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峰
一篇《醉翁亭記》以歐陽修于慶歷五年被貶于滁州做太守的曲折背景,含蓄地寫出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寄情于山水背后的難言之隱與苦衷,文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讓無數人耳熟能詳,也讓我們產生了他只是陶醉于“環(huán)滁皆山”景色的錯覺。
傳世名文《醉翁亭記》全篇,節(jié)奏較為輕快,行文中不見“愁”,但仔細品讀,卻發(fā)現反倒訴盡了作者的難言與苦悶。
讓后人驚嘆的不僅是語言的高度概括,還有意義上的豐富。歐陽修在本文首創(chuàng)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和“水落石出”這兩個詞句,因其穩(wěn)定性強和規(guī)范度高,從而被同時代及后代作家所引用,進而延伸了引申意義。譬如蘇軾在《后赤壁賦》中描述秋冬之際的江上景色時,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可見歐陽修一掃唐代文壇的晦澀文風,建立了清新、秀美的詞句風格,這也形成了他為人豁達、樂觀的假象,實際則把苦悶藏于心中,把愁苦融入酒中,以酒治愈自己罷了。
一、中心思想:愁于心中,借酒消愁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滁州之后所作,為何寫下此篇,要從他支持范仲淹“慶歷新政”說起。
慶歷三年(1043),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韓琦和富弼等人為解決立國以來積累下來的“三冗”弊端發(fā)起了一場改革運動,史稱“慶歷新政”。就是這場改革,從實施到變法,再由被抵制到失敗,只經歷了一年半之久。范仲淹、韓琦和富弼等人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陸續(xù)被剝奪職權,有幸脫離政治旋渦的歐陽修卻又在這樣的局勢下,公開上書為他們鳴不平,并用激進的言辭指責保守派為“群邪”,于是就這樣激怒了保守派。隨后的幾個月,保守派便從道德方面打擊那個自認為是君子之臣的歐陽修,也便有了接下來讓歐陽修大失顏面的“盜甥案”。在這樣的輿論之下,歐陽修百口莫辯,繼而被宋仁宗貶至滁州。
帶著這樣郁悶的心情來到滁州后的歐陽修,有幸結識了瑯琊山瑯琊寺的住持智仙和尚,可能是聊得恰到好處,便一拍即合成為了知音,智仙和尚還特地在山麓修建了一座小亭。后來,歐陽修親自為其作記,即《醉翁亭記》,醉翁亭也因此記成為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亭”。
這篇《醉翁亭記》是歐陽修在脫離黨爭之后,任職滁州太守時,與賓客們游樂、宴飲醒酒后所作,講述的并非是因樂山水而醉,而是將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和內心的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中,并借酒消愁而醉。
二、行文結構:樂中含愁,與民同醉
歐陽修用五個字“環(huán)滁皆山也”作為開頭,這樣的開篇是由“環(huán)滁四面皆山”修改而來,一句話言簡意賅,述盡了滁州群山環(huán)抱的地理形勢。而其“西南諸峰……瑯琊也”,正是瑯琊山醉翁亭所在的方位以及周邊樹木茂盛的景象,可謂是文約而意豐了。
“山行六七里”,可見歐陽修與賓客們的興致還是不錯的,通過視聽結合,寫自己在沿著山行走六七里后,聽到了潺潺流水聲,看到了從兩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釀泉水;再順著山路繞轉,直到看到一座形狀像飛鳥一般展翅懸于空中似的亭子,便是“醉翁亭”了。這采用了由面到點、由遠及近的手法描寫醉翁亭,讓所看之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接著便直接交代了“醉翁亭”的由來,這與歐陽修和智仙和尚有關,他們一個是命名者,一個是建筑者。歐陽修與賓客們來這里是進行游宴的,那肯定少不了喝酒,但還沒喝多少就說醉了,還稱39歲的自己為醉翁,這是真的因為醉于山水,乃至樂山水嗎?然而卻說了這句唯一帶有貫穿全文的“樂”字的話:“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蹦敲?,是不是將寄情于山水之中的抑郁和苦悶寓于酒中了呢?想要以酒消愁,并借山水之樂來排遣自己的苦悶?畢竟這個“樂”夾雜了太多的個人曲折經歷。
臨近中午,霧氣隨著太陽的升起而散去,山谷隨著煙、云聚攏而昏暗,可見,山中時明時暗,寫出了朝暮復雜多變的景象和場景。接著通過敘述春夏秋冬四時自然景物的不同,體現了醉翁亭幽深秀美的美好風光,進而講述探尋美景的樂趣無窮無盡。那么這是不是也暗示了自己仕途的坎坷,心中的苦悶也是無窮無盡的?
通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傴僂提攜”和相互應和的畫面描述,展現了滁州游客的絡繹不絕以及游玩的歡快狀態(tài)。而太守正在與滁人同游宴飲,“魚”“酒”“野味”“野菜”等食物橫七豎八地擺在前面,而旁邊的賓客們,有的投壺,有的下棋,有的喝酒,他們都很歡樂,太守則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可見歐陽修毫不介意身份區(qū)別,可謂耐人尋味。同時,也側面顯示了歐陽修在治理滁州的一些政績。
“已而”詩意地表達了時間短暫,“夕陽在山”交代了現在的大致時間,而“人影散亂”表現了眾人都已經準備下山,接著通過“陰翳”與“鳴聲”,前句寫樹的色彩,后句寫鳥的聲音,兼并聲色,把薄暮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隨后又通過禽鳥敘說:你們知道山林之樂,卻不知道人的快樂?這正如賓客們都知道“我”游玩之“樂”,卻不知“我”是因賓客們的樂而“樂”。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樂”,恰恰體現了他并非因山水而樂,而是希望與民同樂,進一步講,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白怼蹦芡錁?,可見歐陽修將這份仕途中難言的苦悶寓于酒中,寄情于這能夠讓自己與民同樂的山水之中。
三、語言節(jié)奏:恣意灑脫,寄情山水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語言凝練精粹,具有畫面美;節(jié)奏輕快,具有音樂美;條理清晰,構思極為精巧;并運用駢散結合的手法,散中有整,參差多變,從而寫出了這樣一篇意味深長的散文。
(一)語言凝練精粹,具有畫面美
剛沿山行走六七里,本應是累得無暇賞景,可歐陽修卻能夠抓住事物本質并對其加以提煉,很好地描述這些景物。譬如山中朝暮景象的異同,用“林”和“霏開”來形容朝的景象,用“巖”和“穴暝”來形容暮的景象;用“野芳”與“幽香”形容春,用“佳木”與“繁陰”形容夏,用“風霜”與“高潔”形容秋,用“水落”與“石出”形容冬。可見其觀察事物能力之強,畫面描述之美,讓人對此產生無限遐想。
語言凝練精粹的意思是用極少的語言去表現豐富的內容,詩人必須對語言進行反復錘煉,力爭言簡意賅,來達到詩的凝練性。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也很好地運用了語言凝練精粹的方式,此曲僅用28字,通過“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等大家習以為常的景物,短短的5句便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表達了在外漂泊的凄苦之境、思鄉(xiāng)之情,可謂意韻深遠、耐人琢磨。
(二)語言節(jié)奏輕快,具有音樂美
這只是歐陽修用節(jié)奏輕快的語言展現恣意灑脫的表象罷了,實際卻把內心的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中了。歐陽修帶領滁州賓客們在醉翁亭宴飲的過程中,運用了成對的雙句來描述這里的景象,譬如“臨溪”與“溪深”、“漁”與“魚香”、“釀酒”與“泉香”,以及“酒”與“酒洌”,那么雅致、歡樂!全文幾乎都用“也”收束句尾,卻毫無累贅之感,反而有一種灑脫的意味、恣意的感覺。
(三)語言散中有整,參差多變
這是歐陽修主張的駢散結合的行文特點,多多少少也印證了他的人生,是參差多變的;體現了他改革者的身份,是需要身體力行的;也對應了他在面對官場的得失時,即便苦悶,但仍能樂觀豁達、隨遇而安地面對這樣糟糕的處境。在歐陽修時代,有兩種文風盛行:一種是西昆體,追求聲律駢儷、文辭優(yōu)美,簡單而言即浮夸、花里胡哨;一種是太學體,不追求質樸,也不追求華麗,只是為了攻擊西昆體而存在。歐陽修四六開的駢散結合新觀念,廣受后人的學習與效仿,上承韓愈之勢,下啟王安石、曾鞏之風,甚至對近代曾國藩、張之洞等人也影響深遠。
(四)語言條理清晰,構思精巧
全文通篇400多字,分為四個段落,內容也被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介紹醉翁亭的位置、形狀、由來及命名;第二層次寫沿山行走中探尋到的山中朝暮變化無常的復雜景象,和春夏秋冬四時的美好風光,體現了自己探尋美景的雅致與情調;第三層次描寫歐陽修與賓客們一同游玩宴飲的場面,別人都玩得不亦樂乎,而在百姓們中間“蒼顏白發(fā)”的歐陽修卻醉了,這里的醉卻不是真的為山水美景而醉,而是因看到滁州賓客們能與自己同游宴飲歡樂而醉,為此欣慰,實則也是對官場的無奈、心灰意冷,從而讓愁緒融于酒中;第四層次以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構思巧妙,突出歐陽修與民同樂的美好愿景,并將自己內心的苦悶寄情于這能夠讓自己與民同樂的山水之中。
如此來看,苦中作樂的成分更多一些,因此,關于《醉翁亭記》,歐陽修實則是在借酒消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