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傳秀 劉 琳
清代實學思想的代表人物阮元(1764—1849)是江蘇揚州儀征人,一生為官從政有方,所至之處,以提倡學術、振興文教為己任,治績斐然。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晚年官拜體仁閣大學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在治學興教中,他奉行“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的實學精神,在經史、數學、編纂等方面具有較高造詣,興辦了詁經精舍、學海堂兩所以考據訓詁為主的書院,撰寫了以《經籍纂詁》《十三經注疏》為代表的大量著作。
阮元在《研經室集自序》中開宗名義地表明,“余之說經,推明古訓,實事求是而已,非敢立異也”。這句話簡明扼要地概括了貫穿他一生的治學原則。明末清初,空疏學風盛行,阮元對當時這種空泛講學論道之風進行了有力批判,開啟了考據、務實之風。
阮元主張治學“實事求是”,采取的方式是將觀點和結論建立在堅實的訓詁考據的基礎之上。比如在考證“仁”字時,他先羅列出許慎《說文解字》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對“仁”的注解,認為“仁”即是“人”,“相人偶”為“仁”。然后把《論語》《孟子》中關于“仁”的字句集中羅列,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著成《論語論仁論》和《孟子論仁論》。通過反復分析與綜合比較,阮元得出以“相人偶”來解說“仁”是相對真實可靠的,并以此對宋明理學中“仁”的玄學理解進行了批駁,突出“仁”的質樸意蘊。他還認為,解經訓字固然要有堅實的文獻基礎來支撐,但是在字義選擇上,訓詁考據只是一種方法,一個詞往往有多種意涵,不同的條件和立場下具有不同的訓解。由此可以看出,阮元在學術研究上采取文字訓詁和文本考據雙重路徑,力求結論的真實可靠,也因此形成了很多真知灼見。《經籍纂詁》是阮元的訓詁學代表作。《經籍纂詁》將散見于經傳中的漢學家的訓詁學成果匯集兼收,既匯集了唐以前的古籍正文和注解中的訓詁材料、歷代經傳注疏的訓詁著述,又綜合清代的學術研究精粹,特別是匯入了他多年來孜孜以求、不懈鉆研形成的訓詁成果。作為一部集古今訓詁之大成的巨著,《經籍纂詁》不僅成為當時許多書院的教材和學者治學的參考書,至今仍是漢學研究者的必備工具書。阮元另一部為人熟知的代表作當推《十三經注疏》,這部大型的經學叢書,是13部儒家經典的總稱,內容包括哲學、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以及語言文字、倫理民俗、典章制度等,涉及面極廣,被學界視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經典文獻之一。
阮元強調文獻記載與客觀事實的吻合,追求儒學經典與社會實踐的統(tǒng)一,是實學思想的倡導和實踐者。他明確提出“圣賢之道,無非實踐”。在阮元看來,“實事求是”和“無非實踐”是相互貫通的,如果僅訓詁考據,不能稱之為“實事求是”,除了“以古為是”以外,他還進行了大量的實踐調查和實地考證。阮元在浙江時期,為了求得對經典中古今水地名稱變遷的確切解釋,進行了大量的考察考證。比如《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地理狀況,因為時代變遷,古今很多地名不能對應,難以讀懂。如書中提到的“三江”,究竟是哪三江,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論述;書中對于浙江與《漢書》《說文》《水經》中所說的浙江是否一致,未有定論。為此,阮元屢次往返于杭州和家鄉(xiāng)揚州之間,對水道進行考察論證,親自查看浙江境內諸多水道流向以及河流入海的沙質,在“參稽經史,測量水土”的大量文獻考證和實地考察基礎上,阮元精心繪制了十幅示意圖,并撰成數萬字的《浙江圖考》上、中、下三卷。在《浙江圖考》中,他考證北江經江寧、鎮(zhèn)江、丹徒入海,就是今天的長江;中江從高淳過五壩,經過宜興入海;南江由池州過寧國,與太湖相會,由余姚入海。他還詳細考證了浙江省名中的“浙江”就是今天的錢塘江,并且“浙江”應當是《禹貢》中所說的南江。阮元對自己的考證很有信心地說:我七八年,“博稽古籍,親履今地”,后面的學者可以直接引用,“請勿復疑”。這種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地理考察方法,不僅體現了阮元對史書的靈活運用,也體現了阮元學術上實事求是的實學精神。
阮元在學術上注重“實事求是”,在教育上注重“經世致用”。阮元歷官所至“必以興學教士為急”,他重視教育,興辦書院,積極推動當時的教育改革。
嘉慶六年(1801)阮元任浙江巡撫時,在杭州孤山之麓創(chuàng)辦詁經精舍,嘉慶二十六年(1821)任兩廣總督時,在廣州城北越秀山創(chuàng)辦學海堂。他辦學的宗旨很明確,追求“專勉實學”之風,主張教育要“明體達用”,規(guī)定學海堂和詁經精舍的學生不事舉業(yè),強調學用結合,培養(yǎng)對社會有用、鉆研經史的經世致用人才。阮元創(chuàng)辦和管理的新式書院,為當時社會培養(yǎng)了一批經世致用的人才,以“有學問的革命家”著稱的章太炎先生就曾到詁經精舍受業(yè)達七年,著名的還有陳鴻壽、朱為弼、周中孚、張鑒、嚴元照、洪頤煊等。詁經精舍和學海堂的創(chuàng)辦,開創(chuàng)了一代學風,全國不少地區(qū)效法阮元,創(chuàng)辦了許多新式書院,如湖北兩湖書院、廣州廣雅書院、江蘇學古堂、四川尊經書院、山西令德堂、河北問經書院等,這些書院堅持和發(fā)揚了阮元倡導的實事求是、學以致用的辦學宗旨,極大改進了當時的學風。
教學方法與內容注重實踐和實用。阮元所創(chuàng)辦的這兩所書院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與舊式書院有明顯區(qū)別,更加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尋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內容設置上,注重實用課程,設置了天文、歷法、地理、算法、詞章、漕運,以及西學、科學技術等學科,強調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反對浮華。他親自主編了《疇人傳》,作為我國古代研究天文、歷法和數學的重要資料,這是之前書院未曾有過的創(chuàng)舉。在教學方法上,阮元主張因材施教、教學相長。書院聘請的教師都是精通經史以及自然科學的名家,對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已有專長進行培養(yǎng),學生對于課業(yè)的選擇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在儒學、史學、天文、算法等學科中任選一門。
改革書院領導體制,廢山長,設學長。清朝前期的書院采取山長負責制,山長是書院的主講兼院務總領,既是書院的主講人,也是書院的管理者。最初設立山長是為了減少外界對書院的干擾,但是在清朝“文字獄”文化專制政策下,山長不敢講學,山長制逐漸流于形式,日漸衰敗。針對時弊,阮元制定《學海堂章程》明確規(guī)定“廢山長,設學長”,學長由八人組成,共同負責書院事務,分門別類指導課業(yè),學長各司其職,輪流執(zhí)掌院務。學長制的實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來不少書院紛紛仿效。
平時考核與集中考核相結合。在考試方法上,阮元改變傳統(tǒng)書院那種呆板的“扃試糊名”法,實行平時考核與每年四季集中考核相結合,每年分四課,每課有兩位學長主管課務,每季度一個單元,除了基本的四季考課以外,平時還有日課、月課、季課、朔課、望課多種類型。同時設立專科肄業(yè)生制,學生可以任選一個學長和領域進行學習,類似于今天的研究生制度,這樣就使研習更加精專,肄業(yè)生每個人都有一個日程簿,記錄每個學生所學書目,每日學習情況,與季課考試一起交給學長。書院還把師生的佳作編印成《詁經精舍文集》《學海堂文集》《學海堂課藝》等。這種考試與考核方法,讓學海堂和詁經精舍的教學體制不斷完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