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機
2023年的第一天,延續(xù)了13年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正式取消,新能源車企們在壓力之下紛紛漲價,唯獨特斯拉是個例外——元旦剛過,特斯拉在全球范圍內進行了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降價,讓剛喜提新車的車主們很不滿,但同時又收割了一大批被低價吸引住的新車主。
網上甚至有個段子講,有人帶朋友去維權,朋友卻在店里下單,唯一高興的人也許只有馬老板了。
回過頭來看,2022年無可爭議地成為汽車消費市場“持續(xù)爆發(fā)式增長”的一年。中汽協(xié)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全年,全國一共賣掉新能源汽車649.8萬輛,相當于每銷售4輛新車就有1輛新能源車。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2022年汽車電動化競爭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拔敌±怼辈辉僦皇俏ㄒ?,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強勢崛起,各種各樣的“XXX萬內最好的XXX”的梗霸榜熱搜;另一方面,傳統(tǒng)車企紛紛加速轉型,將造車新勢力們視為競爭對手,渴望奪回前期丟失的市場份額。
而在汽車電動化全面升級的氛圍之下,不少自主品牌先后“出?!?,把自家的電動車生意做到了海外。中汽協(xié)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達到311.1萬輛,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汽車出口第二大國。
雖然汽車產業(yè)供應鏈危機在2022年席卷全球,但新能源汽車的大勢不可逆轉,紛至沓來的新車依舊令人目不暇接?;蛟S可以這么說,2022年更像是汽車業(yè)承上啟下的轉折之年。
2022年汽車市場里值得盤點和回顧的話題有很多。但假如有個合適的開端,那也許是各車企的年度“期末成績單”。
最值得一提的,當屬目前地球上的兩大新能源汽車巨頭——比亞迪和特斯拉。畢竟比亞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品牌的龍頭,特斯拉是全球范圍內行業(yè)標桿級別的新能源汽車“鯰魚”。
根據(jù)乘聯(lián)會公布的數(shù)據(jù),2022年全年,比亞迪在批發(fā)和零售銷量雙榜中拿下第一,將長期霸榜的“榜一大哥”一汽-大眾甩在了身后,也結束了中國車市銷冠近40年來被合資品牌霸榜的歷史;而在新能源汽車銷量方面,2022年比亞迪賣出了將近180萬輛新能源汽車,以絕對優(yōu)勢拿下了冠軍。
相比之下,社交媒體熱搜榜上的“??汀碧厮估?,2022年賣出了43.98萬輛車,二者的差距和2021年相比進一步拉大。
這樣的結果并不讓人覺得意外——畢竟截至2022年11月,表現(xiàn)強勢的比亞迪累計銷量已經超過160萬輛,刷新歷史最佳紀錄之余,也基本上鎖定了2022年度銷量冠軍的寶座。
不過,若只從純電動車型銷量看,特斯拉仍然守住銷冠位置。數(shù)據(jù)顯示,特斯拉2022年以131萬輛的電動車交付量蟬聯(lián)全球純電動車銷量冠軍,比比亞迪多賣出了近40萬輛電動車。
數(shù)據(jù)之外,比亞迪在2022年的表現(xiàn)讓人耳目一新。去年3月底,比亞迪率先宣布全面停產燃油車,專攻新能源汽車領域,使其成為全球首家全面放棄傳統(tǒng)汽車業(yè)務的汽車公司;3個月后的6月10日,比亞迪股價在一波大漲之后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總市值也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全球排名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這讓比亞迪成為首個躋身萬億市值俱樂部的自主品牌。
至于特斯拉,全世界的吃瓜群眾對其印象最深刻的,除了網上隔三差五就會有的新負面消息之外,就是老板馬斯克自帶的“網紅屬性”,以及人們對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的狂熱猜測,等等。耐人尋味的是,盡管負面消息不斷,但特斯拉卻依然好賣。
不過話說回來,兩大“巨頭”的打法雖然不同,但比亞迪和特斯拉在2022年均實現(xiàn)了盈利,同時也是目前地球上唯二的具有超強盈利能力的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在汽車電動化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勢頭之下,兩個龍頭企業(yè)的話語權能掌握多久,還不好說。
2022年的中國汽車市場,除了比亞迪和特斯拉兩大“巨頭”在作貢獻,強勢崛起的自主品牌也可圈可點。
當造車新勢力們陸續(xù)公布自己的“期末成績單”后,人們卻發(fā)現(xiàn)曾經位居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的“蔚小理”,全都掉隊了。
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蔚小理”三家的年銷量分別為12.25萬輛、12.08萬輛、13.32萬輛;與之相比的是,同屬造車新勢力的哪吒汽車2022年共賣出15.21萬輛,從傳統(tǒng)自主品牌中脫胎而出的廣汽埃安則共賣掉了27.12萬輛,雙雙超越了“蔚小理”。
給“蔚小理”產生威脅的遠不只哪吒和廣汽埃安。比如2022年成為車圈“紅人”的極氪,在2022年7月份斥資三億為舊車主免費升級芯片后成為關注焦點,在互聯(lián)網里刷了一波好感之余,讓不少蔚來的車主們感到羨慕——在蔚來CEO李斌眼里,換芯一事“要花20多個億,(免費換芯)扛不住”。
李斌的話說得也不無道理。2022年,供應鏈危機、芯片短缺給汽車行業(yè)帶來的影響甚廣,不少車企就因為芯片短缺被迫減產。傳遞到消費市場端,就是交車時間一天一天延長,熱門車型只能停止接單——畢竟沒有誰會想到,“缺芯難題”竟會持續(xù)兩年之久。
然而比提不到車更具有恐懼性的,是那些造了出來都無人關注的純電動車型。
網上有個段子說,車市就像生活,有亮面就有暗面;有人風生水起,也有人郁郁不得志。當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在汽車市場里分得一杯羹,曾經風光一時的合資車企(以及純外資車企)在競爭中逐漸被邊緣化。
曾經在豪華汽車市場里叱咤風云的BBA,轉換到純電賽道之后變得毫無存在感,即便打折銷售也鮮有人問津,更有經銷商在4S店的玻璃墻上貼橫幅,委屈巴巴地嘗試刷一波存在感。而那些最先嘗鮮的中國消費者,對豪華品牌電動車的信任已經崩塌,共識也已經成型:豪華品牌電動車,堅決不能買。
究其原因,不外乎是BBA們所信奉的造車立場——動力和駕乘體驗與否是其次,品牌才是第一位。換句話說,BBA們造一輛電動車的前提,是保證“這是一輛BBA”,其次才是純電動車。
在BBA的設計師眼里,電不電動都是次要,能不能讓人一眼認出是自家的車才是最重要的。
汽車界里賣得最好的豐田,日子過得并不如意。除了在電動化浪潮中轉型緩慢、舉棋不定,其旗下的“純電第一作”bZ4X發(fā)布之后,就因輪胎脫落風險緊急全球召回。在這之后,各種各樣的問題陸續(xù)被曝出,包括冬季續(xù)航嚴重縮水、雙電機四驅版比單電機前驅版加速還慢、充電時間過長,且無法充滿電,等等。
而豐田旗下豪華品牌雷克薩斯,在2022年因為碰撞起火后無法開鎖致人死亡的丑聞,導致其在中國的口碑崩盤,更被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屢屢超越。
各種匪夷所思的操作,讓人開始懷疑這家“向來以安全、可靠示人”的老牌車企,到底有沒有在好好做汽車。
不過當豐田的市值護城河被特斯拉擊破并超越、比亞迪后來居上沖到第三之后,似乎是感覺到了危機,豐田坐不住了。
今年1月30日,豐田汽車發(fā)布人事公告,宣布“嫡長孫”豐田章男將卸任社長一職,接棒者是豐田旗下豪華品牌雷克薩斯的負責人佐藤恒治。然而換帥后的豐田能否與以特斯拉、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車企展開正面抗衡,恐怕連佐藤恒治本人也說不清楚。
更多的曾經紅極一時的汽車品牌,不是已經在打包袱走人,就是在準備打包袱走人的路上。
回顧2022年,人們對新能源汽車最直觀的印象,不是馬路上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充電越來越容易,就是以新能源汽車為主角的社會新聞也越來越多了。
和過去幾年不同的是,如今充電站和換電站的布局日趨完善,續(xù)航里程更高的車型陸續(xù)面世,人們對新能源車續(xù)航問題的焦慮“稍微減輕了那么一點兒”。
更有勇敢的純電動車主,在2023年的春節(jié)小長假挑戰(zhàn)極限,開著自己的愛車從溫暖的南方駛回萬里雪飄的東北過年。
當智能化與新能源汽車直接掛鉤,消費者更關心的“糟心事兒”,轉移到了與智能化密切相關的安全隱患上。
比如現(xiàn)在每輛新能源車必備的車載屏幕,有一天突然彈出了一則廣告——而且是在開著導航高速行駛的場景之下。
去年9月,有大眾ID.6 CROZZ車主在使用車載導航時,車機屏幕界面突然彈出了向車主宣傳“拉新政策”的廣告,將屏幕里的導航頁面遮得嚴嚴實實。不久之后,有奔馳車主也在社交平臺上大倒苦水,稱奔馳自家的新車銷售廣告擋住了導航中的限速和路況信息,想要關閉彈窗必須將手伸到屏幕右側。
手機電腦里“滅不掉的”彈窗廣告就足夠令人抓狂,更何況是在開車過程中突然彈出的“牛皮癬”,不僅讓人煩,更有可能引發(fā)交通事故?!度嗣袢請蟆房l(fā)評論稱,汽車中控屏彈窗看似小事,但其危害不容小覷?!盁o論什么時候,都不能把商業(yè)利益凌駕在用戶安全之上?!?/p>
這樣的營銷手段,既愚蠢又藐視安全。
但讓用戶感到不安的智能化配置,又何止是車里的那幾塊大屏。
更有車企在用戶不知情且不允許的情況下,利用后臺遠程升級(OTA)給電池容量“動手腳”——也就是俗稱的“鎖電”,讓車子的電量永遠達不到100%,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續(xù)航里程縮短,用戶體驗“打骨折”。
其實早在2020年,國家市場監(jiān)管總局對車企進行汽車OTA備案做了明確規(guī)范;而在去年6月,總局再次發(fā)布補充通知,要求車企對OTA升級的類型、升級目的、升級推送策略、升級失敗處理機制,以及升級是否需用戶確認和通知用戶方式等詳細的內容進行填寫。
但耐人尋味的是,面對車主們連番聲討,不少車企不是第一時間開誠布公解釋說明,而是選擇把頭埋進沙子,企圖讓事件隨時間流逝不了了之。
似乎在某種層面上,人們將電動車稱為“電動爹”的原因,又找到了一個。
說到底,地球上的汽車已經從一款簡單的交通工具,演變成了具有科技內涵和生活品位的智能出行新物種。面對這些安全隱患,倘若車企不去迅速補齊這些技術上的短板和缺陷,而是繼續(xù)抱著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去對待自己的產品、忽悠車主,那必然會被發(fā)展浪潮甩出局。
不論是老牌車企還是新勢力廠商,不論賣的車是燒油還是燒電,當越來越多的自主品牌在汽車市場里分得一塊塊蛋糕,曾經風光無限的合資車企(以及純外資車企)則在競爭中越來越陷于被動。
在新能源汽車繼續(xù)成為主流的2023年,這一點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