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依
[摘? ?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自身獨特的屬性、特質,它與學科課程等共同構筑了一個育人的載體、母體、群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德育課程、實踐課程、創(chuàng)新課程。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厘定實踐活動主題,加強實踐活動的引導,優(yōu)化實踐活動的展示。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分地發(fā)揮自身應有的育人功能,彰顯自身應有的課程價值、智慧價值、創(chuàng)新價值和社會價值。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育人價值;路徑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小學階段十分重要的一門課程,對于培育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作為小學學科課程的重要補充,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著獨特性的育人功能和育人價值。教師必須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用實踐育人、綜合育人、勞動育人等方式,回答“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總體性的學校育人的目標要求,彰顯綜合實踐活動的“綜合味”“實踐味”“活動味”,進而培育具有使命感、責任感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價值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同于學科課程,它不僅僅能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的知識,也不僅僅能讓學生獲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的技能,還要形成綜合實踐活動的品質。為此,要讓綜合實踐活動能啟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學生的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的精神,滲透、融入相關的文化與精神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等的特質。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實踐中,教師要充分地發(fā)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彰顯綜合實踐活動獨特性的育人價值,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成為提升學生學習力、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計、研發(fā)、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有意識地發(fā)揮、發(fā)揚這樣一種價值。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德育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始終應當高舉“德育”的大旗,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作為根本,要將“育人”二字融入、滲透在綜合實踐活動之中。正如德國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所說,“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標,因此也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因此,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在新時代背景下,德育的內涵更深刻了,外延更廣闊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德育包括責任的擔當、問題的解決、價值的體認、創(chuàng)意的物化等。在綜合實踐活動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的關系,進而讓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讓學生成為一個高素質的勞動者,促進學生的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如每年的端午節(jié),我們都引導學生學習“包粽子”,從而建構了“粽子課程”;每年的“立夏”,我們都引導學生玩“斗蛋”的游戲,從而建構了“斗蛋課程”。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僅僅學會了“包粽子”,更了解到“端午節(jié)的來歷”“屈原的身世”等,從而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熏染。綜合實踐活動的場域應當成為一個生命力充分的解放與舒展的場域,應當成為生命力勃發(fā)的中心。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潛心體驗、反思感悟,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品格素養(yǎng)。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實踐課程
赫爾巴特認為,“道德在根本上是實踐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根本上也是一門實踐性的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素養(yǎng),不是依靠簡單的“聞知”“說知”,更為重要的是依靠一種“實踐之知”。綜合實踐活動不是讓學生形成“關于德育的一些觀念”,而是要讓學生形成“道德觀念”(杜威語),綜合實踐活動的場域應當是一個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實踐場域,應當是一個全域發(fā)展、全階優(yōu)質的場域。正如馬克思所說,“問題不在于解釋世界,而在于改變世界”。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可以將諸多學科知識融入、滲透其中,從而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成為一門跨學科課程、跨界課程等。通過打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心,讓課程全面育人。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學生不僅僅動腦,更重要的是動手、動心,從而形成一種具身性的認知、實踐狀態(tài)。比如,“廢舊品再利用”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我們充分發(fā)揮每一名學生的實踐才能,努力讓廢舊品因形賦神,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動手實踐力,更培育了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綜合實踐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始終讓課程貼合學生的經(jīng)驗、貼合學生的生活,從而讓綜合實踐活動能有效地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形成種種的解決問題策略、路徑等。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創(chuàng)新課程
相比較于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是一門實踐性的創(chuàng)新品格的課程。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的真實性的問題為導向,以項目作為載體、媒介,不斷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維,不斷創(chuàng)新學生的實踐。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組織規(guī)劃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信息搜集與處理等能力、觀察力、反思力等。比如,在“設計汽車標志”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就充分發(fā)掘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潛質,引導學生設計,并且努力地融入相關學科的思想、理念,如工程學的一些思想、理念,廣告學的一些思想、理念,營銷學的一些思想、理念等。在設計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立足于“實用性”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從審美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學生從“科學”的視角進行設計、創(chuàng)作;還有的學生從當下的智能視角展開設計;等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給予積極的支撐、支持等。作為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觀察,更要引導學生想象,要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意識,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創(chuàng)新精神。很多學生的設計盡管很稚嫩,盡管不是那么完美,但都是學生自己的一種愿望的表達,都是學生的設計思想的一種體現(xiàn),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智慧確證與表征。創(chuàng)新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靈魂,教師要在綜合實踐活動經(jīng)驗的繼承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的課程。實踐證明,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不僅僅能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更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皠?chuàng)新的活力”“生命的活力”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坐標,其中,綜合實踐學科的相關特質是坐標的經(jīng)線,而學生的具體學情則是坐標的緯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踐要與社會的發(fā)展、前沿科技的形成有效地銜接起來、鏈接起來,形成一種全方位育人、全程性育人、全員性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育人路徑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僅僅是一門“有意義”的課程,更是一門“有意思”的課程,還是一門“有意味”的課程?!坝幸饬x”的課程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要能增長學生的才識,要能提升學生的學力;“有意思”的課程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要契合學生的認知、探究實際;“有意味”的課程要求綜合實踐活動要為學生的學習力提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留下點什么。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要秉持一種“玩學融通”的理念,將統(tǒng)整的思想、綜合的思想、實踐的思想融入、滲透其中。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用自身的一雙慧眼,積極發(fā)掘相關的課程資源、素材等,豐富學生的綜合實踐認知,升華學生的綜合實踐情感,引導學生的綜合實踐行為等。
(一)厘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
“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的“眼睛”,決定著綜合實踐活動的方向、走向乃至于影響著綜合實踐活動的效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源于學生的興趣、源于學生的內需。作為教師,要選擇學生愿意做的內容,挑選一些學生值得做的課題,關注一些學生可操作性的項目,遴選一些跨學科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具有指導性、針對性、實效性。尤其是,要引導學生用“綜合實踐活動的眼光”去觀察,用“綜合實踐活動的大腦”去考量。作為教師,不僅僅可以從教材中遴選,而且可以從學生的經(jīng)驗、生活中提煉。比如,在針對學生夏天喜歡喝的碳酸飲料進行研究的實踐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開發(fā)設計了這樣的一些可操作性的、具有研究意義和價值的課題,如“碳酸飲料的組成”“碳酸飲料的發(fā)展歷史”“碳酸飲料的市場熱度調查”“碳酸飲料是如何生產的”“市場上主要有哪些品牌的碳酸飲料”等。通過這樣的一些課題,讓碳酸飲料的研究走向豐富、走向生動、走向深刻。當學生通過調查、訪談、網(wǎng)絡資料搜索等諸多方法探尋到碳酸飲料的組成、結構、弊端之后,自覺地養(yǎng)成了少喝甚至不喝碳酸飲料的意識、習慣等。這樣的一種教育效果,是難以通過教師的苦口婆心的說教達成的。這樣的一種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更豐富、改變、完善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學生發(fā)揮了一種綜合教育的功能作用,促進了學生生命的健康成長。
(二)加強綜合實踐活動的引導
綜合實踐活動是學生自主建構的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成果也應當是學生自主建構、創(chuàng)造的產物。在自主建構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引導。作為教師,不僅僅要加強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發(fā)、設計,更要關注綜合實踐活動的動態(tài)生成。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引導學生親身經(jīng)歷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之中去。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平等對話,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要促進學生的智慧生成等。比如,教學“走訪環(huán)衛(wèi)工人”,筆者引導學生訪談小區(qū)的衛(wèi)生工人,訪談城市的環(huán)衛(wèi)工人,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工作,了解他們的生活,關注他們的一些疾苦。在訪談的過程中,要教育引導學生悉心地傾聽環(huán)衛(wèi)工人對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并可以將相關的意見和建議向上級領導反映。要細致地聆聽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傾訴,關注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生活疾苦等。通過訪談,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小區(qū)美容師”“社區(qū)美容師”“城市美容師”等工作的平凡而偉大,感受、體驗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環(huán)衛(wèi)工人的辛勤勞動、辛勤付出。同時,通過訪談,也讓學生對“環(huán)衛(wèi)”這一份工作有了更深刻地感悟。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對學生的實踐活動加以積極引導,如“如果沒有環(huán)衛(wèi)工人會怎樣?”“我們應該為環(huán)衛(wèi)工人做一些什么?”“我們將來還能為環(huán)衛(wèi)工人做些什么?”在認識了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之后,筆者引導學生以假日小分隊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實地感受、體驗環(huán)衛(wèi)工人勞動的不易,體會勞動的艱辛,從而讓學生對勞動的成果和勞動的過程保持一份尊重等,進而有效地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社會互助意識,提升學生的社會互助能力,優(yōu)化學生的社會互助品質等。這些都是學生綜合實踐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
(三)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的展示
綜合實踐活動的展示不僅僅包括成果的展示,更包括過程的展示。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綜合實踐活動的展示既是一個發(fā)現(xiàn)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他人、欣賞他人的過程。作為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豐富展示的內容,更要豐富展示的形式、明確展示的目的。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展示,讓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開展更明確。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深化學生的真情體驗,凸顯學生的主體個性。要鼓勵學生反思、質疑,讓展示能深化學生更多的問號。展示可以是靜態(tài)的展示,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展示;可以是成果地展示,也可以是過程的展示;可以是個體的展示,也可以是集體的展示等。比如,在“感恩的心”的主題社會性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將活動的成果積極的展示。如有的小組利用班級的黑板報、小報、櫥窗等,展示了搜集的相關的感恩故事;有的小組以照片的形式呈現(xiàn)了活動中捕捉的一些感動的瞬間;有的小組學生用音頻的形式記錄了自己與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對話;還有的小組學生用視頻的方式記錄了自己對父母的感恩活動,如幫助媽媽梳頭發(fā),幫助爺爺奶奶捶捶背、洗洗腳等。在活動展示的過程中,生發(fā)了學生的諸多感悟,如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爸爸頭上的根根白發(fā),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媽媽眼角的皺紋,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爺爺奶奶粗糙的手。正是通過綜合實踐活動感悟,德育的種子猶如蒲公英一樣吹入學生的心田,植入學生的心底?!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最為隱性的教育功效。
綜合實踐活動展示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綜合實踐活動成果的經(jīng)驗總結,也是綜合實踐活動過程的自我檢驗,還是下一個階段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新的開啟。展示不是形式,也不能流于形式,而應當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活動。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能積極地提出相關的問題,也能開展積極的建構、創(chuàng)造。從這個層面上說,綜合實踐活動展示具有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功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不是一個需要被填滿的罐子,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學生綜合實踐活動不斷豐富、不斷完善,讓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智慧得到分享、共享。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自主能動性,發(fā)掘學生的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自身獨特的屬性、特質,它與學科課程等共同構筑了一個育人的載體、母體、群落、時空。相比較于單一性的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能深化學生的認知,豐富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提升學生的價值觀。教師的科學的引導是防止綜合實踐活動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綜合實踐活動應始終注重學生的過程性感受、過程性體驗,應始終注重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建構與能動性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綜合實踐活動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應有的育人功能,彰顯自身應有的課程價值、智慧價值、創(chuàng)新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錢新建.提升綜合實踐活動方法指導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2).
[2]錢新建.綜合實踐活動表現(xiàn)性評價的認識、開發(fā)與運用[J}.課程·教材·教法,2015,35(5).
[3]張愛芳.生活教育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法淺談[J]. 教育界, 2020(27).
[4]范崚瑱,朱林. 建設“根”課程,提升生活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J]. 小學教學研究,2021(29).
(責任編輯: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