又美美地睡了一覺。醒來之后,他們已經到達了伯力。這時,任弼時也獨自脫險趕到了伯力。
劉少奇他們雖然到達伯力,但艱辛的旅程仍未結束。這時伯力以西的地區(qū),因戰(zhàn)爭破壞嚴重,許多路段還在修復之中,劉少奇他們一時還不能啟程。因此,他們一行在伯力休息五六天后,又改換了行裝。為保證路上的安全,他們決定分水陸兩路出發(fā):任弼時等人坐火車西行;劉少奇等人乘輪船西行。先到布拉戈維申斯克,在那里等兩路人員會合后再乘火車前行,經赤塔去莫斯科。
按照原定計劃安排,劉少奇他們順利找到了布拉戈維申斯克的紅軍駐軍司令部,并與先期到達的任弼時等人會合。這時,布拉戈維申斯克紅軍司令部下轄有一個由華僑組成的中國支隊。支隊長是一名豪放的華人,但脾氣特別倔。他一下子就看上了這些來自中國的有文化的年輕人,希望他們留在支隊里工作。劉少奇謝絕了支隊長的好意,但這名支隊長卻執(zhí)意要他們留下來。劉少奇他們覺得很為難,最后紅軍司令員卡蘭達什將軍幫他們解了圍。
在紅軍的幫助下,劉少奇他們乘坐一輛裝載貨物的悶罐車,離開布拉戈維申斯克,經赤塔前往莫斯科。
由于供煤不足,火車有時要靠燒木柴提供動力,運行不快。另外,由于蘇俄國內戰(zhàn)爭還沒有完全結束,殘匪經常襲擾火車。劉少奇他們遇到匪徒襲擊時也不害怕,有時還會下車幫助修復鐵路路基,積極參加搬運木柴到火車上等義務勞動。對此,列車員都很喜歡這群年輕的中國人。就這樣,劉少奇他們在700多公里的鐵路線上,前后走了近3個月,經過漫長艱辛的旅途,終于到了赤塔。
赤塔是座四周環(huán)山的山城,也是蘇俄新建立的東西伯利亞遠東共和國的首府。劉少奇他們在這里得到補給后,經過貝加爾湖,繼續(xù)西行。劉少奇他們對蘇俄人民在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領導下,排除萬難,意氣風發(fā)地戰(zhàn)勝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經濟封鎖,積極發(fā)展國民經濟,鞏固蘇維埃政權等革命精神深表欽佩。其中,最使劉少奇感動的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盡管非常困難,自己的人民吃不飽,卻還拿出面包給他們這些尋求革命真理的中國人,幫助中國革命。
莫斯科東方大學舊址
1960年12月7日,劉少奇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在蘇中友好群眾大會上的講話中,深情地回憶了當年第一次到蘇俄的情景:“我們遇到許多覺悟的工人、農民、紅軍戰(zhàn)士、黨和蘇維埃的工作人員。他們的生活雖然十分艱苦,但是他們卻有極高的工作熱情,對于擊退外國武裝干涉者的勝利感到十分自豪,對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光明前途抱著無限的信心。他們對來自中國的青年十分歡迎,幫助我們克服各種困難,耐心地向我們解釋發(fā)生各種困難的原因。他們這種嶄新的精神面貌,深深地感動了我們,使我們開始懂得社會主義革命的艱巨性和它的深刻意義,增強了我們獻身革命事業(yè)的決心和堅定性。這樣,到莫斯科以后不久,在1921年冬,我就加入了共產黨。從那時候起,我就為擁護蘇聯(lián),發(fā)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而努力?!?h3>在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的學習生活,走進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1921年初夏,劉少奇一行到達莫斯科。這時,適逢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劉少奇他們被分配到代表們住的一個旅館里,作為東方民族的代表輪流參加會議旁聽。在會議期間,劉少奇他們見到了列寧,還聆聽了他震撼人心的報告。
對此,劉少奇后來回憶說,他看見列寧坐在主席臺上,雖然說列寧與自己坐的位子距離遠些,但感到非常高興。由于俄文水平較低,列寧報告中的內容還難以聽得懂,但“我們的心中卻是久久不能平靜。我們興奮至極,有的站到椅子上,有的站到桌子上,盡情地鼓掌歡呼,覺得能與列寧這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一起商討革命大事,真是走進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結束后,劉少奇一行即被分配進入于2月成立的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學習。學校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特維爾大街附近,是共產國際為培養(yǎng)遠東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者而創(chuàng)辦的。學生多數來自蘇俄遠東各少數民族,部分來自中國、日本、朝鮮等國。因中國的學生人數比較多,單獨編有中國班。在中國班里有劉少奇、羅亦農、任弼時、蕭勁光、彭述之等40多人。在學習期間,為了避免危險和將來回國搞革命運動時方便,每個中國學生都取了一個俄文名字。劉少奇他們大都是初學,只有一點俄文基礎,學習很困難。而俄文教師中大多數不懂中文,很不適應教學對象,教材也屬自編內容,學員們的學習只能靠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很粗糙的《俄華辭典》做翻譯。為了讓這些中國青年能學好課程,當時學校還請來了在蘇俄采訪的瞿秋白任教。瞿秋白根據中國留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zhèn)湔n,講得通俗易懂,幫助同學們克服學習上的困難,中國學生的學習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
劉少奇他們除學習外,還擔負著學校的保衛(wèi)工作。白天上課學習,晚上站崗放哨。星期六、星期天則參加義務勞動。他們體力消耗大,但得到的給養(yǎng)不足。在當時的情況下,學校為照顧中國留學生,已盡了最大努力,因為他們享受的是當時蘇俄人民最好的待遇。
劉少奇他們穿的衣服,大都是歐洲工人階級捐贈的,當時的條件就是發(fā)給大家什么就穿什么,談不上尺寸大小,也顧不上是否合體。宿舍也不寬暢,中國班的40多人擠住在一大一小兩間平房里,冬天的夜里大家常常被凍得不能入睡。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學習和生活,有少數的同學經受不住艱苦,思想發(fā)生動搖,感到苦悶與后悔,提出回國要求。
劉少奇始終表現得很堅定。他對同學們說:蘇俄的困難是暫時性的,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所不可避免的。天上掉不來美好的生活,勞動人民要活得像個樣子,除了革命,還得自己去建設。怨天尤人是不能改變現實的。艱苦的生活可以錘煉人的意志,激發(fā)人們強烈的革命事業(yè)心。一個革命者,要擔負起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的重任,就必須自覺地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鍛煉意志,提高修養(yǎng)。因此,他鼓勵同學們團結互助,共同克服眼前的暫時困難。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專心致志,如饑似渴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并積極研求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結合的理論,以及推翻中國人民的敵人,建立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途徑。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同年冬,東方大學中國班開始建立黨的組織。劉少奇與羅亦農、彭述之、卜士奇、蕭勁光等由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劉少奇任中共旅莫支部委員,成為中共最早的黨員之一。由于中共旅莫支部是東方大學俄共(布)總支的一個支部,劉少奇也是俄共(布)的一名黨員。劉少奇在支部里擔負起學員中的黨的工作,不僅努力地使大家系統(tǒng)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而且在思想作風、組織紀律、生活作風等方面,都要嚴格按照布爾什維克的標準進行訓練。
1964年4月,蕭勁光陪同劉少奇、鄧小平等接見軍事院校學員
1922年元旦,東方大學組織新年聯(lián)歡會,要求在校學習的各個民族和各國學生,都要出一個節(jié)目。中國班便排練了一出罷工故事的獨幕劇,內容為中國的封建軍閥和資本家如何鎮(zhèn)壓工人運動、工人如何英勇反抗。劉少奇不會表演藝術,但為了帶頭,以帶動大家積極參加聯(lián)歡活動,便自報當了這部劇的工人主角。彭述之則扮演了另一主角——北洋軍閥吳佩孚。其他的同學也都在戲里扮演各種角色。由于是自編自演的劇目,每個演員都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來演出,因此在排練時,大家都熱烈地爭論著各個角色應當如何演。劉少奇扮演的工人角色,是一個流著鼻涕、穿著破衣爛衫、聳著肩膀的人。他們說這種扮相不好。但劉少奇說,中國的工人苦難深重,應當就是這個形象。對于這次演出,劉少奇后來回憶說,這雖然是一次舞臺的藝術創(chuàng)作,卻成為他從事工人運動,組織無產階級開展武裝斗爭的契機。1922年1月17日,劉少奇在東方大學一份團員調查表上寫道:資本主義已不能統(tǒng)治全世界了,社會主義的社會組織必將由人類的努力開始實現。我們處在這個時代的人,應把無窮的希望,促進這段歷史。
1922年1月21日,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出席此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來自各個方面,有中國共產黨代表張國燾、張?zhí)?,中國國民黨代表張秋白,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代表俞秀松,還有一些無黨派的代表,以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代表,等等。在東方大學留學和任教的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羅亦農、瞿秋白等人代表共產黨、社會主義青年團出席大會,總團長是張國燾。劉少奇、任弼時、蕭勁光還擔負著大會的一些文書工作。
大會的開幕式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斯維爾德洛夫大廳舉行。列寧、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斯大林被推選為大會的名譽主席。大會共舉行了12次全體會議。會議通過了《華盛頓會議的結果和遠東形勢》的報告。它號召遠東地區(qū)各國被壓迫民族在蘇俄和西方無產階級的援助下,開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代表團先后有5名代表在大會上作了中國形勢問題的報告。張國燾是中國代表的主要報告人。他介紹了中國無產階級和農民的處境、土地關系、學生運動、工人運動等方面的情況。劉少奇等人參與了張國燾主要報告的起草工作。
2月2日,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一項宣言。宣言號召遠東各被壓迫民族在蘇俄和西方無產階級的援助下,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宣言號召:“我們要對剝削中國的封建軍閥宣戰(zhàn),我們要對日本武人宣戰(zhàn),我們要向詭詐式的美國帝國主義和貪婪的英國投機家宣戰(zhàn),我們不得勝利誓不休止!”為了實現上述革命任務,宣言提出:建立國際和國內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在共產國際的旗幟下結成遠東勞動者的牢不可破的同盟,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lián)合起來,努力奮斗,去實現偉大的事業(yè)。
劉少奇作為正式代表參加這次大會,心情激動。他和其他代表的認識,在會議后都有了很大的飛躍。他們了解了華盛頓九國會議召開后遠東地區(qū)的形勢,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的反動本質,了解到中國國內在他們離開后的許多方面的情況,更深刻地明確了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明白了要取得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必須使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建立聯(lián)盟,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劉少奇他們還認識到,擺在勞動人民面前的敵人不僅是強大的、兇殘的,而且具有世界性;他們也將遭到各國和世界人民的反抗。哪里有帝國主義和反動勢力的侵略和壓迫,哪里就有人民起來反抗。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后,劉少奇進一步獲得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真諦。這為后來他投身到中國革命的洪流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22年春,劉少奇在參加遠東勞動人民代表大會后不久,根據黨組織的決定,提前結束在東方大學的學習,回國到上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工作。不久又被派往湖南,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區(qū)工人運動的組織工作。到湖南后,被任命為中共湘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1948年7月1日,劉少奇為紀念黨的生日給干部作報告時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到西天取經,只有一年就回來了。在蘇聯(lián)(俄)時間不長,也算取了經。取到的經不多就是了。當時我們學得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觀開始確定了”。
1949年10月5日,中蘇友好協(xié)會總會成立,劉少奇任總會會長。他在中蘇友好協(xié)會總會成立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總結了中國革命斗爭必須學習蘇聯(lián)革命斗爭經驗,并作了精辟的概括論述。他說:“我們中國人民的革命,在過去就是學習蘇聯(lián),‘以俄為師,所以能夠獲得今天的勝利。在今后我們要建國,同樣也必須‘以俄為師,學習蘇聯(lián)人民的建國經驗?!倍潭桃荒甑牧魧W蘇俄生活,雖然時光匆匆,但卻是青年劉少奇早期革命生涯的重要篇章,也是他在后來常常提及的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歷。1948年11月,在劉少奇50歲生日的祝壽晚會上,朱德即興寫了一首五言詩:“少奇老亦奇,天命早已知。幼年學馬列,辯證啟新思。獻身于革命,群運見英姿。人山人海里,從容作導師。真理尋求得,平生能堅持?!敝斓碌倪@首五言詩,也是對劉少奇早年留蘇學習生涯的精辟總結和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