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真
(貴州大學哲學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原則,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huán)節(jié)?!盵1]網絡時代也是新形勢下的主要特點之一。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大學生,不僅像過去的大學生一樣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更要面臨各種網絡思潮對其三觀正確形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探尋網絡時代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梢哉f,在網絡生活成為當代人類重要生存方式的今天,研究網絡時代下如何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成為當務之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思政課必須具有批判性和思辨性,其重要內容是對當代大學生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價值目標的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是一種辯證認知的過程,是主體發(fā)現問題、分析評估問題、探索能動地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诖耍覀儼讶呓y(tǒng)一起來,探討如何在網絡時代將批判性思維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
最近幾十年來,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并孕育出許多新生事物,如物聯(lián)網、大數據和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虛擬貨幣、虛擬銀行等。在社交方面,網絡技術的發(fā)展產生了網絡虛擬空間和虛擬社區(qū),衍生了如微信、QQ、微博等虛擬平臺,從而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限制,提高了人們交流的效率。網絡時代把社會劃分為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而作為現實社會主體的人,必須適應這種虛擬存在的方式,并學會如何在虛擬社會中更好地生存。大學生作為青年群體,雖然有熱情,但也容易沖動?;ヂ?lián)網雖然可以拓展大學生視野,增強其認識事物的能力,但是,也同樣有可能會對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產生潛在的消極影響。在虛擬社會里,由于主體身份的隱匿性或符號化,網絡涉黃、涉暴、涉毒、欺詐等網絡道德和違法犯罪問題時常出現。互聯(lián)網淡化了傳統(tǒng)媒體的宣傳引導能力,新興互聯(lián)網媒體又缺失“把關人”的地位,個人媒體、網絡大V們可以在互聯(lián)網上自由發(fā)言并具備相當的影響力,這使得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充斥在大學生周圍,對于缺乏認知判斷能力的大學生來說,很容易迷失自我、誤入歧途。有些學生隨意轉發(fā)一些網絡上傳播的不實信息,發(fā)表一些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散布一些歷史虛無主義的觀點,更有部分大學生長期沉溺于網絡游戲和網戀中,導致學業(yè)荒廢,人際關系疏離。在針對貴州省在校大學生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問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已經離不開網絡,并且一些大學生在互聯(lián)網上存在不誠實、責任意識變弱、語言暴力、人肉搜索等道德問題。[2]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盵3]對于高校思政課而言,高校思政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立德樹人的具體實現途徑是在高校思政課上集中和系統(tǒng)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要有建設性、批判性和實踐性。
高校思政課需要具備建設性。建設性是高校思政課的根本。高校思政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為基本方針,以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引導和宣傳為責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要求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和求真務實。這也就要求思政課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結合時代特征,指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
高校思政課必須具備批判性。高校思政課的核心特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高校思政課要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積累、社會經驗以及正確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從而使當代大學生達到其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價值目標。高校思政課具備批判性意味著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遵循“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這樣的思辨過程。高校思政課要具備批判性更意味著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事件和現象進行正確地反思和批判。
高校思政課還必須具備實踐性。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形式普遍采用班級授課制。這種教學形式適合理論講授式的教學內容,但容易造成學生對課程內容的實踐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養(yǎng)成。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回歸大學生的現實生活,多以社會熱點事件為例,多從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出發(fā),從而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F階段一部分高校思政課堂缺少互動,其結果必然是大學生對思政課缺乏學習積極性,誤以為思政課講的都是大道理,不貼近日常生活。
大學生培養(yǎng)的重要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案又匾暱茖W精神、創(chuàng)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培育”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央人才工作會議時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出的明確要求。批判性思維最早是由愛德華·格拉澤(Edward Glaser)在1941年出版的《批判性思維發(fā)展實驗》中提出的。該書第一次提出的批判性思維是包含了審慎思考和邏輯推理的一種技能。其后,一批學者豐富了批判性思維的學說。斯圖爾特·凱莉(Stewart Kelly)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主體以謹慎和反思的態(tài)度評估論點和論證的過程,批判性思維的目標是主體通過分析論點和論證,從而達成一個關于該論點的合理的信念。羅伯特·埃尼斯(Robert 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主體對自己信念和行動的反思的、合理的思考。批判性思維主要是對信念和決策做出正確的判斷,這種判斷不依賴于自身喜好,也不是拍腦門的決定,而是基于正確的分析和評價。這種分析和評價需要做到清晰、準確,并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即推理過程合理,使用到的數據都必須客觀、清楚。[4]批判性思維課程作為通識選修課,廣泛應用于西方的高等院校中,培養(yǎng)大學生掌握和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是許多世界一流大學在開展教學實踐中重要的培養(yǎng)目標之一。
國內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始于最近二十年,研究集中于探討批判性思維的內涵、意義以及批評性思維與邏輯教育的密切關系。文秋芳澄清了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并將批判性思維能力改稱為思辯能力,并主張將思辨能力分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5]。董毓認為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始于反思自我的開放理性[6]。武宏志強調邏輯推理在批判性思維中的重要地位,并認為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主要手段是培養(yǎng)非形式邏輯或論證邏輯的能力[7]。王靜等深度分析了如何在高校思政課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8]。
“理論一經群眾掌握,也會變成物質的力量。”[9]119高校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探究知識背后的世界觀、方法論。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元素融入大學思政課教學,既可以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建立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又可以在學生因為東西方價值觀的碰撞而產生困惑時,幫助他們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客觀、科學地運用批判性思考,從而形成正確的信念和決策。具體而言,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價值如下:
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批判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的思想能夠升華到馬克思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對所處的時代和世界的深入觀察,是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瘪R克思主義理論至今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強調批判精神。正因為如此,大學生需要運用批判性思維,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真理性。大學生只有具備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結合網絡時代的時代背景,深入地分析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發(fā)展的歷史邏輯,并結合社會實際去認知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從而實現高校思政課的培養(yǎng)目標。
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是培養(yǎng)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重要手段。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9]119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不僅僅是理論教學,更要是一項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就是運用批判性思維能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活動。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高校思政課旨在把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它所指向的是一個個具體的社會現象,幫助主體正確探究這些現象背后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響。正因為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就是在培養(yǎng)個人獨立思考和認識世界的能力,踐行其自身的世界觀的能力,高校思政課才更需要培養(yǎng)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成為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人。
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是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客觀需要[10]。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1]高校承擔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重任,是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前沿陣地。尤其在當下,我們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高校要積極把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動權。曾經“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大學生出國熱等社會現象層出不窮,這反映了部分大學生看待事情過于片面、不擅長用批判性思維全面評估和決策的客觀事實。疫情使得某些“公知”們創(chuàng)造的外國神話不攻自破,也使得一大批年輕人開始嘗試獨立思考,重新思考我們一直以來對西方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習俗是否過度美化和盲目崇拜。這正是批判性思維在網絡時代下對思政教育發(fā)揮作用的佐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在大學思政課上引導學生善用批判性思維,用歷史的和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辯證分析意識形態(tài)問題,幫助學生識別西方某些國家鼓吹的“陰謀論”“顏色革命”等伎倆。
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是網絡時代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武器。網絡可以輕易地制造社會熱點和輿論焦點。然而網絡里又充斥著虛假信息,形形色色的人抱著不同的目的刻意捏造、篡改事實真相,或是披著科學理論的外衣堂而皇之地大搞偽科學和混淆視聽。高校思政課必須要幫助大學生正確應對這樣的網絡環(huán)境,幫助他們學會鑒別信息的真?zhèn)?,學會識別論證的優(yōu)劣,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同時,批判性思維要求論證要講證據,援引要有出處,不表達沒有良好導向的觀點,這樣就促使大學生們在面對外界傳播的信息時,采取更謹慎地態(tài)度,多動腦、多調查、不傳謠、不信謠,從而最大限度地消除網絡匿名和網絡言論過度自由給當代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所帶來的隱患。
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順應了多元互動的時代背景。網絡化時代除了帶來了信息爆炸,還帶來了人與人之間前所未有的互動和影響。遠在天邊、素未謀面的人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思想或者共同工作。這就要求網絡時代的大學生要具備一種更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既不做復讀機似的墻頭草,也不做固步自封的井底之蛙。批判性思維同時要求人們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勇敢接受被證明正確的觀點,多溝通交流,合作共贏。這些都是多元互動的網絡時代必不可少的特質。
批判性思維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是高校思政課復雜性的客觀要求。高校思政課是一門公共課,很多大學生參與高校思政課的熱情并不高,學生們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養(yǎng)成了考前背要點的應試習慣。然而,高校思政課并不是一門純粹的理論課,它更強調對學生批判能力的提升和人的意義建構。這種偏差是高校思政課不得不面對的。借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在具體案例和項目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學習興趣,讓學生不再僅僅滿足于背要點,而是主動去思考探究事物背后的原因,繼而建構出自由和全面發(fā)展的人。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課程指導思想[12]。高校思政課的核心要求是引導大學生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使用科學的方法認識和批判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諸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潮,并以發(fā)展的眼光,理性客觀地分析和看待各種社會現實問題。
重視批判性思維中的“中國話語”建構。[13]批判性思維是舶來品,國內大部分有關批判性思維的教材和資料都翻譯自英美國家的相關書籍,其中的很多事例并不符合我國國情。所以,我們首先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在教學思想和教學內容上深入挖掘中國元素,彰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勵與國外學界的學術交流,力圖讓帶有中國話語的批判性思維走向世界、影響世界。比如眾所周知的“李約瑟難題”,發(fā)問為什么近代科技革命沒能在中國產生。如果按照西方話語來解釋,必然導致“中國古代無科學”的結論。這種觀點,在“五四”前后十分流行,以至于出現徹底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極端作法。批判性思維中的“中國話語”建構就是要指出,中國古代在科學領域,包括基礎科學方面的貢獻巨大,“中國古代無科學”本質上是現有的方法論不適合解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比如中醫(yī)學、中藥學講究辯證治療,講究天人合一,采用中醫(yī)針灸、刮痧、推拿正骨等技術,西醫(yī)是缺乏的,運用西方醫(yī)學體系是沒法解釋清楚的。這正是一個學術話語體系構建與中國學術自信的問題。
堅持問題意識,以點帶面。批判性思維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即便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也可以引導學生用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對它進行分析和評價,力求獲得新視角和新觀點。以問題為導向也是學以致用的體現。對當下的社會熱點和網絡焦點等現象,采用批判性思維提出問題,繼而分析、評判,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錯誤的思潮做斗爭,用正確的觀點來武裝自己。比如當下的熱點人物劉本良博士。如果不假思索,人們自然而然會得出:人才可貴,可惜被美國得到;中國科研人員待遇低,科研環(huán)境差這樣的觀點。但當我們使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這個現象時,我們首先要明確問題,即他是天才嗎,他的研究具有科學性嗎?然后我們圍繞這個問題進行全面探究和澄清概念,包括調查其是否有同行評議的研究成果,評估其“1節(jié)電池供全家使用10年”,等等,斷言的可靠性,最終采用正反論證得到綜合判斷,從而回答這個事件是否證明我們科研環(huán)境糟糕。通過這樣的批判性思維的探究,學生們可以學會如何避免在網絡輿論的影響下隨波逐流。
持續(xù)創(chuàng)新,力求新穎。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們看待問題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從而得出不同的觀點并對這些觀點進行評估,最終有選擇地采納。角度有好有壞,觀點的推出過程有正確和錯誤。思政課上要求學生們用批判性思維想問題,盡可能總結出新穎的觀點且論證有理有據,這也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一種體現。比如,新冠疫情剛爆發(fā)時,有媒體報道了一位老菜農冒雪步行十公里,把600元賣菜錢捐給當地政府。這位老菜農固然值得表揚。但如果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可以得出言之有理的新穎觀點:考慮到這位老菜農在政府的幫助下剛剛脫貧,家中還有老父和癱瘓的弟弟需要照顧,600元錢相當于整個家庭年收入的五分之一,我們有理由擔心他的捐款會直接導致他的家庭來年返貧,而政府再次幫助其脫貧所要付出的成本將遠遠大于其捐助的600元錢。換言之,這位老農的善舉很可能造成社會總資源的浪費。
理性判斷與公正評價。理性判斷是高校思政課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學生自覺將教育內容與自身發(fā)展以及現實的生活環(huán)境相結合。批判性思維崇尚理性,理性意味著杜絕偏見。學生做到客觀和全面地討論問題是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標之一。同時,理性判斷與公正評價并不矛盾,在社會生活領域,理性并不能包治百病,甚至往往導致功利。在涉及到價值、道德等領域時,不同的理論基于各自的立場和假設,沒有一概而論的正確做法。很多問題需要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因此,公正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網上熱議的“清零與共存”話題,在網民中間造成很大的分歧。究竟要不要對新冠病毒嚴防死守?回答這個問題不可以用“非黑即白”的“二極管”思維方式,而是要用與時俱進的觀點。策略總是隨著形勢的發(fā)展而靈活的改變,我們之前主張動態(tài)清零,是因為我們嚴防死守的成本實際上是全世界買單的。當世界各國(除了我們國家)都深陷疫情時,我們是資本的避風港,是世界消費品近乎唯一的來源地,擁有定價權和世界資本的反哺。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在病毒致病力下降但傳染力上升的前提下,盲目清零是不尊重科學的表現,過度防疫也讓我們背離了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因此,國家適時改變了防疫策略,變清零為共存。政策的改變恰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品質。
堅持開放意識,滿懷自信態(tài)度。馬克思理論是與時俱進的,這也是批判性思維提倡的開放態(tài)度。批判性思維要求人們不固執(zhí)己見,時刻以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新情況和新觀點,并以謙虛的態(tài)度做到知錯能改。但堅持開放意識并不意味著要做墻頭草。要讓學生堅信自身所持有的觀點只要經過了批判性思維的檢驗就應該對它有信心,但也要謹慎地檢驗新的觀點和證據,大膽質疑,小心探究。