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筱
【摘要】“雙減”背景下,為促成習作教學和課堂練習的有機融合,精準定標、整合搭建 “場景”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從三個方面具體解讀與設計該單元的教學:明確課時目標,提高教學效果;整合單元模塊,搭建習作階梯;融合課堂作業(yè),實現減負增效。
【關鍵詞】雙減;小學語文;習作單元;教學案例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習作單元,旨在落實兩條語文要素:一條指向閱讀,“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一條指向習作,“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讀寫之間的聯(lián)結點非常明確,體現了從理解語言形式到運用語言表達的認知發(fā)展過程。
從習作單元整體入手,筆者在課時和各個內容的分配上有了這樣的安排:
接下來,我就從三個方面具體介紹“雙減”背景下對本習作單元的教學解讀與設計。
一、明確課時目標,提高教學效果
習作單元中精讀課文的定位與其他單元不同,直接指向表達,強調從閱讀中學表達。精讀課文《麻雀》和《爬天都峰》,就為“把事情寫清楚”提供了具體策略。前者作者通過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活靈活現地展現了麻雀與獵狗相遇時,“小麻雀的無助”“老麻雀的無畏”“獵狗攻擊與退縮時”的具體場景;后者則是抓住“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順序、對話、看到的和想到的把“我”爬山的過程寫清楚。
《麻雀》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小說。筆者將第一課時、第二課時的目標分別定為:
兩課時的目標放在一起比較即可發(fā)現:第一課時側重閱讀感知,筆者尊重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學生的直觀視角進入這個故事,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形象;第二課時側重寫法提煉,立足于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再次回到故事中去窺探作者的內心,領悟寫法的精妙,并能嘗試著遷移運用。
為了讓教學目標能夠真正得到落實,教師具體可以怎樣做呢?
第一課時中,先借用詞串引出故事中的三個角色,接著借由直觀的圖示讓學生梳理三個角色之間的關系,略讀課文,引導其發(fā)現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從而初步感知文章按事情發(fā)展順序來書寫的基本方法。然后,大膽做減法,略講文章第1—3小節(jié),關注第4—5小節(jié)。
為何要這樣取舍呢?我們最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從課文中得到“如何把一件事寫清楚”的啟發(fā),尤其是讓學生明白文章是怎樣把“老麻雀的無畏”和“獵狗的攻擊與退縮”寫清楚的。雖然課文是以獵狗、小麻雀、老麻雀三者的對峙交鋒為主體,但第1—3小節(jié)著重描寫小麻雀的弱小和獵狗的龐大,學生們從內容上是易于感受到的;且從寫法上,這一部分僅僅是故事的起因,作者借小麻雀和獵狗懸殊的實力渲染緊張的環(huán)境,并為事情的進一步發(fā)展、老麻雀的出場埋下伏筆。
學生們不易體會的恰恰是老麻雀的形象。文中的老麻雀是關鍵角色,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復雜“人物”。從力量的角度來說,與獵狗相比它是弱小的,但是最終麻雀震住了獵狗,它又是強大的;從心理的角度來說,它的渾身發(fā)抖、嘶啞尖叫,顯然是膽怯的,然而麻雀義無反顧地沖下來,準備這場搏斗,可見又是勇敢的。學生們重點關注了描寫老麻雀的句子,從朗讀中領悟,在“石頭似的”“挓挲”“掩護”“尖叫”“嘶啞”等關鍵詞上停留,從而感受到了老麻雀的英勇無畏,體會到它的愛子心切。
有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基礎,第二課時將學生們引到關注文章寫法便很容易了。在此,筆者運用了“質疑作者”這一學習策略,讓學生嘗試轉換角色,從讀者變?yōu)樽髡?,來探尋習作表達的金鑰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如果目標的設定蕪雜失當,就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堵槿浮穬蓚€課時目標的確立,其意義不僅在于教師能關注學生的起點,教在陌生處;更在于教師對習作單元能夠整體把握、合理編排,深入挖掘文本價值。“雙減”之下精準定標,才能讓教師刪繁就簡,教在“精”處。
二、整合單元模塊,搭建習作階梯
習作單元是一個教學任務群,也是一個讀寫結合體。它的每個部分是相互銜接、有機整合的,最終指向“習作”表達。在教學前,需要教師立足教材整體,基于文體類型,進行縱橫梳理,最終找準本單元教學站位;在教學中,需要教師著眼單元文本,瞄準讀寫結合點,發(fā)掘出每篇文本指向單元語文要素的獨特言語表現,從而形成單元教學回路;針對語篇難點,需要教師教學設計下沉,結合單元文本資源,開發(fā)出適合學生、化難為易的寫作學習階梯。
如何在本單元合理地整合各個模塊呢?筆者覺得可以這樣做:
1.初試身手與精讀課文相鏈接
“交流平臺”與“初試身手”這兩個部分,前者是對精讀課文的延伸,指向在閱讀中理解表達;后者是對習作表達的鋪墊,指向在練習中學習表達,繼而在后面的習作中運用方法。
在《麻雀》第二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在“質問作者、學習寫法”后及時地“學以致用、遷移練說”。出示“初試身手”第一幅運動會的圖,要求學生看圖并發(fā)揮想象,用一段話把圖中的內容說清楚。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為了把運動會的場景寫清楚,針對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展開了想象。反復練說之后,學生已經能將課堂上學到的方法運用起來了。緊接著進一步運用鞏固,教師將“初試身手”的第二題布置為作業(yè):如果讓你寫一寫家人做家務的過程,你會嗎?并提醒學生注意:先進行觀察,弄清楚做家務的過程,要特別留意人物動作。
“初試身手”和課文的兩次交匯,扎扎實實做到了講練結合,也是教師合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課堂質量的體現。
2.習作例文與習作指導相結合
習作例文是與精讀課文相輔相成的教學資源,和精讀課文相比,在主題和寫法上更貼近學生,易于學生模仿。例文在習作單元中的布局是非常靈活的,體現在兩個方面:
(1)用的位置較靈活。例文用在“習作”之前,可以發(fā)揮其示范、激趣的作用;用在寫作后講評,則可實現其診斷、評價的功能;若是與習作指導緊密融合,靈活穿插,以解決針對性問題為導向,也是大有幫助的。
(2)用的結構較靈活。教學時,是用完整的例文還是從中截取有需要的部分段落,是用兩篇例文還是從中選取一篇例文,需要從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fā)。
兩篇習作例文都給本單元“寫清楚一件事”提供了范例。在本單元教學中,教師要能敏銳地捕捉這兩篇習作例文的教學價值:用《小木船》啟示學生“寫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抓住重點內容寫,不重要的內容可以簡單交代”;對于《我家的杏熟了》,聚焦奶奶“打杏”片段,進一步學習如何把重點內容寫清楚——簡簡單單的“打杏”,用了這么多動詞。所以你要想把事情寫清楚,也要從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詳細還原當時的畫面。
學生從兩篇習作例文中分別獲得了針對性的習作啟發(fā),接著在完善之前的習作片段時也就有法可循??梢?,化例文為用,是實現例文價值最大化的正確途徑。
三、融合課堂作業(yè),實現減負增效
“雙減”背景下,如何將作業(yè)有機地融入課堂?在本單元,筆者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1.作業(yè)起到診斷學情、鞏固基礎的作用
在《麻雀》第二課時開頭,教師復習導入:“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屠格涅夫的小說《麻雀》。課文的生字詞你掌握得怎么樣?請完成《補充習題》相應習題。”短短5分鐘,教師對學生上一節(jié)課的生字詞掌握情況就很清楚了。
2.作業(yè)起到提升思維、推動閱讀的作用
在《爬天都峰》一課中,文章具體描寫了三個場景:一是爬之前與老爺爺的對話,二是爬時的奮勇爭先,三是登頂后的第二次對話。第一個場景可以透過閱讀來感受,后兩個場景就可以借由習題推動。
有了老爺爺和小朋友相互的鼓勵,指名讀第六自然段,相機出示《補充習題》第三項第一題?!斑@段話中哪些描寫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為什么?”學生可能會說:我對“手腳并用像小猴子”印象深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小作者努力爬天都峰的情景,也從側面表現了天都峰的陡峭。
文章寫“爬天都峰”,但是真正描寫“爬”的語句主要是第6和第7自然段。這兩個自然段均只有一句話,而且第7自然段僅用了“爬呀爬”一詞,就把登峰之難概括寫出。為什么這樣寫?主要還在于本文主旨并非強調爬天都峰的難,而是強調鼓勵的重要、榜樣的力量,這些是透過文章中的對話傳遞的。怎樣讓學生留意到第8、9小節(jié)人物對話的作用呢?可以出示第二道習題,問:“汲取力量”具體指什么?
學生們自然會關注到“我”和老爺爺一起爬上山頂的一段對話,通過四人小組合作讀,展開交流:正因為老爺爺和小朋友相互鼓勵,都從對方身上得到鼓舞,才增強了自己爬山的信心。從而發(fā)現文章寫法的精妙:作者描寫爬天都峰這件事,不僅按照了一定的順序,還別出心裁地抓住了人物的對話,這才把內容寫清楚了。
“雙減”背景下,我們的語文課堂減“負”不減“效”,這就要求教師做到:精準定標、精選內容、精創(chuàng)形式,注意點撥引領,不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真正得到保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