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愛民
肇慶學院
黃苗子篆隸書法,古意盎然,常讓人眼前一亮,倍感親切。這種觀感對于書法藝術來說非常重要。因為諸多展廳作品往往都在意料之中,很少能有這樣的作品展現在我們面前。
歷來書法家的最高追求就是五體兼通,然達此境界者寥寥。黃苗子先生精通篆隸,在行草書法上則表現平平。這種現象在書法史上并不少見。諸如鄧石如、吳讓之、錢坫等書家莫不如此。他們在篆書方面成就頗高,而在行草方面表現平淡。黃苗子書法亦是如此,其行草書法為一般路數,其篆隸書法卻能入古出新。
黃苗子的篆隸書法淵源有自。其幼年隨著名學者鄧爾雅先生攻讀文字學,臨習《說文部首》,精通字形結構,故篆法嚴謹。鄧爾雅要求他蘸水在一尺見方的磚上寫大字,每磚僅書一字,故能氣勢開闊雄偉。這段經歷為黃苗子打下了堅實的書法基礎。
黃苗子朋友收藏一段古木,據考有三千年歷史,托黃苗子題字。黃苗子欣然寫下隸書“神木”二字(圖1),其中“神”字字形奇怪,右半邊三個橫畫皆斷開,與普通隸書不同,字中橫畫不相連屬,更顯其古老氣象。究其根源,其字形確來自篆書,例如《袁安碑》的“申”字(圖2)。另外,在近年出土的北大簡中,“神字”三個橫畫也是斷開的(圖3)。故此字與古會,更顯黃苗子的才氣與嚴謹。為此“神木”,黃苗子又寫下篆書作品:“木輪囷,三千年;經風雨,見世面?!保▓D4)書風古拙奇崛,蒼茫厚樸。其文字取法較寬,“木”字來自甲金,“輪”字取自金文,其他字多為來自小篆?!叭弊种械娜龣M,第一橫粗重,中間一橫斜放造險,第三橫細勁,整體布局上重下輕,有高峰墜石、千里陣云之勢,頗見黃老的匠思?!扒А弊智澙@,字形源自漢代“千秋萬歲”瓦當,線條圓轉而不柔弱。“風雨”二字傾斜,左低右高;“風”字尤甚,以造險勢,與端正姿態(tài)相別?!耙姟弊诸^大身子小,也是上重下輕的構型,別有意趣。整幅作品左低右高,每行字皆大小不一,左右高低錯落,渾然一體,篆法隸意草情畢具,有種詭異之氣,與“千年古木”氣合,確為神妙之筆。
圖1 黃苗子 神木69cm×46cm2008
圖2 申(《袁安碑》)
圖3 神(北大簡)
圖4 黃苗子 木輪囷,三千年;經風雨,見世面60cm×66cm2008
我們對書法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字形優(yōu)美、端莊、平正、規(guī)范等,而黃苗子筆下文字絕不受此束縛。這與他不羈個性有關,更與他早年打下的文字學基礎有關,使其有信心、有能力與別人寫的不一樣,卻又出于古法,全非臆造,例如前述“神”“千”等字皆是如此。
黃苗子的篆隸書風厚實樸拙,用墨深沉,融入漢碑額方正、古拙氣息,深得伊秉綬法軌。在樸拙中,黃苗子篆隸又能于拙中寓巧,新意迭出,以《芳草碧城五言聯》(圖5)為例,整幅作品黑亮、端嚴,得正大氣象。其中“草”字由兩個“屮”組成,其一平正修長,其一宛曲短促,一直一曲,一高一低,一長一短,顧盼生姿,信為絕倫?!耙弧弊侄嗔艘粋€彎曲,隱約寫成“乙”字。在古漢語中,“一”與“乙”相通。此一彎曲使得此幅作品逸氣別生,避免了“里”“十”“二”“層”等字橫畫疊加所帶來的呆板感。
圖5 黃苗子 芳草碧城五言聯176cm×45cm×22001
在《江山時世五言聯》(圖6)中,此種匠心也隨處可見。例如“山”字豎畫的排布與“新圖”二字中橫畫的排布遙相呼應,設計感強烈?!敖弊肿蟀搿般摺辈克蓜樱p重欹側,排布靈動;右半“工”部嚴整,少有變化。整幅作品中,除上下聯首字“江”“時”的上部與末字“色”“圖”的下部對齊外,其他部分皆不齊;“春”“色”“展”“圖”等字拉長,“江”“山”“世”等字壓扁,每個字或大或小,如眾星之列河漢,渾然一體,恰到好處。
圖6 黃苗子 江山時事五言聯133cm×44cm×22006
古人云:“書畫同源。”漢字最初與繪畫有很多相似性,例如“木”“山”“云”“月”等字的甲骨文或金文都是高度抽象的一幅畫,對應了自然中的樹木、山巒、云彩、月亮等物象。后來隨著文字的符號化,這種象形性越來越弱,以至距離圖畫越來越遠,即“同源異流”。黃苗子作為畫家、美術史論家,對圖畫有不同視角的敏感,其文字畫作品把這種感覺予以凸顯、強化,體現了他對書畫同源的理解。例如作品《魚水》(圖7)中的“魚”“水”字形分別出自商周金文和漢瓦當文:“魚”字稍小,更像一幅畫,魚眼、魚鰭、魚鱗畢現,生動活潑;“水”字形碩大,線條自由,屈曲流暢,像流動的大江大河,小魚在其中游動?!渡仙迫收咚难月摗罚▓D8)亦是如此,其字形變化往往出乎我們意料而又合乎字法、字理。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黃苗子對篆書字形的精通。然其并不拘于此字形,運筆天馬行空、變化萬千,通過書寫表達個人的藝術理念、生活態(tài)度,形成與同時代書家不同的書法面貌。
圖7 黃苗子 魚水40cm×32cm1994
圖8 黃苗子 上善仁者四言聯134cm×32cm×22004
書雖小道,然非大匠不能為之。從以上這些篆隸作品中不易覺察的細節(jié)來看,黃苗子真為書法大匠也。
在教學與研究中,筆者極力推崇黃苗子的篆隸書法。其作品得秦漢質樸、大氣、拙厚之實質。反觀其行草書作品,則與其篆隸作品差之甚遠,二者形成強烈對比。對于一位書法家來說,五體俱工、五體兼善,大概永遠是一個幻象、一個夢想。
黃苗子一生追尋藝術真諦。他在《學書雜述》中說,他學習古代木簡、碑額等名帖,也學習倪瓚、伊秉綬等名家,還師從鄧爾雅、沈尹默、葉恭綽、啟功等同時代大家,也曾向孫仲璞、曾克耑等名氣不太大的書家學習。轉益多師是吾師,不薄今人愛古人。在諸多不同學習經歷中,黃苗子找到了適合他個人的契合點,由此生發(fā)變通,終形成自己的書法特征。黃苗子師法古人、今人,再融入自己所思、所感、所見、所為,所以能超出時賢,自成高格。他為我們中青年學者研習中國書法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成功之路。
本文圖1、圖4至圖8均選自2008年北京百雅軒主辦的黃苗子藝術展作品集《風雨一吟——黃苗子藝術展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