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忠
(福建師范大學 化學與材料學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新形勢、新常態(tài)下抓好經濟治理工作的新思路。[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的適應性與實踐的可操作性使其影響從經濟領域延伸至農業(yè)、醫(yī)療、教育等各個領域,為各領域調整供求關系,提質增效,促進內涵式發(fā)展提供了指導。對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方式,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發(fā)展的關鍵一步,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存在著供需兩側。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的主體,學生與社會是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側的主體,高校為滿足學生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提供產品與服務,兩者相輔相成。可以說,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困境的探討離不開“供求關系”分析。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深入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困境,尋求破解路徑是適切的、可行的。鑒于此,本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厘清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探析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困境,以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策略。
就實質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2]基于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不再是外在的“大水漫灌”和僵硬的“表面融入”,而應是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內生質量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注重提高實效性和時效性,強調通過改革的辦法,減少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的變革,以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結構應對客體需求的靈活性。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基本遵循。
整體而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就是要緊緊圍繞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心工作,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基本目標,以合理配置內部資源和科學整合內部要素為發(fā)展動力,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含量不斷提高、制度不斷創(chuàng)新、結構不斷優(yōu)化、質量不斷提高”。[3]可以看出,質量建設是其核心要義與基本邏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恰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改革趨向。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和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著要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進行結構性調整變革,要緊緊圍繞“質量”這個中心。高校必須主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機制、激發(fā)思政教育活力,從而調動供求雙邊主體的積極性,走上高質量發(fā)展之路。換言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提供重要指導,其核心與要義由淺層的規(guī)模、數量等外延目標轉向宏觀、中觀、微觀各層面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機制和要素,通過調整供求關系這一主線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化發(fā)展,從而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育、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關鍵作用。需要強調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是對需求側改革重要性的否定,而是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結構的調整升級。
“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的基本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體。”[4]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客體,側重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介體與環(huán)體的改革,并以此促進主體、介體、環(huán)體與客體間的良性互動,從而打造結構良好的思政教育體系。具體而言,主體主要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介體是主客體間的中介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等要素;環(huán)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要素,主要包括校內物質設施和精神文化建設。當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完成了初步的制度化建構和體系化設計,但其改革進度仍然比較緩慢,無法適應需求側的需求變化;與“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元宇宙”發(fā)展趨勢脫節(jié),無法滿足“00后”“Z世代”的思政教育需要。高校有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隊伍建設、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huán)境多要素供求失位、離位、錯位、缺位的實踐困境。
在高校中,學校中的所有部門、所有教職工理應都是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體。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發(fā)展。如,在學歷層次上,博士學歷比例教師有所提高;在隊伍規(guī)模上,越來越多的人員被納入思政教育之中,基本能夠滿足1∶350專職思政課教師配備要求或者1∶200的輔導員配備要求。
但當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供給方面仍存在主體意識不到位、專業(yè)素養(yǎng)不到位、精準畫像不到位等亟待改進的問題。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存在主體認知不足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責任就應該落在‘兩課’教師與思政輔導員肩上”的慣性思維未被打破,其他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人員缺位、認知缺位、行動缺位等現象,使得思政教育主體在實踐過程中被窄化,繼而導致師生互動覆蓋面變窄、交流效率低、溝通效果差,無法真正發(fā)揮全員育人的實際效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成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未能完全滿足教育對象的思政需求。在專業(yè)能力上,部分成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缺乏深刻把握,沒有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yè)知識,在落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融入網絡思政教育的認知行動、對熱點焦點問題的引導分析、爭奪網絡話語權等方面的能力與水平均有待提高。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精準畫像水平有待提升。面對具有不同時代特征的不同教育對象,思政教育隊伍的反應是滯后的,教育對象的個性化教育需求被共性化教育供給所遮蔽。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途徑主要可以分為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的第一課堂以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活動的第二課堂。毫無疑問,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思政教育內容供給的主要場所。就思想政治理論課而言,教育內容具有重復性和抽象性,而大學生群體所關注的熱點問題被隔離在思政課堂之外,或是沒有涉及,或是涉及不夠深入,無法及時澄清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困惑。思政課面對著不同學校類型、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格特征的群體所提供的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內容,存在同質化現象,學生關心的諸如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就業(yè)擇業(yè)等問題尚未融入思政課程之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內容缺乏吸引力,比起理論學習,學生往往更傾向于參加實踐活動和實踐鍛煉,以體驗的方式提升自身思政素質,而思政課在實踐教學這方面有所缺失,降低了思政課的吸引力。同時,很多學生將思政課僅僅視作實現個人功利目的的工具性手段。有調查顯示,51.2%的大學生上思政課是為了拿學分,43.2%的大學生認為思政課的用處不大。[5]在課上寫作業(yè)者眾、玩手機者眾,唯獨認真聽課者少。“水一水就過去了”“睡一睡就過去了”成為部分學生在參與思政課堂時的真實想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以黨團活動為重要抓手,通常在重大節(jié)假日、重大突發(fā)事件、重大輿情事件發(fā)生之后開展。由于活動頻率具有不穩(wěn)定性、活動開展具有滯后性、活動內容和形式具有重復性,因而無法調動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錯失時機,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疏離。而且,并非所有高校都有成型的第二課堂制度體系,第二課堂制度設計、監(jiān)督與保障的缺位同樣影響著第二課堂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發(fā)揮。
據統(tǒng)計,截至2022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為10.51億,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74.4%,我國短視頻的用戶規(guī)模增長最為明顯,達9.62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 805萬,占網民整體的91.5%。[6]廣大大學生群體是互聯(lián)網沖浪的主力軍。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原住民,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廣泛,其中,短視頻因其“快餐化”“碎片化”“圈層化”的特征而成為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可以說,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主要戰(zhàn)場,互聯(lián)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
然而,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課程講授為主,講授方法單一,習慣于“沿襲傳統(tǒng)的經驗型、粗放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教育者往往過分強調自己的主體地位,采用‘填鴨式的理論灌輸’”。[7]這使得大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教育的同一性大于教育的差異性。這種教學方式已然不能適應思政教育的發(fā)展需求。其次,作為教學方式供給的主體,思政課教師的知識更新與學生的知識需求并不匹配,個別教師甚至不能熟練使用多媒體。或是不會使用“超星”“雨課堂”等平臺,媒介素養(yǎng)與能力不足;或是不愿意運用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學工作,在選擇教育方法時偏向于采用以往常用的、保守的方式,而不能使用更具時代性、鮮活性的教育手段。這也是大學生思政課堂的抬頭率低、互動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雖然高校試圖通過網絡媒體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從實際效果來看,許多高校官微發(fā)表的微博點贊量低、評論數少,與學校學生數差距巨大,這種冷落反映出了高校網絡媒體不受關注的現狀,也說明高校未能在網絡思想斗爭中占據優(yōu)勢地位。
整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可以分為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兩大部分。物質環(huán)境可以包括教學環(huán)境、校園風光、宿舍、食堂、圖書館、校史館、人物雕像等設施建設;精神環(huán)境包括校園文化、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精神氛圍與價值觀念。物質環(huán)境的獨特性和思政性、精神環(huán)境的引導性和引領性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影響。良好的思政教育物質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是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供給面臨著內外部的雙重挑戰(zhàn):外部方面,西方的“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新自由主義”等思潮通過網絡媒體入侵大學生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這些資本主義思想觀念對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帶來負面影響,使得仍處在拔節(jié)孕穗期的大學生產生思想動搖,使得部分理想信念不堅定、思想認知不到位的學生步入歧途。內部方面,物質環(huán)境供給的硬件建設不足。如,高校中智慧教室等智能空間的供給空間小,傳統(tǒng)固定座位的大教室無法滿足思政課程教學方式供給的改革需要。高校內部精神環(huán)境方面,功利化傾向導致教風、學風、校風的理想與現實產生偏差,部分教師育人意識退化,存在師德師風問題;部分學生學習動機扭曲,成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同時,在大學精神與校園文化塑造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著導向性內容供給偏差、結構性“產能供給過?!迸c思想性引領供給不足[8]等問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題要求高校要著力于教育主體、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huán)境等環(huán)節(jié)和要素的深度優(yōu)化。為此,精準思政成為高校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問題的重要路徑。所謂精準思政,貴在精細,要在準確,核心在思政,“是指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以推動現實的生命個體成長為目標,以現實的具體問題為著力點,系統(tǒng)性、針對性地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9]精準思政通過大數據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內容設計、方法選擇、環(huán)境塑造的精準化。
整體而言,高校在理念與行動上都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制度建設,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需要,精準組建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教育合力。具體而言,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破解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主體認知、專業(yè)素養(yǎng)、精準畫像等難題。
一是,在頂層設計上要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責任主體和主體責任,確立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選拔要求、發(fā)展定位、發(fā)展方向、發(fā)展目標、評價機制,從制度設計上確保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團隊成員明確自身的主體責任,使思政隊伍成員準確定位自身發(fā)展路徑,理直氣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意的是,高素質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構成不能僅限于高校內部人員,高校外部的政府、企業(yè)、家庭等不同主體的成員同樣肩負思想政治教育職責,這些成員能夠體現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高校應增強思想政治隊伍的靈活性,針對教育需要與政府、企業(yè)、家庭等不同教育主體形成耦合,協(xié)同配合,以此滿足不同個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
二是,高校應加大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投入力度,按照時代發(fā)展需要提供相應的理論知識與專業(yè)技能培訓,全方位、多層次開展思政教育能力培訓與知識學習。開展諸如黨的二十大專題學習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培訓、大數據平臺的應用培訓、新媒體技術的操作培訓等,不斷提高思政隊伍的理論水平與技術能力,破解教師本領恐慌問題,推進思政隊伍專業(yè)化,從而增強思政隊伍傳遞、交流信息時的先進性、科學性和準確性。同時,思政隊伍成員自身也要積極主動學習思政教育相關知識,提高自身人文學科知識水平,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便更好地為學生傳道授業(yè)解惑。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一體化數據采集系統(tǒng),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精準畫像。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前提下,運用大數據對“千人千面”的大學生群體進行精準識別,對不同圈層、不同境遇的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變化進行動態(tài)捕捉與精準分析,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實時在線的數據信息精準追蹤、精準感知、精準分析、精準定位,實現對學生個性化需求的深度掌握,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措施”。[10]
精準設計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運用大數據思維,突破時空場域限制,在精準畫像基礎上,通過遺傳算法等現代化智能技術手段,針對受教育者個性化訴求,優(yōu)化資源配置,制定精準化頂層設計方案”。[11]供給高質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求針對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的思政教育內容供給存在的問題,精細設計思政課程與思政活動。
一是,在梳理整合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下功夫。全面梳理整合思政教育資源,圍繞時代需要和學生個人需要提供思政教育內容?!耙狼嗄陮W生的需求,不能光憑想象和經驗去武斷地認定學生需求”[12],應從德、智、體、美、勞各個層面出發(fā),將學生最感興趣、參與積極性高的內容進行科學整合。
二是,在優(yōu)化第一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上下功夫。以思政教育目標為指導調整創(chuàng)新思政課課程體系,在思政必修課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學校的不同性質、群體的不同興趣開設思政選修課,以此推動思政教育要求與學生學習興趣對接。在課程內容方面,注重把常規(guī)的思政教育內容講新,同時抓住時機適當引入時政熱點問題,把新的教育內容講深,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真正“接地氣”“冒熱氣”。此外,也要注意強化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作用,在專業(yè)課程教學中注入思政要素,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教育合力。
三是,在豐富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上下功夫。第二課堂是對第一課堂的豐富和完善。要突破場所方式的限制,更加靈活、更加開放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文化育人、實踐育人效果。一方面,高校要更加重視第二課堂建設,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lián)動起來,完善第二課堂制度,為第二課堂的運行提供指導和保障。另一方面,在開展第二課堂思政活動時要更加注重豐富性和多樣性。如,在開展黨團教育活動時,不一定要通過理論學習的方式進行,可以通過勞動教育、實踐調研等方式讓思政教育活動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在互聯(lián)網技術高度發(fā)達時代,教師不再處于信息傳遞鏈的絕對頂端,學生也不再處于信息傳遞鏈的末端,他們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因此,“大水漫灌”式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完全適應新時代學生的個性特點與需要。“大水漫灌”應逐漸轉變?yōu)椤熬珳实喂唷?,實現思政教育方法供給的轉型升級。
一是,在思政理論課主陣地上,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在教學話語的選擇上,要將思想宏大、抽象的教學話語轉變?yōu)椤坝袦囟?、有質感、可觸摸、可感通”[13]的教學話語,增強思政課堂吸引力。在課堂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可以利用智慧教室打破人員位置固化現狀,運用分組教學、翻轉課堂、“互聯(lián)網+思政課堂”等教學方式,吸引學生在思政課堂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增強思政課堂的師生互動性和及時反饋性。
二是,拓寬思政教育渠道是發(fā)揮實踐教學方法效用的重要途徑。理論教學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但與此同時,僅有理論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無法把握思政理論與社會現實的內在聯(lián)系。此時就需要通過實踐教學擴充學生眼界,把思政課開在田野上、開在鄉(xiāng)村里,促進學生了解這片土地,深愛這片土地。社會實踐能夠讓學生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能夠讓學生直面國情、社情、民情的變化,與理論教學結合共同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進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關系。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供給應注重發(fā)揮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利用網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深走實。具體而言,可以通過網絡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定向推送,實現因事、因時、因勢供給,增加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的生動性、趣味性,促進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網絡空間的廣泛傳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順應學生網民的生活方式,制作思政主題短視頻使廣大學生網民在“快餐式”的刷視頻過程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性、長期性的過程,高校需要更持久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塑造工作。具體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精準塑造需要兼顧大學物質環(huán)境與精神環(huán)境的塑造與提升,以擴大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在物質環(huán)境方面,高??梢酝ㄟ^吸引校友反哺等方式引入更多資金,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物質條件,以滿足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需求;另一方面,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高校還可以通過精細化思政教育場所的設計與打造,將思政要素滲透在智慧教室、談心談話室、學生自習室、黨團活動室、“一站式”學生社區(qū)服務中心等場所的主題、標語設置中,讓“在場”的大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正能量的影響。
在精神環(huán)境方面,高校應加強各類規(guī)章制度建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是非觀,同時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和大學精神的塑造傳播,通過校史校情校歌教育等方式,將校風、教風、學風蘊涵的正確價值觀傳遞給學生。高??梢詫⒇S富的校園文化活動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打造“菜單式”校園文化服務供給體系?!案哐潘囆g進校園”等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只能滿足少部分學生的藝術需要,學校還應供給更加豐富多樣的活動內容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文化需求。高??梢猿浞掷蒙鐖F等學生組織群體,在對學生社團組織進行統(tǒng)籌管理的基礎上彰顯其個性與特色,以發(fā)揮學生群體內部自我教育的獨特作用。
總之,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可以發(fā)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在教育主體、教育介體、教育環(huán)體三個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可以通過打造“精準思政”體系進行改善。具體而言,就是要采用精準組建、精準設計、精準適配和精準塑造的方式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供給與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聯(lián)系,形成運轉良好的精準思政教育結構。
需要注意的問題: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怎么改革,都不能偏離“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要求,不能離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要把好航向,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否則,精準措施只能引發(fā)嚴重的政治問題。二是,雖然大數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改革的重要手段,但思政教育的技術性永遠不能取代思政性。還要認識到,技術本身仍處在一個更新迭代的過程,不能迷信技術分析的結果,要避免技術影響下學生個體“信息繭房”的形成。三是,圍繞教育客體的需求進行供給,教育者必須要有思政教育的政治定力,堅持發(fā)揮正確的思想引領作用,不能娛樂化、庸俗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