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訪江 甘肅省中醫(yī)院
綜觀“養(yǎng)生”的內涵,幾乎關系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所有領域,囊括了優(yōu)化人類生存環(huán)境、善化人類生命質量的一切內容?!叭松鸁o窮已”,從最初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祖先開始,人們就在孜孜以求地探索著養(yǎng)生的奧秘,不懈不倦地譜寫著養(yǎng)生文化的巨幅篇章。
《黃帝內經》行世兩千多年,確是中醫(yī)學理論體系的奠基之作,融匯了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科學知識,以及眾多流派的醫(yī)療經驗,創(chuàng)立了比較完整的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體系,使中國養(yǎng)生之道從一開始就納入了獨特的科學發(fā)展軌道。
很多名老中醫(yī)都是養(yǎng)生之道的踐行者,也是修得養(yǎng)生之道“正果”的佼佼者。筆者有幸采訪張士卿教授,他結合《黃帝內經》中的養(yǎng)生之道暢談了中醫(yī)養(yǎng)生的藝術美,也將《黃帝內經》中的養(yǎng)生之道,融貫于日常養(yǎng)生生活之中。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中還說:“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边@都是說,人若能充分利用喜樂這種良性情緒和心態(tài),對氣血的和調暢達是很有好處的,有益于養(yǎng)生保健和健康長壽。其方法就是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要學會自我愉悅、自我安慰,要善于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尋找生活的樂趣,要能做到知足者常樂、自得其樂、大肚能容、笑口常開。
有一壽高95 歲的老者,有人曾向他請教長壽的經驗,他說沒有什么經驗可談,只是能做到“百事不愁”“百事不管”。張士卿教授坦言,人很難做到“百事不管”,那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管好自己應該管的事情。但對于“百事不愁”,則是應該努力做到。人的一生“不順心事常八九”,若能在逆境中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保持從容平和的心態(tài),做到“事大事小,過去就了”,可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遇到事情,先靜下心緩一緩,再想解決的辦法,一定不要生閑氣、生怨氣,更不要生悶氣、生真氣,以免氣大傷身,影響健康。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無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儒,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提出了“謹和五味”的養(yǎng)生原則,強調只有五味調和,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過分饑餓,會使人精氣不足,而飽食亦易損傷胃腸,致人以病,甚而能釀痰生火,導致氣滯血瘀,加速衰老,晚餐過量為害尤甚。因此,民諺就有“吃飯留一口,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說法。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還說:“膏梁之變,足生大丁”。說明飲食還是以清淡為宜,“粗茶淡飯,樂活似仙”“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這是我們國人的傳統(tǒng)飲食結構?,F(xiàn)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飲食結構也不斷西化,加之應酬增多,因飲食結構不合理而引起的病癥也越來越多。俗話說,“病從口入”,實際上,臨床上高脂血癥、高血糖、高尿酸血癥、脂肪肝等病癥都是吃出來的。
有人曾對著名長壽之鄉(xiāng)——江蘇如皋市幾位百歲老人的飲食特點做過調查,他們最根本的秘訣在于粗細搭配、葷素搭配、遠近搭配、涼熱搭配,充分保證了身體能量和營養(yǎng)結構的均衡,從而為延年益壽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饵S帝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說:“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至今仍是我們值得遵循的飲食均衡原則。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十分強調“形”“神”兩個方面。形,指形體、身形。神,指精神、魂魄。形與神的關系是相互依存、須臾不離的?!靶螢樯裰?,神為形之主,”“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只有“形與神俱”,形神俱旺,人才能健康長壽,達百歲之期。
怎樣才能做到,“形與神俱”呢?中醫(yī)認為,“動養(yǎng)形,靜養(yǎng)神”?!饵S帝內經》中強調的“動作以避寒”,以及春三月,要“廣步于庭”,夏三月,要“無厭于日,勤于勞作”等,都是強調運動能使人健康?!饵S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中說,不注意形體的運動鍛煉,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后果:“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腎,久行傷筋,是謂無勞所傷”。但“動”也要有適度?!饵S帝內經》講“不妄作勞”,是說不適量的運動亦會影響健康。
至于“靜養(yǎng)神”,是說人的精神心理的調養(yǎng),要在靜守中去體驗。精神要“內守”,這在我們今天來講,就是修煉靜功,調心、入靜,或靜坐,或站樁,總以清心入靜,排除雜念,一心體會體內氣血運行的變化,久而久之,則真氣充沛、五臟安和、形神健旺,自會長壽。
“神靜則心和,心和則形全”,否則“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所以,要保持健康,就要形神兼養(yǎng)、動靜結合、適量適度。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在生活起居方面,特別強調要“有?!??!饵S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就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起居有常,其實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主張的“習慣決定健康”。不良習慣是百病之源,而良好習慣則是健康人生的基礎。
從《黃帝內經》中我們知道,人體的生發(fā)之機從子時開始。子時(23 點—1 點)“一陽生”,是陽氣發(fā)動,萬物滋生的關鍵時刻;而午時(11點—13 點)則是“一陰生”的陰陽相交時刻。子時是腎所主時,腎水上升,可交于心火,則心火不至于過旺,午時是心所主時,心火下降,則腎水不至于過寒,此二時辰,能充足睡眠,入睡靜養(yǎng),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陰陽協(xié)調,人自精力充沛。因此,人除了晚上按時睡覺,還應順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于午間小睡午休,可以儲存精力,不干擾陰陽相交,獲得健康長壽。
中醫(yī)認為,人體五臟六腑、經絡、官竅,乃至于肌腠玄府,處處都要保持通暢,人體體內每一處都要彼此暢通,就是與外界環(huán)境、宇宙自然也要保持溝通??梢哉f,人體本身就是一個通透的世界,與萬事萬物的聯(lián)系也應該是“往來不窮”,協(xié)調和諧,相互交通。
人體內最重要的是十二經絡、奇經八脈,首尾相連,如環(huán)無端,內聯(lián)五臟六腑,外通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不可一處不通,特別是六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和。六腑直接關乎到人體的氣道、血道、谷道、精道、水道等。如果這些地方有哪一處堵住了,哪怕是瘀阻了一點點,疾病都會“聞風而至”。如臨床常見的膽道不通、女子的輸卵管不通、老年人的心血管不通,還有平常的二便不通等。歸根結底都是氣血瘀滯,經絡不通?!安煌▌t痛”,如膽絞痛、心絞痛、關節(jié)和腰腿痛,不通還會百病叢生,只有周身“通調”才是人體健康長壽的必要保證。
關于“通調”之法,方法有很多,導引按摩,拍打經絡,藥療、食療、刮痧、拔罐等,都可以隨證選用。如三一二經絡鍛煉法、八段錦、九轉延年法等。方法雖多,但心通、胃通、便通最為關鍵,有此三通,可得一平。
中醫(yī)養(yǎng)生之道強調,上配天以養(yǎng)頭(可用頭部按摩、鳴天鼓、干浴面、赤龍攪海等方法),下配地以養(yǎng)足(可用搓足心、泡雙足、足部按摩等方法),中通人事以養(yǎng)五臟(飲食養(yǎng)脾、靜坐養(yǎng)心、節(jié)欲養(yǎng)腎、抒情養(yǎng)肝、調息養(yǎng)肺)。而平和的心態(tài)、均衡的飲食、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則是養(yǎng)生保健的四大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