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貴州:松桃苗族自治縣石梁鄉(xiāng)完?。?/p>
“雙減”政策落地后形成了多方面的影響,適當減負有利于提高與改善學生學習效果。但對部分自覺性較差的學生來講,減負可能會出現(xiàn)反作用。所以,小學科學教師需重視對教學的改革。
對小學科學教學方向進行變革,最直接的影響會體現(xiàn)在小學生身上?!半p減”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施行,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教學方向得到合理的變革,能夠讓學生更好地融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并確保其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教育教學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對教育工作者專業(yè)能力、教學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重視自身教學理念的積極更新,優(yōu)化教學方式,以便順利適應當前的教育發(fā)展趨勢。同時,如果小學科學在教學方向上實現(xiàn)良性變革,則有利于協(xié)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并推動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改善。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要想小學生科學課堂學習效率不受作業(yè)減少與輔導班壓力減輕影響,就應重視對教學措施的優(yōu)化,確保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只有有效提高小學生科學學習效率,才能加強學生學習科學這門學科的能力,并保證學生在沒有繁重任務壓力下出色掌握相關學業(yè)內容。在推動小學科學教學方向變革的過程中,應保障課堂發(fā)展的高效性,進而讓學生在有限的科學學習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科學學習內容。
不管在何種教育背景下,小學科學在課堂教學方面都不可以偏離互助合作的大方向。小學科學課程的內容特點,決定了學習并非小學生一人的事情,而需與教師和其他學生深入交流溝通,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密切合作共同探討相互借鑒。這樣,才能探索最真實的科學,才有助于學生得到正確的科學學習方法,以有利于其日后的科學課程學習。
與其他理論課程相比,小學科學課程極為注重對學生課堂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雙減”政策落地后此特點也未發(fā)生改變。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對教學內容和方式等進行優(yōu)化時,應將實踐性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不留死角。只有確保學生真正處在實踐環(huán)境中,才可以讓他們真切感受到科學的神奇,進而形成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由此可見,小學生是否喜歡學科學,與教師組織進行的實踐活動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教師應特別重視教學的實踐性。
“雙減”政策的順利落地,使得小學生作業(yè)負擔與課外輔導班壓力減小,但也導致學生學習自主性降低,這是小學科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規(guī)避的一個問題。教師應重視促進學生學習自主性的提高,確保學生能夠自覺地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夠提高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效率和能力。
“雙減”政策是基于學生額外負擔過重、精力有限又難以平衡好課內與課外精力和時間而提出的。小學科學教師在變革課堂教學方向的過程中,不可偏離合理性的整體要求。這種合理性指的是對小學科學課堂學習時間進行合理的安排,以及合理設置課堂作業(yè)。若脫離合理性,就極易產(chǎn)生相反的負面影響,不利于正常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并會導致部分學生與家長出現(xiàn)不滿情緒。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習的源頭活水來自生活,因而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茖W技術的發(fā)展與關注、觀察生活之間存在著緊密聯(lián)系,學生學好科學知識也離不開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的支撐。因此,只有把科學課堂教學和學生日常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才可以促進學生內在思維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七色光》時,教師可將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彩虹作為立足點,通過與學生對話互動將其記憶激活,包括在何種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彩虹、彩虹的顏色有哪些等。在學生對彩虹形成了感性認知后,教師可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把各種場景中的彩虹圖片展示給學生欣賞,并提問:“你們有什么和彩虹相關的問題要問嗎?”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xiàn)胡亂提問的情況,而會把內在思維著力點集中在已經(jīng)形成的認知經(jīng)驗上?;诖耍糠謱W生提出的問題往往思維含量較高,比如:“何種情況下才會出現(xiàn)彩虹?為什么彩虹的顏色會有7種?冬天很少出現(xiàn)彩虹的原因是什么?”另外,有部分教師對科學課程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即認為學習科學就是要不斷地積累知識。但立足于“以人為本”理念角度進行分析,科學課程的作用不只是協(xié)助學生積累各種知識,更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思考方式,形成良好思維習慣,進而提高思維能力,因此,科學屬于純粹地指向人的課程。根據(jù)以上所說的教學過程能夠看出,教師在教學時并沒有著急地展開教學內容,而是將學生生活作為基礎,通過學生在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彩虹,調動他們的原始認知經(jīng)驗。對學生來說,與其生活越近的學習內容,往往越能夠將其內在思維激發(fā)出來。倘若學習內容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生活,他們可能就無法深刻認識到學習內容所具備的價值,思維也就無法維持在活躍的狀態(tài)中。所以,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除了應與學生的求知欲望相符,也同“雙減”政策提供給學生的巨大學習空間聯(lián)系緊密。
科學探究的特質,表現(xiàn)為可以掌握與處理多維知識,然后進行整理與整合,最終融入自己建立的知識體系內,順利實現(xiàn)為自己所用的目標,并遷移到實踐中。小學科學教師可根據(jù)課本內容,適當拓展和課本內容存在聯(lián)系的素材,此類素材除了需要和學習內容緊密相關之外,還應能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
例如,在教學牛頓的“色光混合”實驗時,教師可讓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牛頓是如何順利完成此項實驗的,然后思考:“我們能夠將光分解成七種顏色,相反這七種顏色的光是否可以聚合成普通的白光呢?”學生根據(jù)自己在課本中學習到的知識,特別是彩虹形成原理,以及教師提供的拓展資料,憑借小組討論的方式,最后得出結論:七種顏色的光線能夠聚合成一道白光。得到結論后,就需要對其進行驗證。為了能夠促進學生順利形成良好的逆向思維,教師可再次提問:“我們需要通過什么方式才可以將不同顏色的光聚合成白光呢?”當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思路后,教師可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物品,即顏色不同的卡紙、圓盤等,要求學生將卡紙粘貼到圓盤中,并在圓盤中間插上一支筆,最后讓圓盤快速旋轉。此時學生通過觀察就能夠發(fā)現(xiàn),不斷轉動的圓盤讓覆蓋在表面的不同顏色卡紙變成了白色。此外,現(xiàn)階段部分人在“雙減”政策認知方面存在誤區(qū)?!半p減”政策出臺的目的在于解放學生,但并非放任學生,身為教師,不能讓“雙減”政策發(fā)展成放任學生為所欲為的借口?!半p減”政策的制定,指明了小學科學的教學和學習方向,教師需掌握好此次教學契機,憑借上述教學方式,可以展現(xiàn)科學課程所具備的特點。在進行具體教學前,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處于活躍狀態(tài),能夠在教師的講解下掌握正確的操作方式。而且,只有在這種思維的運轉狀態(tài)下,后續(xù)的實踐操作才能夠發(fā)揮作用,調動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欲望和積極性。當實驗完成后,拓展補充和實踐驗證可以讓學生的思考與實踐之間實現(xiàn)有效結合,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深入探究七色光,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
國家制定和實施“雙減”政策的目的不只是緩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還希望他們可以有更多精力、時間走出課堂和校園,融入現(xiàn)實世界,體驗真實生活,并在生活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準確認識“雙減”政策的意義,組織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憑借實際體驗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并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對課外實踐活動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重視加強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簡單、有意義、趣味性強的實驗素材,并賦予科學實踐步驟、內容、普適性、常規(guī)性等相關特點,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實踐活動。同時,生活化的科學實踐活動,還應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以便于學生在實踐中將其和現(xiàn)實生活結合在一起,以加強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并順利實現(xiàn)減負增效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外觀察體驗活動,要求學生觀察生活中云、霧、露、霜、雨、雪的變化,以加強對本單元知識點的理解。在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前,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以上自然現(xiàn)象的圖片或視頻,并讓他們在觀看的過程中總結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的特點,確保他們擁有基本的識別能力。在遇到與上述自然現(xiàn)象相關的天氣時,教師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中進行觀察。這種教學方式除了有利于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與緩解其學習壓力之外,還可以讓學生收獲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并提高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
指導學生形成科學思維與嚴謹邏輯,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所以,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可根據(jù)科研活動中常用的研討活動設計課堂內容,并在每堂課中預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課堂作業(yè)練習。這種方式除了可使學生的課堂任務有所減輕,也能夠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通過為各層次學生分層設計作業(yè)讓其學習需求得到滿足。
例如,教學《地球的表面》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jù)地球儀或把立體模型利用起來,自行選擇內容標注。學生可結合作業(yè)內容進行研討,積極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說一說哪些內容是自己想要標注的,包括這一地形地貌中動物的分布、地質狀況、溫度狀況等。通過合作研討的方式,每一位學生均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小組中就影響地形變化的因素做出總結,教師則通過記錄表如實記錄每個小組的意見,并在課堂上同大家分享交流,確保教學目標順利實現(xiàn)。
綜上所述,“雙減”政策視域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滲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深入挖掘與學生實際生活經(jīng)驗、科學知識掌握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相關或相近的生活化教學內容、實驗材料、實驗方法等,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同時,小學科學教師應尊重學生成長規(guī)律,為學生創(chuàng)設開放、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緩解學生學習壓力,并加強其科學探究意識,協(xié)助學生順利掌握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不斷提升其科學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