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平順
《橋》是一篇很感人的小說,通過環(huán)境描寫和人物語言、動作描寫,突出了“橋”在洪水暴發(fā)后的重要作用,表現了老支書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教學這篇文章時,我們要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體會人物形象;要從語言、動作入手,感悟人物形象;要學習作者巧妙構思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之美;還要關注細節(jié)描寫,感受人物內心,在深入分析人物精神的基礎上感悟英雄精神。
《橋》是一篇微型小說,講述了一位村黨支部書記在山洪暴發(fā)后,用自己的威信、忠于職守的信念和沉穩(wěn)果斷的智慧,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在黨性面前,他一視同仁;在孩子面前,他又是一個父親,他推著兒子先走,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用一位黨員的堅定信念和一個父親無私的愛構筑了一座不朽的橋梁。
小說主要塑造了兩個人物,一個是人們都擁戴的老漢,一個是小伙子,小說雖然沒有太多的外貌和語言描寫,但是兩個人物的形象極具立體化,特別是老漢,讓人回味無窮,也讓人潸然淚下。“橋”是貫穿全文的意象,借助這一意象,作者重在烘托“老漢”和“小伙”這兩個人物形象。
在小說開頭,作者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雨“像潑。像倒?!闭Z言雖然簡潔,但是讓我們知道了雨很大,氣勢也很猛。整個村莊被咆哮的山洪驚醒了,作者緊接著交代了山洪的氣勢,“狂奔”說明了山洪的突然和兇猛,村莊的人們周圍籠罩著的全是死亡的陰影。
這是小說的第一部分,作者交代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原因,突出了“橋”在山洪暴發(fā)后的作用,人們擁向這座窄窄的木橋,說明這座木橋是希望之橋。借助這座橋,人們可以通往“生還”的道路,在“橋”上,人們看到了黎明和曙光,也看到了希望。這與山洪帶來的死亡的絕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為后文的發(fā)展做了鋪墊。
山洪暴發(fā)后,主人公——黨支部書記,站在沒腿深的水里。平日里,這位老人總是能夠為百姓排憂解難,總是把百姓放在心上,這也是他深受村民們愛戴和尊敬的原因。
面對滔天巨浪,這位老漢已經把自己的性命看得很淡了,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沙啞地叫著。隨著水位越來越高,死亡的腳步越來越近,這個時候大家都很害怕,怕自己就是被死神呼喚走的下一個人,于是有人插隊,負責過橋的老人將這個插隊的小伙子從人群中揪了出來,他知道,如果有人敢插隊,那么他身后的人就會陷入一片混亂,甚至會有更多的人喪命。在與死亡的競賽中,居然出現了這種情況,尤其是他的親生兒子,這讓他如何能忍受?老漢怒了!“沖、揪、吼、兇”,這幾個字顯示出共產黨員的大公無私。
這個小伙子為什么會“插隊”呢?也許,他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巨大的洪流,那種鋪天蓋地的洪流,讓他整個人都呆住了,他想要逃跑,他只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他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也許,自己是家里的獨生子,爸媽都老了,媽媽又身體不好,還在外面看病,自己得趕緊出門照顧。也許,他已經訂下了婚約,他的未婚妻就在外村,兩個人感情很好,他不想就這么失去生命,生命多美好啊,這人世間的很多精彩自己都沒有見識過呢,怎么能說走就走呢……
想到這里,他已經忘了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也忘了父親讓他排隊的命令,當他被揪出隊列,當他看見自己的父親怒氣沖沖地站在那里時,他終于明白了自己的失態(tài)。小伙子有點生氣,瞪了父親一眼,不情不愿地走到了隊伍的最后面。
洪水越漲越大,淹沒了老漢的胸口,這時,橋上就只有他們兩個人了。小伙子趕緊走過去,推了父親一把,“你先走”。誰知,老漢吼道:“少廢話,快走?!庇谑?,他用力把兒子推上木橋。但是,大橋倒塌了,他和他的兒子都被洪水吞沒了。
他們最終被洪水淹沒了,這座橋讓村里的很多人都走向了“生”的彼岸,但是卻讓老漢和小伙子失去了生命。他們雖然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但是他們卻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所有人的安全,也許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面對突如其來的、讓人措手不及的自然災難,一時間人們亂作一團,但是老支書最先來到了窄橋邊,卻沒有獨自離去,堅定地指揮群眾有序撤離,“黨員排在后面”說明老支書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安危放在第一位。當看到小伙子——那個他摯愛的兒子,站在其他人的前面時,他沒有絲毫猶豫將他揪了出來,這也說明他毫無私心,但是在最后,他毅然決然地將小伙子推在了前面。他是一位偉大的黨員,但他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這是一位老父親對孩子最后的愛。讀到這里,讀者都為他們捏了一把汗,希望那座橋能夠再穩(wěn)固一點,能夠支撐到父子倆能安然地走過去??墒牵樗疅o情,他們被無情地吞沒了,我們看到了父子之間沉甸甸的愛。
老漢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希望之橋,他將生的希望給了全村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構筑了一座永不會被摧毀的大愛之橋。這份愛是黨員對人民群眾的愛,這也是作者為什么用“橋”來命名這篇小說的原因。
閱讀此文后,我們也會陷入深思:災難無情,人間有愛,歲月看似靜好,但這些靜好都是因為有為我們負重前行的人們。他們勇敢地伸出援手,去拯救他人,為人民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皹颉弊?,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深刻意義,這就是作家所贊美的以老漢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共產黨員。
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從語言和動作入手,通過文中的關鍵詞、句等來體會人物形象。
語言是一個人內心思想感情的外在表達,它可以表達一個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傳達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不同的語言,可以體現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抓住關鍵詞語、句子,從人物語言中感受人物形象。
“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薄澳氵€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少廢話,快走?!边@是文中老漢所有的語言,雖然簡潔明了,但是卻鏗鏘有力。在生與死的面前,很多人都按照老漢的指令撤離,但是卻出現了例外,這個例外就是那個黨員小伙子。于是有了老漢的兩次“吼”,第一次的吼,是憤怒的,是失望的。他憤怒于兒子并沒有聽他的話,站在了隊伍的前面;他失望于孩子并沒有像自己一樣,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也是不滿的,他對兒子的表現十分不滿,因為他兒子沒有把生的希望讓給其他人。第二次則不一樣,是關心的吼,是父親愛兒子的吼,他希望兒子能盡快逃脫洪水的魔掌,希望孩子能夠活下來,能夠到達橋的彼岸,能夠到達希望的終點。
作者對人物語言的描寫把握得精準到位,文中的很多部分都讓我們感受到了老漢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反復讀這些詞、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
通過分析對人物的動作描寫,我們能更好地體會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精神?!稑颉愤@篇小說通過對英雄人物———老漢的動作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偉大形象。讓我們來看看文章是如何通過動作表現老漢無私無畏精神的。
這篇小說中有很多關于人物動作的描寫,這些動作描寫巧妙地與語言描寫相結合,讓老漢這個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他似乎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和他交流,和他探討。
“老漢突然沖上前,從隊伍里揪出一個小伙子”“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橋”——“推”字寫出了一個老父親對兒子的愛,雖然他知道洪水之兇猛,可能會讓自己因此沒了生還的希望,但還是把僅存的一點希望給了兒子。在這里我們又看到了一個佝僂著背,雖歷經滄桑,卻依然滿懷希望,對孩子充滿沉甸甸的愛的一個老父親,這也與他和前面的“揪”形成鮮明的對比,“揪”是對兒子的失望和不滿,而“推”字則將父親對兒子的愛表現得淋漓盡致,那是將生還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只要孩子平安就好,一個老黨員對孩子的愛全部濃縮在這一個字之中,使老漢的形象更加豐滿起來。
好的小說穿插著人物的心理描寫,其重點在于語言特點和思想內容的完美統一。《橋》就是這樣的一篇小說,讓我們用心走進文本。作者運用了簡短的語言,充滿詩意的語言和完整的敘事結構完美融合在一起,讓讀者始終處于一種比較緊張的狀態(tài),欲罷不能。
當我們靜下心來,用心去讀,用心去感受這些語言文字,一步一步徜徉在這些語言文字中,關注小說中人物的心理時,我們忽然發(fā)現,每個文字后面,都在用最真摯的情感敲擊著我們的心靈。閱讀的心路歷程和情感體驗,似乎只有文字的力量才能給予。
山洪無情,但是人間卻充滿溫暖,這些溫暖是老漢給予的,也是山村里每個人凝聚起來的。老漢像一座山,他臨危不懼、不亂,此時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作為這個村的支柱,作為大家的靠山,他不能亂,還有這么多人呢!應該怎么辦呢?作為一名黨員,更不能亂,亂了可能大家都救不出去了。于是他開始喊話:“黨員排在后邊!”只有這樣,其他人生還的機會才會更大。
文章中多次出現黨員,特別是在描寫小伙子時,老漢要特殊“照顧”他,不因為別的,是因為他是黨員,讀到最后我們才發(fā)現,他還是老漢的孩子,如此的胸懷、氣魄和犧牲精神,讓我們?yōu)橹畡尤?。老漢雖然是黨員,但也是一位愛孩子的父親呀。也正因為他是黨員,才將村民們送上了充滿生還希望的生命之橋,而這座橋,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老黨員和自己的孩子用生命換來的。
為什么構筑這座生命之橋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這位老黨員呢?如果沒有這位老漢,那么災難的后果是什么?可能是一整個村子的人都被洪水吞沒。所以,這座“橋”,是黨員同志對人們的付出,是一切為人民著想的最堅實、最可信賴的“橋”!
作者通過對人物動作、語言、心理等的描寫,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思想品質,使讀者產生共鳴,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形象。
結合課文內容和現在的生活,我們會發(fā)現在災難中涌現出了許多這樣為人民著想、舍己為人的英雄戰(zhàn)士,他們?yōu)榱巳嗣穸鴳?zhàn)、為了勝利而戰(zhàn)。特別是一些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他們有的用自己的生命換來我們的幸福生活,構筑了一座又一座通往美好明天的橋梁。
文章開頭部分交代了山洪的來勢兇猛,中間部分寫了老漢迅速讓人們撤離,讓黨員排在隊伍的最后,但是一個黨員小伙子卻并未聽老漢的話,于是他把小伙子“揪”出了隊列,讓他站在后面。當把所有的村民都撤離出去后,小伙子卻讓老漢先走,而老漢則把小伙子推上木橋,不料木橋倒塌,兩個人都被河水淹沒。后來又寫到,在大洪水過后,有一位老太太前來祭奠,一位是自己的丈夫,一位是自己的兒子。故事講到這兒就結束了,大家這才意識到老人和年輕小伙子之間的關系,原來他們是父子。
結尾處不僅深化了老漢的人物形象,也使得這個故事充滿了悲壯的意味。我們會回想,老漢為什么那么冷酷無情,如果小伙子不是自己的兒子,而只是一個普通人的話,老漢會不會直接讓他過橋呢?讓我們怎么接受呢?難道是他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他是不是眼睜睜地想要看到自己的兒子被這無情的洪水吞沒呢?后來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我們所有的猜疑都是沒有根據的,他對孩子的愛可以讓他犧牲自己,那為什么他會有之前的行為呢?原因也很簡單,他是一名黨員,是一名為人民群眾著想的黨員,他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做到如此。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種布局方式使作品具有強烈的沖擊力,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