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潔
文學是精神生活的鏡像,這應該是一個沒有分歧的“共識”。但可惜的是,如今我們時常會陷入一些有關常識性問題的討論??柧S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給經典所下的定義之三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它們要么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為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說的正是文學對人精神基地的著色。我們的堅持,也在于此。
新的一年,期刊延續(xù)了2022年的特色欄目:“作家新視野”“西安與開羅的遇見”“青史人物”,期待著將散文的新質,綿長地、漸進地在欄目中緩緩推出,為各位讀者營造一片閱讀的新地。一直以來的“文學社作品聯(lián)盟”,是我們與各地青少年文學愛好者互動的大課堂,我們期待著更多新鮮面孔,希冀該欄目能夠成為初學寫作者的成長地。
傳統(tǒng)之外,也有新變。本年度,每期都將設置“美文話題”欄目。寫作者身處時代之中,認真觀察和思考這個世界,是寫作的前期準備和基本工作。具體到青年群體,“少年強,則國強”,培養(yǎng)青年人對家國的責任感,提高對時代的關注度,是我們應當聚焦的大命題。本期特別設置了“禮贊二十大·共譜新華耀”的美文話題,期待作者投身真實的當下現(xiàn)實,與時代諧振。
還是要說回文學的精神性,本期“新銳青年”欄目中的作品,或許展露出一些可能?!缎凶咴卩l(xiāng)間的淺冬》配合著當下的時節(jié),帶我們神游了原野的冬天,篇幅雖不長,但內容足夠人細細品味。倏忽間,仿佛讀者也被冬日的暖陽晃了眼。初讀《回憶我的寄父寄母》時總以為題目標題有錯字,瀏覽全文才知,這“寄父寄母”不止是稱謂,更是這對修鞋匠夫婦在“我”心中的情感代碼。這一伴著地方特殊風俗的情感經歷與故鄉(xiāng)青色的石板,共同沉淀為“我”對人世間良善的存念。不將文學視為純粹的技術操作,從最真實的自我出發(fā),把精神的赤子交由文學,從容地走入文學,邂逅另一重的精神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