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斌 李 香
隨著教育部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 的實施, 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義務教育質量進入攻堅期。 深化課改必須堅持育人為本、 素養(yǎng)立意, 還要堅持問題導向、 系統(tǒng)思維和整體變革。 課堂變革與教研轉型,不是一道 “單選題”, 而是同步做好的 “必答題”。 湖北省松滋市實驗小學 (以下簡稱 “松滋實小”)從2021 年開始, 以新教育實驗“構筑理想課堂” 行動為載體, 啟動教學改革, 建構起 “備—教—評—學” 一體化的深度教研機制。
松滋實小從2020 年開始以朱永新教授 “理想課堂三重境界六個維度” 為理論支撐推進課堂改革。 理想課堂以 “六維度” 和 “三境界” 交織的經(jīng)緯線, 編織出一個充滿活力與智慧的新課堂。 2021年, 基于 “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這一時代新命題, 松滋實小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理想課堂建設的實踐研究” 課題成為荊州市教育科學 “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 通過近三年研究, 學校賦予了 “理想課堂” 豐富內(nèi)涵, 聚焦核心素養(yǎng)如何在課堂落地, 于學生落實。 尤其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2022 版)》 頒布后, 聚焦新課標的精神如何轉化為松滋實小特有的 “學科共識” 和生動的 “理想課堂”。
從 “道” 的層面, 松滋實小建構了理想課堂 “一個核心、 三大原則、 四個重構、 三重境界” 的理念體系。
聚焦一個核心: 大道行簡, 學為中心。 松滋實小致力于改變課堂教學 “過程繁瑣” 和 “被動學習”這兩大通病, 提出 “理想課堂” 這一核心價值追求。 所謂 “大道行簡”, 即情境簡潔, 內(nèi)容簡約, 過程簡構, 語言簡樸, 技術簡化。這一理念, 直指當下課堂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過于花哨費時、 教學內(nèi)容主次不分明、 教學過程結構不清、 教師語言碎問碎答和課件運用喧賓奪主束縛手腳等現(xiàn)實問題。 所謂 “學為中心”, 即以生為本, 學為主線; 以學定教, 少教多學; 以學論教, 以評促學。 這一理念, 直指當下教師不敢放手, 學生被動學習、 參與度不高、 缺乏思維過程等突出問題。
堅持三大原則: 充分相信學生, 高度解放學生, 全面賦能學生。 這三大原則是 “面向全體”的全民教育觀和 “成人之美” 的全人教育觀的體現(xiàn)。 “理想課堂”的 “理想”, 首先是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 才能學有深度。 松滋實小倡導讓問題 “活” 起來, 激發(fā)學生思考力, 創(chuàng)設從傳遞知識走向啟迪學生智慧的課堂, 充分相信學生; 讓課堂動起來, 激活學習內(nèi)驅力, 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參與、主動發(fā)展的課堂, 高度解放學生;讓關系暖起來, 激增學生認知力,創(chuàng)設溫暖的、 有生命力的、 有創(chuàng)造力的課堂, 全面賦能學生。
深化四個重構: 重構教學地位、 重構教學關系、 重構教學模式、 重構教學流程。 一變地位,學是中心, 是目的; 教是手段,是條件。 二變關系, 時空占用上體現(xiàn) “少教多學”; 教學依據(jù)上體現(xiàn) “依學定教”; 先后順序上體現(xiàn)“先學后教”; 評價標準上體現(xiàn)“以學論教”。 三變模型, 從傳統(tǒng)講授式的教學走向對話式教學;從傳統(tǒng)教師牽引式的模型走向任務驅動式的模型。 對話分享、 展示交流、 小組競賽等成為課堂上的主要內(nèi)容。 四變流程, 以學生為主體, 流程再造的著力點體現(xiàn)在更加重視前置學習、 合作學習和拓展學習。
追求三重境界: 落實有效教學框架、 發(fā)掘知識內(nèi)在魅力、 追求知識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鳴。 這三重境界直接指向課堂教學的三大目標。 第一重境界, 落實 “課有結構、 訓練有素” 的教學目標。第二重境界, 落實 “學習充分、 思維通透” 的教學目標。 第三重境界, 落實 “多維關聯(lián)、 滋養(yǎng)生命”的教學目標。
從 “術” 的層面, 建構理想課堂 “結構化教學與多樣化學習” 為基本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型, 簡稱“3+4 生本課堂”。
一是堅持 “結構成好課”。 遵循新課標精神, 以結構化課堂落實“知識結構化” 到 “學習的結構化”。 所謂 “3”, 即以引學、 導學、拓學為主要板塊的學習結構。 引學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的導入新課。 引學主要以三種方式呈現(xiàn): 預學反饋(提問、 檢測、 展示)、 引學鋪墊(以舊引新、 知識關聯(lián))、 情境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 真實的問題情境)。 導學體現(xiàn)的是以學習為中心任務驅動式的教師主導。 它的關鍵表現(xiàn)是: 自學為基礎, 合作是標配, 動口動手積極展示是亮點, 教師點撥最看 “功夫”。 拓學是體現(xiàn)資源整合度、 教學延展度和思維訓練度的重要載體, 要突出主攻難點和高階思維, 追求以關聯(lián)設計, 為遷移而教。
二是堅持 “靈動式學習”。 堅持素養(yǎng)立意導向, 在變革和豐富學習方式中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所謂 “4”, 即以自學、 共學 (“同桌對學+小組合作”)、 體驗探究、 分享對話為主的學習方式。 從呈現(xiàn)特征上看, 體現(xiàn)為無聲自學、 小聲交流、 大聲展示、 回聲反饋等動靜相宜的 “四聲特征”。
結構化教學與多樣化學習的有機融合, 保證了課堂既有結構支撐保底, 又有豐富學習樣態(tài), 形成有結構而又靈動的課堂。
松滋實小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 通過充分理解吃透新課標精神, 提煉新課標最核心的教學價值觀, 提出富有學科特色的教學表達——“學科共識”。 讓 “學科共識” 成為每一個學科組的共同教學遵循和課堂價值取向, 并倡導和支持有個性、 有研究的教師公開提出并發(fā)布自己的 “教學主張”。 學校每年舉辦 “新教育年度論壇”, 發(fā)布共識、 分享成果, 以課為媒, 讓課說話, 起到很好的效果。
備課, 作為教學的基本功, 直接決定著教學的品質。 松滋實小根據(jù)教學改革的新形勢, 對學校備課管理進行變革, 實現(xiàn)減負提質。
分級管理, 多元備課。 將 “分級備課管理” 作為解放教師的制度化設計。 一是分級備課有標準。 教齡滿10 年的教師, 或者滿6 年且成為縣、 市級骨干的教師, 可以不再要求統(tǒng)一的手寫紙質備課, 自主選擇在教材或教參上手寫備課, 也可以使用PPT 課件代替手寫備課。基于教材的簡約備課必須有學習目標、 學習活動設計等基本要素; 基于PPT 的簡約備課必須有基于學情的修改和再造。 二是契約管理,全校公示。 對于申請教材或PPT備課的教師在常規(guī)檢查中未達標的, 恢復其常規(guī)備課要求。
一課三備, 一科一案。 學校統(tǒng)一 “結構化備課紙” 模板, 各教研組根據(jù)本學科教學實際和新課標精神, 對本學科 “結構化備課模板” 進行微改造, 實施 “一科一案” 備課管理。 去掉備課繁雜的程式, 推行 “一課三備”。 一備目標,基于大單元框架下的目標設計 (總體目標+課時目標; 核心目標+其他目標), 簡化目標個數(shù), 單課時目標不超過3 個。 二備結構, 圍繞預學、 導學、 拓學三大板塊設計教學結構, 變 “細節(jié)化備課” 為“框架式備課”。 詳略案由教師根據(jù)自身實際設計, 不作統(tǒng)一要求, 更不要求教師備 “逐字稿”。 倡導“學習結構備在心中, 備忘知識備在書上” 的簡約備課。 三備學習,以 “問題驅動+學習活動” 為基本架構, 引導教師將備課的重點放在問題設計、 任務設計、 活動設計和訓練設計上, 提升備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微集備, 共享成長。 以年級學科組為單位, 每周一次集體備課。 常態(tài)化的集備, 建構 “微主題學習、 微話題探討、 微課例研究”集備模式。 微主題學習, 體現(xiàn)“學”, 落實每周一個主題的共讀共學活動, 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微話題探討, 體現(xiàn) “備”, 側重本周教學單元中的熱點難點或近期教學中碰到的疑難困惑來展開討論; 微課例研究, 體現(xiàn) “磨”, 聚焦本學科組的公開課進行切片診斷式研究,改進完善, 探討好課的更多可能。
深度教研, 是 “人人都是參與者, 個個都在研究中”。 松滋實小的教研活動, 努力追求 “三去三心” 的生態(tài): 去行政化、 去功利化、 去形式化, 設計用心、 活動走心、 教師上心。 學校形成 “一課三磨+一課三評+雙創(chuàng)雙優(yōu)” 教研機制。
深耕 “一課三磨”。 遵循 “教學相長”, 堅持 “好課多磨” 和“好老師在磨課中成長” 的理念,守住師生共享成長的主陣地。 一磨 “課形”, 守住常態(tài)常規(guī)的課堂底線, 追求 “課有定則、 底線有守、 訓練有素” 的學習氛圍。 松滋實小將課堂規(guī)范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作為新教師的第一門必修課, 以常年堅持 “家常課創(chuàng)雙優(yōu)”(優(yōu)質教學、 優(yōu)秀習慣) 作為課堂打磨的第一項基本功, 并作為觀課評課的基本要素。 二磨 “課程”, 貫穿 “學為中心、 思為主線”, 體現(xiàn)知識結構化到學習結構化的學習過程。 如何建立高質量的課堂結構? 學校畫出這樣的路線圖: 結構 (知識體系) —解構(問題化) —重構 (任務驅動) —建構 (學習探究)。 通過標桿課、達標課、 研究課、 競賽課等系列活動, 推動基于 “3+4 生本課堂”基本模型的 “一科一?!?教學范式建設, 把各學科的課堂結構 “磨”成形、 “磨” 成熟。 三磨 “課品”,聚焦 “素養(yǎng)目標” 和 “育人為本”,追求思維訓練、 實踐提升、 生命共鳴的課堂價值。 什么是高品質的課堂? 關鍵指標在 “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否真正在課堂落地, 在學生身上落實; 關鍵指標在育人為本、 學為中心的理念是否真正得到充分體現(xiàn), 學生在學習中是否得到歷練和成長, 也就是理想課堂的“第三重境界” 是否得以呈現(xiàn)。
倡導 “一課三評”。 遵循新課標精神, 課堂觀察聚焦教學過程“五個視角” 和學習質量 “六個維度”。 “教學過程五個視角”, 即目標設計、 課堂結構、 實施策略、教育教學價值觀和現(xiàn)場生成。 “學習質量六個維度”, 即目標達成度、 資源整合度、 師生親和度、 教學延展度、 學生參與度、 學生思維度。 每一次教研, 觀課教師從師與生、 過程與質量進行立體式觀察,記載師生在課堂上的關鍵表現(xiàn),進行對標反思。 課堂評議則建立“育人理念” “教學策略” “學習質量” 三大體系共20 個評議要素。每一次教研活動, 觀課教師需從三個層面逐一進行說課和優(yōu)課。
推行 “雙創(chuàng)雙優(yōu)”。 建立常態(tài)化的 “雙創(chuàng)雙優(yōu)” 主題教研機制。每學期聚焦一個教研主題, 開展深度研修活動。 基本范式為: 組內(nèi)創(chuàng)優(yōu), 校級展示。 組內(nèi)創(chuàng)優(yōu)階段,以 “同課異構” 和 “同課同構” 的方式進行, 同備、 同教、 同研,“一課教三次、 三人教一課”, 通過比較找出差距, 改進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效率, 實現(xiàn)資源共享。 教研組長是第一責任人, 在共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2—3 人的展示團隊。校級展示環(huán)節(jié), 按照集中觀課、分組討論、 多維評議、 專家點評的流程進行, 每輪展示時間半天,確保觀好、 議透、 共識。 全員卷入、 全程卷入、 全面卷入, 聚焦問題、 生成主題, 眾籌智慧、 編織教案, 沉入現(xiàn)場、 深耕課堂, 呈現(xiàn)課例、 成人成事。
當下, 很多學校教研活動精彩紛呈, 教研項目不斷創(chuàng)新。 值得反思的是, 教研活動僅僅留存于 “課堂” 層面, 卻忽視了背后深層的東西——專業(yè)素養(yǎng)。 為教而教, 為課而研, 窄化了教研的意義和價值;缺乏理論引導, 后勁不足。 如何避免日常的教學研究處于形式化和表層化狀態(tài), 破除 “淺層生長”,推動教師的 “生命扎根”? 學校必須給校本教研的 “土壤” 注入鮮活的 “精神養(yǎng)料”, 以涵養(yǎng)和夯實教師的專業(yè)根基。 只有這樣, 教師才能在日常的備課、 上課、“磨課”、 議課等活動中, 從 “經(jīng)驗型教研” 走向 “專業(yè)型教研”, 既凸顯校本教研的深度, 又實現(xiàn)自身專業(yè)進階。
理論提升, 打開教研 “寬度”。教師最難突破的 “瓶頸”, 唯有認知。 松滋實小堅持把傳統(tǒng)的 “教研組織” 建設成 “學習共同體”,推動 “無學習, 不教研”。 遵循新教育 “學習在窗外, 他人即老師,世界是教材” 的成長理念, 引領和影響教師們廣泛吸納新時代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 我們以新課標的 “學—考—講—賽”系列活動為載體, 推動教師形成系統(tǒng)的課程意識和課標意識, 建構學科育人的系統(tǒng)思維, 回到課程土壤來推動課堂變革。 以 “眼中有課程, 心中有課標” 為專業(yè)標準, 開展新課標培訓、 講座、 討論和課例研究活動, 提升和拓展教師的視野和格局。 2023 年秋季, 針對語文、 數(shù)學、 英語三大學科開展“大單元整體教學” 的主題教研,推動教師對 “大單元教學” “大概念” “大任務” “大情境” 等新理念的理解和踐行。
問題攻堅, 提升教研 “精度”。為避免大而化之的 “泛化” 教研,松滋實小聚焦 “構筑理想課堂”這一行動, 開展敘事研究、 課例研究、 細節(jié)研究和問題研究。 “寧在點上挖井, 不在面上挖坑?!?通過提前發(fā)布小課題, 給予教師以明確的研究指向。 例如, 好課堂有好故事、 理想課堂的 “理想”、 我心中的理想課堂、 理想課堂的 “好聲音”、 理想課堂是怎樣 “磨” 出來的、 理想課堂的 “模樣”、 “學為中心” 的實踐策略、 “育人為本” 的學科實踐、 “結構化教學” 的學科范式、 “核心素養(yǎng)” 如何落地、“小組合作” 的有效性研究、 “大單元教學” 的實踐研究、 理想課堂中的 “教” 與 “學”、 如何體現(xiàn)“生命立場”、 如何實現(xiàn)理想課堂的 “三重境界”、 課堂 “行簡” 策略等。
專業(yè)領航, 提升教研 “高度”。提升教研實效, 放大教研價值, 這是學校教研一直在追求的高度。 一場好教研的高度在哪里? 主要看三個方面: 一是有沒有形成充分交流的氛圍; 二是有沒有呈現(xiàn)可觀的研究樣本; 三是有沒有形成對教育教學的價值共識。 而這三個方面, 則取決于三個關鍵人物: 主持人、 發(fā)言人、 點評人。 教研活動要有 “一石激起千層浪” 的漣漪效應, 關鍵在 “石”。 因此, 每一次教研, 對三類主角, 都要用心、 精心, 以專業(yè)的態(tài)度對待教研, 以專業(yè)的思想引領教研, 以專業(yè)的對話撬動教研。 尤其是 “點評人”, 必須彰顯專業(yè)的 “話語權”, 提升教研的思想格局, 帶領教研團隊走向認知的高度, 發(fā)揮 “點石成金” 的功效。 所以, 真正觸及靈魂改變思維的教研, 要從討論 “面” 走向討論 “心”, 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深度教研”。
課堂的理想承載學生的理想,教研的深度決定課堂的深度。 新時代的學校教研轉型, 要從 “華而不實” 的熱鬧中走向 “潛心育人” 的真實課堂、 深度教研。 在追尋 “理想課堂” 的征途上, 我們不僅看到正在奏響 “生命交響樂” 的課堂, 也看到了教師的成長。 我們會循著 “理想課堂” 的腳步, 讓深度教研引領 “理想課堂”,以 “理想課堂” 支撐深度學習, 讓教育看見思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