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妥金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海原縣第三小學)
情景交融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法能讓詩歌內容更加意味深長、發(fā)人深思,這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秘密,是詩歌的魅力所在。詩歌只有運用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主題內容才會更加豐富多彩。
提到情景交融的詩歌表現(xiàn)手法,就不由得讓人想到唐代詩人駱賓王的五言詩歌《詠鵝》,它就是運用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白鵝戲水圖。詩歌開篇連用三個“鵝”字,寫出了鵝的鳴叫聲,既生動又形象,語言節(jié)奏輕快,充滿了韻律之美。接著通過“曲項”與“向天”、“白毛”與“綠水”、“紅掌”與“清波”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地寫出了鵝的曼妙身姿和鮮明色彩。同時,用“浮”與“撥”這兩個動詞展現(xiàn)了鵝在水中悠然自得且用力劃水的生動場景。在此基礎上,駱賓王還運用了視聽結合、動靜結合、音色結合和對偶句的手法,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了鵝的神態(tài)。這樣的描寫也從側面體現(xiàn)了詩人對鵝的觀察之細微,表達了詩人對鵝的喜愛之情。此詩可謂是情景交融的典范詩歌,但誰能想到這是詩人七歲時,在回復試探自己水平的客人時所作的詩歌呢?
既然情景交融的詩歌如此之妙,那么,如何才能創(chuàng)作出情景交融的詩歌呢?學會下面這三招就足夠了。
依舊以《詠鵝》為例,全詩只用十幾個不同的漢字,就構成了一幅生動的白鵝戲水圖!“曲項”“白毛”“綠水”“紅掌”和“清波”皆是“具體事物+特點”的詞語結構,很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鵝”脖子彎曲、仰天長歌的特點以及綠水清波的美好。由此可見,我們必須深入學習并靈活掌握漢字用法,并善于觀察所寫之物,然后將這些事物(名詞)和事物的特點(形容詞)串聯(lián)起來,便能成詩了。
不僅要學習漢字中名詞和形容詞的用法,還要學習動詞的精準運用。《詠鵝》中的動詞“浮”與“撥”的恰當使用就表現(xiàn)了鵝在水中的靜態(tài)美與動態(tài)美;副詞“向”表現(xiàn)了鵝此時朝向天空鳴叫的畫面。這首詠物詩著實抓住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精髓。
那么,我們該如何將這些漢字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并且形成一首詩歌呢?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位唐代詩人李白,他的《靜夜思》從字面上看簡單明了,即在安靜的晚上“思”,這里的“思”可以理解為“沉思”和“思念”。全詩中用“床”“明月”“地”“霜”“故鄉(xiāng)”等名詞記述了一個有秋霜的夜晚,客居他鄉(xiāng)的詩人在床前思念故鄉(xiāng)?!耙伞薄芭e頭”“望”“低頭”這一系列動詞,表現(xiàn)了詩人李白由恍惚到清醒、由清醒再到沉思的過程,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再看李白的另一首詩《贈汪倫》,李白說他將要乘舟離去,就在這時,忽然聽到岸上傳來一片踏歌聲,原來是汪倫踏著歌聲前來為李白送行,而一旁的“桃花潭”即便是“深千尺”,也不如汪倫送他的這份情誼。據(jù)說,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在公元750年左右,而《靜夜思》是在公元726年,在這相距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兩首詩歌從字面上來看,雖相對都較為簡單,但還是能看出《贈汪倫》的字數(shù)比《靜夜思》多許多,語言表達上也有所進步。
由此可見,浪漫派大文豪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也是從漢字串聯(lián)開始的。所以,學會情景交融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法的第一招就是將漢字串聯(lián)成詩。
我們再深度賞析一遍駱賓王的《詠鵝》?!谤Z”的神情形、態(tài)被描繪得十分貼切,使得這只原本沒有感情、不能思考的鵝,居然通過詩人的描寫有了“神”,有了“外形”,這樣的“神”與“外形”也必然與詩人內心的情感相通,那么,我們試想一下,“鵝”的“向天歌”是不是間接地表達了詩人擁有高遠的志向呢?“白毛”是不是可以理解為詩人小小年紀就知道潔身自好呢?“紅掌”是不是暗示著小作者對自己遠大前途的自信呢?“浮”是不是也表現(xiàn)了詩人在困難面前從容應對呢?
通過這一連串的疑問,我們是不是也體會到了“讀詩也是讀故事”的感覺?這就需要充分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力,體會詩歌中的優(yōu)美意境,有的詩歌甚至還需要通過想象來補充完整詩句的省略內容。反之,創(chuàng)作詩歌也一樣,需要運用發(fā)散思維,將想要寫的、想要表達的融合到景物當中,這樣便造就了“景物”的“神”。
為何詩歌創(chuàng)作需要發(fā)揮想象力?這是因為,一般而言,漢字多為多義詞,所以需要通過故事語境、詩歌背景來仔細品讀其隱藏含義。據(jù)說,詩歌的起源是為了配合古時音樂更加明確地表達樂者的情感。我們能看到的最早且傳唱最久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jīng)》,其中最簡單的一句“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象地描述了人因心中害怕而表現(xiàn)出小心謹慎的樣子,就像面臨深淵一般,就像腳踏薄冰一樣。這句話的應用場景可以是考生面對考場,也可以是應對局勢。可見,我們需要通過語境發(fā)散思維來考慮這個詞在語境中的意思。
明代于謙的七言絕句《石灰吟》從題目字面上看,意思是詠石灰,實際上卻是采用象征手法托物寄懷。尤其是這句為大家所熟知的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背景講的是詩人曾在一座石灰窯前觀看師傅們煅燒石灰,看到那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經(jīng)過熊熊烈火焚燒后,變成了白的石灰,這讓他深有感悟,為此有感而發(fā)寫下此篇《石灰吟》,以此來表達自己希望擁有如石灰般潔身自好的品質。我們發(fā)現(xiàn),詩人通常因所見所感創(chuàng)作詩歌,又帶有其獨特的思考角度和想象力。我們可以通過解讀詩歌,理解其內心情感對石灰的投映,這能為我們創(chuàng)作詩歌提供一些思考和啟發(fā)。
通過對詩歌中的故事進行不斷的體會,我們就可以在感悟中提高詩歌鑒賞能力,鍛煉我們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同時,將所學到的發(fā)散思維方式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出具有想象力的詩歌。
嘗試“寫詩”才得以成為會寫詩的詩人,比如駱賓王的《詠鵝》,就是詩人在客人的試探下,略作思考后所作出的詩歌;比如浪漫詩人李白的詩《靜夜思》,是其在思鄉(xiāng)的心境下,看到那時的場景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出的被大家廣為傳誦的詩篇。由此看來,想要成為一名“小詩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要勤寫。這和學習游泳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有敢于嘗試,經(jīng)過多次練習,才能熟能生巧,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力。
詩歌是文化的精髓,學會寫詩能使我們體會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學會寫詩可以提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力及對事物的感受力;學會寫詩可以提升語言的精準表達,從而擅長表達。既然寫詩好處多多,那么嘗試寫詩究竟從哪里開始呢?有句話說:“藝術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由此可見,詩來源于我們的生活,我們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也要高于生活。
從大方面來說,同學們要做到如下兩點:一、要善于觀察那些給我們留下印象的人、景和物,將它們的特點記錄下來。二、將此時的心情與當時的心情都記錄下來,以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結合這兩點,我們就可以寫下一首情景交融的詩歌。從小方面來說,我們要做到下面兩點:一、學習漢字,豐富并掌握漢字量,再進行組詞、串句,成為詩歌篇章,并多加修改。二、多欣賞詩歌,確立主題,即興而發(fā),用豐富的想象力主動創(chuàng)作。比如,唐代白居易的《池上》,通過“小娃”“小艇”,偷采“白蓮”“浮萍”,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故事,將小孩兒描述得天真爛漫??梢?,白居易能夠迅速發(fā)現(xiàn)這種趣事,還用詩歌記錄此事,如果沒有文詞的積累,沒有細心的觀察,沒有從嘗試寫詩到全身心地投入寫詩的長期訓練,絕不會寫出這樣情景交融的好詩來。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用詩歌代替日記來記錄我們的生活和心情,只有通過這種簡簡單單且日復一日的練習,才能巧妙運用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在詩歌中尋找真正的自己。相信同學們只要把上面三種方法運用得當,就一定會創(chuàng)作出具有豐富想象力、豐富內涵的情景交融的詩歌,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小詩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