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培華
世人盡知四大名旦、四大須生及諸多開宗立派的京劇大師,卻鮮知紅極氍毹的他們多是翰墨丹青高手。
京劇與書畫結(jié)緣可上溯200年。梅蘭芳的祖父、“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還有他的父親梅竹芬皆擅書畫,功力了得。正是從那時起,梨園行的角兒們都把書畫奉為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寶典” 。繪畫之圖案色彩,書法之短長疏密,無不對化妝、服飾的設(shè)計改進大有裨益。我想,如果把200年來京劇大師們的書畫作品依序排列,足可筑成一道姿態(tài)萬千神采飛動的藝術(shù)長廊。
梅蘭芳:梨園書畫第一人
先說四大名旦之首梅蘭芳先生。他早在青年時赴滬演出,便與“南齊北吳”的吳昌碩相識并結(jié)為忘年交。初相見,吳老贈梅蘭芳梅花一幅并題記,從此他對繪畫的興趣大增。返京后,師從名畫家王夢白。梅深知書畫非朝夕之功,所以一有時間便潛心研習。他先后結(jié)識了并稱“京城四大家”的陳師曾、齊白石、凌文淵和陳半丁。其花卉師從王夢白,梅蘭得益陳半丁,人物得益姚茫父,草蟲得益齊白石。梅蘭芳在京舊宅的書房“綴玉軒”,便是他揮毫不輟、向諸名師問藝切磋之地。
翻開歷史畫卷,名滿梨園的梅蘭芳與蜚聲畫壇的齊白石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師生之誼。1920年秋,相互仰慕的兩位大師初次晤面。梅為齊理紙磨墨,齊為梅畫下草蟲,從此結(jié)下忘年交。每逢花期,齊必至梅宅觀賞牽?;?。白石老人曾寫下:“百年牽牛碗口大,三年無夢到梅家?!?924年,梅蘭芳正式拜在齊白石門下。只要沒演出,不管風雨,他都會按時到齊宅學畫,謙恭如小學生。從雅集、觀畫、聽戲,再到教畫學畫,交流養(yǎng)鴿心得。兩位大師相交藝苑的佳話,永遠定格在中國文化史上。
“九·一八”后,梅蘭芳先生遷居上海,師從湯定之學畫松,筆下有“蒼虬圖”問世。習畫之余,梅結(jié)合自己的化妝經(jīng)驗,所繪仕女別有一番淡雅神韻。幾年后無奈抵港,彼時專注于畫梅和佛像,從中可見氣節(jié)和心態(tài)。香港淪陷,梅返滬,始與大畫家吳湖帆、葉玉虎頻繁交往。他日夜揮毫,癡迷不減,積極作畫,為消遣,也為生計。時在1945年春,梅與葉玉虎合辦畫展并大獲成功,170余幅畫全部售罄。他的代表作《天女散花》形神兼?zhèn)?,清麗秀雅,畫如其人,成為搶手貨,并有多人訂制?/p>
梅先生的書法雖沒有畫那么出名,但功力不俗,同樣令人驚嘆。其筆墨清雋勁秀,決不遜于當代書協(xié)的那些所謂書法大師。梅先生以行楷為主,精于小楷。風格源于《樂毅論》《黃庭經(jīng)》《十三行》等二王小楷,并伴有唐人寫經(jīng)筆意。我在書刊上先后見過梅先生的篆書對聯(lián)、行書條幅。尤其是《西廂記》唱詞和《靈飛經(jīng)》小楷,堪稱筆精墨妙,婉暢秀逸。梅蘭芳把京劇和書畫兩門藝術(shù),各展姿媚又巧妙滲透,不愧為“梨園書畫第一人”。
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的翰墨功夫
尚派創(chuàng)始人、文武并儷的尚小云先生,自幼喜愛書畫,曾先后得到陳師曾、姚茫父、傅心畬、王夢白、王雪濤和顏伯龍等多位書畫大師的指教傳授。加之尚先生虛心好學,揮毫不止,其畫作灑脫大氣,落筆不俗,韻味獨特。長于畫松、蘭、竹、菊、靈芝等花卉,兼及山水。其書法問藝宋伯魯、林開暮等名師。早年習翁同龢,摹帖王陽明,晚年學王羲之。尚先生府上有一“奇竹軒”。他經(jīng)常邀集摯友同道在這間專室中作畫題詩,借以調(diào)養(yǎng)心性。
當年我曾見過尚小云先生錄唐人詩一首,大字行楷,婉暢蒼勁,頗見功力。友人回憶,尚先生最愛寫“最難風雨故人來” 幾個字,可見其念友懷舊之情時時縈懷。他為人豪俠仗義在梨園行有口皆碑。40 年代初創(chuàng)“榮春社” ,他義賣大量藏品助學。1959 年,尚小云先生向陜西省博物館無償捐贈宋元明書畫稀世珍品近70件。
程硯秋先生在四大名旦中位居第二,所創(chuàng)程派藝術(shù)火到今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18歲成名上海灘,康有為、吳昌碩舉杯祝賀;寧死槍下,不為敵偽唱戲;摯友徐悲鴻為他畫像;周總理介紹他入黨;賀龍元帥贈他軍刀……
平生雅好書畫的程硯秋,與他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十幾歲被贖身后,恩公羅癭公除了教他詩文,臨帖練字,還介紹他與京城書畫界名流相識。程先生對書畫興趣甚濃。早年師從著名書畫家湯滌,如饑似渴且極有天分。他的書法由魏碑入手,加之數(shù)十載研習不輟,格調(diào)高雅,自成一體。其繪畫尤擅梅、菊,獨具風格,頗獲贊譽。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程硯秋先生的一行楷條幅:“千里江樓幽居深趣,十年杖屨行館皆歡?!弊羁煞Q道者,這位紅遍南北的一代戲劇宗師,卻從來謙恭禮賢,全無一點架子。凡求字求畫,無不酬應(yīng),且一絲不茍。
荀派開山人荀慧生先生自小家貧,不曾上學。投身梨園后深感沒文化的痛苦,故求知欲甚迫。早年拜名家胡佩衡學畫,即使演完戲回家,雖累也要用心作畫,并于翌日晨攜畫到老師家求教。胡佩衡先生對他的畫作評價甚高,曾題詩詠道:“性靈爛漫見天真,余事丹青妙如神。信是纖塵原不染,本是明月作前身?!?/p>
1921年秋,荀慧生先生赴滬獻藝。因仰慕吳昌碩大師,在書法家劉山農(nóng)引薦下,攜所繪書畫冊頁登門求教。本來就喜歡京劇的吳老見21歲的荀,不僅唱功好,且癡迷書畫,欣然閱畢,更是傾心點撥。從此,荀執(zhí)弟子禮,甚為謙恭。1925年荀再次赴滬,補行拜師禮,正式列為吳門弟子。吳老喜畫梅花,荀耳濡目染,所畫梅花頗得吳大師神育。1928年驚聞吳老仙逝,荀即刻赴滬,撲在吳老身上大哭不止。之后,荀先生又先后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葉恭綽、李苦禪、王雪濤等書畫大師求教,畫藝大進。他的青綠山水色雅而不妍,山石飛瀑皴擦點染皆合法度。解放后,荀多次與傅抱石、錢松嵒等大家合作繪畫。其山水、花卉,頗得老舍、歐陽予倩等文化學者的好評和喜愛。
寫到此,有一人不能不提,他就是四大名旦的恩師、人稱“通天教主”、桃李盈門的王瑤卿。他不僅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改革家,開創(chuàng)了京劇旦行的第一個流派,還是一位畫家和古玩鑒賞家。他所畫的梅蘭竹菊荷為世人稱道,尤擅畫魚和蝦,精靈鮮活,呼之欲出。
縱觀京劇史,能書擅畫的京劇大師甚多。諸如“前四大須生”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后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還有時寶慧、李萬春、張君秋、王金璐、尚長榮、宋寶羅等。這些角兒們的筆墨功夫連同他們的京劇藝術(shù),好一似百朵梨花春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