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卓
對于每一個初識珞珈山的人, 會震撼于她的美, 春日的櫻花如雪如云、 花團錦簇, 夏日的梧桐郁郁蔥蔥、 亭亭如蓋, 秋日里東湖波光瀲滟、 山色空蒙, 冬日里天空撒下了渾然天地的潔白。 對于每一個離開珞珈山的人, 會在無數(shù)個日夜里懷念著與她的一點一滴, 她的一草一木。 然而, 身處于珞珈山, 無數(shù)次經過校園里的歷史建筑, 爬上老齋舍長長的臺階到老圖書館聽珞珈講壇, 走過樹影婆娑的梧桐道去宋卿體育館里運動, 在氤氳的空氣里前往珞珈十八棟去偶遇小狐貍, 卻始終對這些建筑物不甚了解。 值此校慶之際, 武漢大學檔案館組織編寫了?珞珈黌宮?一書, 詳細梳理了國立武漢大學自1928 年起在武昌珞珈山地區(qū)開展大規(guī)模新校舍建設的歷史進程, 并對20 世紀50—60 年代陸續(xù)建成的諸多早期歷史建筑逐一予以詳細介紹。
珞珈山的美, 不只在于其形, 更在于其內涵。 自1928 年選定了武昌郊外的珞珈山地區(qū)作為新校址以后, 第一代武大人就在這座荒山上建立起一座“中國最美大學校園”, 創(chuàng)造了中國近代大學校園建設史上的奇跡。 更值得稱道的是, 時至今日, 這些建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建筑群大多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不僅包含了有形的建筑、 景觀、 道路等物質空間, 還凝聚了歷史人文、 辦學思想和價值取向等精神內涵。 歌德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珞珈山的建筑所凝固的, 則是武大人所特有的理想和信念, 這些建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學生不同的精神氣象。
武漢大學建校之時, 正值時局動蕩、 國步艱危之際, 校園的建筑不僅要求滿足教學的實用、 教化之原則, 同時還要體現(xiàn)貫徹興邦之大計、 強國之思想。 風雨飄搖、 戰(zhàn)亂頻發(fā)的時局下, 在荒野之上開拓, 化荒郊為學府可謂是困難重重, 資金籌措、 圈址征地、 原料運輸、 建造等方面出現(xiàn)了諸多問題, 但是英勇的珞珈開拓者最終將這些困難一一克服。 也因此, 國立武漢大學的建立象征著一種改天換日的氣象。 夏斗寅在1932 年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禮上發(fā)表演講時說道: “兄弟曾親到珞珈山查勘, 當時并無途徑, 一片荒涼, 荊棘遍地, 正如中國紛亂之現(xiàn)象, 現(xiàn)經王校長等設計, 居然另一世界, 希望諸君學業(yè)日見進步, 以改造珞珈山之精神, 來改造社會?!边@一開拓精神最終凝練成為自強、 弘毅之精神內核, 最終成為武漢大學校訓, 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武大學子。
不同于從舊學堂改造而來的大學, 國立武漢大學從其誕生之初就被視為“一個新的好的大學”,這所大學是“與舊歷史一刀截斷的”, “是從無中生有, 好像在白紙上做文章一樣, 完全系由理想而實現(xiàn)的”。 因此, 武漢大學的建筑體現(xiàn)出一種無與倫比的創(chuàng)造精神。 從蔡元培改建武大到李四光選址洪山再到開爾斯定址珞珈, 無一不體現(xiàn)出創(chuàng)新精神。 而諸多建筑在當時也是絕無僅有的, 如宋卿體育館的外觀為三重檐歇山頂造型, 代表了民國時期武漢地區(qū)室內體育館建筑的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 每一個來到珞珈山的人都會被珞珈山郁郁蔥蔥的樹木所震撼,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 100 年前的珞珈山還是一座樹木稀少的荒山。 在建校之時, 設計師開爾斯就對校園內的綠化建設進行了規(guī)劃,在校長王世杰以及葉雅各教授科學造林的領導下, 經過全校師生的努力, 最終將校園建設成為一個花園式學府。 在今天, 這些百年樹木與建成的宮殿式校舍交相輝映, 共同構成了這一“最美校園”。
武漢大學各大建筑背后的故事和一個個相關的歷史人物, 讓一棟棟建筑有了溫情, 給建筑注入靈魂。 在珞珈山上, 有很多以重要歷史人物命名的故居和人物雕塑, 周恩來故居、 郭沫若故居和李達故居等經過修繕后開放以供后人緬懷, 樹林間林立著李達、 聞一多等人物雕像以慰憑吊。 書中在對每一棟建筑介紹時, 除了介紹建筑本身, 還介紹了從世界各地來到珞珈山的學者和教授們, 他們作為國立武漢大學的創(chuàng)業(yè)者努力踐行武大的教學宗旨和理念, 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這些人才們走出珞珈山、 走向中國和世界。
建筑是文化的紀念碑, 校園建筑承擔著傳承校園文化、 記錄時代、 展現(xiàn)校園精神的歷史使命,?珞珈黌宮?一書通過對武漢大學校園建筑和創(chuàng)建歷史的詳細描述, 不僅展現(xiàn)了初代武大人篳路藍縷、開拓創(chuàng)業(yè)之精神風貌, 更彰顯了近代以來我國高等學校創(chuàng)建的艱辛歷程。 這些建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在當下需要高度重視校園歷史建筑的保護與挖掘, 將其作為培育人才、 凝魂聚力的“活教材”,在百卅榮光之下, 激勵新一代珞珈學子譜寫又一頁“武大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