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小云
《菜根譚》里寫道,“應以德御才,勿恃才敗德”,認為“德”優(yōu)于“才”處于統(tǒng)帥地位。“德”與“才”的關系是一個古老命題,且總是與為官之道密切相關。有德有才則百姓愛戴,無德有才則會導致政風敗壞,黨員干部在修養(yǎng)才智的同時更要把培植道德放在首要位置,時時修煉道德修養(yǎng),做到以德為先、德才兼?zhèn)洹?/p>
德乃人立身于世之根本?!叭藷o德不立,官無德不為”,中國歷代思想家、政治家都強調從政者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周代就出現(xiàn)了“以德配天”的思想,春秋時期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把德行作為統(tǒng)治者獲得民眾支持的重要品質。先秦思想家們提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把道德品質放在建功立業(yè)、著書立說之前。北宋司馬光提出“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他認為,如果官員德行不高或沒有德行,但又居高位,結果就是“不仁而居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
相較于“德”,“才”的概念出現(xiàn)較晚。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攻伐吞并,人才于富國強兵的重要作用被凸顯出來?!豆茏印ぐ匝浴分刑岢觯骸盃幪煜抡?,必先爭人”,人才問題開始與國家興亡的政治問題緊密聯(lián)系起來,“任人唯才”的新人才觀深入人心,“才”開始凌駕于“德”之上。《資治通鑒》中記載了春秋末年“三家分晉”的故事,晉國大夫智宣子認為過分寬仁的族長會讓家族一敗涂地,所以在確定繼承人時,選擇了才能出眾但是缺乏仁愛之心的智伯,后來智伯果然憑借個人的謀略使智家成為晉國最大的家族,但是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風格迫使韓趙魏三家結盟來對抗智家,最終在三家的聯(lián)合進攻下智家覆滅。智伯的多才少德,導致了一個強大家族走向滅亡,這也警示我們,不論官至何級,都要重視加強修身養(yǎng)德、正心明道,假若德行不堪卻又有才華勇力,就會導致“為禍也廣大”的局面。
“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取钡母刹康虏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一直堅持的基本原則和標準,根植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崇德、尚賢、舉能”的重視德才的治理經(jīng)驗之中,繼承了中華文明中向往平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歷朝歷代對官員的選拔、考核、任免、升遷,都是把官員的德行放在第一位。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創(chuàng)造的察舉制、科舉制等人才選拔機制也都側重于對“德”與“才”的考察辨別。比如,兩漢的察舉制度把“德行高妙,志杰清白”作為首要條件。隋唐科舉制度將“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jié)義可稱”“操履清潔”等內容作為科舉科目。明代皇帝朱元璋在選拔任用官員時,秉持“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的用人原則。清代皇帝康熙提出“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后人概括德才關系如斯:德才兼?zhèn)涫琴t人,有德無才是庸人,有才無德是小人,無才無德是惡人。今天選用官員時所提倡的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思想就是來源于此?/p>
官德猶如風向標,指引著當政者的一言一行。新時代黨員干部要常修為官之德,始終保持高尚情操,踏實做事、清白為官。要以勤政實干立德,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深入基層一線問計問需,體民情、察民意、解民憂,以看得見的變化回應群眾的要求和期盼。要以清正廉潔守德,牢記清廉是福、貪欲是禍的道理,做到“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時刻保持自身對貪污腐化、紙醉金迷的強大免疫力和抵抗力,始終堅守一身正氣。要以淡泊心境養(yǎng)德,把權力看得淡一些,以寬闊的心境對待自己的進退留轉,不管在什么職位上,都要發(fā)出自己的光和熱。
韓 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