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行星家庭中,土星算是一顆最美麗的星,因為它有一圈又寬又亮的光環(huán),就像是圓腦袋上戴了一頂帽子,可愛極了!土星的光環(huán)是由無數(shù)包著冰層的大大小小的巖石碎塊構成的,它們都在一個差不多的平面上,沿自己的軌道繞土星旋轉。包著冰層的大小石塊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多種色彩,形成7個彩色的同心光環(huán)。7個光環(huán)按照發(fā)現(xiàn)時間的先后順序,分別被稱為A、B、C、D、E、F、G環(huán),而按照光環(huán)從外到里的實際位置排列,它們應是E、G、F、A、B、C、D環(huán)。最新天文研究發(fā)現(xiàn),土星的7個光環(huán)都不是整體片形結構,每個環(huán)都是由成百上千條擠并在一起的細環(huán)組成,而且即使是在環(huán)與環(huán)之間的縫隙里,也還有很多地面上的望遠鏡看不到的細環(huán),由它們組成了我們看到的多樣的美麗光環(huán)。因此,土星被稱為“星中美人”。
為什么發(fā)射航天器要用多級火箭
在太空中運行的各類航天器,都是被火箭送到太空中去的。但是,目前最好的單級火箭的最大速度也只能達到5~6千米/秒,遠遠達不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F(xiàn)代航天學和火箭理論的奠基人、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早在20世紀初就指出,要提高火箭的飛行速度,出路有兩條:一是提高火箭發(fā)動機的噴氣速度,二是提高火箭的質量比(火箭起飛時質量與火箭發(fā)動機熄火時質量的比值),即“火箭列車”的思路。為此,科學家想到了把火箭串聯(lián)或并聯(lián)起來,讓火箭在發(fā)射過程中,質量一級一級地減少,速度一級一級地增大,最后使裝在最前一級火箭上的衛(wèi)星或飛船達到7.9千米/秒以上的速度,從而進入太空。但據(jù)科學家預測,待更新型的燃料和更先進的材料出現(xiàn)后,單級運載火箭將變成現(xiàn)實。
為什么蜂窩都是六邊形的
如果仔細觀察過蜂房,你一定會發(fā)現(xiàn):蜂房是由許許多多大小相同的窩組成。從正面看,它們是排列得整整齊齊的六邊形;從側面看,它們是緊密地排列在一起的正六棱柱,而每個正六棱柱的底則是由3個完全相同的菱形組成的尖底。一個圓筒形的物體,當它截面的前后、左右受壓時,截面就會變成六邊形,變得非常穩(wěn)定。多個六邊形緊密排列在一起,中間可以不留空隙。蜂窩的底是菱形組成的尖底,這一特定的菱形結構也最有效地利用了材料和空間。
唐三彩的顏色是怎樣形成的
唐三彩是一種施以多種彩釉的陶器制品。所謂“三彩”,并不限于3種顏色,而以青、綠、黃三色為主的制品最為珍貴。因為它盛行于唐代,所以被稱為“唐三彩”。唐三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一種低溫釉陶器。它的胎料為白色黏土,用含鐵、銅、鈷、錳等元素的礦物做釉料的著色劑,色彩豐富。銅顯綠色,鈷顯藍色,鐵顯褐色,錳顯紫色,而白色則是用鉛的化合物與含鐵量低的白色黏土所配成,不加著色劑。釉料中配以大量的鉛化合物,以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并能增加色澤的光亮。釉料在受熱過程中向四周擴散,各種顏色互相浸潤交融,就形成了非常自然而又斑駁燦爛的彩色釉,瑰麗華美,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