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辜負人,或者被辜負
只是,一定莫要辜負了這
一月細雨,二月春芽,三月桃李
四月芳菲,五月香粽,六月輕雷,七月流火
八月秋高,九月菊黃,十月斜暉,十一月霜白,十二月雪飛
3月6日·驚蟄
驚蟄,顧名思義,是蟄伏的生命被驚醒。
在二十四節(jié)氣與七十二候的“時空-物候”體系中,“蟄”出現(xiàn)了四次。一是立春二候,蟄蟲始振。二是秋分二候,蟄蟲坯戶。三是霜降三候,蟄蟲咸俯。這三個“蟄”,屬于七十二候體系。而驚蟄,屬于二十四節(jié)氣,時間在立春、雨水之后,已經(jīng)與立春二候“蟄蟲始振”差了一個月時間。從這個時間周期來看,說驚蟄是冬眠的動物蘇醒,其實不準確。冬眠動物的蘇醒,當在立春二候“蟄蟲始振”之際。人醒了要賴一會兒床,對動物而言,也是如此,要等天氣慢慢熱起來,身體才慢慢暖和起來。這就是所謂的驚蟄。
其實,這個節(jié)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因為避諱漢景帝“劉啟”之名,改“啟蟄”為“驚蟄”。啟,從戶從口,就是開戶,開門的意思。對應的,正是秋分二候的“蟄蟲坯戶”。蟄蟲坯戶,是把自己的洞穴出口用泥土封閉起來。啟蟄,是動物打開封閉的土門,重新走到春光里。
一年之計在于春,從驚蟄開始,人們可以著手規(guī)劃一年的事業(yè)。春天有幾分耕耘,秋天就有幾分收獲。
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
上巳節(jié)是一個古老的節(jié)日,在春秋時期就已十分流行。
《韓詩章句》中寫道:“鄭俗,上巳,溱洧兩水之上,秉蘭祓除。”上巳節(jié),可以稱為水邊的節(jié)日。這一天,是利用天時、地利和地球上的潔水、春水,對我們的身體進行洗濁,蕩滌塵垢,驅(qū)除疾病。
魏晉時期,上巳節(jié)還演變?yōu)榛适屹F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這形成上巳節(jié)另一項重要習俗“曲水流觴”。“曲水流觴”更像是一種游戲,玩法是大家坐于環(huán)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放在流水之上,任酒杯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并賦詩一首,不然就罰酒三杯。從周代到魏晉,乃至盛唐、明清,從洛邑到溱洧乃至長安,三月三上巳之風俗,歷久不衰,可見它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影響之深。
此外,上巳節(jié)也稱女兒節(jié)。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薺菜花、桐花藏在衣服內(nèi),認為可以防蛀;婦女把薺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