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瓊
在我的家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個堪稱老古董的藥柜,漆面早已斑駁脫落,雖已褪去了當年亮麗的外表,卻增添了幾分古色古香的韻味??v橫交錯的印痕,承載著它的滄桑歷史,陳舊的藥柜和我年邁的父親仿佛就是一對老友。
父親出生于1934年,祖籍在江西省樟樹市,那里是全國聞名的藥都,素有“藥不過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樟樹人大多靠“吃藥飯”為生,開的藥店遍布全國各地,祖父手里就把藥店開在武平的一個小鎮(zhèn)上,我的父親也以此為生。
據(jù)父親說,祖父年幼背井離鄉(xiāng),到處闖蕩,靠到藥店學徒幫工謀生。后被一戶“樟樹藥幫”(指樟樹人在外地開藥店)收留,從此便落戶在這個小鎮(zhèn),開了一家小藥鋪,生活總算安頓下來了。父親兄妹4人,他排行第二,上有一個兄弟,下有兩個姊妹,因父親從小吃苦耐勞,祖父一直帶在身邊作幫徒。父親18歲那年,祖父撒手而去,家庭的重擔便落在父親肩上。父親靠東拼西湊的30塊錢接過了藥鋪的生意,維持著一家5口人的生計。可以說是“一個包袱一把傘,白手起家當老板”,可以看出當時父親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
1958年,父親響應政府號召參加公私合營,他和他心愛的藥柜便一起合并到當?shù)匦l(wèi)生院,父親成了衛(wèi)生院的一名職工。這樣,父親與他的藥柜相伴,直至退休。退休后,父親卻閑不住,便在鎮(zhèn)上開了間小藥店,每到鄉(xiāng)下圩日,父親便走圩趕場,一干又是20年。直至年過八旬,在家人的勸阻下,他才萬般不舍地離開了為之堅守了近一生的中藥業(yè)。
父親從小就有悟性,肯吃苦,又能干。經(jīng)過多年磨礪自學成才,他不僅學會了識字、書法和珠算,還練就了聞香識藥和中藥炮制的絕技。
俗話說:木匠的鋸子瓦匠的刀,剃頭的擔子廚師的勺。而父親心儀的寶貝自然是藥柜,站在藥柜前,用一把精巧的小秤稱著藥材,是他雷打不動的日常,更是他的精神支柱和快樂源泉。它陪伴父親,共同為當?shù)匕傩战獬⊥础?/p>
父親所用的藥柜由當?shù)啬窘硯煾涤脠詫嵑裰氐哪玖洗蛑贫?,由三組柜臺貨架組成,整體為紅棕色,貨架上面擺放的藥品井然有序;柜臺上邊大部分是抽屜,下邊是大柜子,每組藥柜上有20個抽屜,每個抽屜又分隔成四格,每個格子里都存放著不同藥材,小抽屜外邊按順序寫上藥名,讓人一目了然。據(jù)父親介紹,藥柜可以存放二百多種中草藥,這些藥品,常年伴隨父親,先后治好了數(shù)以萬計的病人。每當說起這些,父親臉上總是溢滿了自豪的笑容。
過去人們稱買藥叫抓藥,父親完全可以用手抓藥,不用秤,而且十拿九穩(wěn),一抓就準,但為了對顧客和患者負責,尤其是對一些有毒中藥不只憑感覺,還得用藥戥。有著中醫(yī)世家之稱的父親是當?shù)剡h近聞名的大夫,經(jīng)常有外地人慕名而來,方圓數(shù)十里,提起父親的名字,無人不曉。父親一生樂善好施,懸壺濟世幾十年,逢窮人求醫(yī),則分文不取,無錢農民求醫(yī)后經(jīng)常用廉價農副產品答謝,亦從不計較,所以周邊的人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愛找父親看。那時候,父親就坐在藥柜前給人看病,望聞問切,隨后就用工整的小楷開出藥方。據(jù)鄰里的老人講,這些方子都是父親的偏方秘方。開完方子,父親轉身走向藥柜,對于清熱解毒的牛黃、活血養(yǎng)顏的紅花、消食化積的檳榔、養(yǎng)血安神的桂圓放在了哪里,父親早就了如指掌。父親抓藥手腳非常麻利,瞟一眼處方,就可以找到相應的抽屜。僅憑手抓,就基本準確,最后還是放進小秤稱一稱,輕輕地抖去一些。然后,把藥倒在有些發(fā)黃的草紙上,隨手在頭頂扯一條線,“唰唰唰”就開始包藥了,包好扎緊,寫幾個字并再三叮囑再給病人。幾十年如一日,藥柜始終與父親不離不棄,聲聲訴說著父親的喜悅和憂愁。
有著傳統(tǒng)中藥炮制絕技的父親,經(jīng)常自己加工配置中成藥,他用碾槽反復碾細磨碎的藥材,精心選配熬制成藥丸或各類藥粉,既方便外敷、外貼和內服,而且便宜療效又好,往往藥到病除。他自制的燒傷燙傷藥,皮膚病特效藥和小兒健脾散更是有著神奇的功效 ,受到了鄉(xiāng)鄰與病人的好評與信賴。每當看到父親在碾槽上碾藥時輕快靈巧的身姿和淌滿汗水的脊背,聽到那金屬鐵器碰撞出來的咣當聲,還有那父親的喘息聲,仿佛聽到一首首激越亢奮、酣暢淋漓的交響樂曲,這一切無不深深銘刻在我的心里。
記憶中的老物件已漸漸離我們遠去,只有這個藥柜,幾經(jīng)輾轉,依然保留著,給予了父親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從醫(yī)是父親一生鐘愛的事業(yè)和追求,也是他的精神支柱和快樂源泉。生命不息,行醫(yī)不止是對父親一生最好的詮釋。遺憾的是兒女6個,無一人繼承父親的事業(yè)。但讓父親甚感欣慰和可喜的是,家中的兩個侄兒踏上了從醫(yī)這條路,成了父親的接班人。
回望父親一生的從醫(yī)生涯,他嘗盡了其中的酸甜苦辣,也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無能為力,但他從未退縮,始終用嫻熟的醫(yī)術和不離不棄的毅力治好了各種各樣的疾病,解除了難以數(shù)計的病患的痛苦。這既是父親作為醫(yī)生的天職,更是他一個老黨員的初心與使命。父親只是干千萬萬樟樹藥工的一個縮影,前輩的吃苦耐勞、奮進奉獻的精神為我們子孫后代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也終使陪伴他六十多個春秋的藥柜成為一座永恒的精神坐標。
一株草,生長于高山之巔,吸吐精華;一個人,食于五谷雜糧,行至生老病死,千年流傳的中藥瑰寶凝萬千草木之精華,這是一座寶山,是一份沉甸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寫到這里,我似乎聞到了陣陣草木芬芳,鼻息間的藥香味更濃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