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傍晚的太陽是紅色的,而中午的太陽卻特別耀眼,這是為什么呢?光的本質(zhì)是電磁波,人眼能看到的電磁波范圍被稱為可見光。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7種單色光組成,每種光的顏色取決于其頻率。太陽發(fā)出的電磁波由大氣層折射到達地面,可見光也在其范疇內(nèi),但是由于每種單色光的頻率不同,導致大氣層對每種單色光的折射率也不同,紅光最弱,紫光最強。早晨,按照相對運動理論,取地球為參考系,太陽低于地平線逐漸上升,太陽光進入大氣層發(fā)生折射,入射角相同,但大氣對紅光折射弱、折射角小,對紫光折射強、折射角大,因此射入地面的紅光較多,其他色光相對較少,導致進入人眼睛的紅光較多,所以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是紅色的。傍晚的太陽是紅色的也是同樣的道理。而到了中午,太陽光直射,紅光和紫光被散射的差別不是太大,所以太陽基本上呈耀眼的白色。
給樹木截枝是為了提高樹木的移栽存活率。因為在移栽過程中,樹木的大量須根被挖斷,為了方便移栽,主根也只能留下一部分。樹根是整棵樹的“營養(yǎng)倉庫”,樹根受損就意味著供應樹干、樹枝和樹葉生長所需要的養(yǎng)料和水分相應減少。而且,移栽到新的環(huán)境后,樹木需要一段過渡期,如果不能及時供應養(yǎng)分,那么樹木就很難存活。因此,移栽樹木時必須截去部分甚至全部枝葉,才能防止樹干本身養(yǎng)料和水分的散失,確保樹木成活。
人類幼崽在嬰兒時期長相差別不大,但是在媽媽的眼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她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種能力似乎與生俱來,不需要后天刻意學習。然而在自然界卻存在著一種現(xiàn)象:大多數(shù)鳥認不出自己的蛋。這是為什么呢?原來,由于大多數(shù)鳥都會自己建巢,而且這些巢穴多被建在樹上、懸崖峭壁上,鳥蛋被混淆的概率很小。因此,鳥類并不需要刻意學習識別蛋。隨著進化演變,它們識別自己的蛋的能力就漸漸退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