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子文
懂點農活的朋友應該知道,若在麥子入冬前不斷施肥,極易造成減產,相反,使麥子受些損傷倒能讓它挺過冬天。
于是便有成功學家提出:成功離不開挫折。在他們看來,這挫折對于人生來說應是極好的經歷,對于我們的成長有良藥之效。以此推理,那么麥農們也大可以省去施肥之工,僅需拿把小刀每天給麥子來幾下,既有促其生長之效,還能給自己輕松減壓,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些成功學家看不下去了,前來補充:成功需要有適度的挫折。那么,什么是“適度”呢?如果這種界限存在的話,那它一定是極具彈性的:小到因只言片語就放棄生命,大到受宮刑炮烙卻忍辱負重。由此看來,這種彈性無論大小都“于事無補”,那么成功究竟需要怎樣的挫折呢?
對著這些問題,成功學家們定然語塞。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夠保持長久的斗志,又有多少人靜得下心來沉淀呢?成功學家看到幸存者的強大內心,便認定這是風浪所賜,卻看不到還有無數陷于渦流之中隨波逐流者。
其實,我們不妨看看挫折本身,再結合自己的情況,綜合判斷。我認為,挫折絕不是什么好東西。無論是人類發(fā)展中的天災人禍這樣的大挫折,還是個人成長中的艱難困苦這樣的小挫折,我們都無法逃避,卻又不得不向前,只能苦中作樂。
倘若真有人能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那必然是令人羨慕的??蓺埧岬氖牵@樣的人生幾乎是不存在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得不與挫折共存。誠如王小波所言,“人生就是一個反復被錘的過程”,挫折不管怎樣就是來錘你的,可變成精鋼還是淪為廢鐵卻由我們自己決定。這種轉變其實類似于人生病到康復的過程,是否存在積極意義,完全取決于個人面對挫折的態(tài)度,而非挫折本身。
面對挫折,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態(tài)度呢?要么以抗爭心奮起,要么以平常心待之。鐵血抗爭,用頑強斗志與之硬碰硬,做一塊永不屈服的頑石,將形勢上的被動化作意識上的主動;懷平常心,用寬廣的胸懷與平穩(wěn)的心態(tài)將之包納,乘扁舟一葉于人生大風浪之上安然不動。
挫折不是好東西,但它不可避免。幸運的是,如何面對挫折的主動權依然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只要我們能夠堅定初心,就一定能夠收獲不一樣的人生。
【江蘇阜寧中學高三(18)班】
點評
這篇雜文呈現出考生對于挫折的冷峻沉思。言其“冷峻”,是因為考生沒有被所謂的成功學家“忽悠”,而用歸謬法將其鼓吹挫折好的肥皂泡一一刺破。言其“沉思”,是因為考生能破中有立,樹起“挫折無法逃避,但態(tài)度完全取決于個人”的帥旗,并沿著“揭示真相——探尋真因——使出真招”的論證思路展開剝繭抽絲的論述。冷峻的思考讓這篇雜文的邏輯縝密,絲絲入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