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敏,王紫玄,張雨婷,布 赫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針灸科,內蒙古 包頭 014030)
“體虛易感”是指機體正氣不足,易感外邪發(fā)為感冒,并反復發(fā)作的一類病證。隨著人們長期熬夜、貪涼、運動減少、作息規(guī)律的改變等,使得人體正氣虛耗、陽氣虧損,衛(wèi)外不固,易于感受風寒之邪,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體虛易感人群[1-2]。該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危害人類健康[3]。課題組基于“五運六氣”理論,結合我市氣候特點,參考古今醫(yī)家治病理法,有效改善“體虛易感”患者體質。
1.1對象 納入體虛易感者30例,均于2021年3月-2021年8月在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針灸推拿科就診,其中5人因未完成治療脫組。故本次統(tǒng)計共納入有效病例25例。納入標準:患者年齡為20~65歲,機體正氣不足,易外感病邪反復感冒。臨床上呈現(xiàn)出氣、血、陰、陽虛損之狀。主要表現(xiàn)為面色萎黃、神疲體倦、懶言聲低、自汗;或面色不華、唇甲淡白、頭暈眼花;或口干舌燥、五心煩熱、盜汗;或面色蒼白、形寒肢冷等癥狀。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有嚴重軀體器質性病變者;(2)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3)參與本項目以外的受試者;(4)在項目研究過程中,不按照既定的研究方案治療者。
1.2治療方法 中藥:扶陽湯:黃芪15 g、防風10 g、蒼術5 g、生姜10 g、甘草5 g、大棗5枚、炒麥芽10 g、藿香10 g、黨參10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00 mL,5 d為1療程,治療2個療程。針刺:(1)穴位:大橫(雙)、天樞(雙)、關元、尺澤(雙)、陰陵泉(雙)、足三里(雙)、太白(雙)等穴。(2)操作方法:常規(guī)消毒后,用0.25×40 mm毫針直刺諸穴,其中,關元、足三里(雙)、太白(雙)應用捻轉補法,余穴應用平補平瀉法,以患者出現(xiàn)酸脹感為度,留針30~40 min,5次/周,共治療2周。
艾灸:予以中脘、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行溫和灸,10~20 min/次,5次/周,共治療2周。香囊:艾葉10 g、丁香10 g、白芷10 g、蒼術10 g、厚樸10 g、霍香10 g、石菖蒲10 g,研末制成香囊隨身佩戴。
1.3康奈爾健康問卷(cornell medical index,CMI) CMI全問卷分成18個部分,每部分按英文字母排序(A-R),共有195個問題,其中A-L部分反映軀體癥狀,共144個問題,M-R部分反映與精神活動有關的情緒、情感和行為方面的問題,共51個問題。本項研究選擇A-L部分(即反映軀體癥狀部分)進行研究,分別包括:A眼和耳、B呼吸系統(tǒng)、C心血管系統(tǒng)、D消化系統(tǒng)、E肌肉骨胳系統(tǒng)、F皮膚、G神經(jīng)系統(tǒng)、H生殖泌尿系統(tǒng)、I疲勞感、J既往健康狀況、K既往病史、L習慣,CMI分值越低狀況越好。
治療前后CMI分值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A眼和耳、B呼吸系統(tǒng)、C心血管系統(tǒng)、D消化系統(tǒng)、E肌肉骨骼系統(tǒng)、F皮膚、G神經(jīng)系統(tǒng)、H生殖泌尿系統(tǒng)、I疲勞感、L習慣等CMI分值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中藥、針刺、艾灸及隨身佩戴香囊,可明顯改善患者眼和耳、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肌肉骨骼系統(tǒng)、皮膚、神經(jīng)系統(tǒng)、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疲勞感、習慣等,而對J既往健康狀況、K既往病史無明顯改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CMI分值比較
“體虛易感”主要由于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于濡養(yǎng),致氣虛腠理不固,易感外邪而發(fā)感冒,久之損傷脾腎之陽,病情反復發(fā)作、遷延難愈[4]。
“五運六氣”作為中醫(yī)學理論的核心內容,充分反映了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念,運用中醫(yī)“五運六氣”理論對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對指導臨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5-6]。2021年,為辛丑歲中之前,天氣太陰主之,太陰所至為云雨,其化從本,當其時多行雨濕化者,太陰之政也;辛丑歲中之後,地氣太陽主之,太陽所至為寒霧,其化從本標,當其時寒氣至而熱氣應者,地氣之平也?;凇拔暹\六氣”理論,結合包頭市2019年冬至后較往年風力偏弱、偏于寒濕的氣候特點,根據(jù)“體虛易感”人群體質特點,課題組以“溫陽、健脾、除濕”為治療法則,采用中藥內服、針刺、艾灸、佩戴香囊等方法改善體虛易感患者體質。
布赫教授根據(jù)30余年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扶陽湯”改善“體虛易感”人群,方中黨參、黃芪補中益氣、健脾升陽,防風、蒼術、藿香祛風解表、芳香化濕,炒麥芽、炙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和胃。全方溫陽補氣化濕于一體,有效改善體虛易感人群體質。
針灸的雙向調節(jié)作用在免疫系統(tǒng)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當體液免疫應答不足時,針灸可以增加抗體IgG、IgM的生成,以增強患者的免疫力,減少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7]。方中大橫屬足太陰脾經(jīng)穴,具有健脾除濕之功;天樞屬足陽明胃經(jīng)穴、大腸募穴,具有調節(jié)胃腸道功能之功;關元屬任脈穴、手太陽小腸經(jīng)募穴,具有培本助運之功;尺澤屬手太陰肺經(jīng)合穴,具有改善呼吸道功能之功;陰陵泉屬足太陰脾經(jīng)合穴,具有運脾化濕之功;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具有補脾和胃、益氣通腑之功;太白屬足太陰脾經(jīng)輸穴、原穴,具有生發(fā)肺性陽氣之功,諸穴組合,運脾溫陽除濕,改善后天之本脾胃功能,增強“體虛易感”人群免疫力。同時,對中脘、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等穴行溫和灸,起到溫補脾腎陽氣之功,進一步增強“體虛易感”人群免疫力。
中藥香囊是一種特色中醫(yī)療法,通過長時間佩戴中藥香囊,不僅可促進中藥吸收,刺激穴位,達到疏通臟腑與經(jīng)絡的效果,還可發(fā)揮驅濁辟穢的作用[8]。課題組應用艾葉、丁香、白芷、蒼術、厚樸、霍香、石菖蒲等芳香藥物研末制成香囊隨身佩戴,以達到辟穢化濁、預防感冒之功。
《素問》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因此,本課題組擬定的改善“體虛易感”患者體質方案,其結果令人滿意。與治療前相比,通過中藥、針刺、艾灸及隨身佩戴香囊,可明顯改善患者眼和耳、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肌肉骨骼系統(tǒng)、皮膚、神經(jīng)系統(tǒng)、生殖泌尿系統(tǒng)、疲勞感、習慣等。正所謂通過“顧護正氣、未病先防”,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