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敏,江建林,喬富林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稠油在世界油氣資源中占有較大的比例,隨著各國對原油需求量的增加及輕質油開采儲量的減少,以及油氣開采技術的提高,稠油在開發(fā)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據(jù)統(tǒng)計,稠油(包括油砂及天然瀝青)的儲量約為1×1011t[1],約占全球石油總量的70%。由于稠油黏度高、流動性較差,造成稠油開采難度加大。降低稠油黏度、改善稠油流動性是解決稠油開采、集輸?shù)年P鍵。化學降黏法是較為常用的稠油開采方法之一,由于原油中正構烷烴碳數(shù)分布的多元性和膠質瀝青質結構的復雜性,降黏劑對原油有很強的選擇性。乳化降黏是在表面活性劑作用下,使稠油的油包水(W/O)型乳狀液轉變成水包油(O/W)型乳狀液,從而達到降黏的目的。乳化降黏劑對稠油具有較好的乳化性,降黏效率高,在稠油開采和輸送過程中得到廣泛應用[2]。常用的稠油乳化降黏劑主要為陰離子型和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3-6],近年來還研發(fā)了各種新型稠油降黏劑,如高分子表面活性劑、氟表面活性劑和生物表面活性劑[7-9]。多種表面活性劑與各類助劑復配,可擴大適用范圍,提高降黏效果[10-12]。與蒸汽吞吐等稠油開采技術相比,采用乳化降黏劑的降黏開采技術具有能耗低、設備投資少等優(yōu)點[13]。近年來,我國在采用乳化降黏對原油進行開采和輸送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趙慶輝等[14]針對中國石油遼河油田分公司杜84 塊超稠油區(qū)塊的油層特點、油品性質等因素,篩選出適合于超稠油區(qū)塊的最佳降黏劑CSL-1,該降黏劑具有耐高溫性能,在300 ℃下降黏特性不失效,適合蒸汽吞吐井的井底降黏。劉斌等[15]開發(fā)的LB-1 型降黏劑,在添加量為0.2%~0.3%(w)時,對稠油的降黏率可達到93%以上,礦場應用結果表明,加注降黏劑后單井日產(chǎn)油量由12 m3增至42 m3,達到了節(jié)能降耗和增產(chǎn)的目的。但現(xiàn)有的傳統(tǒng)化學降黏劑針對油藏溫度低(40 ℃以下)且蠟含量較高(5%(w)以上)的稠油乳化效果差,降黏效率低,無法實現(xiàn)冷采條件下含蠟稠油的高效降黏。
本工作制備了適合含蠟普通稠油的改性植物油脂型低溫冷采降黏劑,考察了降黏劑的乳化能力,并與常用市售降黏劑進行了對比,研究了降黏劑對稠油的降黏界限,對降黏劑的模擬驅油效果進行評價。
含蠟普通稠油:中國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的L區(qū)塊稠油、XH 區(qū)塊稠油、EX 區(qū)塊稠油;改性植物油脂型降黏劑:自制;氫氧化鈉助劑:分析純,北京化學試劑公司;傳統(tǒng)市售降黏劑(TX-100):純度99%(w),北京伊諾凱科技有限公司;配制降黏劑溶液所用水:對應區(qū)塊的地層水;大豆油:醫(yī)藥級,北京伊諾凱科技有限公司;N,N-二甲基胺:純度97%(w),北京伊諾凱科技有限公司;磺化試劑CHPS:純度95%(w),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稠油物性分析的基礎上,以大豆油為原料,通過兩步化學反應制備改性植物油脂型降黏劑,合成路線如圖1 所示。
圖1 改性植物油脂型降黏劑的合成路線Fig.1 Synthetic route of modified vegetable oil viscosity reducer.
實驗步驟:取大豆油100 g、N,N-二甲基胺10 g 于三口燒瓶中,在100 ℃下加熱反應4 h 后,停止加熱,冷卻至室溫,即可得到中間體;取中間體100 g、磺化試劑CHPS 20 g 于三口燒瓶中,加入60 g 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劑,在80 ℃下回流反應12 h,即可制得改性植物油脂型降黏劑產(chǎn)物。
采用德國賽默飛世爾科技有限公司HAAKE MARS Ⅲ型流變儀進行黏度的測定。測定前,試樣先在測定溫度下恒溫20 min 左右。
采用上海光學儀器六廠BM-19 型光學顯微成像儀觀測乳液狀態(tài),測量乳狀液中液滴大小及分布。
稱取7 g 稠油試樣,在常溫下加入3 g 含降黏劑的地層水溶液,玻璃棒攪拌10 min 或搖動5~10 min,直接觀察乳化情況,或采用顯微鏡觀察試樣在顯微鏡下分布狀態(tài),水為連續(xù)相則為O/W 型乳狀液,油為連續(xù)相則為W/O 型乳狀液。通過改變實驗中稠油試樣和降黏劑的量,評價不同油/水質量比下降黏劑的乳化降黏效果。
實驗用油為L 區(qū)塊、XH 區(qū)塊和EX 區(qū)塊稠油,實驗用水為對應區(qū)塊產(chǎn)出水,相關參數(shù)見表1。模擬驅油實驗步驟:1)將直徑為2.5 cm、長度為7.1 cm的圓柱體人造巖心烘干,稱重;2)測定巖心的氣測滲透率,抽真空、飽和地層水,然后接入驅替實驗流程;3)將巖心中飽和原油,老化24 h;4)以1 mL/min 的流量水驅巖心,記錄不同時間的出油量、出水量,直至含水95%(w)以上;5)注入降黏劑驅油體系;6)以1 mL/min 的流量二次水驅巖心,記錄不同時間的出油量、出水量,直至出口端含水95%(w)以上,計算不同時間的采收率和含水率。
表1 實驗用水及稠油性質Table 1 Experimental water and heavy oil property
中間體和降黏劑的FTIR 譜圖見圖2。
圖2 中間體(i)和產(chǎn)物(ii)的FTIR 譜圖Fig.2 FTIR spectra of intermediate(i) and product(ii).
從圖2 可看出,中間體在3 380 cm-1處存在寬峰,歸屬于反應產(chǎn)生的丙三醇O—H 鍵的伸縮振動,由此說明發(fā)生了酰胺化反應。在2 930 cm-1和2 857 cm-1處存在尖峰,歸屬于飽和C—H 鍵的不對稱伸縮振動和對稱伸縮振動。在1 650,1 463,618 cm-1處的3 個尖峰,分別歸屬于酰胺Ⅰ帶(C=O)、Ⅱ帶(N—H)和Ⅳ帶(O=C—N),表明中間體酰胺鍵的生成。相比中間體,降黏劑在1 259 cm-1處出現(xiàn)了新的吸收峰,歸屬于磺酸基團S=O 鍵的伸縮振動,表明成功制備了降黏劑。
2.2.1 降黏劑對稠油的乳化行為
考察了降黏劑的乳化能力,并與常用市售降黏劑進行了對比,結果見表2。從表2 可看出,所制備的降黏劑對于三個區(qū)塊稠油均具有好的適應性,能夠實現(xiàn)16 ℃或40 ℃下稠油的乳化降黏,可形成低黏度的均勻O/W 型乳液體系,且在16 ℃下靜置24 h 后,也能夠保持低黏度的乳液狀態(tài)。而市售降黏劑TX-100,僅能實現(xiàn)L 區(qū)塊稠油的乳化降黏,而對XH 區(qū)塊和EX 區(qū)塊稠油的乳化能力較弱,形成了顆粒較粗的分散體系或無法乳化分散稠油。
表2 降黏劑對不同區(qū)塊稠油的乳化效果Table 2 Emulsification effect of viscosity reducer on heavy oil in different blocks
固定降黏劑含量為0.5%(w),觀察不同油/水質量比下,L 區(qū)塊稠油在加入降黏劑后的乳狀液狀態(tài),結果見圖3。從圖3 可看出,不同油/水質量比下,降黏劑的乳化性能均較好,油滴分散均勻且為細小顆粒。隨著油/水質量比的減小,乳液液滴分散得更疏松,且視野里會出現(xiàn)更大尺寸的乳液液滴。
圖3 不同油/水質量比下降黏劑對L 區(qū)塊稠油的乳化照片F(xiàn)ig.3 Micrograph of emulsification of heavy oil in block L by viscosity reducer under different oil/water mass ratio.
2.2.2 不同區(qū)塊稠油的降黏界限
針對L 區(qū)塊稠油,考察了降黏劑含量和油/水質量比對稠油降黏效果的影響,結果見圖4。從圖4 可看出,在15~40 ℃溫度范圍內,當降黏劑含量降至0.2%(w)時,降黏率將下降至90%以下;當油/水質量比上升至7∶3 時,降黏劑對L 區(qū)塊稠油的降黏率有所下降,但仍可實現(xiàn)降黏率超過95%。因此,降黏劑對L 區(qū)塊稠油的降黏界限為:降黏劑含量大于等于0.3%(w),油/水質量比小于等于7∶3.
圖4 降黏劑含量和油/水質量比對L 區(qū)塊稠油降黏效果的影響Fig.4 Effect of viscosity reducer content and oil/water mass ratio on viscosity reduction of heavy oil in block L.
針對XH 區(qū)塊稠油,考察了降黏劑含量和油/水質量比對稠油降黏效果的影響,結果見表3。從表3 可看出,在15~50 ℃溫度范圍內,降黏劑含量為0.1%~0.5%(w)、油/水質量比為6∶4~8∶2條件下,降黏劑可實現(xiàn)98.5%以上的稠油降黏率。表明降黏劑對XH 區(qū)塊稠油的適應性極佳,只要滿足降黏劑含量大于等于0.1%(w)、油/水質量比小于等于8∶2,對XH 區(qū)塊稠油可實現(xiàn)降黏率超過98.5%。
表3 降黏劑含量和油/水質量比對XH 區(qū)塊稠油降黏效果的影響Table 3 Effect of viscosity reducer content and oil/water mass ratio on viscosity reduction of heavy oil in block XH
針對EX 區(qū)塊稠油,考察了降黏劑含量對稠油降黏效果的影響,結果見表4。從表4 可看出,在 15~45 ℃溫度范圍內,在降黏劑含量為1.0%(w)時,可實現(xiàn)98%以上的降黏率。因此,降黏劑對EX 區(qū)塊稠油的降黏界限為:降黏劑含量大于等于1.0%(w),油/水質量比小于等于6∶4。表明降黏劑對EX 區(qū)塊的適應性略差,這是由于EX 區(qū)塊稠油性質較特殊,膠質含量較低、蠟含量較高。為了降低降黏劑的使用量,本工作采用添加助劑的方法對降黏劑體系進行優(yōu)化調整,在降黏劑中引入了質量分數(shù)0.05%的氫氧化鈉助劑,實現(xiàn)了降黏劑含量降至0.5%(w),仍可達到98%以上的降黏率(圖5)。因此對于高含蠟的EX 區(qū)塊稠油,優(yōu)選降黏劑與氫氧化鈉助劑復配使用的復合降黏體系。
表4 降黏劑含量對EX 區(qū)塊稠油降黏效果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viscosity reducer content on viscosity reduction of heavy oil in block EX
圖5 助劑對EX 區(qū)塊稠油降黏效果的影響Fig.5 Effect of assistant on viscosity reduction of heavy oil in block EX.Condition:oil/water mass ratio 6∶4.
選用圓柱體J-1 和J-2 人造巖心(參數(shù)見表5),考察了降黏劑對于L 區(qū)塊和XH 區(qū)塊稠油的驅替效果,結果見圖6。稠油乳化降黏模擬驅油實驗步驟為:首先將巖心飽和稠油,一次水驅后至含水率大于95%(w)后,注入0.5 PV 的0.4%(w)降黏劑,然后進行二次水驅,至巖心出口含水率達95%(w)以上,模擬驅油實驗溫度恒定為35 ℃。從圖6 可看出,一次水驅至含水率達95%(w)以上趨于平穩(wěn),之后巖心注入降黏劑段塞,含水率出現(xiàn)明顯下降,對應注入壓力和采收率均顯著上升,說明降黏劑對于L 區(qū)塊和XH 區(qū)塊稠油均具有明顯的驅油效果。
圖6 降黏劑驅油體系對L 區(qū)塊(a)和XH 區(qū)塊(b)稠油的模擬驅替效果Fig.6 Simulation displacement effect of viscosity reducer flooding system on heavy oil in block L(a) and block XH(b).
表5 人造巖心的測量參數(shù)Table 5 Measurement parameters of artificial core
對比了降黏劑對L 區(qū)塊和XH 區(qū)塊的驅替效果,結果見表6。從表6 可看出,由于XH 區(qū)塊稠油黏度較高,L 區(qū)塊稠油的一次水驅的采收率高于XH 區(qū)塊。注入0.5 PV 的降黏劑段塞后,L 區(qū)塊稠油采出液的含水率下降值(16.67 百分點)高于XH 區(qū)塊的下降值(7.89 百分點);L 區(qū)塊稠油二次水驅后提高采收率達14.67 百分點,高于XH 區(qū)塊稠油(9.17 百分點)。
表6 降黏劑驅采收率及含水變化Table 6 Change of recovery ratio and water content by viscosity reducer flooding
觀察巖心出口端產(chǎn)出液,注入降黏劑后,出口端的產(chǎn)出液明顯呈現(xiàn)乳化狀態(tài),靜置48 h 油水分層后的照片如圖7 所示。從圖7 可看出,一次水驅至含油量顯著下降后,注入降黏劑驅段塞,產(chǎn)出液中油量又明顯增加。綜上所述,低溫條件下,降黏劑對于L 區(qū)塊和XH 區(qū)塊稠油均具有顯著的驅油效果,對于黏度較低的L 區(qū)塊稠油采收率提高幅度更大。
圖7 巖心出口端產(chǎn)出液靜置分層后的照片F(xiàn)ig.7 Photos of produced fluid at the outlet after stratification.
1)成功研制了改性植物油脂型降黏劑,使用此降黏劑在低溫條件下(15~40 ℃)能夠較好地乳化分散含蠟普通稠油,形成低黏度均勻分散的穩(wěn)定O/W 乳液體系。
2)對于L 區(qū)塊、XH 區(qū)塊和EX 區(qū)塊稠油,降黏劑實現(xiàn)低溫區(qū)稠油降黏率大于95%的降黏界限條件分別為:降黏劑含量大于等于0.3%(w),油/水質量比小于等于7∶3;降黏劑含量大于等于0.1%(w),油/水質量比小于等于8∶2;降黏劑含量大于等于1.0%(w),油/水質量比小于等于6∶4。對于EX 區(qū)塊稠油,可通過引入氫氧化鈉助劑將降黏劑使用量降至0.5%(w)。
3)降黏劑對L 區(qū)塊和XH 區(qū)塊稠油均具有顯著的驅油效果,模擬驅油采收率分別提高了14.67,9.17 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