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運動員跳遠時先來一段助跑,路面太滑導致行人摔倒,汽車急剎車時乘客會前傾,籃球離開手還能飛向籃筐,曬完被子后拍一拍就會騰起灰塵,鴨子上岸后抖抖翅膀便將水珠甩掉……這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中,都包含著慣性知識。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無處不在的慣性。
什么是慣性
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管物體呈現(xiàn)什么狀態(tài)、是否運動、溫度多高,都具有慣性。慣性就是保持“原有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這個“原有”指的是“某個事件”發(fā)生之前。當然,有沒有這個“事件”并不影響物體本身具有慣性。
舉個例子,汽車突然啟動時,乘客會向后傾倒。這個情境中涉及兩個物體,一個是乘客,這是我們要研究的對象;一個是汽車,是相關對象。研究對象與相關對象(乘客和車)原來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當事件發(fā)生時——相關對象(車)突然運動,改變了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但由于研究對象(乘客)具有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乘客與車接觸的部位(比如腳、屁股等)由于摩擦等原因和車一起運動,沒有和車接觸的部位,對于和車接觸的部位來說發(fā)生了相對運動,表現(xiàn)為身體的上半部分向后傾倒。同樣的道理,當行駛的汽車突然減速時,乘客會前傾。
我們在家可以模仿乘客向前或向后傾倒的現(xiàn)象。在靜止的小車上放一杯水,這時水面是水平的。當小車突然運動起來,水會向后傾,導致水面出現(xiàn)前低后高的坡面(圖1甲,紅色箭頭表示前進方向,下同)。如果行駛的小車突然減速呢?水就會向前傾,水面呈現(xiàn)前高后低的坡面(圖1乙)。這里的水就是“乘客”。把問題變一下,如果這是一輛油罐車,油沒有裝滿,留下了氣泡,那么剎車時氣泡往前還是往后運動?這時的“乘客”是油,“乘客”前傾,將氣泡擠向了后方(圖1丙)。那么,氣泡沒有慣性嗎?有,但是油的慣性更大。影響慣性大小的唯一因素是質(zhì)量,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tài)越不容易改變。
很多同學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地球在從西向東自轉(zhuǎn),為什么我們從地面上某點A豎直向上起跳時,還能落到原來的起跳點呢?原因就是我們具有慣性。在我們起跳之前,和地球具有相同的自西向東的速度v;當我們的腳豎直向上離開地面時,并不改變原有的向東運動速度v,那個起跳點A也在以同樣的速度v向東運動(圖2)。所以,我們不能用在原地起跳的方式去周游世界。
假設飛機始終勻速水平飛行,不考慮空氣阻力,那么豎直向下自由掉落的炸彈會排成什么圖形呢?當炸彈離開飛機,豎直方向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向下做加速運動;而水平方向,由于慣性,還保持和飛機原來相同的速度向前飛行。所有自由掉落的炸彈水平方向的速度都相等,所以炸彈會在飛機下方排成一條豎直的縱隊(圖3)。
慣性與速度無關
有人認為,速度越大,慣性越大。理由是,速度大的車輛難以剎車。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
假定有甲、乙、丙三輛小車,質(zhì)量分別是1kg、2kg、10kg,都在平直路上以20m/s速度行駛?,F(xiàn)在遇到突發(fā)情況后一起剎車,假設剎車時受到的阻力都是10N。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每過1s,甲車速度減小10m/s,乙車速度減小5m/s,丙車速度減小1m/s。哪輛車容易減速?或者說,哪輛車的運動狀態(tài)容易改變?當然是質(zhì)量小的甲車。現(xiàn)在假定,三輛車原來的速度更大,是30m/s,在10N的阻力下,每過1s,甲車速度依然減小10m/s,乙車速度依然減小5m/s,丙車速度依然減小1m/s。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程度并沒有改變,也就是說,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程度,說的不是速度改變的多少,而是速度改變的快慢!
當然,上面的例子中,若甲車以20m/s速度行駛,2s后速度減小到零;若甲車以30m/s速度行駛,則3s后速度減小到零。初速度越大,速度減小到零所用的時間越長,但是單位時間內(nèi)速度的減小值依然沒變。
慣性的應用與危害預防
在不知道“慣性”這個概念之前,人類就在利用慣性了。
冬天清除路面積雪時,我們并不需要用鏟子端著雪跑到路邊再倒掉,只要握緊鏟柄用力一甩,鏟子上的雪就會飛出去。甩動鏟子和雪時,雪(研究對象)和鏟子(相關對象)原來一起處于運動狀態(tài),當鏟子突然停止運動,雪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繼續(xù)向前運動,就脫離鏟子飛出去了(圖4)。同樣,給鍋爐加煤,也只要用鏟子將煤甩進爐膛里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將鏟子也塞進爐膛里。
絆馬索利用的也是慣性。當騎兵騎馬飛奔而來,隱藏的絆馬索突然被拉直,攔住了馬匹的腿部。馬腿的速度迅速減小,而馬的身體和馬背上的騎兵仍然以原來的速度向前運動,結(jié)果騎兵會從馬背上被甩向前方地面,馬也會向前翻倒。如今,絆馬索被改良成了警用裝備。高壓氣體將纏繞繩連同重錘一起射出,繩被作用對象的腿部擋住后,重錘由于慣性仍在向前運動,在對象腿部多次繞圈,起到了絆倒效果,從而提高了抓捕效率。
在助跑跳遠時,運動員先要加速助跑,盡量提高起跳時的水平方向速度。運動員騰空時水平向前的速度幾乎沒變,在同樣的騰空時間內(nèi)可以跳得更遠。家里的錘頭松動時,我們會將錘柄朝下在地上撞擊幾下,錘柄被地面阻擋、停止運動時,錘頭由于慣性依然向下運動,就會緊套在錘柄上。洗完衣服晾曬時,抓住衣服先用力抖動幾下,利用衣服和水的慣性,可以讓部分水珠從衣服上甩落,同時可以讓衣服舒展開來,增大水分蒸發(fā)的面積。足球離開了腳,還能向前滾動;籃球出手后,依然會飛向籃板;子彈出膛后,還在向前飛行;火箭關閉了發(fā)動機,還在向前運動;火車進站前停止驅(qū)動,還會滑行一段距離……這些都利用了慣性。
慣性帶來的危害也是我們要防止的。司機和乘客都要系緊安全帶,以免剎車、拐彎等帶來的傷害。地面有霜凍時,車要減速慢行,避免來不及剎車造成事故。走路時,要避免被石頭、臺階絆倒,等等。
在家做慣性實驗
我們身邊幾乎所有的器材都可以拿來做慣性實驗。慣性實驗現(xiàn)象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因為大多數(shù)人思考問題的方式是“想當然”,而不是基于科學原理的理性分析。
找個燒杯或者塑料杯,加點水,不需要小車,用手在桌面上突然拖動杯子,或者讓運動的杯子突然減速,我們就可以模擬車啟動時乘客后傾或者車減速時乘客前傾的情景了(圖5)。
在飲料瓶內(nèi)裝大半瓶水,在一個小玻璃瓶里裝入適量水,然后口朝下插入飲料瓶內(nèi),可以讓小玻璃瓶懸浮?,F(xiàn)在讓飲料瓶繞中軸線轉(zhuǎn)動起來,飲料瓶里的小玻璃瓶會跟著轉(zhuǎn)動嗎?試一試,你就會發(fā)現(xiàn),小玻璃瓶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不變。但如果長時間持續(xù)轉(zhuǎn)動,由于水的黏滯,水和小玻璃瓶也會動起來。這時讓飲料瓶停止轉(zhuǎn)動,你會發(fā)現(xiàn)小玻璃瓶還會運動,停不下來(圖6)。
找兩個一樣的雞蛋,一生一熟,嘗試在桌面上轉(zhuǎn)動它們。生雞蛋里面的蛋清、蛋黃和外殼并沒有形成一體,當旋轉(zhuǎn)生雞蛋時,蛋殼在力的作用下開始轉(zhuǎn)動,但是蛋黃和蛋清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拖累”了蛋殼,所以生雞蛋不容易轉(zhuǎn)動起來。但是,生雞蛋一旦轉(zhuǎn)動起來,蛋殼在桌面摩擦力的作用下減小轉(zhuǎn)速時,蛋黃和蛋清由于慣性還想轉(zhuǎn)下去,所以蛋殼遲遲不能停止轉(zhuǎn)動。熟雞蛋的情況剛好相反,容易轉(zhuǎn)動起來,也容易停下來(圖7)。
將玻璃杯放在水平桌面上,里面裝上大半杯水。杯口放上一塊泡沫板,然后在泡沫板上放置一個雞蛋。沿水平方向快速擊打泡沫板,泡沫板瞬間飛出。雞蛋呢?由于慣性,水平方向上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不會運動;但是豎直方向失去了泡沫板的支撐,會向下運動從而落入杯中。除了被“嚇了一跳”,雞蛋毫發(fā)無損(圖8)。
離心現(xiàn)象的本質(zhì)也是慣性。找個塑料杯,在杯口部位扎幾個洞,分別用線拴牢,然后將線系牢在另外一根線上。在杯內(nèi)倒入適量的水,為了便于觀察,可以將水染上你喜歡的顏色,一個“水流星”就做好了(圖9)?,F(xiàn)在抓住那根線,掄起塑料杯,讓杯子和水在豎直平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水一滴都不會灑出來。
當然,我們也可以做一個更驚險的實驗。水平桌面上鋪上臺布,在臺布上放一些碗碟杯盞。將臺布迅速抽走,那些碗碟杯盞會穩(wěn)穩(wěn)地留在桌面上。注意這幾個細節(jié),表演成功的概率會大大增加。第一,臺布不要有卷邊、花紋,表面越平整、光滑越好;第二,選擇底部沒有防滑設計的物品;第三,物品的質(zhì)量盡量大一些,如果是空的容器,可以在里面倒些水;第四,物品盡量選擇“矮胖子”,因為重心越低,穩(wěn)度越高(圖10)。
最后,請大家思考一下,假如地球突然停止轉(zhuǎn)動,會發(fā)生哪些現(xiàn)象?
由于慣性,高大的山峰就像剎車時乘客的反應那樣,向東傾斜,山頂?shù)难浪?,山峰也可能折斷,甚至誘發(fā)火山爆發(fā);海水向東傾斜,引發(fā)海嘯;高樓也可能歪斜;大氣由于慣性,繼續(xù)向東運動,會吹起沙塵暴。赤道上的物體,將以1670km/h的速度向前拋出。所以,哪怕地球只停轉(zhuǎn)1秒,也可能導致生命就此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