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煙
縱觀崖州古城,自東南向東北,再折彎向西一路都是高山連綿起伏;南山一如巨鰲昂首,西南為平坦的大地和無垠的大海,寧遠河自東北向著西南流淌,涌入大海。東南驛道深處,有深溝嶺與南山對峙,山頂?shù)奈姆逅蔀楣跋蜓轮輰W宮的地方坐標。
學宮自從道光三年(1823年)由城東南遷建城內(nèi),以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在原學宮明倫堂前方建起來的文塔失去了依恃,且已破敗,淪為廢墟湮沒在荒草中。近州城處,寧遠河奔騰不息,城濠水靜靜流淌,城濠在州城西南注入寧遠河,這一帶地位卑濕,不利建宅。鄉(xiāng)紳們便想到在此樹塔鎮(zhèn)邪,匡扶地方文脈,迎旺塔便在州城西一里河岸拔地而起,取代了原學宮的文塔,與東南十三里深溝嶺上的文峰塔遙相呼應。
寧旺塔依傍廣渡寺興建,成為寺廟景觀的極佳補充,共同為一方烝民祈求歲安年豐、文風昌盛。光緒《崖州志》載:“迎旺塔,在城西南外廣度寺左。咸豐元年(1851年),知州徐詠韶同州人捐建?!?/p>
宋元之際,廣度寺就已經(jīng)存在,供奉觀音菩薩,黃道婆曾在廣度寺做過道姑。寺中有同治十三年(1874年)所建浮南閣,是登高賞景之地;寺中有一口古井則年代莫測,為全城水質(zhì)最優(yōu),大約嘉慶七年(1803年)知州高經(jīng)祥題名“善井”。向來塔寺輝映,相得益彰,有寺廟的地方只有要條件就會建塔。儒生對佛教未必有興趣,但對功名卻相當執(zhí)著,迎旺塔就這樣應運而生!
迎旺塔共七層,高約15米,青磚砌筑,塔底內(nèi)徑3米,空間為八角形直井式。每層間都有外凸磚檐,一二層為羅馬拱門,拱門形狀在崖州傳統(tǒng)民居的廊道上很常見,門口朝向古城。塔內(nèi)原本有樓層,如今空空蕩蕩,構架無存,密實的青磚一砌至頂,剩幾個窗洞讓塔內(nèi)有了采光,不至于太昏暗。二樓門洞較小,像是一個龕,供奉著文昌君,“迎旺塔”三字書寫其上。建成之初,這里差不多就是寧遠河岸,對岸看過來會有塔的倒影。
迎旺塔毗鄰廣度寺而建,西南有濠溝注入寧遠河,有平地橋連通濠溝兩岸,濠溝喇叭口有沉積淺灘,圍合成一面寬闊水塘,呈半月形,北有明清學宮遺址。南宋之初,朝廷名臣胡銓貶謫至此,迷上水塘一帶情境,在此建起洗兵亭,《洗兵亭》詩篇流傳后世。到了元代,朝廷副宰相王仕熙曾經(jīng)貶謫吉陽,也在這一帶結廬而居,地方官為他筑造江亭,亦留下散文名篇《江亭記》。雖然土木結構的涼亭很難長久屹立,但是通過他們的詩文,我們?nèi)耘f能窺見當年景象。只是不同時代,水塘因為流沙的推進而不斷南移,位置不固定;但是水塘曾經(jīng)毗鄰明清學宮,因此稱作“儒學塘”,一如學宮的天然泮池。塔光水影,古寺新閣,又有文學遺風,文化氣息非常濃郁,成為州西南一個悠閑所在。崖州學子趕赴學宮拜謁過孔子,亦會來到迎旺塔拜謁文昌星和魁星,祈盼學業(yè)有成。更多的文人雅士喜歡在此廣度寺和迎旺塔一帶游歷宴飲,四望都是田園,護城河北來,寧遠河西流,儒學塘邊花木清幽,確實是儒生流連不舍之地,他們在此吟詩作賦,儒釋道信仰在此都得到了很好的融和。
據(jù)地方學者何擎國介紹,崖州在明朝人才輩出,鐘芳父子二進士一舉人,光環(huán)極盛。但是,大清王朝入主中原已有兩百多年,崖州卻沒怎么出人才,鄉(xiāng)紳們憂心忡忡,歸因風水,期望建高塔振文運。大家上書知州徐詠韶,在這個長官召集下,大家踴躍捐錢捐物出力,迎旺塔最終就在咸豐元年(1851年)建成。鄉(xiāng)紳們讓徐知州題寫塔名,這位江西籍長官大筆一揮,寫下“迎旺塔”三字,落下當天日期:咸豐元年元月元日。
三元之日,是一個極好的肇始。迎旺,更寄寓邊地州民的美好愿望。相對于深溝嶺上的文峰塔,迎旺塔更像州城旁的一個能量接收器;建成之后,崖州文風日盛,果然提攜了一眾人才,在晚清涌現(xiàn)了吉大文、林纘統(tǒng)、張巂、鄭紹材等文武舉人,貢生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光緒年間,附貢邢保申在州西黃流鎮(zhèn)主持興建了西關塔,與迎旺塔、文峰塔一道,形成崖州西、中、東境三個重要磚塔的格局,共同匡扶著地方文脈,載于光緒《崖州志》??上麝P塔1941年毀于侵瓊日軍的炮火,文峰塔也于1980年被地方村民炸毀,只剩迎旺塔兀自聳立,承受著時光堆積的重量,變得無比滄?!?/p>
民國以來,孔子和文昌君的地位受到質(zhì)疑,到建國后徹底失落,祭孔儀式長期斷更,學宮還曾挪作他用,連帶迎旺塔的祭神功能也都迷失,變得無比落寞。加之民國興建的崖西公路由西門進城,填充了濠溝,下游河道以及儒學塘均被淤塞,跨越濠溝的萬里橋也撂荒,最終垮塌。寧遠河道也早已南移,廣度寺后來亦被毀,學子們更是失去了一個城郊好去處,這一帶已經(jīng)很難跟當年文風濃郁的“州西南勝境”聯(lián)系起來。迎旺塔遠離河岸,孤立于荒草灘,猶顯荒涼,里面的神像、樓道、樓板等悉數(shù)被人取走。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大潮涌來,州城卻已經(jīng)淪為偏遠小鎮(zhèn),但是地段的價值隨著三亞的開發(fā)漸漸得到凸顯,城外空地上的建筑野蠻生長,樓房變得鱗次櫛比,卻都是鋼筋混凝土的拼湊,沒有風格上的傳承。原本高聳的迎旺塔迅速被樓群湮沒,更加猥瑣破敗,成為真正的古董,長期不受待見,剩一個空落的骨架和衰老的心,靜靜品嘗著時間的況味。因為地位卑濕,根基不深,周圍建房打樁聲不斷,致塔身漸漸傾斜,岌岌可危。
如今,三亞境內(nèi)的文物保護單位相當稀缺了。迎旺塔憑借著自身的內(nèi)涵,在崖州人的記憶中漸漸復活,畢竟才一百七十多歲的壽命。一旁的廣度寺已成為空地,但是老崖州人還在懷念著那一楨塔寺輝映的人文景觀,希望再現(xiàn)當年的幽境。不過再怎么恢復,也恢復不了一方學子當年的那份虔誠,還有在此悠游賞玩時的那份天真率性。
因而,迎旺塔的存留,在新世紀也注定是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