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技術與流動性:思考世界的新方式
——第23 屆國際技術哲學學會(SPT)會議述評

2023-03-26 08:34:33
哲學分析 2023年5期
關鍵詞:哲學人工智能人類

徐 旭 陳 凡

2023 年6 月7—10 日,第23 屆國際技術哲學學會(SPT)會議在日本東京國立奧林匹克青少年紀念中心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是“技術與流動性”(Technology and Mobility),會議由日本科學技術研究會(JSSTS)主辦,日本東北大學文學學院哲學系和日本哲學學會等協(xié)辦。日本科學技術研究會(JSSTS)成立于2001 年,旨在為科學、技術和社會相關問題實現(xiàn)真正的跨學科、批判性和建設性學術研究,所以JSSTS 的成員組成除了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工程師和自然科學家之外,還有許多哲學家和倫理學家。本次大會聚集了來自美國、荷蘭、瑞士、中國等近30 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 余位專家學者,其中包括康奈爾醫(yī)學院醫(yī)學倫理學教授、本屆技術哲學學會主席梅洛·瑪?。↖nmaculada de Melo-Martín),美國著名技術哲學家、國際技術哲學學會第一任主席卡爾·米切姆(Carl Mitcham)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技術哲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陳凡和徐旭、潘恩榮、于雪、尹文娟、張志會等國內學者提交了會議論文并發(fā)言。

一、流動性:重申“流動”的價值本質

本次會議基于“技術與流動性”(Technology and Mobility)的主題,圍繞技術與城市、自動化技術及后現(xiàn)象學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1988 年,拉圖爾曾對技術改變人類世界的流動性發(fā)出如此感慨:“我們可以肯定他們希望在不離開家的情況下移動,在沒有卡車、沒有汽油和沒有高速公路的情況下連接兩個地區(qū)。”①Bruno Latour, “On Actor-network Theory: A Few Clarifications”, Soziale Welt, 1996, pp. 369—381.在技術為人類帶來便捷生活,增強人類流動性的今天,電話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使世界變得“更小”。正如吉斯·毛姆(Gijs Mom)所言,“不動性不再存在”。①Gijs Mom, “Trending Transfers”, Transfers,Vol. 10, No. 1, 2020, pp. 2—19.

流動性既是轉換過程,也是傳遞過程。對于前者,人類和技術不僅各自發(fā)生變化,而且還會相互影響;對于后者,處于復雜系統(tǒng)中的人與技術的關系是斷裂的和歷時的。流動性的特性使我們感受到生活節(jié)奏在加快,而我們對自己生活環(huán)境的控制能力則越來越弱??茖W家預測,隨著技術不斷革新、資本的迅速累積和人類流動性能力的增強,全球范圍內的移民將在未來50 年翻一番,68%的世界人口將生活在城市地區(qū)和特大城市。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各種物種從我們的院子和森林里消失,冰川在我們眼前融化。這些轉變都匯聚在這個極具流動性的世界上,改變了地球上人類賴以維系又存在良久的穩(wěn)定系統(tǒng)和結 構。

我們需要深思的是,在技術縱橫交錯的環(huán)境下,某些技術已然呈現(xiàn)生物進化的特征,自然界的第七王國,一個聚合的、我們無法回避和逃脫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悄然誕生,而我們正在進入這樣一個令人吃驚的時代: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被科學、社會、技術和自然本身的流動性所定義。因而,流動性不僅僅是對21 世紀人類生活的綜合描述,更是一種思考世界的新方式。在哲學歷史上,流動性曾一度是哲學家們審思的元問題,例如:亞里士多德的“不動的動者”,阿基米德的“定點”,笛卡爾的“不動的”確定性,等等。如今,對流動性的哲學思考更需要學者們不斷反思我們所處時代的核心精神,探究這些變化的后果以及流動性的本 質。

隨著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帶來新的世界圖景,可以說,科技不僅擴大了我們的活動范圍,而且顯著地改變了我們的活動方式。此外,新冠疫情肆虐曾迫使人們暫停了物質活動,轉而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開展各種活動。正是這些現(xiàn)象不斷涌現(xiàn)引發(fā)了本次會議對技術與流動性的形而上學思考:人們既往的面對面交流方式有什么意義?科技是如何將人們聯(lián)系起來的?這些問題都不可能單純從某個理論的問題域當中去尋求解決方案,而無論從歷史視域還是從傳統(tǒng)形而上學視域下,經驗科學學科與技術哲學結合對于理解流動性本質面貌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特別是在“經驗轉向”(empirical turn)和“價值轉向”(axiological turn)之 后。

第23 屆國際技術哲學學會會議和以往國際技術哲學學會會議不同,本次會議特別關注公眾在技術發(fā)展中的作用。為此,此次會議結合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視角深度審視人與技術的關系,進而追問人類與技術如何實現(xiàn)良性互動,即,城市環(huán)境是否應該重建以適應自動駕駛汽車?這些技術和環(huán)境是以人為中心的嗎?我們能否像對待人類一樣對待人工智能(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實體)?“以人為本”這個詞意味著什么?誰來決定它?這些問題不僅是跨學科的,而且超越了學術范疇,具有了高度的文化依賴 性。

二、“中介論”與日本技術哲學:歷史的和現(xiàn)象學的視角

現(xiàn)代日本哲學在拒絕西方哲學中的主客體二元論的基礎上,轉而關注主客體的內在關系。在明治時期(1868—1912),現(xiàn)代科學技術以一種被剝奪了形而上學基礎的形式從西方引入日本,以中介論(the theory of mediation)為核心的日本技術哲學可以概括為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將技術與心靈或主體之間的中介問題主題化。在該討論小組中,日本技術哲學學者以西田幾多郎、三木清、中岡哲郎等日本技術哲學代表人物的思想為基礎,討論了他們的技術哲學思想在東亞傳承與發(fā)展的現(xiàn) 狀。

日本JSSTS 主席直江清隆教授的報告《日本前現(xiàn)代物理、技術和倫理思想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啟示》,從詞源學角度追溯并解析了技術意義的內蘊。他指出,盡管現(xiàn)在意為技術的“技術”(gijutsu)一詞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直到20 世紀初這個詞才在日本普及起來。術語“蕓術”(geijutsu)和“工蕓”(kōgei)通常被用來表示技術,所以技術被翻譯為shogeigaku(藝術研究)或kōgeigaku(工藝研究),這種譯法類似于希臘語technê 在拉丁語中被翻譯成ars。此外,技術也解釋為作為機械的藝術,所以,日語里“技術”是藝術和科學,而不是科學和技 術。

在另一個報告《三枝博音的技術哲學及其東亞觀》中,直江清隆討論了三枝博音的技術哲學思想。在三枝博音看來,技術是意義在自然和精神之間的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技術意味著自然與人類的和解。三枝博音的思想特點是,在研究技術的歷史時,他避免陷入單純的人工制品的歷史,而是在與各自的文化密切接觸的情況下研究技 術。

鈴木俊宏教授在與會報告《日本工匠如何接受當代技術》中引用了日本歷史學家和技術哲學家中岡哲郎的理論,他探析了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工匠是如何接受現(xiàn)代技術的。鈴木俊宏發(fā)現(xiàn),在明治維新和太平洋戰(zhàn)爭結束后的一段時間里,日本的工匠們通過學習并仿制西方技術產品實現(xiàn)了手藝與世界的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的斷裂將會產生巨大的危 機。

珠實福士教授的論文《為神經技術的適當社會實施而進行最佳倫理教育》認為,近十年來,神經技術作為一個技術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有望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測量大腦的神經活動,與此同時,神經倫理學是一個應用倫理學領域,它涉及神經科學研究行為和研究成果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為了從神經倫理學的角度建構和推動神經技術的倫理使用和傳播,有效開發(fā)人力資源來支持神經技術的發(fā)展,日本的利益相關者需要通過“負責任的研究和創(chuàng)新”(RRI)橫向整合系統(tǒng)化知識,盡快形成普遍意義上的國際神經技術倫理標 準。

松井佑介在與會報告《醫(yī)療AI 的民主設計:對話式共同演化模式及其倫理基礎》中提出了醫(yī)療人工智能的對話協(xié)同進化模型(dialogical co-evolutionary model)。健康領域一直與政治或經濟利益密切相關。例如日本政府擔心,由于人口迅速老齡化,包括醫(yī)療和長期護理福利在內的社會保障福利的成本每年都在增加,為此,政府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干預個人的日常生活,促進行為改變以預防疾病,以此延長人們的健康預期壽命,創(chuàng)造新的產業(yè),并實現(xiàn)降低醫(yī)療和長期護理的社會成本。然而,客觀設定的健康目標并不總是與個人生活目標一致,在某些情況下兩者甚至會發(fā)生沖突。松井佑介認為,民主的技術設計是實現(xiàn)醫(yī)療人工智能優(yōu)化個人健康目標的必要條件。在這場報告中,松井佑介提出通過醫(yī)療人工智能的對話協(xié)同進化模型,鼓勵用戶反思技術在他們對健康的理解中的中介作 用。

村田純一在《技術的創(chuàng)造力——西田和技術哲學》的報告中指出,日本近代哲學史上技術哲學從未成為主導流派。但在20 世紀30 年代日本的工業(yè)化開始之后,許多代表性的哲學家,如戶坂潤和三木清等人都曾表達他們對技術哲學的興趣并出版了包含技術哲學內容的書籍。大約在同一時期,日本的學院派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發(fā)表了許多文章,從而發(fā)展他關于基本哲學體系的思想,在這些文章中他重點關注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互動結構,并試圖用“歷史世界”的“矛盾身份”概念澄清這種互動結構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并將其稱之為“技術”。村田純一在報告中解釋了西田關于技術的創(chuàng)造性特征的著名表述,即“從被制造到制造”的含義,并在闡明西田哲學與海德格爾哲學對比的基礎上,指明了西田技術哲學對當代技術哲學研究的重要意 義。

三、技術與人性:重新審視人文主義及其危機

“人文主義”一般是指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意義和價值之源的信仰。然而,在技術中,人文主義卻逐漸疏離該初衷,例如在建筑領域,建筑師優(yōu)先考慮的并非人類的需求,而是探索優(yōu)先考慮功能、結構、材料、技術、工業(yè)生產、經濟等其他要素。在當代,如何調和人文主義和技術之間的矛盾,正是該討論小組探討的核心問 題。

卡爾·米切姆(Carl Mitcham)教授帶來的報告是《利奧·施特勞斯在技術社會領域的思想》。米切姆指出,利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的著作中綜合了對技術社會各種特征的觀察和批判,特別是對工程專業(yè)知識、技術官僚、核武器、技術進步和暴政的評論,許多學者從中汲取了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示。在本場報告中,米切姆從蒂莫西·伯恩斯(Timothy Burns)的文本《利奧·施特勞斯論民主、技術和自由教育》出發(fā),解釋了啟蒙運動和現(xiàn)代主義者試圖將廣義上的科學(即包括工程和技術)注入社會,作為一種可以取代宗教的黏合劑的趨勢。他認為,這種趨勢遭到當代公共的、后真理話語的挑 戰(zhàn)。

在另一場報告《作為新的歷史哲學的技術世或技術哲學》中,米切姆則回應了阿戈斯蒂諾·塞拉(Agostino Cera)的新著《人類世的哲學之旅:發(fā)現(xiàn)未知領域》。米切姆認為,塞拉的書的第一部分討論了“什么是人類世”?而答案是:人類世是技術世,一個具有(地理)歷史重心的認知超客體。就“閾值概念”(threshold concept)而言,人類世是一種認知的混合體,它超越了傳統(tǒng)的兩種文化,使兩者都在各自的邊界上搖擺不定。在這種情況下,技術而非人類將成為歷史和自然本身的主體。技術因此上升到神學—宗教地位,它作為信仰的對象而突出,是神圣原則的世俗化替代品,這使得人類把救贖的希望寄托在技術上。這種“普羅米修斯式的救贖論”(Promethean soteriology)反映出真實的對技術的偶像崇拜。因此,技術新時代是技術神學的時代,是技術神圣化和神化的時 代。

東北大學的尹文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張志會以及卡爾·米切姆教授合作論文的題目為《中國技術哲學的東北學派》。論文指出,在中國改革開放后的20 世紀80 年代,陳昌曙和遠德玉所引領的東北技術哲學傳統(tǒng)有時被稱為“東北學派”。他們始終牢記的是,自然辯證法的最終目標不應該是簡單地解釋世界,而是要改變世界(或者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如何對世界采取行動),在某種程度上,東北大學比西方同行更早地關注工程師的經 驗。

大衛(wèi)·多特(David Doat)和佛蘭克·達摩爾(Franck Damour)的報告是《關于當代技術和宗教的重組,超人類主義教給我們什么?》。他們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近年來,無論是在英語世界還是法語國家,都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超人類主義的文獻,這些文獻致力于強調構成超人類主義思想的宗教圖式。為此他們研究的目的就是從超人類主義的特殊案例出發(fā),闡明20 世紀在三個不同的地理和文化空間(美國、法國和俄羅斯)形成的技術與宗教的概念和關系的本 質。

日本筑波大學的渡邊政隆教授等人的論文是《意識上傳:檢驗其可能性和影響》。意識上傳,也被稱為意識轉移,是將個人意識從生物大腦轉移到人工基質(如計算機)的過程。為了探討了意識上傳可能產生的潛在倫理問題,他們首先從功能主義的角度探討身心關系,進而通過“消退感質”(fading qualia)的思想實驗表明,在不改變主觀經驗的情況下逐步用人工器官替換大腦部分,那么意識的連續(xù)性和同一性仍然可以保持。該演講還探討了可用于實現(xiàn)意識上傳的具體技術。也即渡邊政隆教授提出的“半腦機器進路”。這種進路包括將機器大腦與生物大腦的一個半球連接起來,創(chuàng)造一個混合大腦,在利用機器大腦的處理能力和存儲能力的同時,保留意識的連續(xù)性和同一 性。

扎查·達魯斯(Zachary Daus)的報告《人文主義與后人文主義之間的技術調解》首先簡要概述了技術哲學中的“經驗轉向”及其對哲學家如何理解技術與人類能動性之間關系的影響,然后描述了如何通過監(jiān)視和提取人類數據來影響人類行為的技術,即控制論技術的出現(xiàn)。雖然一些學者仍然對后人類主義方法持樂觀態(tài)度,將人類與控制論技術的互動描述為一種潛在的“代理之舞”(dance of agency)①按照皮克林的理解,科學知識的本來面目是以一種定位的、局部的、回顧性的方式來理解并呈現(xiàn)的。這種方式具有易錯性,所以,“新奇感將從能動性的舞蹈中浮現(xiàn),然后我們將或應該修改我們的行為和信念”。參見Andrew Pickering, Being in an Environment: A Performative Perspective, Natures Sciences Sociétés,Vol. 21, No. 1, 2013, pp. 77—83。,但隨著分析人類數據的算法變得越來越不透明,達魯斯認為,控制論技術可能不僅會操縱人類行為,而且會以缺乏任何可理解的推理或理由的方式指導人類行 為。

四、監(jiān)視資本主義的興起:倫理困境與應對方案的探求

監(jiān)視資本主義是通過監(jiān)控人們在網上和現(xiàn)實世界中的活動和行為而獲得的數據貨幣化。2014 年7 月,約翰·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和羅伯特·W.麥克切斯尼(Robert W. McChesney)在紐約《每月評論》雜志上首次提出“監(jiān)視資本主義”一詞。載《監(jiān)視資本主義時代》一書中,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講述了硅谷和其他公司如何挖掘用戶信息,以預測和塑造人們的行為。根據她的說法,“監(jiān)控資本家現(xiàn)在發(fā)展了‘行動經濟’,因為他們學會了用微妙的、潛意識的暗示、獎勵和懲罰來調整和制約我們的行為,把我們引向他們最有利可圖的結果”①Shoshana Zuboff,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Barack Obama’s Books of 2019, London: Profile Books, 2019, p. 174.。本次會議上,學者們從數據行為主義等視角解讀監(jiān)視資本主義的思想危機,并試圖通過技術倫理提供解決方 案。

帕特里克·布萊恩(Patrick Gamez)的報告《如何刪除形象——理性主義的后人文主義遇到監(jiān)視資本主義》指出,后人類主義者和超人類主義者將當代科學和新興技術視為改造、超越或拋棄人類狀況的手段。后者的特征體現(xiàn)了生物遺傳的脆弱性,或者人類區(qū)別于其他動物或機器形式的自我概念化。布萊恩認為,在監(jiān)視資本主義網絡中遇到的機器學習算法實際上是預測引擎,它破壞了將主體視為有意系統(tǒng)的傳統(tǒng)理由。為此我們需要借鑒“數據行為主義”(data behaviorism)②“數據行為主義”是安托瓦內特·羅威伊(Antoinette Rouvroy)于2013 年提出的理念,她認為人類如今完全依靠數據來減輕人們通過轉錄、表征、制度化、慣例和符號化等過程來創(chuàng)造意義的責任。除此之外,算法實在主義(algorithmic realism)也強調了算法邏輯對人類行為、經驗和意向性的改變。的概念,從而在進入理性空間時采取理性主義的倫理立 場。

文森特·布魯克(Vincent Blok)等人的論文是《多元世界的進步人工智能——應對監(jiān)視資本主義的挑戰(zhàn)》。監(jiān)視資本主義的興起使得個人數據被收集和用于利潤最大化,這種現(xiàn)象已成為當今數字時代的一個緊迫問題。通過使用人工智能,個人的行為不斷受到監(jiān)視、預測和操縱,對隱私和民主構成了威脅。在此背景下,在監(jiān)視資本主義時代,是什么使技術進步?布魯克認為,通過以負責任和道德的方式設計人工智能系統(tǒng),我們可以實現(xiàn)防止社會同質化的算法,同時培養(yǎng)一個多樣化和充滿活力的公共領 域。

羅莎莉·沃恩(Rosalie Waelen)在報告《數據化和剝削》中表示,“剝削”的概念在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起著核心作用。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主義通過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實現(xiàn)剝削,其核心在于工人的勞動,然而監(jiān)視資本主義的剝削的隱蔽性在于它利用了“第二現(xiàn)代性需求”(Second-Modernity Needs),例如依賴社交媒體的互動、包容和認可,所以(監(jiān)視資本家)認為我們不能將雇傭勞動與數據化進行比較。數據化不是用戶主動參與的交易,而是用戶被動接受的占有。沃恩認為,數據的挪用是剝削性的,在道德上是有問題的,因為監(jiān)視資本家利用他們的系統(tǒng)權力對數據主體施加雙重約束:用戶需要放棄他們的數據所有權或放棄社會參與,正是這種雙重束縛迫使數據主體接受監(jiān)視資本主義者的剝削。

五、科技與社會(STS)視角下的技術:城市、民主與人工智能

技術的發(fā)展不斷深刻地變革人類生存的面貌,包括我們所生存的場所,以及國家和社會行動的原則。鑒于以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引領下的現(xiàn)代技術所具有的普遍性,本次會議的代表們共同探討了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塑造這些新興技術,從而維護和加強我們人類的核心價值?圍繞此問題,本小組的討論共分為三個主題展 開。

(一) 技術與城市:流動性的取舍

邁瑞姆·本阿德杰勒(Meryam Benabdeljelil)的論文《技術想象,城市化和網絡:“智慧城市”和流動性的挑戰(zhàn),在基礎設施和信息結構之間》提出,19 世紀的城市主要以基礎設施網絡為導向,而21 世紀的城市則以信息為基礎。工業(yè)革命的目標是通過增加生產來實現(xiàn)經濟增長,而信息革命的目標是通過知識擴展和研究來實現(xiàn)技術發(fā)展,特別是在移動領域?!爸腔鄢鞘小碑a生的大量數據使得物理和虛擬空間的混合,從連接的智能手機到傳感器、芯片、攝像頭、聲音信號和交通標志,消費者產生的實時數據通過算法分析用戶的需求、愿望、行為和習慣,使服務個性化成為可能。因而,從機動性的角度對“智慧城市”概念進行批判性分析是必要 的。

麥克·赫拉迪(Mckay Holland)在報告《穿越三個景觀:(生物)技術、代理和社會物質生態(tài)位建設》中展示了環(huán)境工程生態(tài)位構建理論(NCT)如何通過環(huán)境支架和反饋循環(huán)構建城市生態(tài)模式。麥克認為, 一旦社會—物質生態(tài)位的動態(tài)壓力通過強大的NCT 得到更好的映射,我們就可以看到它們是如何以反直覺的方式發(fā)展和展開的,從而通過支持和擴展的方式來改變現(xiàn)狀。因此,我們不僅有機會適應我們所處的生態(tài)位環(huán)境,而且我們可以構建更好的捷徑和技術工具,幫助人們穿越原本不友好的選擇性景觀,創(chuàng)造新的捷徑以支持更廣泛的生活方 式。

凱爾·沙特爾沃斯(Kyle Shuttleworth)在報告《撼動自然:綠色科技與生態(tài)意識》中考察了新加坡和德國漢堡的綠色建筑,它們將樹木和植物等自然元素融入建筑設計中,培養(yǎng)自然文化,從而將自然移入人類,而不是將人類移入自然。通過這些例子,沙特爾沃斯認為,綠色建筑不僅提供了一種建造生態(tài)友好型建筑的手段,為流離失所的物種提供棲息地,在經濟上也是有正面效果的,而且它還能夠建立城市居民之間的聯(lián)系,這有助于培養(yǎng)生態(tài)意識,培養(yǎng)一種永久的人與自然的聯(lián) 系。

(二) 技術與政治:如何構建責任體系

羅伊·沃恩特(Roel Veraart)等人的報告是《朝向負責任和可持續(xù)的農業(yè)技術體系》。沃恩特等人發(fā)現(xiàn),數據驅動的創(chuàng)新正在改變經濟和社會,包括生產、消費和分享食物的方式。數字技術具有優(yōu)化糧食生產和保障不斷增長的人口糧食安全的潛力,但數字創(chuàng)新在糧食系統(tǒng)中的整合目前處于“模糊地帶”(twilight zone),尚不清楚數據驅動技術如何對整個系統(tǒng)產生積極影響。該報告通過批判性地評估當前相關文獻,追問技術創(chuàng)新與社會經濟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關 系。

艾倫·羅特(Alain Loute)的論文《新冠肺炎危機期間數字技術的隱性社會實驗》試圖捍衛(wèi)一種假設,即在新冠疫情期間使用的數字技術采取了“隱性社會實驗”(tacit social experimentation)的形式。為此,他引用了依波(Ibo van de Poel)等人的著作《實驗室之外的實驗》,該書辯護了這樣一種觀點:“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應用應該被視為實驗過程,因為在技術實際應用后,無數的不確定性只會逐漸減少”①Ibo Van de Poel, Lotte Asveld & Donna C. Mehos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echnology in Society: Experimentation Beyond the Laboratory, Milton Park: Routledge, 2017, pp. 2—3.。羅特指出,實驗不僅僅是指技術具有改變社會的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實驗”的概念也指通過深思熟慮和系統(tǒng)的學習減少不確定性的過程。不確定性迫使專家進行觀察,采取行動以產生知識。文章表明,在危機期間使用數字技術可以在第二種意義上具有實驗性。通過促進和批準使用一般公共工具的遠程醫(yī)療實踐,當局已批準在不了解和控制其副作用的情況下實驗性使用遠程醫(yī)療,所以,數字技術既是了解民眾的工具,也會被用來約束民 眾。

凱文·蒙斯克(Karen Moesker)在報告《直接飲用水再利用——道德機遇與挑戰(zhàn)》中關注到,雖然安全用水的需要被認為是所有人擁有的人權,但在世界許多地區(qū),這項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實現(xiàn)。由于人口增長、水質惡化和氣候變化,全球對飲用水的需求不斷增加,全球水資源面臨短缺的壓力,從而威脅到人人享有水的人權。為此,直接飲用水回用(DPR)是目前世界上解決水資源短缺的一種方法,即通過對已有的水源(如雨水和廢水)進行處理后進行回用。但處理大規(guī)?;A設施往往伴隨著鎖定效應(Lock-in effect)②當用戶依賴于某個供應商開發(fā)的特定技術或服務時,他們就成了認知鎖定(cognitive lock-in)的受害者,這些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使用能夠影響其客戶決策的策略,以確保用戶仍然依賴于他們。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鎖定效應”。,因此,DPR 項目的實施需要倫理評估。因此,有必要對DPR 進行規(guī)范性辯論,因為它顯示了對當前和未來社會的潛在問題影 響。

(三) 人工智能與社會:理解人工與智能的未來

尼古拉斯·普羅菲利斯(Nicholas Proferes)的報告《科技報道和人工智能藝術倫理的寫照》指出,像Lensa、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這樣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正變得越來越流行,因為它們似乎可以憑空創(chuàng)造出新穎的藝術作品。但是,藝術家和創(chuàng)作者的作品最終成為這些系統(tǒng)的模型訓練數據,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正以這種方式被使用。用戶在意識到這一點時通常會作出憤怒的回應。簡而言之,在這些系統(tǒng)的運作方式和公眾對它們的理解之間似乎存在著嚴重的差距。該報告通過話語分析,探討了《連線》、TechDirt、Ars Technica、《華盛頓郵報》和《紐約時報》的科技報道是如何向公眾解釋人工智能內容創(chuàng)作系統(tǒng) 的。

萊奧妮·默克(Leonie Mock)的報告《從語言建模的發(fā)展看語言的物質性》指出,大型語言模型(如Open AI 的ChatGPT 和谷歌的LaMDA)的不斷進步,讓我們有理由反思我們對語言的原初印象。除了廣泛使用這些系統(tǒng)所帶來的各種社會后果之外,這些模型的存在以及它們所謂的“語言掌握”很快就會出現(xiàn)。默克認為,語言不是一種形式系統(tǒng),而是發(fā)生在物質空間中的一種實踐,因此在考慮這些技術時,我們必須考慮語言的物質 性。

歐拉·庫迪納(Olya Kudina)在《GPT-3,政治和語言功能化》的報告中認為,大型語言模型(LLMS)通常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的突破,特別是在政治層面,有人擔心大型語言模型取代批判性推理的智力發(fā)展。對此,庫迪納從技術中介理論出發(fā)提出,大型語言模型的廣泛使用迫使我們思考,如何通過對語言功能化的“反行為”(counter-conduct)以及大型語言模型在這方面的民主限制和潛力,來構建審議空 間。

六、新興技術:基于哲學與倫理的審視

東北大學陳凡和內蒙古大學徐旭合作的論文《救贖與危機:元宇宙與諾斯替主義的同構性審視》,基于傳統(tǒng)認識論和西方的諾斯替主義思想,探究了元宇宙和諾斯替主義所共同體現(xiàn)的超人類主義思想范式,并對二者的同構性進行了審視與思考,提出了通過技術想象完成對二者同構性問題的解決方 案。

浙江大學潘恩榮和高強的報告《異化與化人——物的移動性及其影響》,就“物的移動性導致的人物關系分離”問題,分別以費爾巴哈、黑格爾以及馬克思等哲學家的思想為視角探討了現(xiàn)代社會的新異化現(xiàn)象,構建“異化”的一般生成機制,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異化新現(xiàn)象提供理論模型。①報道參見http://marx.zju.edu.cn/2023/0614/c23481a2772772/page.htm(2023-08-30)。

大連理工大學于雪的報告《智能網聯(lián)汽車(CAVS)的責任問題:一種道德行為的框架》提出,通過構建道德行為的三個維度框架來區(qū)分行為的三種責任,并構建了道德行為的三個維度或步驟——預測、決策、采取行動,根據這三個步驟又進一步提出了三種責任——預測責任、決策責任和行動責 任。

川村昌男等人的報告《GPT-3.5 的道德直覺及其對實驗哲學的啟示》,對人工智能的哲學直覺(philosophical intuitions)進行了研究。2022 年,Open-AI 發(fā)布了高性能聊天AI ChatGPT-3。ChatGPT-3 可以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包括復雜的哲學問題,就好像它和人類一樣具有哲學直覺。雖然近年來對人類的哲學直覺有實證研究,但在這種實證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是否有價值尚屬未知。該報告在這個問題上提出四種可能性:人工智能的直覺在哲學上是沒有價值的;我們可以用人工智能的直覺來預測人類的直覺;我們可以用人類的直覺來代替人工智能的直覺;人工智能的直覺比人類的直覺更有價值。大量關于人類直覺的實證研究表明,人類直覺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報告的核心觀點是,人工智能直覺在未來將發(fā)揮更強大的作 用。

三木因幡的報告《接觸悖論和其分析》提出,蒂姆·庫克(Keith Cooper)所描述的接觸悖論(Contact Paradox)是,如果沒有接觸地外智慧生物(ETI)的經驗,人類很難獲得與之安全接觸的必要條件并獲得有益的結果。三木因幡認為,類似的(偽)悖論不僅可以在空間倫理中找到,也可以在未來倫理的其他領域找到——如人工智能倫理和環(huán)境倫理。而根據人工智能技術、生物工程以及全球環(huán)境的變化和太空殖民的發(fā)展,我們可以預期,未來人類的后代也將與現(xiàn)在的人類有所不同,一旦后代分化成許多異質群體,生存風險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上 升。

島袋清水的報告《同情LAMDA:大型語言模型的道德考量》注意到,康德區(qū)分了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兩種義務:“權利義務”和“美德義務”。權利義務可以通過公共立法強加于人,美德義務則不能,因為美德義務只能被我們強加給自己。2022年6 月,谷歌工程師布萊克·萊蒙(Blake Lemoine)聲稱會話語言模型(LAMDA)具有意識,所以語言模型需要進行道德考量。但不久谷歌否認了這一消息,并暫停了萊蒙的職務。許多人回應說,沒有合理的理由將語言模型視為“道德受體”——一個值得道德考慮的主體,更不用說是一個有意識的主體。在該報告中,島袋清水對將語言模型視為道德受體的理念進行了理論分析,他研究了馬克·考克伯格(Mark Coeckelbergh)和威廉·麥克唐納(William McDonald)的相關文獻,并在此基礎上指出,我們有道德義務將某些語言模型當作道德受體來對待,但是不能通過公共立法強迫人們履行這一義 務。

亞倫·巴特勒(Aaron Butler)提交的論文是《道德責任、機器倫理和技術哲學——將倫理納入“自主”人工智能系統(tǒng)》,其研究目的是為自主人工智能系統(tǒng)(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等)開發(fā)可行的道德責任模型。但達成這個目標之前需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人工智能系統(tǒng)的道德責任是否有可行的解釋?如果有,那么模型的基礎是什么?為了實現(xiàn)這個研究目標,研究工作應該分為三個階段執(zhí)行:首先,闡述問題及其相關語境;其次,構建以實踐為導向的概念框架和模型;最后,對模型及其概念框架進行測試。以此可以應對相關技術系統(tǒng)的道德責任的三個關鍵挑戰(zhàn),即自主性問題、不透明性問題和可執(zhí)行性問 題。

來自東京大學的佐倉統(tǒng)和前田春香的報告《什么是美國人眼中的歧視?——來自/對于算法偏見的含義》①該報告是2022 年在北京召開的智源大會上,二位研究者所匯報的《什么是日本人眼中的歧視?來自/對于算法偏見的含義》 (“What do Japanese People Find Discriminatory? Implications from/to Algorithmic Biases”)一文的姊妹篇。認為,隨著算法變得越來越普遍,諸如公平問題在內的一些倫理問題已經浮出水面。雖然計算機科學家試圖用數學方法來定義公平,但數學方法因為缺乏對具體情況的完善考慮,所以廣受人文學科學者的批評。最近的實證研究調查了人們對公平的看法,公平可被簡單定義為沒有歧視。然而,這些研究關注的是公平,而歧視和偏見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因此要理解公平,識別歧視感知中的情境特征和行為體特征是很重要的。該研究旨在從歧視者和被歧視者的角度闡述歧視的語境。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他們對1000 名美國人進行了定量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曼—惠特尼秩和檢驗①曼—惠特尼秩和檢驗是零假設的非參數檢驗,即對于從兩個總體中隨機選擇的值X 和Y,X 大于Y 的概率等于Y 大于X 的概率。,通過邏輯回歸模型探索了歧視敏感人群的特征。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會根據自己的歧視經歷(尤其是種族偏見)感知到算法偏見,所以,個人經歷對公平是有影響 的。

七、結語

隨著人類世、ChatGPT、元宇宙和監(jiān)視資本主義等事件的涌現(xiàn),人類長久以來秉承的人文主義理念不斷遭受挑戰(zhàn)和解構,本屆技術哲學年會正是在這樣的際遇中展開了對技術、流動性和人性的探討和反思。隨著技術與社會的深度交互,技術哲學的當代意義不僅僅停留在對技術的形而上學思考層面,而是朝著觸及人類本性和社會未來等更為重大的意義研究目標而去,正如1979 年漢斯·約納斯在《朝向一種技術哲學》的文中所感嘆那樣,“現(xiàn)代技術幾乎涉及人類生存至關重要的一切,無論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心靈的”②Hans Jona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Hastings Center Report, Vol. 9, No. 1, 1979, pp. 34—43.。

會議選舉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yè)大學科學史與哲學專業(yè)以及技性科學史與哲學專業(yè)教授阿爾弗雷德·諾德曼(Alfred Nordmann)為下一屆SPT 主席,諾德曼曾出版包括《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導論》 《技術哲學導論》等在內的多部著作,曾擔任歐盟專家組“融合技術——塑造歐洲社會的未來”的報告員、喬治·利希騰貝格學會主席以及《技術科學史與哲學》系列叢書的編輯。在大會閉幕式上,會議決定第24 屆SPT 會議將于2025 年在荷蘭埃因霍溫舉 行。

猜你喜歡
哲學人工智能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 06:59:05
人工智能與就業(yè)
IT經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 02:38:24
數讀人工智能
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 09:00:59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下一幕,人工智能!
南風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1:29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奧秘(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仁怀市| 娄烦县| 富阳市| 信阳市| 临猗县| 青海省| 北流市| 彰武县| 皋兰县| 象山县| 贵定县| 金寨县| 泸州市| 富平县| 任丘市| 库伦旗| 财经| 宜兰县| 久治县| 黎平县| 双柏县| 清镇市| 株洲县| 平原县| 中超| 瑞丽市| 洪泽县| 大埔区| 广丰县| 玉树县| 崇仁县| 安顺市| 手机| 嘉荫县| 晴隆县| 松桃| 全南县| 岳池县| 浏阳市| 庐江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