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揚
個人的經(jīng)歷是其性情、品格乃至思想的基石,猶如活水源頭,高塔地基。一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歷所感塑造了他,也托舉著他——正如詩人惠特曼所言:“有一個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見最初的東西,他就變成那東西?!睕]有了經(jīng)歷,人們便會成為米蘭·昆德拉所說的“沒有實體的影子,沒有詞語的推理者,精神上的無國籍者”。孟子云:“居移氣,養(yǎng)移體?!保ㄌ砑用献拥拿?。)個人的氣質(zhì)性情,往往是自身經(jīng)歷的產(chǎn)物。(調(diào)整為“往往”,可避免用語的絕對化。)成年人的言行舉止與思維模式,都可以追溯到其早年的經(jīng)歷。(改“童年時”為“早年”。)無論是傷痛還是幸福,少時的經(jīng)歷對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它潛伏在內(nèi)心深處,在未被察覺的每一分、每一秒,沉默而又倔強地改變著一個人的人生軌跡。(“而又倔強”四字富于感情色彩。)或許有人會以“天性”一詞辯駁之,但天性本就是復雜的。單說人性善惡,自從戰(zhàn)國時期荀、孟之辯以來,尚且未有定論,如今又怎能唯“天性”是論,拿本就不可捉摸的“天性”來掩蓋、抹殺“經(jīng)歷”的作用呢?更何況,許多人所謂的“天性”,其實是在懵懂之時培養(yǎng)而成,說到底還是后天習得的。沈從文少時師從“生活這本大書”,看慣了湘川的自然風光,日后才有了《邊城》中湘贛邊界淳樸的風土人情;而余光中年幼時在桐油燈下聽慣了父母的詩詞吟誦,他的文章才別有一種古風古韻。沈從文的自然淳樸、余光中的風雅詩意,并不完全是“天性”使然吧。(補入一則事實論據(jù),說理充分,行文有氣勢。)
【江蘇太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