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琴
低年級識字教學承擔著傳統(tǒng)的教學任務,即“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學習獨立識字”,又擔負著教學方法路徑方面的新任務,即“觀察字形,體會漢字部件之間的關系。梳理學過的字,感知漢字與生活的聯(lián)系”。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挖掘統(tǒng)編教材的識字教學資源,積極探索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統(tǒng)編教材為解決識字教學的難點問題,在識字內容方面做了精心的安排,不僅在識字單元安排集中識字,還在“識字加油站”安排了識字方面的示范引導。這樣的識字編排體例,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觸類旁通的識字能力。因此,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在單個生字學習中尋找認識一類生字的方法與路徑。
一是指導學生建立“類”的學習意識。在識字單元教學中,每一課安排學習的生字看上去也是單個的,實際上多個生字在一起就可以形成某“類”特點,比如:結構相同、部首相同、字形相近、讀音相同等。如教學《猜字謎》一課,從所猜的謎底看只涉及一個字,像第二則字謎的謎底是“青”,根據謎面可以列出的字依次是“請”“情”“晴”“清”,這樣就形成了以“青”字為部首的一類字。教師應抓住這樣的學習機會,讓學生根據漢字中部首表字義的規(guī)律,為“青”再配上其他部首,如“睛”“蜻”等,根據所表達的意思,自己嘗試編字謎。這樣的教學,學生重視“類”的建立,識字量和識字能力都能夠獲得提升。
二是指導學生運用“類”的學習規(guī)律。在識字教學中,形聲字的構字規(guī)律是運用最廣泛的“類”。教師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建“類”基礎后,可以借助一年級下冊的兩個集中識字單元內容,以微課的形式向學生專門講述形聲字的由來,認識形聲字的構字特點、構字規(guī)律,明確兩類不同特點的形聲字:一是以形旁為主的形聲字(如鴨),由此根據形旁組成不同聲旁的形聲字,即“鳥”字旁的形聲字;一類是以聲旁為主的形聲字(如“跑”),由此根據聲旁組成大量不同形旁的形聲字,如“泡”“炮”“袍”“咆”等。學生逐漸學會運用“類”的規(guī)律學習識字,識字就變成了輕松愉快的事情。
自主識字是在缺少教師或家長等直接幫助的情況下,學生自主學習識字。學生自主識字培養(yǎng)的是真正的識字能力,學生一旦掌握了自主識字的方法,識字難題就解決了。
一是從猜讀到查字典。統(tǒng)編教材從一年級上冊開始安排學生學習猜讀,就是在沒有拼音、缺少工具書和指導的情況下,自己從不認識的字本身去尋找線索,猜猜可能讀什么。這種方法在后續(xù)的閱讀教學中,尤其是提高閱讀速度等方面都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學生在猜讀的時候,沒有猜對字的讀音也沒有關系,在后續(xù)學習中有機會驗證猜讀的結果并確認到底讀什么就行了。查字典是精準學習生字的有效工具,只是比猜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猜讀和查字典這兩種自主閱讀中經常用到的方法,究竟選擇哪一種,學生應根據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需要決定。
二是有效積累自主識字方法。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開展培養(yǎng)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訓練,幫助學生掌握足夠應付自主學習需要的多種識字方法。如在生活情境中自主識字,在語言環(huán)境中自主識字,在游戲場景中自主識字,在有趣活動中自主識字,還有聯(lián)系上下文自主識字,借助聯(lián)想自主識字等。學生掌握的自主識字方法越多,自主識字能力就越強。
用教材教學生學會識字是低年級識字教學的主要路徑。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重視開發(fā)和靈活運用教材資源,為學生開展識字活動拓展學習空間,讓學生走出課本自主識字。
一是在群文閱讀中自主識字。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習慣于閱讀單篇短課文。教師針對一篇課文組織群文閱讀,就能夠有效拓寬學生自主識字的渠道。
二是在社會生活中識字。與群文閱讀引入成篇的文章相比,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會接觸到大量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學生對那些感興趣的內容中的不認識的字,就會因為興趣的驅動產生識字的欲望,從而拓寬了識字的渠道。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站在教育教學發(fā)展的高度,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適應教育發(fā)展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