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山,黃文生
(1.古浪縣土門林場,甘肅 古浪73310;2.古浪縣林業(yè)技術服務中心,甘肅 古浪 733100)
“中間錦雞兒古浪種源”,Caragana davazamcii Sancz,屬豆科Leguminosae 錦雞兒屬Caragana,為中間錦雞兒,又名沙地錦雞兒,檸條。屬落葉大灌木飼用植物[1],根系極為發(fā)達,主根入土深,株高為40~70 cm,最高可達2 m。它具有耐干旱、耐貧瘠、耐沙埋等特性[2],同時,它的萌蘗能力比較強,容易繁殖與存活,是干旱、半干旱地區(qū)的旱生灌木。分布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古浪縣北部沙區(qū)屬騰格里沙漠區(qū)南緣,由于北部沙區(qū)屬于干旱半干旱氣候,因此,在北部沙區(qū)造林一般選擇抗逆性和適應性比較強的鄉(xiāng)土樹種,包括花棒、梭梭、檸條、沙棗等沙生樹種,其中檸條在防風固沙造林中被廣泛采用,因它的根系比較發(fā)達、不怕沙埋,但檸條在造林后會出現(xiàn)生長緩慢、長勢不高,甚至出現(xiàn)停滯、干枯等現(xiàn)象,因此,要提高檸條固沙造林后的成效,需造林后加強對苗木的撫育管理,對影響苗木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的林地進行平茬復壯人工更新改造十分必要。
實驗區(qū)位于古浪縣海子灘鎮(zhèn)海子灘林場北側沙區(qū),北緯37°36.218′,東經103°34.907′,該區(qū)域屬溫帶沙漠性氣候,其特點為干旱且少雨,蒸發(fā)量比較大,晝夜溫差比較明顯。海拔1 700 m左右,年均氣溫6.6 ℃,無霜期160 d,年平均降水量200~300 mm,蒸發(fā)量2 018 mm,年光熱總輻射量139.05 kcal/cm2,極端高溫41 ℃,極端低溫-32 ℃,年日照時數(shù)2 973 h左右。年風沙日為120 d左右。試驗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脆弱,植被覆蓋率非常低,幾乎呈現(xiàn)為裸露沙面,風沙流動速度快,每年沙丘的流動速度在5~8 mm。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沙塵暴、大風、干熱風、干旱、霜凍等[3]。
供試檸條苗木來源為土門林場苗圃栽植的以地徑0.4 cm以上,苗高60 cm以上、無分枝、主根長25 cm以上的當年生Ⅰ級健壯苗木,并且要求苗木根系無損傷,枝條生長良好,且無病蟲害的林木良種壯苗。
2014年4月上旬,在流動沙丘進行固沙造林,首先用設置沙障來進行固定流沙,選用材料為稻草,草方格間距為1.8 m×1.8 m,在設置好的草方格內采用穴植造林的方式進行栽植新培育的一年生檸條苗木,造林密度為2 m×3 m,栽植穴規(guī)格為40 cm×40 cm。栽植方法分別采用常規(guī)栽植、落水栽植、泥漿蘸根3種旱作造林技術進行栽植,栽植后,正常進行幼林撫育管理。
在固沙造林后的第6年的11月中旬和第7年3月中旬,分別選擇地徑為4 cm的檸條進行平茬,平茬高度分別為地面以上處的0、5、10、15、20 cm共5種處理方式,各平茬處理20株,共平茬株數(shù)為100株[4],平茬時應選擇油鋸、割灌機等機械進行平茬,要求平茬切口保持平整、防止劈裂等現(xiàn)象發(fā)生。對不同高度平茬后檸條在冬春2季和2年后生長量的不同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
3.1.1 不同旱作造林技術下栽植的檸條苗木生長量2014年4月中旬,從常規(guī)栽植、落水栽植、泥漿
蘸根3種旱作造林技術造林后的樣地中各隨機選取200株生長情況相近的植株,通過采用鋼卷尺、游標卡尺等測量工具對每株苗木的株高、地徑及冠幅等生長量進行測量記錄,詳見表1。
表1 不同旱作造林技術下栽植的檸條苗木生長量 單位:cm
試驗結果得出,不同旱作造林技術下栽植的檸條苗木當年株高平均為83.7 cm,其中泥漿蘸根技術處理下的苗木株高為85 cm,落水栽植技術處理下的苗木株高為88 cm,常規(guī)栽植技術處理下的苗木株高為78 cm。第3年和第5年的檸條苗木生長量差異基本相同,從平均苗高、地徑、冠幅成活率對比來看生長量差異不顯著,其中:第3年株高平均生長量達到了114.3 cm,地徑平均生長量達到了1.0 cm,冠幅平均生長量達到了28.6 cm;第5年株高平均生長量達到了147 cm,地徑平均生長量達到了1.6 cm,冠幅平均生長量達到了41.7 cm;綜合分析,在3種不同旱作造林技術下,從檸條苗木株高、地徑和冠幅生長量的差異比較來看:落水栽植>泥漿蘸根>常規(guī)栽植。
3.1.2 不同旱作造林技術下栽植的檸條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每年從3種不同旱作造林技術栽植樣地中通過隨機選取250株苗木,統(tǒng)計各試點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在不同旱作造林技術下的苗木當年成活率和5年保存率均較高,均達到75%以上,其中:當年平均成活率為76.6%,落水栽植技術下最高為80%、泥漿蘸根技術次之為78%、常規(guī)栽植技術最低為72%。第5年平均保存率為75%,其中落水栽植技術為80%、泥漿蘸根技術為75%、常規(guī)技術為70%。不同旱作造林技術的保存率相對都比較高,達到了造林質量要求的成效。
3.2.1 不同季節(jié)不同平茬高度的檸條生長量情況
從2022年5月下旬開始,對5個不同平茬高度處理后的100株檸條的不同生長量指標進行測量,分別統(tǒng)計出冬春2季平茬后的萌條數(shù)、萌條高度、冠幅、萌條基徑等見表2。
表2 不同季節(jié)不同平茬高度的檸條生長量情況
由表2可見,無論是在春季還是冬季,5個不同平茬高度處理后的檸條的生長量指標各不相同,平茬高度在0~10 cm的萌條數(shù)量、萌條高度、冠幅、萌條基徑等生長指標都呈遞增趨勢,相反平茬高度在10~20 cm的萌條數(shù)量、萌條高度、冠幅、萌條基徑等生長指標呈遞減趨勢。綜合分析,從平茬季節(jié)來看,冬、春2季平茬對檸條復壯的生長量不顯著,冬季平茬處理后的檸條的生長量總體上比春季平茬處理后的檸條的生長量效果略微好一點。
3.2.2 不同平茬高度2年后檸條生長量情況
從2022年5月下旬開始,對5個平茬高度處理后的100株檸條的不同生長量指標進行測量,2年后的萌條數(shù)、萌條高度、冠幅、萌條基徑情況見表3。
表3 不同平茬高度2年后檸條生長量情況
綜合觀測分析,平茬高度處理在5 cm時萌條數(shù)量最多,平茬高度處理在10 cm時萌條高度最高,平茬高度處理在15 cm時冠幅最大,平茬高度處理在10 cm時萌條基徑最粗。
通過對古浪縣北部沙區(qū)檸條固沙造林技術及人工更新技術研究,實驗結果表明:一是檸條在半固定、流動沙丘進行造林時必須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造林模式進行造林。首先用草方格設置沙障進行固定流沙,然后選擇旱作造林技術進行栽植,最佳造林技術為落水栽植技術,而泥漿蘸根技術次之。選擇落水栽植、泥漿蘸根旱作造林技術進行栽植,造林后成活率和保存率都比較高,但在實際造林過程中由于造林區(qū)大多處于沙漠腹地,水資源缺乏,且運輸難度極大,采用落水栽植技術成本比較高,在沙區(qū)實際造林過程中不可行。因此,在半固定、流動沙丘等水資源匱乏的區(qū)域造林時,大力提倡采用泥漿蘸根造林技術效益及效果最佳。二是檸條平茬后更新復壯效果比較明顯,在撫育管理中是一項重要的措施。檸條本身具有平茬復壯的生物學特性,平茬后具有根系發(fā)達、萌蘗性強、復壯更新速度快等特性。當檸條生長到達一定生理年齡時,生物量就會逐步減少甚至停止,長勢也隨之減退,此時,有害生物就會乘勢入侵,最后導致樹木死亡。因此,適時適度進行平茬處理來更新苗木生長活力,使生長緩慢、停滯或者衰枯的苗木獲得新生,進而鞏固提高造林后的防風固沙成效。同時,通過春季和冬季平茬后對比得出,冬季平茬處理后的檸條的生長量總體上比春季平茬處理后的檸條的生長量效果相對較好。此外,通過不同平茬高度試驗,平茬2年后檸條生長量影響不同,生長量水平與平茬前的水平相差不大,因此,平茬高度在0~20 cm均可,但為了達到平茬目的,盡可能去除老化、退化枝條,使檸條萌生新枝,建議平茬高度在0~10 cm。為了降低沙化或病蟲危害風險,避免大規(guī)模一次性平茬,可根據(jù)林分長勢情況適時進行分年度平茬,按隔株或隔行的方式,在3~5年內進行全面平茬,進而促進林木健康生長,提高森林質量,提升林地生態(tài)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