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定
游覽湖南長沙岳麓書院,那里面保存著許多古碑,碑上鐫刻著前賢的書法珍品和哲理名言,令人駐足。其中顏真卿所書一方碑,高約兩尺許,寬約三尺,鑲嵌于壁;字數不多,遒婉剛正,揮灑自如。內容是東漢馬援的一句話:“馬伏波云: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聞而口不可道也。”
落款注明寫于大歷三年四月,也就是顏真卿五十八歲時。
仕途多艱,政局動蕩不安,顏魯公的官也不好當,有史料說他這年正好遭貶。是不是因為當“中央監(jiān)察部長”時“正色立朝”“剛而有禮”,為朝廷奸佞如楊國忠等類所惡,從而想起馬援這句話書以自勉呢?抑或對馬援其人的景仰?不管怎樣,作為監(jiān)察部門的官員,身為金紫光祿大夫,對“人過”作如是觀,不能不說很值得玩味。
譬如有人貪贓枉法,殺人越貨,人家舉報到監(jiān)察部門,身為朝廷命官的顏真卿,果能“如聞父母之名,耳可聞而口不可道”嗎?那還談得上什么查處?
當然,若從另一角度看,對別人的一些非原則性的小過失,諸如生活和工作中的缺點和毛病,不予注重,不加挑剔,不幸災樂禍,對專心致志搞事業(yè)的人來說,是無可厚非的選擇。
馬援是東漢人,是歷史上頗有建樹的軍事家,官拜伏波大將軍。顏真卿所錄這段話,是馬援給侄兒嚴、敦的信里說的。當時馬援在交趾打仗,聽說老兄的兩個兒子嚴、敦喜歡嘰嘰喳喳,議人長短,于是寫了封信給他們,告誡“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應該說,馬援的用心是好的,潛心事業(yè),不隨俗流,對他人過失,如屬小節(jié),以寬容為懷。聯(lián)系馬援所言“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云云,再看看他以六十二歲高齡請纓出征,為示尚健,披甲上馬,據鞍顧盼,一個有所為又有所不為的大丈夫形象呼之欲出。雖是武將,其思想影響,在歷史上也是很了不得的。
顏真卿所處的時代,與馬援不同?!昂髮m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政治上腐敗,官場上明爭暗斗,喜聞人過,落井下石,以抓對方小辮子為能事,或者制造謠言,布設陷阱,打小報告,搞小動作,古往今來,這種內耗曾使一些人事業(yè)荒廢,精神不振,離心離德,顏真卿書馬援語句的用意,從這一層看,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也是對當朝積弊痛下針砭。
駐足撫碑,覺得它們像一面面鏡子,給我許多啟示。嘗聞“聞過則喜”,實指喜聞己過,而非喜聞人過。對“人過”的態(tài)度,盡管不好一概而論,但倘是喜聞樂見,落井下石,倒不如照馬援說的辦:“如聞父母之名”。
(摘自“夜光杯”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