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
(中國石油長城鉆探有限公司昆山公司,江蘇 昆山 215300)
常規(guī)的植物膠壓裂液體系都是在堿性條件下交聯形成凍膠,這樣的pH值條件對堿敏儲層是非常不利的。凍膠中的堿與儲層中的黏土礦物發(fā)生反應,從而引起黏土顆粒的運移,導致儲層的二次傷害[1-5]。壓裂施工中通常采用酸性壓裂液體系應對上述問題[6-10],并且大多采用羧甲基羥丙基瓜爾膠(CMHPG)作為酸性壓裂液增稠劑,但該體系在應用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耐溫性能差、凍膠流變性能對pH值過于敏感等。本研究從增稠劑分子結構設計出發(fā),將普通羧甲基替換為雙羧基甲基,以雙羧基作為交聯基團與金屬原子發(fā)生配位形成凍膠,制備了較為理想的酸性壓裂液體系。
氯代丙二酸鈉,化學純,南京康滿林化工;瓜爾膠原粉,中石油長城鉆探昆山公司;酸性交聯劑JK 08、酸性交聯促進劑JK 09、壓裂用助排劑JK 01,中石油長城鉆探昆山公司;三氟乙酸,分析純,阿拉丁試劑;氫氧化鈉、異丙醇、乙醇、醋酸、過硫酸銨,工業(yè)級。
瑞士Bruker 600M核磁共振波譜儀,德國HAAKE MARS Ⅲ旋轉流變儀,德國Kruss K100表界面張力儀,荷蘭飛納Phenom Pro X臺式掃描電子顯微鏡,青島海通達六速旋轉黏度計。
1.2.1 增稠劑的合成
采用淤漿法合成雙羧基甲基瓜爾膠。向三口燒瓶中依次加入200 g異丙醇、100 g瓜爾膠粉,在緩慢攪拌條件下加入一定量的氯代丙二酸鈉。通入高純N215 min后升溫至65 ℃。將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解于50 g純水中,冷卻至室溫,使用恒壓滴液漏斗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三口燒瓶。滴加完畢后,繼續(xù)攪拌1.5 h,停止加熱,冷卻至室溫。將反應混合物轉移至燒杯中,加入200 g乙醇,機械攪拌20 min。抽濾,干燥,粉碎,得到雙羧基甲基瓜爾膠。
取1 g上述產物,分散于10 g三氟乙酸中,110 ℃加熱回流2 h。懸浮液旋蒸后得到的固體物質用氘代水溶解,進行NMR測試并計算雙羧基甲基的取代度(DS)。
1.2.2 基液的起黏速率測試
在攪拌器轉速1 500 r/min條件下,依次加入500 mL純水、2.50 g增稠劑。為模擬酸性凍膠的pH值條件,加入少量稀醋酸將pH值調至3~4。攪拌2.5 min后轉移至黏度計,分別在轉速100、300,25 ℃條件下讀取不同DS產物在3,10,60 min的黏度值。
1.2.3 壓裂凍膠的制備
在100 mL基液中加入0.5 mL JK 01助排劑,攪拌均勻。按照一定比例加入JK 08、JK 09,快速攪拌分散。
1.2.4 交聯凍膠的掃描電鏡表征
取少量凍膠試樣置于掃描電子顯微鏡冷臺上,快速降溫至-20 ℃,直接進入電鏡試樣室進行觀察。
1.3.1 流變性能
按照一定的組成制備凍膠,評價凍膠的耐溫耐剪切性能。HAAKE MARS Ⅲ旋轉流變儀采用38號轉子,剪切速率設定為170 s-1,升溫速率3 ℃/min,升溫范圍30~90 ℃,溫度升至90 ℃后繼續(xù)剪切,累計時間100 min。
采用HAAKE MARS Ⅲ旋轉流變儀C60/1 Ti錐板,測試溫度恒定在25 ℃,剪切頻率設定為1 Hz,應變掃描模式下考察凍膠的儲能模量(G′)與應變的關系。
1.3.2 破膠性能
取適量凍膠轉移至具塞刻度試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過硫酸銨作為破膠劑。試管放入90 ℃水浴,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取破膠液上層清液。使用毛細管黏度計測試清液黏度,黏度小于5 mPa·s即為徹底破膠。
按照SY/T 5107—2005《水基壓裂液性能評價方法》測試凍膠的殘渣含量。
2.1.1 增稠劑的分子結構表征
圖1是雙羧基甲基取代瓜爾膠的1H NMR譜。
圖1 雙羧基甲基取代瓜爾膠的1H NMR譜
如圖1所示,化學位移4.6~5.3的五組H峰歸屬于瓜爾膠的半乳糖(Ha)和甘露糖的異頭氫(Ha′)?;瘜W位移3.4~4.2的H峰通常稱為“鴨掌峰”,歸屬于瓜爾膠半乳糖(Hb, Hc, Hd, He, Hf, Hg)和甘露糖糖環(huán)的氫(Hb′, Hc′, Hd′, He′, Hf′, Hg′)、雙羧基甲基基團中次甲基CH(Hh)的氫。根據異頭氫積分面積(S1)、鴨掌峰積分面積(S2),由公式DS=(S2-6S1)/S1計算出增稠劑的取代度(DS)。
表1為不同投料比條件下雙羧基甲基瓜爾膠的取代度。從表1可見,雙羧基甲基的取代度比較低。這是因為與羧甲基相比,雙羧基甲基基團尺寸更大,取代反應中位阻效應更加明顯,所需活化能更高,因此表現出較低的取代效率。取代反應在NaOH催化條件下進行,隨著氯代丙二酸鈉投料比的增加,增稠劑的取代度隨之提高。
表1 不同投料比條件下產物的DS
2.1.2 基液的起黏速率
目前大規(guī)模壓裂改造的儲層比例越來越高,增稠劑必須能夠快速起黏,才能滿足連續(xù)混配的要求。瓜爾膠增稠劑的起黏速率受到多方面影響,取代基的取代度是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從表2可以看出,雙羧基甲基取代瓜爾膠的增黏速率并沒用明顯受到DS的影響,這可能與取代度整體較低相關。從增黏速率看,所有試樣3 min的起黏速率都大于90%,能夠滿足連續(xù)混配要求。
表2 不同DS瓜爾膠增稠劑的起黏速率
2.1.3 取代度對交聯性能的影響
雙羧基甲基在酸性條件下能夠與過渡金屬原子交聯,JK 08是一種以鋁離子作為交聯中心原子的酸性交聯劑。表3按照0.40%增稠劑+0.5% 助排劑+0.4% JK08+0.3% JK09的組成,對比了不同取代度對交聯狀態(tài)的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雙羧基甲基的取代度DS對凍膠狀態(tài)有明顯影響。DCMG-001取代度最低,雖然能夠交聯,但是交聯點不足,因此凍膠強度不夠,無法挑掛。DCMG-003取代度最高,能交聯、能挑掛,但是不耐剪切,凍膠易碎,可能是由于交聯過快、交聯網格分布不均勻。DCMG-002交聯狀態(tài)較優(yōu),能挑掛、能吐舌。表3中3個試樣的取代度變化幅度較小,但是凍膠狀態(tài)差異明顯,可以看出雙羧基甲基瓜爾膠酸性交聯體系對交聯密度較為敏感。這可能是由于雙羧基甲基與交聯劑中心原子作用較強,在凍膠的三維網絡中,這種交聯強度差異被放大。
表3 不同取代度試樣的交聯狀態(tài)
2.1.4 凍膠的微觀形貌
圖2是凍膠的SEM照片。由圖2可見,雙羧基甲基取代瓜膠DCMG-002形成凍膠后,具備三維多孔網絡結構,孔的形狀呈現多邊形形貌。不同濃度對應的凍膠,孔的尺寸存在差異,隨增稠劑濃度增加,孔的尺寸逐漸變小,三維網絡變得更加致密。增稠劑濃度增加,增加了可交聯基團的空間密度,隨著交聯反應的進行形成了更多的交聯點,因此表現出更致密的三維網絡結構。
圖2 不同DCMG-002濃度下制備的凍膠的SEM照片
針對取代度最高試樣DCMG-003凍膠不耐剪切的現象,采用SEM對破碎后的凍膠微觀形貌進行了表征見圖3。
圖3 DCMG-003凍膠剪切破碎后的SEM照片
從圖3可以看出,斷裂處周圍網格尺寸分布非常不均勻。這可能是由于DCMG-003取代度高,與交聯劑接觸后發(fā)生交聯反應的速率過快,交聯劑中心原子無法均勻擴散至整個網絡空間。因此,能夠接觸到交聯劑的區(qū)域形成緊密交聯,交聯劑擴散不到的區(qū)域無法形成有效交聯。這部分交聯失效的區(qū)域無法承受剪切應力,進而造成整個凍膠易碎、不耐剪切。
2.2.1 壓裂液的流變性能
圖4是不同增稠劑用量下凍膠進行90 ℃耐溫耐剪切性能。從圖4可見,0.3%增稠劑用量制備的凍膠在90 ℃后,黏度迅速下降至100 mPa · s以下,耐溫耐剪切性能較差。增稠劑用量提高至0.4%時,凍膠在90 ℃的剪切黏度始終大于100 mPa·s;0.5%時對應的凍膠的剪切黏度進一步提高。結合圖3可見,增稠劑用量提高可增加凍膠的網絡密度,提升凍膠的耐溫耐剪切性。
圖4 不同增稠劑濃度下制備凍膠的耐溫耐剪切性能
凍膠的黏彈性對施工過程有重要影響。不同增稠劑濃度下制備的凍膠線性黏彈區(qū)范圍存在差異,濃度越高的凍膠線性黏彈區(qū)越寬(圖5)。
圖5 不同增稠劑濃度下制備凍膠的黏彈性
在線性黏彈性范圍內,凍膠的儲能模量G′都高于損耗模量G″。線性黏彈區(qū)范圍寬,說明凍膠能夠耐受更大的應變;G′大于G″說明凍膠在對應的應變范圍內保持較好的彈性,這是壓裂液滿足攜砂的必要條件之一。
2.2.2 壓裂液的破膠性能
在增稠劑加量0.5%的條件下制備凍膠并測試其90 ℃條件下靜態(tài)破膠性能,結果見表4。從表4可見,隨著破膠劑加量增加,破膠速度加快。300 μg/g破膠劑加量下,1 h即可徹底破膠。實驗發(fā)現,該破膠液表面張力26.1 mN/m,與煤油的界面張力為0.51 mN/m,殘渣含量186 mg/L,能滿足壓裂液破膠的指標
表4 不同破膠劑加量條件下破膠狀態(tài)的變化
合成了雙羧基甲基取代的瓜爾膠,并將其用作酸性壓裂液增稠劑。在增稠劑濃度0.5%的條件下制備的凍膠,具有三維多孔網絡結構,能夠滿足90 ℃、170 s-1耐溫耐剪切要求;壓裂液黏彈性測試表明具有較好的攜砂性能;破膠液評價結果滿足應用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