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
提 要 文章綜合運用語言學、??睂W、文獻學的方法,考察和辨析了阮刻本《儀禮注疏·士冠禮》之“繐履”實為“繐屨”之誤,《儀禮》無“以履為屨”的現(xiàn)象。這一個案表明,常用詞由于字面普通,其發(fā)生訛誤或竄改的情況極具隱蔽性。因此,從事漢語史研究時,應特別注意避免由于語料訛誤導致例證失效的情況。
“屨”和“履”是古漢語中表示“鞋”義的兩個常用詞,它們在漢語史上曾發(fā)生過歷時更替的演變。段玉裁曾于《說文解字注》“屨”條中指出:
晉蔡謨曰:“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蹲髠鳌贰x貴屨賤’,不言‘履賤’;《禮記》‘戶外有二屨’,不言‘二履’。賈誼曰:‘冠雖敝,不以苴履。’亦不言‘苴屨’?!对姟吩唬骸m糾葛屨,可以履霜?!瘜?、舄者一物之別名,履者足踐之通稱?!卑?,蔡說極精?!兑住贰对姟贰度Y》《春秋傳》《孟子》皆言屨,不言履。周末諸子、漢人書乃言履。
以上蔡謨、段玉裁所云,已近“屨”“履”的演變事實。但蔡謨所言“自漢以前皆名屨”則與事實不符,當改“漢”為“戰(zhàn)國”(參看黃金貴,2016:502)。段玉裁所說的“《易》《詩》《三禮》《春秋傳》《孟子》皆言屨,不言履”,張標(1989)認為“實不盡然”,指出《儀禮》有“以履為屨”的現(xiàn)象,即“履”有表示“鞋”義的用例;王彤偉(2017)亦說“略有誤差”,認為《儀禮》“既言屨,也言履”。他們征引《儀禮》的例句為:
(1)冬,皮屨可也。不屨繐履。(《儀禮·士冠禮》)
王彤偉(2017)還據(jù)例(1)認為,戰(zhàn)國晚期以前《儀禮》中的“繐履”是唯一表示“鞋”義的用例,但此例實為一個無效例證。茲辨正于下,以就正于方家。
首先,先引《儀禮·士冠禮》經(jīng)文如下:
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絇、繶、純,純博寸。素積白屨,以魁柎之,緇絇、繶、純,純博寸。爵弁纁屨,黑絇、繶、純,純博寸。冬,皮屨可也。不屨繐〇①為論述方便,此處暫以“〇”代之。下同。。
上引《儀禮》經(jīng)文中,“繐〇”前有“屨”“黑屨”“白屨”“纁屨”“皮屨”,為何獨獨“繐〇”作“繐履”?賈公彥曾于“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絇、繶、純,純博寸”下疏曰:“自此至‘繐屨’,論三服之屨?!庇帧翱摡枴编嵭⒃唬骸翱搶?,喪屨也??|不灰治曰繐。”賈公彥疏曰:“繐衰既是喪服,明繐屨亦是喪屨,故鄭云‘喪屨’也?!编嵶?、賈疏均引作“繐屨”,可知《士冠禮》經(jīng)文“繐〇”實作“繐屨”。
其次,表示“鞋”義的“履”最早見于睡虎地秦簡,如《法律答問》簡162:“‘毋敢履錦履?!腻\履’之狀何如?律所謂者,以絲雜織履,履有文②簡文“履錦履”的“履”字下均有重文號,但“錦”字下缺重文號,“雜織履”的“履”字下亦有重文號。本文引例直接析出重文,并據(jù)文意補出缺文“錦”。,乃為‘錦履’,以錦縵履不為,然而行事比焉?!闭硇〗M指出,《法律答問》引用的某些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時期制定的原文③參看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1990)“釋文 注釋”第93 頁的“說明”。。這表明“履”表示“鞋”義的用例至早也要到戰(zhàn)國中期才始見④據(jù)考察,在成書時代爭議較少的先秦文獻中,戰(zhàn)國晚期以前除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的“履”外,暫未見到其他用例。。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出土與傳世文獻中,“屨”“履”的使用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即戰(zhàn)國晚期以前多用“屨”少用“履”,如戰(zhàn)國中期或中期偏晚的楚簡遣策中有“屨”無“履”;至戰(zhàn)國晚期,則多用“履”少用“屨”,如睡虎地秦簡(7:5)⑤在睡虎地秦簡中,表示“鞋”義的“履”共見13 例,除《法律答問》的6 例外,余下7 例均見于《封診式》。黃盛璋(1979)在考證“亡自出”“奪首”“遷子”等條后認為,《封診式》的上限為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 年),其下限可斷在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 年)以前。、《韓非子》(5:4)、《呂氏春秋》(5:3)①關于“屨”“履”歷時演變的詳情,筆者已撰文《論“書同文”政策對“屨/履”歷時更替的影響——基于出土資料與傳世文獻的綜合考察》(《語言科學》待刊)進行了探討,此不多述。。
而關于《儀禮》的成書時代,向來爭議頗多,但隨著考古學興起,對這一問題的考察有了很大的進展。如陳公柔(1956)曾據(jù)《儀禮》所記載的器物和制度推斷,其成書年代約在戰(zhàn)國初期至中期(約在公元前5 世紀);王輝(1999)從禮制、職官、器物、詞語、用字五個方面,論證《儀禮》應成書于春秋以后,戰(zhàn)國中期以前;馮峰(2014)則通過對“敦”“甒”“壺”等幾類器物的考察,認為《儀禮》的成書年代很可能在春秋晚期或稍晚,并指出《士冠禮》所反映的禮制很可能晚不至戰(zhàn)國時期。
因此,《士冠禮》經(jīng)文“繐〇”若作“繐履”則頗為可疑,因為它不符合“履”詞義發(fā)展的時代特征。
再次,《儀禮》中除前引例(1)外,“履”均用作動詞表示“踐踏”義②武威漢簡《儀禮》僅見1 例“履”,表示“踐踏”義;“屨”共見17 例,均表示“鞋”義。。如:
(2)皆左足履物,還,視侯中,合足而俟。(《儀禮·鄉(xiāng)射禮》)
《三禮》記載了不少有關鞋的內容,其中“屨”“履”的使用情況如表1 所示。
據(jù)表1 可知,《三禮》中表示“鞋”義均用“屨”不用“履”。如:
(3)主人以賓揖讓,說屨③按,“說”通“脫”,“說屨”即脫鞋。,乃升。(《儀禮·鄉(xiāng)射禮》)
(4)屨人掌王及后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黃繶,青句,素屨、葛屨。(《周禮·天官·屨人》)
(5)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后屨。(《禮記·玉藻》)④此例王彤偉(2017)曾引作“退則坐取履,隱辟而后履”,認為其中的“履”為“鞋(或穿鞋)”義。但此例《儀禮·士相見禮》作“退,坐取屨,隱辟而后屨”,武威漢簡《甲本〈士相見之禮〉》簡14作“退,坐取屢(屨),隱辟而后屢(屨)”,且《禮記》《十三經(jīng)注疏》各本均作“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后屨”。王文可能系誤引。
此外,《儀禮》《禮記》中“屨”還可用作動詞表示“穿(鞋)”義。如:
(6)商祝掩,瑱,設幎目;乃屨,綦結于跗,連絇。(《儀禮·士喪禮》)
(7)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布晞身,乃屨,進飲。(《禮記·玉藻》)
《禮記》中“履”亦有此用法。如:
(8)君子不履絲屨,馬不常秣。(《禮記·少儀》)
可見,段玉裁所說的《三禮》“皆言屨,不言履”準確無誤,《士冠禮》經(jīng)文“繐〇”當作“繐屨”。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在考察的唐宋以來比較重要的《儀禮》白文本、經(jīng)注本、單疏本、注疏本以及宋元明清研究《儀禮》的重要著作中,《士冠禮》經(jīng)文“繐〇”皆被刊、抄或引作“繐屨”,唯有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經(jīng)注疏·儀禮注疏》作“繐履”①據(jù)王鍔(1995、1996、1997、1998)的研究,我們考察的《儀禮》的主要版本有:1.白文本:唐開成石經(jīng)本,明吳勉學刻本,明嘉靖陳鳳梧刻本;2.經(jīng)注本:清黃丕烈士禮居影宋嚴州單注本,明嘉靖刻本,明正德刻本,明崇禎永懷堂刻本;3.單疏本:清汪士鐘藝云書社影宋刻本,清黃丕烈士禮居影宋抄本;4.注疏本:明嘉靖陳鳳梧刻本,明嘉靖聞人詮校、應槚刻本,明嘉靖李元陽刻本,明萬歷國子監(jiān)刻本,明崇禎毛晉汲古閣刻本,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清嘉慶張敦仁刻本;5.阮刻本:清嘉慶南昌府學初印本,清道光朱華臨重校本,清同治江西書局重修本,清光緒脈望仙館石印本,清光緒上海點石齋石印本??疾斓乃卧髑逖芯俊秲x禮》的重要著作有:宋李如圭《儀禮集釋》、朱熹《儀禮經(jīng)傳通解》、魏了翁《儀禮要義》,元敖繼公《儀禮集說》,清乾隆敕撰《儀禮義疏》、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方苞《儀禮析疑》、盛世佐《儀禮集編》、盧文弨《儀禮詳?!?、胡培翚《儀禮正義》。。而《儀禮注疏》在阮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中比較特殊,蔣鵬翔(2017)認為它是直接翻刻自清嘉慶張敦仁刻本《儀禮注疏》。雖然張敦仁刻本《儀禮注疏》是公認的《儀禮》經(jīng)注疏合刊本系統(tǒng)中的最善之本,但經(jīng)過比對和分析阮刻本與其底本及其參校本后,確認作“繐履”者顯然無本可據(jù),此為嘉慶二十一年(1816 年)江西南昌府學初印阮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時誤刻所致。因主事者盧宣旬急于求成、未加細校,才有此誤,同時他還刪去了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庇洝分杏嘘P賈公彥疏文的校語②單行本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校勘記》中引有此句經(jīng)文,正作“不屨繐屨”,但阮刻本《儀禮注疏》卷三所附盧宣旬摘錄的《??庇洝芬鄬⒋司鋭h去。另有關唐宋至清比較重要的《儀禮》各本和研究著作刊抄或引用此句的詳情,以及對阮刻本《儀禮注疏》發(fā)生訛誤的時間、原因和盧宣旬刪校語的考察,筆者已撰文另述,此不多贅。。據(jù)此可知,阮刻初印本《儀禮注疏》將“繐屨”誤為“繐履”是源,其他阮刻諸本皆其流,直到1935 年的世界書局縮印阮刻本才將其恢復為“繐屨”的原貌③此當為世界書局本所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影印此本即作“繐屨”,而中華書局1980年同是影印此本卻作“繐履”,且“履”字有明顯的剜改痕跡。。
綜上可知,所謂《儀禮·士冠禮》的“繐履”確為“繐屨”之誤。自阮刻本《儀禮注疏》初印至今200 余年,據(jù)管見所及,未見對此有論者,其原因固然是它并不妨礙大家對《儀禮》 經(jīng)義的理解,故無需勘校。但漢語史研究者若據(jù)此認為《儀禮》中的“繐履”是戰(zhàn)國晚期以前“履”表示“鞋”義的唯一用例,這明顯是靠不住的,因為它是一個無效例證,《儀禮》沒有“以履為屨”的現(xiàn)象。
考察詞或詞義的始見年代是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重要基礎,但據(jù)以考察的例證的有效性若存在問題,則必然影響結論的可靠性。蔣紹愚(2017:30)在論及語言資料的鑒別時,特別提出要注意識別后人竄改和訛誤之處。本文所揭示的個案表明,常用詞由于字面普通,其發(fā)生訛誤、竄改往往不易察覺且極具隱蔽性,研究時極其容易誤用(真大成,2018)。這就需要漢語史研究者通過綜合運用語言學、??睂W、文獻學的方法對其加以鑒別。總之,從事漢語史研究時,應特別注意避免出現(xiàn)由于語料訛誤而導致例證失效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