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山西,無論如何都是一塊具有獨特性格的土地。本人曾經(jīng)關(guān)注一個問題:這山西土地上,歷經(jīng)風塵考驗,何以幸存如此眾多的古建筑、古壁畫和雕塑?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造訪平遙雙林寺,看到精美絕倫的宋、元、明塑像巍然猶存,而且神采煥然,驚訝其何以躲過浩劫。聽當?shù)厝酥v,是當時的村干部把里面垛上糧食,冒充糧庫,從而瞞天過海,使國寶獨存。我恍然明白,這應該不是孤例,類似這位村干部,在激進與保守之間,他代表了保守的一面,而這一舉動,在文化保護、文明傳承方面,深具意義。
一切,都因為這塊土地上養(yǎng)育了獨具性格的黎庶蒼生。
王利民兄,就是典型的山西人,不張揚、不爭競,沉穩(wěn)敦厚、踏實內(nèi)斂。數(shù)十年如一日,守護著自己內(nèi)心的風景。
與利民兄邂逅于近三十年前,彼時,我正在南開大學求學。暑假回鄉(xiāng),三五好友相約清涼圣境五臺游,一路上朋友們時時談及利民兄,講他癡迷書法、浸淫辭章、精勤事功,頗有高士之風,乃心生向往。遂相與拜會,時兄在基層一線工作,宿舍內(nèi)陳設簡樸,書桌旁滿是書籍和他自己的書法。初次見面,利民出語不多,論列當代書家,只言片語,多睿識卓見。記得當時姚奠中先生尚健在,是我輩尊奉的大德,兄對先生學問人品推崇備至,而談及某領(lǐng)導之詩,兄也毫不掩飾,嗤之以鼻。由此可見其性格直爽、涵養(yǎng)深湛之一斑。
此后,與利民暌違數(shù)年,偶有消息互通,知其公務之余,從當代學者、書法大家陳巨鎖老師學習,于詩詞、書法精進不已。以情懷、行動踐行古高士“心志要苦,意趣要樂(弘一大師語)”,人生中知行合一的理想,在利民兄的從政、賦詩、揮毫中得到完美融合。
古賢論藝,胸羅萬象、庭廡特大,絕不僅僅囿于一隅。本人概括文人四德謂:學養(yǎng)、童心、風骨、懷抱。既稱文人,對于學養(yǎng)的看重自不待言。問題是對于學養(yǎng)、修養(yǎng)的認知,各人不同。古人講“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是雕琢詞句以炫人耳目,還是抒寫胸中塊壘?為人、為己之間,可見做學問初心所在。否則,正史里何以有“儒林列傳”和“文苑列傳”之別?史家春秋筆法,正是給了后人一個評判的尺度,文人不僅僅要遣詞造句,辭采飛揚,更要能有所擔荷。王國維稱李后主“儼有釋迦基督肩荷人類罪惡之意”,這就是一種對于李后主而言,下意識地悲憫懷抱,其詞格高境大,固所來有自。利民兄讀書養(yǎng)性、揮毫適興、涉事從心,自覺自信,自愛自度,正是文人日常。其自述青年時期剛剛參加工作,境遇蹇促,然念念不忘能有一個安放心靈的書齋,于是夫唱婦隨、因陋就簡,雖無物理之所謂書齋,真得心理之永恒書屋,讀來令人感慨,如此取舍、懷抱,非真君子難當??追蜃铀^: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可與言。利民做到了。這在日后整個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個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況下,他依然念茲在茲不忘初心,不會在物質(zhì)層面貪求,反而更加醉心文學藝術(shù),即可以看出他內(nèi)心所寄和心靈所住,有此,方能不粘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身心不為物疫,去從事自己喜愛的事業(yè)。而為此所經(jīng)受的一切磨礪,和放棄別人看來重要而自己認為不重要的名利,則都是自己神圣自尊之所在。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拋棄一切世俗之見,一顆赤子之心向藝術(shù)、學術(shù),則其有大成,固屬必然。
利民兄既有懷抱如此,則其棲心古賢翰札、辭章,自遣、自娛復自足。古仁人修養(yǎng)來自多方面,儒家修齊治平的理想,往往建立在對人生、世事的洞察和感悟,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放曠和釋然。蘇東坡之所以成為士人理想精神之化身,也正在于其全面的修養(yǎng)能使其人生圓融無礙,仕途遭貶,有“用舍由時,行藏在我”的曠達,蒙冤罹難,則有“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的信念;而處治世,則恒能孜孜矻矻于民生、社稷。這就是中國文化浸泡出來的讀書人應該有的樣子,所謂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達能兼濟,窮則獨善,東坡乃是典范。寄情翰墨,足跡所到之處,留下數(shù)不清的名篇,千載而下,仍舊能感受其胸襟懷抱。
寄情辭章的人,從來不會感到孤獨寂寞,也不會患得患失,計較蠅頭利害,更不會在遭受挫折時心灰意冷,屈原如此,蘇東坡如此,當代葉嘉瑩先生也是如此,所謂千古騷魂不絕如縷,就是這樣的一種浸淫濡染在辭章中,被淘染、熏沐的靈魂,萬古不易。所以我稱童心重要,就是詩人的心靈是不能被蒙蔽的,尤其不能為世俗蒙蔽,活潑潑的內(nèi)心,保持“目既往還,心亦吐納”“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的自由和敏感。有這樣的內(nèi)心,看待自然、人事,就會清新脫俗,就會真實率性,兒童是沒有虛偽和矯飾的,他們的心靈,滿是真實和美好,藝術(shù)家和詩人,畢其生都應該守護這顆童心。
利民兄喜愛文字,喜愛用文字記錄自己,散文質(zhì)樸、詩歌嫻雅,都體現(xiàn)了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讀他的文字,可以感受不同精神狀態(tài)下的利民,也可以隨著他的文字以及文字中顯現(xiàn)的物象和意象,來一次精神之旅。你可以看到他對古典的模仿,也可以看到對意境的努力開掘,但文字的生命在于真誠,有真誠的情感和真誠的景物,就有真正的境界。王觀堂真知文者,其在《人間詞話》中,早已對為文之道有精辟概括。利民兄為文,寫人、寫己、寫生活、寫藝術(shù),成為總結(jié)過往、提煉思想、表達情感、發(fā)表議論的一塊陣地,白話質(zhì)樸而多情,文言深邃而凝練,成為生活乃至于生命的最好記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利民兄是幸福的,他可以在自己文字編織的世界中像個孩子一樣嬉笑怒罵、縱情揮灑,把他在生活中被壓抑的激情、被誤解的委屈、被感動的性情、被升華的靈感,忠實的記錄下來,使生命多姿多彩。這就是文人足以傲人的地方。
我拜讀過不多的利民兄詩文,恒被他的文字所動,狀寫徐文達先生展覽觀感的長歌,有杜工部《丹青引》的氣勢;《神池行》組詩,明快而輕松,桑麻絮語、茅店雞聲的煙火氣,又是陶令的坦蕩。能自由駕馭文筆,這是利民兄快樂之所從來,他內(nèi)斂的情感,找到了文字這個載體得以釋放。
利民兄另一個幸福,是書法帶給他的。自言父母親都是教師,都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他小時候就在父母陪伴下寫大仿,1988年跟隨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陳巨鎖先生學書法。巨鎖師懷瑾握瑜、謙恭自守,乃今之古人,所作章草,雅逸深秀,獨步書壇,身在忻州,名被天下。忻州有巨鎖師這樣的藹然長者,影響所致,地方書風就能有正大氣象。利民兄數(shù)十年師事陳先生,勇猛精進,創(chuàng)獲甚夥。曾長期臨習顏真卿《麻姑仙壇》《顏家廟碑》《自書告身》諸名品,先得魯公氣格,筆可扛鼎,神融筆暢,可以看到他在臨仿魯公書法時,內(nèi)外相應、心手兩暢的快慰和欣然。其所以于顏魯公方正端謹,寬博雄偉多所住心,亦緣性相近也。1992年拜訪姚奠中先生,得先生垂教,始臨習顏真卿《三稿》《劉太沖帖》《裴將軍詩》,于蘇東坡、劉墉、翁同龢、何紹基諸公行書亦所參究,東坡曠遠、劉墉厚重、松禪文秀、道州奇崛,這些都是顏體書法最重要的繼承者,千百年來各領(lǐng)風騷,利民以敦厚、質(zhì)樸之心,取意諸家,熔冶一爐,筆下遂能自出機杼、別開生面。近幾年多臨漢碑、魏碑,繼而對章草《出師頌》、篆書《散氏盤》《石鼓文》也有涉獵。則是利民取法乎上的不斷攀登和求索。在書法中,利民兄找到形象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想,也找到另一個和古賢對話的橋梁。
書法有技術(shù),但絕不僅僅止于技術(shù),傳統(tǒng)文人書寫,因為有深厚的學養(yǎng)托底,所以能高視闊步、從容裕如;近代金石文字出土甚多,研究、創(chuàng)獲大超前代,從而帶給書壇巨大的取法和創(chuàng)作自由,因之,書法、篆刻呈現(xiàn)出前不見古人的繁榮局面;而日本現(xiàn)代書法,類似井上有一這樣的人物,是依靠其獨一無二的觀省和創(chuàng)作方式,開辟出一條新途,背后的精神,仍非一般東施效顰者所可夢見。當代書壇呈現(xiàn)多元共生的景象,但有成就者基本不外如上三種狀態(tài)。利民兄顯然是第一種學養(yǎng)、書藝并重的人物,踐行古代讀書人的理想,守護文明,以天合天,這是一條最難、卻也是最富有的道路。唯其艱難,所以需要靜如止水、甘于寂寞的內(nèi)心去體察和領(lǐng)略,唯其富有,故能充滿山陰道上意外驚喜。為利民兄賀,在紛繁的大千世界,他能找到一塊安放心靈的絕佳苑囿,有此,則懷醑計程,揚帆遠行,一切名韁利鎖,自當不在念中。
2022年8月
(注:本期題簽即王利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